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融合背景下的园区空间组织研究
——以苏南某国家级高新区为例

2024-01-08 02:54王昆WANGKun
城市建筑空间 2023年11期
关键词:空间组织组团高新区

王昆 WANG Kun

总结国际产业园区空间组织经验,以苏南某国家级高新区为例,提出四大策略:探索“产业自身-产业空间-全域空间”的协同反馈机制;处理好“建设、非建设”空间共生,营造高品质全域环境;理好“产、城”空间关系,形成可生长、有弹性的空间格局;明确产业空间组织逻辑,形成有机的职能分工与空间组织。

产城融合;国家级高新区;空间组织

1 研究背景

高新区在我国历经多年实践探索,建立初期是为了吸引投资,发挥高新技术项目孵化和辐射作用[1],目前已经历4个发展阶段[2]。在高质量发展要求下,以国家级高新区为代表的国家级产业园区的组织模式、发展结构亟待探索,特别是面向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产城融合等方面的实践探索[3-5]。以期成功进入下一个成长周期[6]。

我国学者对国家级高新区现存问题和发展方向展开了大量研究。园区普遍面临布局与发展不均衡、低质化发展、同质化发展、短板制约转型升级等问题[7-8],同时,园区内部存在不同产业空间的关联问题。园区内部既有国家级园区,又有众多分散的乡镇企业和科创载体,内部产业空间组织极为复杂,如何有效组织以实现高效有序的产业关联和空间关联成为研究重点。此外,国家级产业园区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必须走特色化、生态化等路径,从单纯的生产场所转变为适合居住、休闲的城镇家园,实现园区精细化、专业化、复合化发展[9]。

2 国际产业园区空间组织的启示

国际一流的高新区集中在北美、西欧和东亚地区[10],其呈现的启示如下。

2.1 不同发展阶段的关注重点

国际产业园区演化路径具有要素集群、产业主导、创新突破及辐射联动4个阶段特征,如表1所示。

表1 国际产业园区演化路径

从发展阶段来看,我国大多数国家级产业区正从“园区2.0、3.0”阶段进入“园区4.0”阶段,应更关注未来发展重点:①强化功能提升和多元发展,满足人的多元需求;②强化空间整合,商业、公寓、学校、医院等形态大量出现,更需统筹谋划和系统整合;③强化环境塑造,营造全球链接的社交空间,形成内外开放、资源整合的产业生态圈,为吸引产业人才提供环境基础。

2.2 有机的产业空间组织

产业空间具有自身的组织逻辑。法国索菲亚科技城由1个主科技城区、1个主科技园区、4个科技产业组团、3个卫星产业组团构成。我国某些产业园区已存在相似映射关系,如苏南某国家级高新区,其空间已形成由高铁站南北两侧共同组成的主科技城区、以滨江地区为代表的主科技园区、以若干重点地区为代表的科技产业组团,以及以外围乡镇为代表的卫星产业组团(见图1)。

1 苏南某国家级高新区现状产业空间(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每个产业空间有各自发展重点和空间要求。主科技城区是城市的创新策源地、产业增长极和城市中心区,强调完整的城市核心区功能;主科技园区保证城市利益的产业红线,以生产研发基地为主,配备居住、商业、金融等功能;科技产业组团强调产业特色化、集聚化成团发展,强化以细分龙头企业为引领的产业链集聚组团;卫星产业组团重点通过空间、技术有限升级,灵活应对市场,以此打造高内生性、强延展性、高专业度的产业载体。

2.3 满足人才需求的高品质全域环境建设

国际产业园区极其注重空间品质建设。法国索菲亚科技城提出要塑造“充满活力的多元文化生态系统”,园区空间主要由绿色和种植区组成,促成了“欧洲硅谷”这一美誉(见图2)。韩国大德研究团地提出“花园式办公”,以绿地、公园为核心,环绕其布局科研设施、产业设施。

2 法国索菲亚科技城环境品质塑造(图片来源:百度影像)

我国部分产业园区具有极为优质的空间本底。以苏南某国家级高新区为例,园区内部现存大片基本农田,可借鉴国际产业园区营造经验,以现状农田为基础,重点培育休闲游憩、体育赛事、农业观光、主题教育、科研探索等功能,打造健康绿心、生态绿心、活力绿心。

2.4 合理的用地与设施支撑

不同产业空间的用地需求具有差异性。“科技城区”型产业空间强调综合性的功能平衡,居住、产业、服务配套相对完善,总体呈现“生产:生活=1:2”的用地比例。“科技园区”型产业空间的创新服务单元主要突出科技研发功能,总体呈现“生产:生活=1:1”的用地比例。“特色组团”型产业空间以发展新型产业为主,贯彻产城融合理念,总体呈现“生产:生活=2:1”的用地比例。“卫星产业组团”型产业空间以高专业化、内生性产业为主,由于乡镇区块自身基础条件不同,产业用地与生活用地之间无明确的比例关系(见图3)。

3 “科技城区”“科技园区”“特色组团”及“卫星产业组团”典型用地布局(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设施方面,国际产业园区注重构建相匹配的交通系统。如法国索菲亚科技城在不断扩展中,原有道路系统无法满足交通需求,连接索菲亚和安提比斯火车站的综合环线应运而生。环线采用数字时代的环境设计,串联产业、科研、办公、住宅和服务等功能,既是连接各社区中心的生活服务轴线,又是产业互动和展示的空间。

3 苏南某国家级高新区空间组织策略

苏南某国家级高新区位于苏南城镇密集区,成立于1990年,建设初期仅数平方公里,逐步扩展超过400km2,人口近百万,作为国家级高新区,其内还包含省级开发区、若干街道和乡镇等,功能较复杂。

