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场域下新闻记者修炼“内功”的路径研究

2024-01-07 10:50
中国地市报人 2023年12期
关键词:内功新闻记者

李 征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职责在于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指出传统媒体要进一步依托新媒体传播平台,构建多媒体集成体系,建立健全跨渠道、跨终端、跨部门的融媒体生产格局。媒介融合的关键在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实现一体发展、优势互补,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与5G技术,在内容建设、分发渠道、舆情监控、矩阵管理等环节深度融合,建设一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闻媒体,为构建现代传播体系,提升媒体的影响力与传播力奠定基础。基于此,新闻记者要兼具“党性原则”与“互联网思维”,持续夯实新闻基础知识与“跨学科多元知识”,主动转变记者角色,修炼“内功”,才能在新闻场域更好地完成新时代舆论工作。因此,在融媒体背景下,新闻记者要适应全新的信息生产与传播模式,在提升专业素养的基础上,以践行“四力”作为自身行动指南,拓宽信息获取渠道,利用坚守与创新增强舆论工作的实效性。

一、深入基层听民意,关注民生解民忧

融媒体为新闻记者拓宽报道视角提供新选择,用文字与镜头全景记录基层声音,深入田间地头与基层前沿搜集最真实的新闻素材,有助于讲好百姓故事、传递好党的声音。利用融媒体打通基层政府与百姓的“最后一公里”是时代赋予融媒体发展,尤其是县级融媒体发展的重要使命。新闻记者要从“喉舌”转变成“喉舌+尖兵+参谋+耳目”,意味着新闻记者应真正俯下身子,将报道视角放在基层场域,用好融媒平台,使之成为联通受众与政府的“桥梁”,发挥媒体暖人心、聚民意、强信心的作用。[1]以山东电视台推出的“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专栏《农民老年大学歌儿红》为例,新闻记者聚焦于“乡村振兴”“传承传统文化”等时代大背景,深入基层,采访了75岁的祝丘老年大学校长。把他的口述汇编成新闻素材,以其退休以来的生活、搭建艺术班子、政府支持为线索,讲述了艺术班子升级成农民老年大学的故事。此外,新闻记者还采访了67岁的村民张顺如,其“又新鲜,又快乐,又高兴……来了都不想走”的评论也从侧面获取了最真实的百姓评价。后来,政府牵线搭桥,农民老年大学还吸收了年轻血液,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影响力又上了新台阶。这种深入基层的新闻报道,不仅接地气,还提升了新闻的传播效度,成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文化宣传的新样本。可见,新闻记者必须深入基层,才能找寻到新灵感,增加新闻的生命力与传播力。

二、注重原创新闻,做足新闻广度和深度

融媒体背景下,新闻报道讲究原创性,原创新闻体现出新闻记者的专业素养。融媒体新闻格局通常涉及新闻内容的聚合与分发,其覆盖海量的不同画像的受众。需注意,原创新闻应从内容与形式上做出改变,这是适应融媒体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具体而言,原创新闻的生产与传播应注重深挖新闻线索与用好融媒体平台。在“流量为王”的互联网时代,新闻获得持续流量,需要对新闻进行加工,要求新闻记者基于不同视角来挖掘新闻背后的信息,而非仅仅转发、复制、粘贴,真正的原创才能获得流量突破。以“医疗反腐”的热点新闻报道为例,各家媒体生产原创新闻时,其分析视角均有所差异,这体现了新闻记者对“医疗反腐”系列报道的不同解读。[2]例如,环球时报公众号推出《这些自媒体账号被处置!涉医药反腐》,新闻编辑罗列了典型案例,部分自媒体通过胡编乱造、移花接木等手段发布医疗反腐信息,混淆视听,导致不明真相网民跟风转发,造成不实信息大肆扩散;南方周末公众号推送《医药反腐全覆盖,184名书记院长落马》的文章,从“行贿受贿一起查”“学术会议有多少猫腻”“医药代表属于毛细血管”“关键少数腐败须根治”四个板块,介绍了目前医药反腐的成绩单,也深度解密了这场反腐风暴。截至目前,这篇文章已经获得了10W的阅读量,形成了一股巨大的舆论力量。所以,新闻记者要善于从热点中挖掘新闻线索,以此生成原创新闻,多点齐下,为扩大舆论影响力发挥融媒体优势。

