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功能视野下辽金元佩饰中交颈禽鸟纹饰的中华文化认同*

2024-01-09 12:30李婧杰赤峰学院美术学院
艺术品鉴 2023年35期
关键词:禽鸟辽金鸳鸯

李婧杰(赤峰学院美术学院)

10-14 世纪是中国历史上多民族文化交流与碰撞的集中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重要时期。汉族、契丹、女真和蒙古等多民族在中国北方和谐共处,相依共存,文化上交流融合,最终汇聚成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北方诸族,不管汉族还是其他民族,皆心向中原,崇尚中原文化,由“华心”而“归义”。中国北方各民族的文化虽各有特色,但相互之间关系密切,在文化上互相认同的程度非常之高。这个时期北方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在很多方面都体现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契丹、女真和蒙古等主要民族是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一分子,他们既有独特的文化又有着吸收中华文化的赤诚之心,关注这时期纹饰艺术中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由生活到诗意再到物质转化的交颈纹饰流变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交颈纹饰的主体元素选择以动物为主,人们通过对生活中的动物进行长期观察,发现了动物的某些动作同人要表达的情感语义有共鸣之处,这就有了春秋《庄子·马蹄》中“夫马陆居则食草饮水,喜则交颈相靡,怒则分背相踶。”对马的交颈动作进行了描述。到汉时,《张衡集》中“王雎鼓翼,鸧鹒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将视线放到了仲春时节水中的鸳鸯交颈动作上。而将鸳鸯交颈的象征意义进行升华的是汉司马相如《凤求凰》中:“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而三国时曹植将交颈更加进一步深化隐喻为:“与君初婚时,结发恩义深……下有交颈兽,仰见双栖禽……攀枝长叹息,泪下沾罗衿。”将交颈动作赋予情感功能。赵崇祚在《花间集》卷五中描述到:“鸳鸯交颈绣衣轻,碧沼藕花馨偎藻。”鸳鸯交颈成了日常生活用品的装饰纹饰样。到了唐代“金鸭无香罗帐冷,羞更双鸾交颈。”这里的鸾在中国民间传统中指的是吉祥飞鸟,双鸾代表永结同心的寓意。另外,唐陈子昂《陈拾遗集》中《鸳鸯篇》:“刷尾青江浦,交颈紫山岑。……闻有鸳鸯绮,复有鸳鸯衾。”已经有了鸳鸯纹饰使用在面料及被子的情况。宋时,“章武留交颈鸳鸯绮一端,仍赠诗曰:鸳鸯绮,知结几千丝。”这时带有交颈鸳鸯绮作为了寄情的媒介物,这个时间段文献中交颈动物多是鸳鸯。到了元曲中:“懒插这鸳鸯交颈钗……”鸳鸯交颈钗应该是已经成为女性日常佩戴的装饰物。乔梦符《玉箫女两世姻缘》第二折中:“梳说罢将玉肩凭,恰似对鸳鸯交颈。”使用交颈鸳鸯形容玉肩凭。

从文献中我们看到交颈纹饰的发展脉络,春秋时是对自然界交颈马观察为发端,汉时关注点转移到交颈飞禽,后对准鸳鸯,自司马相如之后交颈鸳鸯拥有了情感的表达所指,开启了后世将交颈鸳鸯作为亲密情感代表符号,唐宋时带有交颈鸳鸯纹饰出现在了布料以及被子上,到这时交颈鸳鸯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与此同时,不仅有鸳鸯还有鸾鸟同时进入了象征爱情的符号体系当中。文学作品中可见元代女性的发饰有了交颈纹饰,其使用已经十分普遍。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纹饰艺术的演进过程:对自然界中动物观察得到可以与人情感达到共鸣的情景,将这一感性情景融入日常生活及表达情感的体系当中,通过艺术将可以寄托情感的物质→符号化→社会生活化→精神生活化,而这四元彼此之间又是相互交融共生存在的,四元逻辑关系是文化互鉴交流过程中彼此螺旋线式生长演化。

