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褐纹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2024-01-08 10:37汤振彬
新农业 2023年12期
关键词:染病分生孢子病斑

汤振彬

(辽阳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辽宁 辽阳 111000)

大豆褐纹病也称大豆褐斑病,是东北地区大豆主要病害之一。此病对大豆叶片造成危害,使叶片提前半个月枯黄脱落,严重影响大豆植株正常生长发育,导致大豆严重减产。本文对大豆褐纹病发生规律与有效防治措施进行综述,希望为大豆种植提供一些启示。

1 病原

大豆褐纹病属于真菌病害,由大豆球壳孢菌引发,病原菌通过分生孢子器或菌丝在病叶上越冬,病残体上的分生孢子器成为病菌的初侵染源。分生孢子能够从植株的气孔、伤口、表皮等侵入,引发初侵染。病菌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易于繁殖,通常情况下病菌潜育期可达46天,随气温上升,潜育期变短。病叶上生成新的分生孢子,其通过风或雨进行传播蔓延。菌丝可在大豆的种子内越冬,翌年播种携带菌丝的种子会危害幼苗子叶与真叶,病斑上的分生孢子再进行侵染。此病从苗期到成株期都可以发病,植株幼苗期染病后,子叶上病斑呈黄褐色平圆形,微下陷。染病后期叶片枯死部分存在轮纹。病斑上有散生小黑点,为分生孢子器。成株期植株染病后,单叶上的病斑为不规则形或多角形,呈深褐色,染病后期中心颜色逐渐变浅,也产生小黑点。发病较重的叶片,病斑连成褐色斑块,整片叶子变黄,并过早脱落,田间植株底部叶片首先发病,逐步向上扩展,使全株叶片变黄脱落。植株茎秆病斑呈暗褐色的不规则或长条形,颜色比叶片略深,黑点和边缘均不清晰。豆荚病斑呈褐色,形状为不规则形,有散生小黑点,但不明显。

2 发病规律

2.1 病害流行与茬口的关系

前作不同的大豆田,越冬的病原菌数量存在差异,发病程度存在显著差异。以正茬(玉米、麦子、大豆;麦子、麦子、大豆)褐纹病发病较轻,迎茬(大豆、麦子、大豆)发病次之,重茬(麦子、大豆、大豆)发病最重。相同种植制度的田地,不同年份发病程度存在明显差异,遭遇病害流行的年份,正茬田发病程度也会加重。正茬田病情指数比重茬田低8.6%~14.7%,迎茬田病情指数比重茬田低2.3%~6.0%。

2.2 病害流行与播种期的关系

大豆的播种期同发病程度呈正相关。播种越早,发病越重。5月初播种发病最重,5月中旬播种发病程度略轻,5月末播种发病程度最轻。

2.3 病害流行与施肥的关系

不施肥的大豆田发病程度最严重,病情指数可达68.8%~71.3%;只施氮肥的大豆田发病程度次之,病情指数为64.5%~66.8%;混施氮肥和磷肥的大豆田发病程度最轻,病情指数约60.3%。按照2∶1氮肥和磷肥的比例混合施用,氮磷复合肥施肥量对褐纹病发病程度影响不明显,施肥量为90公斤/公顷、135公斤/公顷和180公斤/公顷,大豆田病情指数分别为63.5%、62.4%和60.9%。氮肥与磷肥混合施用的比例增大,病害发病严重。氮磷肥的比例分别为1∶3、1∶2、1∶1与2∶1时,病情指数为60.9%、60.0%、62.6%和64.2%。

2.4 病害流行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大豆褐纹病田间病斑发病时间与气象条件相关。当大豆出苗后,日平均气温高于15℃,0.1毫米以上的降雨或相对湿度大于80%,连续出现3日,一周后田间初见病斑。随气温升高,病斑出现时间越早。因此,气温的高低与气象日出现的早晚与田间病斑出现的早晚密切相关。