三、深挖掘多思考,确保新闻“真新深温”

融媒时代,受众逐渐从单一的读新闻发展成“新闻交互”,新闻交互的底层逻辑是优质新闻内容的呈现与输出,而“真新深温”则是评价新闻是否优质的关键标准,这也是记者应思考的重要内容。“真新深温”讲求新闻的时效性、真实性与全面性,以确保新闻之真、新闻之新、新闻之深与新闻之温,兼顾融媒体新闻的生动性与专业性。以“1个月接诊1700多名脆皮大学生”的新闻报道为例,从“脆皮大学生”的爆火词条出发,通过梳理众网友自述和经历来将舆论指向“当代大学生体质是否真的变差了”的议题,显示出报道视角与新闻事件之间的内在逻辑,体现了“真”和“新”。此外,该新闻并非仅仅为了获得流量将报道视角停留在“网友分享脆皮的经历”之上,而是借助舆论上升态势,将学生“脆皮现象”进行深度解构,引发大众对学生皮肤、情绪、睡眠等健康问题的关注。引入《2020中国大学生健康调查报告》与《高校学生身体素质现状分析与研究》中调研数据得出“学校要关注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增加体育设施投入,扩大和社会力量交流”的结论。可见,新闻记者应提升思考品质,以数据与事实为抓手,分析新闻事件背后的社会现象,由此提升新闻舆论的辐射范围和影响力,保证其“深度”与“温度”。站在新闻记者的角度,要深入思考受众接触新闻、阅读新闻的实际场景,在探究多元化新闻表达方式时,要思考新闻带来的社会影响,由此增强新闻的舆论引导力。

四、强化互联网意识,坚持以读者为中心

和传统媒体相比,融媒体新闻语言带有强烈的个性化、平台化特点,这意味着新闻记者自身要具有“网感”,始终坚持“以读者为中心”的思想,探索不同形式的叙事语言。新闻语言的拓展和创新需要设定“红线”,即不影响新闻报道的严肃性。新闻类型的差异性与受众本身就决定了新闻语言不应为标准化的。以民生新闻为例,民生新闻通常关注的是百姓生活,适当引入网络语言或者本地语言,可以增加新闻栏目的亲切感。相比之下,时政新闻的用语则需要严格按照规程开展,这是因为此类新闻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在融媒体背景下,新闻语言也是新闻记者的必修课,尤其在标题编写中,要求新闻记者要有“网感”和流量意识。以极目新闻2020年11月3日《降!降!降!“二师兄”连降8周,最近吃肉没那么“肉疼”了!您家的香肠、腊肉也可以安排上了》一文为例,标题设定极具“网感”,“二师兄”“肉疼”符合网络用语环境,同时,“香肠”“腊肉”切中当时临近春节置办年货的情景。整个标题风趣幽默,极具喜感,更有生活气息,符合融媒体的快速传播逻辑。所以,融媒体的发展要求新闻记者主动学习并运用网络语言,分类别、适切地运用网络语言,对扩大新闻的受众规模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媒介融合为新闻记者提供更高要求,走差异化、个性化、特色化是实现“破圈”的前提。所以,新闻记者应修炼“内功”,主动求变,立足于“图文+短视频”的发展路径,深入基层、倾听百姓心声;集中资源打造原创新闻与精品新闻,利用新闻交互拓宽传播边界,多管齐下,才是融媒体新闻发展的重要选择。

新闻漫画《携手促就业》 王鹏/作(新华社发)

猜你喜欢
内功新闻记者
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音乐评论家的“内功”修炼——论八项追求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
关于拟领取新闻记者证人员名单的公示
新版新闻记者证式样
因势利导抢市场,练好内功助发展——迅达咨询砥砺奋进的五年
“练好内功”;企业逆势而上的秘密武器
坚持苦练“四字”内功 着力提升演示效果——交互电子白板在生物学教学实践应用中的有效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