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场景理论的川西林盘公共空间更新路径
——以成都市谢家林盘为例

2024-01-08 02:55邓琳李钰王载波陈玲DENGLinLIYuWANGZaiboCHENLing
城市建筑空间 2023年11期
关键词:林盘谢家理论

邓琳 李钰 王载波 陈玲 DENG Lin LI Yu WANG Zaibo CHEN Ling

川西林盘是成都平原农耕文化的精神符号和物质载体,在发展过程中面临村落空心化、本土文化衰落、发展动力不足、方向不明确、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基于场景理论打造乡村公共空间的优势场景,吸引都市人才回流,实现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为林盘发展提供理论方向和实践指导。以成都市谢家林盘为例,构建孵化林盘消费场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和转型的公共空间更新路径。

城市更新;场景理论;川西林盘;公共空间

0 引言

川西林盘作为成都平原特有的乡村聚落形式,是传统农耕文化的载体。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旅游发展使林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得到提升,但林盘无足够的本土人才实现产业升级,导致人才流失,进而造成林盘本土文化衰落、发展动力不足、发展方向不明确和林盘之间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并进入恶性循环,乡村人口加速外流导致出现乡村“空心化”现象。为缩小城乡发展的巨大差距,实现林盘乡村振兴,解决其发展中的问题,需了解乡村社会生活多样性和地方性的文化传统[1],遵循不同于城市靠资源聚集的发展逻辑,通过场景营造使社会个体在林盘公共空间更新中获得自我价值观的文化认同,进而汇聚创意阶层,推动林盘更新转型和消费活化。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川西林盘亟需根据自身特色,通过构建蕴含美学特征和文化特质的场景,完善乡村场景基础设施,塑造乡村故事,吸引高素质人才,只有人才愿意来、留下来才能解决乡村“空心化”、设施衰败、文化衰落、产业凋敝等问题,助力乡村发展和转型,最终实现林盘乡村振兴[2]。

1 场景理论概述

场景理论是在城市社会学领域基于“消费城市”和“娱乐机器”理论形成的,被应用于后工业时代区域发展,一方面通过文化消费实践吸引、聚集高质量人力资源,另一方面培育发展创意阶层,促进人口流动与社区繁荣,进而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和转型,因此在乡村振兴中,将场景理论融入林盘的更新和发展,可解决因吸引力不足导致的乡村“空心化”、本土文化衰落、产业升级难、发展动力不足、发展方向不明确和林盘之间同质化严重等问题。

1.1 场景理论发展

场景理论在不同的学科领域经历了多角度的发展和创新,至21世纪初,学者开始关注场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强调场景中社会、文化、技术等因素的互动,基于舒适物理论建立场景理论体系,芝加哥大学克拉克团队[3]构建出场景理论的研究框架,将场景理论划分为客观结构和主观认识体系。2010年场景理论受到我国学者关注,李和平[4]结合场景理论的操作逻辑,提出历史城镇保护更新体系。

1.2 场景理论相关概念

场景理论的研究框架包括两大体系:客观结构和主观认识。其中主观认识通过对客观结构的符号意义再生产,不断优化客观结构体系;客观结构则通过对文化的表征和联系多元群体推动主观认识体系的更新,此种互构关系推动场景自身的更新发展。

1)客观结构又称为物质实体,主要包括:①地理学概念上的社区,其小巧的体量相较城市或国家等较大的空间范围,更易捕捉到内外部的区别;②实体建筑,如舞蹈俱乐部或购物中心,将场景植根于有形的、可识别的集聚空间;③高度集聚在场景中的特定人群,根据种族、社会阶层、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及年龄等划分为不同类型;④前3个要素与活动的组合,将上述元素连接的特色群体活动(如庙会)。

2)主观认识指人们对场景中各种客观结构组合后所形成的文化和价值观的感受,可通过以下维度评价:①真实性,社会个体在特定时间进入场景,根据对场景中不同舒适物的感官体验,建立对自身身份识别场景的认同;②合法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社会事实进行对错判断的标准与依据;③戏剧性,不同于日常生活中超常规展示,是社会个体通过某些符号形式、行为或建筑空间等舒适物表达向外的美学冲击力。

1.3 场景理论作用机制

场景中的客观结构和主观认识相互配合影响,形成场景理论对区域发展的作用机制。首先,林盘区域内的建筑实体、道路、建筑小品、田地、竹林等物质结构均是林盘内多元人群的生产生活、节日活动的载体,随后林盘内的多元群体在生产生活等活动中产生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和价值观,上述林盘特有的价值观、群体活动、物质结构、多元群体及邻里社区共同组成了特定的场景。其次,林盘内特色场景一方面会更加吸引特定的群体、加速形成区别于周边的文化社区,另一方面由于场景营造,参与其中的路人与爱好者均能获得场景体验的提升。最后,不断提升区域热度与知名度,推动区域发展转型和基础设施建设,吸引社会中的多元群体,进而提升区域发展(见图1)。