二、诉说情与爱交颈禽鸟类纹饰的物化造型特点

梳理存世的双鸟类型纹饰文物中,以成对出现禽鸟形象为主,造型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种是共用一身一双脚,头是朝向左右两侧的V 型,形象主要有鹰和公鸡等;第二种是共用一身,双头两双脚的共命鸟型,主要有双鸟头和双人面;第三种是两只禽鸟以嘴为中心对称轴镜像站立型,主要有凤、大雁、鸳鸯等;第四种是两只自然结构完整的禽鸟,没有交颈和共有身体结构,同一方向站立的“比”型构成形式,主要有大雁、鸳鸯;第五种就是本文主要论述的脖颈缠绕或者是交叉在一起的两只禽鸟,脖颈造型为“S”型的交颈类,主要有凤、大雁、鸿雁、天鹅和鸳鸯。交颈“S”纹饰的发展脉络,笔者通过前期的资料收集中发现,汉至隋唐时期主要是凤鸟为主题元素,到宋时交颈纹饰主要表现的是鸳鸯。而辽金元时期除了鸳鸯之外,出现了较多草原上常见的鸿雁和天鹅等动物形象。而在交颈的动作上,汉、唐和宋时为了能将鸳鸯的脖子缠绕在一起,而将其脖子进行了夸张延长变形(图1)。辽金元时动物脖子动作只是紧贴在一起,或者交错搭放在一起,不去夸张变形动物的脖颈。如果仅从交颈纹饰外在表现的方法和造型来看,有较为明晰的区别,中原地区更多的与文学作品描述相符,主要以鸳鸯为母题。辽金元时交颈纹饰中也有鸳鸯出现,在《辽史》卷十四、十七、二十八中多处提到鸳鸯泊(泺),指的是鸳鸯生活之地,《金史》卷十二、十四中也提到金代皇帝会在每年的2-3 月到鸳鸯泺处驻扎或狩猎。鸳鸯是春夏生活在北方繁衍生息,秋冬就会到南方过冬。该时期除了有鸳鸯之外还有草原上经常出现的鸿雁及天鹅,辽庆陵东陵的四时捺钵图中的春捺钵图中就有在池塘中共同生活的大雁、天鹅和鸳鸯等动物共同生活的场景。可以看到辽金时期交颈纹饰中禽鸟的形象主要来源于当地人们的生活情景之中。

图1 银鎏金交颈鸳鸯纹饰帔坠(宋)

图2 青玉双鹅带盖小盒(辽)

图3 三彩交颈鸳鸯壶(辽)

虽然辽金元的交颈纹饰与中原地区的交颈方式不同,母题动物较为多样,但其核心要义及所要传递信息却是一致的,都是要体现永结同心,琴瑟谐和愿百年的美好祈愿。展现了纹饰生成的“艺术—生命—日常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这一普遍规律,每一件出土文物在当今看来都是一件艺术品,它既包含了创作者的生命理解也包括了使用者的生命感知,这些艺术品是当时人们生活中出现的物品,我们站在社会学和人类学视角来看,这些艺术品是其所在朝代社会生活的展现,展现了当时人们的精神生活。卡西尔认为“人能发明、运用各种‘符号’创造出属于自己需要的‘理想世界’”。艺术作为特殊的文化符号,能够将民族精神具体意象化,让民族情结生动化,让民族创造力多样化,引起民族归属感,加强了民族的认同感。文化是维系民族认同的纽带,而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其作用是较为重要的,它发挥了凝聚民族情感,强化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民族在出现之时,其需要一套系统的象征符号,这些符号作为纽带连接、黏合和维系民族的忠诚及其整体,而这个过程逐步形成了民族认同,这些象征文化认同的符号核心就是文化。“一个特定的群体,其成员共享神话、记忆、大众公共文化、特定的祖国、经济统一以及平等的权利和义务”,所以这些符号以两种形态出现于族群的发展当中,一种发展为文字,一种发展成了艺术化纹饰符号,文字符号在其所特定的文化圈中,让这个族群人认知并掌握其背后所蕴含的内容,作为信息交流的媒介,古时更多是在文人层面进行流动。而纹饰符号的传播力比起文字符号来说要广泛得多。艺术纹饰符号随着人的流动由一个族群带到了他族群当中,经过人与人的交流之后,他族群对这个纹饰符号所承载的精神信息充分认可后,逐渐被他族所接纳与使用,在最初时被认作是时尚,后面被慢慢内化为他民族的纹饰符号一部分,彻底融入他族符号语言当中。而纹饰符号按使用者阶层有以下两种形式:一种是为了符合统治者审美喜好,发展来的纹饰;一种是民间日常生活喜好的纹饰艺术。这两种形式中第一种的优势较强,对第二种的影响相对明显。而对于起到装饰作用的纹饰满足人心灵需求,它间接的或者是直接地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伴随着这个过程认同也就悄无声息的随之而来,而齐泽克将认同分为了理想自我的想象类认同和自我理想的符号类认同,他认为符号类认同是人们对某一个定位的认同,人们站在这个定位上观察审视自己,让自己能够融入某一个群体当中,让自身变得可爱并值得爱。