3.1 探索“产业自身-产业空间-全域空间”的协同反馈机制

产业自身、产业空间、全域空间具有紧密的内部关系。如同金字塔结构,高产业定位将对产业空间、产业配套支撑提出要求,该产业空间构成又将对全域空间结构提出要求,其为自上而下的“要求传导”线,同时,只有组织好全域“三生”空间,才能支撑产业空间的有序发展,为产业自身提供良好的支撑,即自下而上的“空间支撑”线。

因此,以实现国家级高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强化空间的系统整合,形成高效有序的产业空间、品质活力的生活空间及绿色魅力的生态空间,进而通过细化产业空间塑造和产业配套支撑,最终共同支撑包含创新研究、孵化转化等功能的产业定位(见图4)。

4 “产业自身-产业空间-全域空间”支撑模式(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2 处理好“建设、非建设”空间共生,营造高品质全域环境

该园区是区域重要的生态网络节点,该区域是城市“四角山水”中重要的一角,具有高复合功能的生态空间。因此,在空间格局上,生态绿心与城市核心形成“红绿双心相映”,明确大片生态农业空间在高新区全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使生态空间与建设空间共同成为构筑高新区高品质发展的有力抓手(见图5)。

5 双心相映的空间格局(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深化生态空间功能挖掘,通过塑造“都市农园”“农园都市”,强化非建设空间在保护基础上的功能提升。以生态绿心为核心,将西部乡野地区生态要素进行有机整合,通过“农业+”,在绿心内形成“都市农园”,充分发挥乡野空间的生态、旅游、经济价值。利用7条主要滨水生态廊道、道路生态防护廊道串联城市中心、产业园区、乡镇组团,丰富生态廊道在生态游憩、科技试验、零碳示范等方面的利用,形成兼顾城市生活与生态联通功能的景观网络,打造“农园都市”(见图6)。

6 “都市农园”与“农园都市”功能组织(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3 理好“产、城”空间关系,形成可生长、有弹性的空间格局

由于该园区位于城市近郊地带,其空间拓展随城市的拓展逐渐展开,导致用地空间格局破碎,生活、产业两类用地混杂、功能效率分散、空间品质难以提升。

1)南北轴线 利用现状市政府、高铁站、新城管委会、高铁新区及重要产业区空间资源,形成南北向的“产城融合发展轴”。以主要南北交通轴线串联核心的商业和公共服务功能,轴线两侧为生活功能,在外围布局若干个产业园区,逐步形成空间、功能向北逐步拓展的态势,带动城市生活服务、科研创新等功能的向北延伸,激活沿江片区的产业功能多元化、公共空间品质化。针对此种组织模式,优化交通支撑,形成自内向外不同的交通功能,轴线中部以生活性主干路为主,两侧采用“小街密路”形式以提升空间可达性,向外围形成片区重要的公共交通走廊,最外围是外层交通走廊(见图7)。

7 南北轴线空间组织及交通组织模式(图片来源:作者自绘)7a 空间7b 交通

2)东西轴线 以轨道交通为轴,以轨道站点为节点,带动东西产业空间组团化、社区化。通过生态绿心扩展出的若干绿廊、绿楔分隔,形成约10km2的产业单元。同时,针对产业用地基本铺满的现状,结合轴线东西两侧的高铁站、机场,采用轨道线串联功能组团,构建“轨道引领、节点辐射”的交通网格,形成以城市轨道线公共交通走廊为纽带,综合用地组团为节点的城市布局。(见图8)。

8 东西轴线空间组织及交通组织模式(图片来源:作者自绘)8a 空间8b 交通

3.4 明确产业空间组织逻辑,形成有机的职能分工与空间组织

借鉴国际产业园区不同产业空间的组织关系,打造“精新特专”的产业组团体系,共同提升该高新区能级。

明确不同产业空间的职能重点,提出针对性策略。主科技城区重在“精”,体现精细化品质化打造,重点解决高新区产城分离的问题,提升高新区整体的生活服务属性,通过打造高品质空间,吸引高精尖人才驻足。主科技园区重在“新”,体现创新化智能化提升,解决高新区价值链的低端锁定问题,通过若干个主园区创新智能要素的导入,优化高新区整体产业结构。科技产业组团重在“特”,即体现特色化主题化集聚,解决产业园区的定位异化问题,特色产业园区的空间布局、政策指引仅针对某细分产业链条的需求进行设计与组织。卫星产业组团重在“专”,即体现柔性专业化发展,解决乡镇组团与其他片区产业同质化的问题,提升卫星产业组团的柔性专业度,转换为多样的、自身不断变化的专门化产品集合式生产。

4 结语

总结国际产业园区空间组织的经验,以苏南某国家级高新区为例,提出四大策略:探索“产业自身-产业空间-全域空间”的协同反馈机制;处理好“建设、非建设”空间共生,营造高品质全域环境;理好“产、城”空间关系,形成可生长、有弹性的空间格局;明确产业空间组织逻辑,形成有机的职能分工与空间组织。研究产城融合背景下的园区空间组织,以期为其他产业园区空间组织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空间组织组团高新区
“快递阿姨”组团送快递
喜欢组团捕猎的恐爪龙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遂宁高新区
SmartKey脑力空间组织的全脑开发体验课开课
高新区:全国“双创”示范生
集体晨练运动与城市公园空间组织特征显著性研究——以哈尔滨市四个城市公园为例
武汉市东湖景区游憩空间组织及优化研究
兵器组团“打雪仗”
组团给石界老前辈拜年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