1 场景理论作用机制

2 谢家林盘公共空间现状

2.1 谢家林盘发展优势与现存问题

谢家林盘位于成都市金堂县福兴镇三合碑社区,属于近城镇型林盘,总面积0.9km,现有农户1221户,总人口4356人,邻近龙泉山和东风水库,处于淮州新城和凯洲新城连接点,属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节点,存在中金快速路、三金路、成南路等对外道路,交通区位优越,场景要素丰富,自然资源与人文条件较好,近年来通过建筑更新和产业孵化发展地区经济吸引成都人口回流,但公共空间更新仍存在以下问题(见图2)。

2 谢家林盘区位

1)客观结构 一方面谢家林盘开发缺乏整体引导和规划,导致布局形式、建筑空间缺少本土文化,建筑杂乱、景观不和谐、空间死角多等问题,另一方面谢家林盘观光项目单一陈旧、重复率高,相关特色民宿、艺术产业开发缺失,旅游相关基础设施如餐饮、住宿、娱乐等开发不足,导致对人群的吸引力较弱。

2)主观认识 谢家林盘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资源丰富,但缺乏文化生活载体[5],导致公共空间无法形成鲜明有趣的文化特征(见图3)。

3 谢家林盘现状

2.2 场景需求识别

以谢家林盘主要人群和未来目标人群为研究对象,调研其对林盘的可能需求,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选择受访者,考虑到受访者认知水平的差异与表达能力的不同,采用半结构性访谈方式,引导受访者描述在林盘场景中的活动,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调研11名受访者(见表1)。

表1 谢家林盘场景需求

3 谢家林盘公共空间场景营造策略

3.1 客观结构策略

3.1.1 植根林盘布局,更新村落设施

谢家林盘现存关于传统农耕文化的乡村设施和群体活动均是场景塑造的关键,如何进行乡村设施更新改造和重新梳理成为重点,在民居空间更新改造中采取数量、形状、组团形式不变,修缮外立面和内部装饰的措施,保持林盘“田-林-宅”三五成团、零星散落的聚落氛围[6](见图4)。

4 乡村设施更新示意

3.1.2 梳理村落交通,满足生产生活

为保持林盘内的生活脉络,传统林盘内人行和车行交通网络及局部的节点广场是林盘居民生产生活行为路径的表征,因此在保留大部分原有交通的基础上,构建场景化体验式步行系统,重点打造当地居民活动议事的节点广场,形成林盘文化层次递进的空间轴线(见图5)。

5 交通设施更新示意

3.1.3 上下公私分区,保留生活脉络

林盘是传统农耕文化的表征,所有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均在空间中以平面的形式展开,针对基地内部分新建多层住宅,下层保证居民自住,上层相互连通由村集体统一租赁并外包给专业酒店管理公司进行运维。既保留了林盘生活的真实性场景,又满足了多元基础配套设施需求(见图6)。

6 公共空间上下分区更新示意

3.1.4 丰富设施景观,提升林盘互动

多元群体在场景中的设施、小品、景观处进行活动,通过互动学习新技能,产生新的文化情感,在广场区域、人行道区域、游玩游园区域、田野农事区域、水塘农事区域及竹林区域植入牌坊、座椅、栈道、竹屋等设施小品,引导当地居民、艺术家、设计师等群体参与文体互动,为创意阶层在互动中培育新的文化符号形成循环基础(见图7)。

7 乡村设施分区置入示意

3.2 主观认识策略

3.2.1 构筑美学设施,物化文化符号

通过提取林盘三合文化意象,确定“伞”作为核心文化载体,“伞”的形体结合地势的起伏变化,从三合碑聚居点、竹林地、水塘、桃花林到田地,串联各个活动场景,激发更多乡村场景的可能性。“伞”既是游憩休闲的场所,又是集市的主体部分,还是竹林密趣时浪漫邂逅的灰空间,更是农事体验挥汗劳动后的庇护所。门前宅后引入“伞”延续整体风貌,将民居1层空间纳入其中,打造多功能且充满美学冲击力的公共活动空间,增加各类人群之间的互动,培育在地社区文化(见图8)。

3.2.2 延续在地活动,强化文化认同

群体性的活动多围绕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展开,地域性文化活动是群体之间相互交往交流形成地区认同、提升精神体验的重要方式。挖掘谢家大院特色的竹艺编织、流水席、赶集打造场景,通过文化民俗激发新旧群体的共同情感,提升地区文化传播力和吸引力。

3.2.3 巩固农耕文化,拓展产业体验

强化林盘农耕文化,以农业生产为基础,通过升级谢家林盘蔬菜产业园、食用菌生产基地、红提产业园的设施,建立配套的农事体验设施和产品深加工观赏体验工坊,打造以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体验、销售为主的农业延长链,强化谢家林盘属性,营造农业体验场景。

4 结语

通过梳理国内外场景理论的内涵,分析场景要素,以谢家林盘为例进行理论验证,挖掘谢家林盘的发展优势和现存问题,从多元人群的需求出发,提出场景营造中客观结构和主观认识的提升策略,通过探索性实践,场景扮演了林盘更新中释放人才红利和消费活力的恰当范式,为林盘更新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林盘谢家理论
喂,不准偷听我许愿
春 归
坚持理论创新
看图画 写一写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论林盘
川西林盘景观特征研究
基于城镇化背景下的成都市郫筒镇林盘绿道网络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