10-14 世纪的交颈纹饰,不管是用何种动物作为主体来表达琴瑟谐和愿百年这个母题,其对动物交颈动作表达爱慕的寓意是对中华文化有较为明确的文化认同。这个时期的交颈类佩饰文物,物品的主人多是夫妻,像辽代陈国公主和驸马就有两件交颈类禽鸟佩饰文物,一件为鸳鸯(图4)、一件为大雁(图5),金代的齐国王夫妇也有一件为金轴环鹅坠香盒串佩饰(图7),另外上海宝山月浦谭思通夫妇的佩饰银鎏金交颈鸳鸯帔坠(图1)与江苏金坛城东杨贺巷七队夫妇的交颈鸳鸯纹饰金岐坠皆为宋代夫妻共同使用的物品。通过这些信息可以看到该纹饰不单是作为装饰,其背后还包含着丰富的艺术功能信息,传递了夫妻恩爱、男女亲昵、永结同心的美好期许。

图4 鸳鸯交颈玉饰(辽)

图5 鸿雁交颈玉饰(辽)

图6 交颈琥珀天鹅配饰(辽)

图7 金轴环鹅坠香盒串饰(金)

三、艺术功能视野下交颈禽鸟纹饰的中华文化认同

在艺术功能视角下,艺术被认为是维护社会稳定的要素,将艺术放在人类关系中起到连接作用,并发挥其文化交流的功能,而纹饰艺术是其外在的表征现象,是具有串联起精神世界的多种功能作用,认为艺术是具有意义和象征功能的符号。弗格《在原始社会中的艺术》一书提出将艺术看作社会中所具备的基本价值和信仰的带有表征意义的符号内容。英国人类学家阿尔弗雷德·吉尔认为,人们将艺术品的基因中加入了带有意义的文化符号,人们通过破译这些具有文化符号意义的艺术品所传递出来的信息,其传递出的内容及美学特征,来了解背后所承载人类文化发展的信息。艺术符号承载的语言、隐喻、意义等信息符号一直是随着人类的文化发展不断地流动变化,人们通常会选择适合当时当下人们所需要的艺术品所带有的那部分文化基因的能指部分,而剔除掉不符合诉求的部分。纹饰艺术也同样具有以上的情况,所以分析纹饰艺术所具备的功能性,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人类文化交流过程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及其所带有的语义基因,发现文化认同的规律。

我们借用艺术的功能来解析纹饰艺术的功能,纹饰艺术同样具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通过分析有助于我们对10-14 世纪纹饰艺术所体现出来的对中华文化认同所蕴含的核心密钥。

