新中国对外交往的战略抉择

2024-01-06 05:43
读报参考 2024年1期
关键词:五项原则基辛格革命

1949年6月,刘少奇率中共代表团秘密访问苏联,斯大林提出了国际共运内部“分工”的建议。斯大林对刘少奇说,在国际革命运动中,中苏都应承担一些义务,而且应该有某种分工,就是说要分工合作。他表示,希望中国今后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家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多担负些帮助的责任,因为中国革命本身及其经验会对他们产生较大的影响,能被他们参考和吸取。

中共中央接受了斯大林的建议。1949年底,中国、苏联、越南等国家的工会代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国际性会议。会议确定,在北京建立世界工联亚澳联络局。朝鲜停战以后,国际局势有所缓和,新中国的国际威望逐步提升。从1953年起,新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经济建设。斯大林去世后,国际共运内部的中苏“分工”实际上也就停止了。

在这种新形势下,党中央要求在外交方面展开积极的活动和斗争,为国内建设创造更有利的国际和平环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倡导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中之一是互不干涉内政。

毛泽东强调“革命不能输出”

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提出了与世界各国人民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思想。他说:“任何外国政府,只要它愿意断绝对于中国反动派的关系,并向中国采取真正的而不是虚伪的友好态度,我们就愿意同它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原则的基础上,谈判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实行友好合作,恢复和发展国际间的通商事业,以利发展生产和繁荣经济。”

1953年12月,在同印度的谈判中,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印度方面的赞同。1954年4月,这五项原则被正式写入双方达成的《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序言中。自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新中国登上国际舞台,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6月28日,周恩来应缅甸总理吴努的邀请,对缅甸进行访问。双方会谈后,中缅两国总理发表了《联合声明》,确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应该是指导中国和缅甸之间关系的原则”。1954年12月1日,毛泽东在中南海勤政殿会见来华访问的缅甸总理吴努和夫人。在谈到中缅两国关系时,毛泽东说,我们两国总理发表的联合声明,已经确定了我们相互关系的五项原则。其中有一条叫做不干涉内政,另一条叫做平等互利。什么叫不干涉内政呢?那就是说,一国的国内纠纷,由这个国家自己管,别国不得过问,别国也不得利用这种国内纠纷。

12月11日,毛泽东在中南海颐年堂第二次会见吴努和夫人,进一步指出,靠外国输出革命而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我们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说,革命不能输出。在缅甸的华侨中也有激烈分子,我们劝他们不要干涉缅甸的内政。我们教育他们服从侨居国的法律,不要跟以武装反对缅甸政府的政党联系。我们在华侨中不组织共产党,已有的支部已经解散。我们在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也是这样做的。

关于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的问题,1958年7月12日,毛泽东在会见非洲朋友时指出:“争取民族独立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和平斗争,如印度和加纳;另一种是武装斗争的方式,如阿尔及利亚。”他指出,每个国家情况不同,“一个民族有自己的历史,有自己的环境。我们过去吃过亏的,照搬外国,就是照搬苏联,把南方根据地统统失掉……这以后得到了教训,知道马列主义的真理是应该相信的,但要与中国革命实际情况相结合”。

对于我国驻外的工作人员,毛泽东也没有忘记提醒他们不要参与驻在国的“革命运动”(即反政府的活动)。1973年4月,墨西哥总统埃切维里亚访华。4月20日晚上,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了埃切维里亚。宾主见面后,毛泽东先问中国驻墨西哥大使熊向晖:“你在那里没有闯祸吧?”熊向晖不好意思说什么。埃切维里亚说:“没有,他在我们那里很安静。”毛泽东说:“你可要注意啊,大使是否在墨西哥搞革命啊?”埃切维里亚笑着回答:“在墨西哥只有总统本人搞革命。”毛泽东对此表示赞同,说:“那就好啊!中国革命曾受到了欧洲革命家和思想家的影响,但由中国革命家和思想家来实现。因为革命既不能出口,也不能进口。”埃切维里亚频频点头。

“不输出革命”,冲破西方势力的封锁

朝鲜停战后,美国对中国的敌视政策发展为全面的遏制政策。美国政府之所以长时间实行对华僵硬政策,除了其他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认为中国怀有“扩张”“侵略”“好战”的野心(即“输出革命”)。

从19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对美国政府影响比较大的美国“精英舆论”机构,例如“康伦学会” “对外关系理事会”等,在研究了各种资讯后,对中国所谓“扩张”“侵略”“好战”之说的几个论据,例如朝鲜战争、西藏平叛、中印边界冲突和中国对东南亚共产党的支持等,进行了重新评估。其主要论点是:朝鲜战争不是中国发动的,如果“联合国军”没有打到鸭绿江边,中国大概不会出兵,因此对中国来说,是防御性的。西藏则是中国的国共双方都认同的中国的领土,而且美国也从未承认过西藏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因此,这个问题对美国来说,只在于赞不赞成中国对西藏的具体做法,却谈不上是“扩张”。关于中印边界的冲突,美国人的同情本能地站在印度一边。但是世界各国之间边界冲突很多,这不过是一个“各说各有理”的问题,而且“麦克马洪线”是中国的国共两党都一致不予承认的,所以也不能算“共产党扩张”。关于中国对东南亚政策,他们认为,中国或许确实有“影响东南亚国家走中国革命的道路”的想法,但主要是通过政治影响,而不是通过暴力手段去颠覆他们的政府。

他们还注意到,1965年9月,中国报刊以林彪名义发表的《人民战争胜利万岁》一文在美国引起强烈反响;特别是其中关于在世界范围内以亚非拉为“农村”,包围西方帝国主义(城市)的论点,在某些人看来,这是中国企图“征服”世界的“野心”的集中表现。但很多中国问题专家却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这只是一篇表明中共信仰的宣言、行动的蓝图,它不但不说明中国想要“输出革命”,而是相反,它是在向亚非拉人民强调,革命只能靠他们自力更生去进行,中国只是在原则上向他们指明道路。

美国“精英舆论”机构的这些研究成果,使美国政府中不少人开始改变对中国的看法。后来,在国际形势发生重要变化的直接影响下,中美关系的解冻终于在1970年代进入了关键时刻。其中,震撼世界的两大事件都发生在1971年,即基辛格于1971年7月秘密访华和中国于1971年10月25日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基辛格抵达北京后,看到一些标语口号,又似乎感受到了中国有“野心”;使基辛格最后放下心来的是,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会见尼克松时说的那段话。毛泽东笑着说:“我认为,一般地说来,像我这样的人放了许多空炮,比如,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倒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和一切反動派,建立社会主义。”毛泽东还以轻松的口吻说道:“你(尼克松)可能就个人来说,不在打倒之列。可能他(基辛格)也不在内。都打倒了,我们就没有朋友了嘛。”

此时,尼克松和基辛格才算是完全领会到,毛泽东说的“放空炮”,实际上是在暗示,那些标语口号只是一种宣传。这对国与国的关系,虽然有影响,但影响很小,甚至可以小到忽略不计。

(摘自《党史博览》胡新民)

猜你喜欢
五项原则基辛格革命
百岁基辛格
亨利·基辛格谈美国为何在阿富汗失败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简论高中数学习题教学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集中体现了主权、正义、民主、法治的价值观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诞生始末
基辛格的“政治遗嘱”
杜鹰副主任提出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工作五项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