2.5 病害发生与叶片生长状态的关系

采用人工接种的方式对不同生长状态的叶片进行研究。研究显示,即将展开与完全展开的大豆叶片易感染褐纹病,未展开的叶片与老化叶片的染病率较低。同一生长状态的叶片,在不同的生长季节中染病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在大豆生长发育前期与后期,东北地区气温较低,大豆叶片长出16日后开始染病,底层单叶染病率达89%,上层叶片染病较晚,第8片复叶在生长20日后出现病斑,染病率仅为10%;植株发育中期,气温较高,大豆叶片长出26日后开始染病。大豆中上层叶片染病较晚,原因为在高温条件下,病菌孢子侵染与菌丝在植株内扩展速度降低有关。

3 综合防治措施

3.1 选择抗病品种

褐纹病可通过种子传播病毒,栽培无病毒种子是防治该病的有效途径之一。根据当地土壤、气候、病虫害种类等,选用优质、高产的抗病虫品种。外地调种时,应全面掌握产地的病害情况,通过严格检验检疫后,方可引调种子。完成大豆收割后,将田间病叶和病残体彻底清除,通过深翻防止病原菌越冬,以减轻病害。

3.2 合理轮作

与豆类之外的其他作物,如小麦、玉米等实行合理轮作,避免重茬和迎茬。有条件的区域采用水旱轮作,防治效果最好,或5年内只种植高粱、玉米、大麦、小麦等禾本科作物或甜菜、油菜等。当年栽种大豆的地块距离上年豆茬地块大于1公里。加强田间管理,大豆种植田应选择排水良好的地块,避免在低洼地种植,将田间积水排除,增温、降湿以提升大豆植株抗病性。

3.3 合理施肥

播种前施足基肥、种肥,植株生长过程中及时追肥,对生长发育后期的大豆喷施多元复合叶面肥,通过喷洒植物生长调节剂,如芸苔素内酯,为植株补充养分,调节大豆植株的生理生化功能,并提高抗病能力。在大豆土壤中应适当添加有机肥用量,科学施用。综合考虑氮、磷、钾的肥料配比,氮肥过多会导致长苗不结果,并引起倒伏或者晚熟,直接影响大豆的产量。只有科学使用肥料,提高大豆植株抗病性,同时确保大豆正常生长。

3.4 药剂防治

对于大豆褐纹病的防治应在发病初期进行喷药,根据田间病情实际情况,喷施药物2~3次,可以采用以下药物开展防治工作:每公顷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公斤;每公顷0.5公斤/升甲基硫菌灵悬浮剂对1.5升水喷雾防治;0.25公斤/升阿米西达悬浮剂0.9~1.2升。

3.5 控制水分

土壤中水分过高,导致病原迅速繁殖。为了确保大豆高产,需要对土壤水分进行严格控制。大量降雨后,需及时疏通并排除土壤表面积水,防止病原菌通过水传播并感染相邻的植株。若降水较少、气候干燥,需通过人工或机械喷洒的方式补充水分,保证大豆正常生长发育,但是水分过多也不适宜大豆的生长,应根据实际情况控制水分。适当调节温度,降温可以抑制病原菌的侵染,还可以保证植株正常生长。科学调节土壤温湿度,有效控制大豆褐纹病的传播。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豆栽植受到选种不合理、病害威胁严重等问题的影响,产量降低、品质下降,影响我国农作物经济增长。科学运用农业技术,培育抗性品种,调整大豆植株生长发育环境,以减少褐纹病的侵染。实行合理轮作换茬,清理病残体可减轻危害。大豆种植的过程中,适当施肥,补充养分,严格控制土壤水分与温度。实时监控大豆植株生长动态,观察底层叶片变化,及时进行化学防治,减少大豆植株褐纹病的发病率,以促进我国大豆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染病分生孢子病斑
油松枯梢病菌孢子萌发率测定方法探索
改进自适应分水岭方法分割棉花叶部粘连病斑
一种桑轮纹病病叶发病程度的评价指数
均匀网络上SIR模型三种不同逼近方法比较
油松枯梢病菌分生孢子器诱导方法探索
9种药剂防治山核桃干腐病试验研究
爱 情
香梨树腐烂病菌分生孢子获取方法及萌发条件的研究
食饵染病生态流行病系统的稳定性与最优收获
大豆自然侵染条件下Phomopsis longicolla的β分生孢子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