(一)交颈禽鸟纹饰艺术的认识功能方面体现的文化认同

“美术可以表见文化”,“表征一时及一族之思维”通常是人们选择喜欢的形象作为母题,使用者和鉴赏者通过这些纹饰艺术来认识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不同地域乃至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流动、精神内涵以及他们的生活场景。以此来认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历史发展的脉络、文化交流的轨迹以及认识人们生活的现实。我们看到交颈禽鸟纹饰无论是在文学作品中的发展还是物质化的实物来看,都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生活,风俗人情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的概况。我们在汉代时的文学作品中认识到当时的人们关注自然界的动物,带有世俗化的、共情化的使用拟人的手法来表达人的情感。在出土的物质化文物中,我们看到的汉代画像砖上夸张表达手法的交颈凤鸟,而凤鸟本身一直在中国历史文化中代表着美好期许愿望的吉祥鸟。到隋唐时期,我们认识到人们不再关注吉祥神鸟凤凰,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文物中,鸳鸯成了该主题的主要承载符号。通过这个转变我们认识到,当时的人们由汉代创造神话动物、人物等精神追求,转移到对日常生活的关注中来,对生命的理解也变得更加自信。

而10-14 世纪是北方多民族时期,为了维持国家的稳定,吸纳中原文化,在吸纳过程中主旨思想不变,在动物的选择上因地制宜,在表达情感交颈模式没有变,但结合生活环境特色体现了自身的民族艺术特色。有两件交颈禽鸟纹饰的陈国公主是辽圣宗的侄女,圣宗时期是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比较频繁的时期,这件两件文物可以清晰地看到辽对中原汉地文化的认同。而此时的交颈禽鸟的种类较为多样,我们可以认识到辽金元对中华文化认同的一种模式是接受中原文化核心精神不变,但在造型表达形式上使用了有其自身特色的艺术语言。

(二)交颈禽鸟纹饰在教育功能方面体现的文化认同

该时期交颈纹饰所有者的身份是上至王侯将相下至普通百姓的夫妻,所以该纹饰的教育功能就要从家庭为主谈起,辽金元社会组织以家庭为单位。“家国天下”一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家是构成国的最小单位,国的稳定需要家的和谐,需要夫妻和睦,而交颈禽鸟纹饰的使用既是体现了男女的秦晋之好,又同时是为了教育人们家庭和谐稳定,生活才能美好的教育功能作用,作为国家的统治者更希望看到构成国家最小单位的家庭是和谐稳定的。辽金元早期的婚姻制度相较狭窄局限,“王族后族二部落之家,若不奉北主之命,皆不得与诸部族之人通婚”,圣宗时期有“横帐三房不得与卑小帐族为婚”的现象。随着入主中原并与中原王朝进行交流,逐渐开放了族际间的通婚制度。另外贞洁观念也随之进入到辽金元的婚姻观念当中。伦理道德观念进入了游牧民族的意识当中,从“礼”的层面约束人的婚姻观念。而交颈禽鸟纹饰是中原地区从汉时就开始隐喻美好爱情的象征符号,通过文化交流互鉴而到达北方多民族地区,出现在了辽皇族陈国公(图4,图5)、金代皇族齐国王完颜晏与王妃(图7)的随身佩饰中,可以看到当时上层已经接受了该纹饰所隐含的文化寓意,这是发挥了交颈禽鸟纹饰的教育功能,借动物的“一夫一妻”的生活习性,来引导人们也要遵守这样的配偶模式,隐喻式的引导本民族能够遵从有关婚姻的礼,隐形的教育人们遵从这些社会仪轨及认知体系。

(三)交颈禽鸟纹饰在审美功能方面表现的文化认同

一个民族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作为主体都是受到这个民族的文化思想、价值观念、民族信仰以及道德观念这些客体的影响,而客体会随着人员的流动,文化的交融逐步发生着变化,客体逐步带动主体改变,主体也会带着客体向着文明程度更高的方向发展。纹饰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代表性艺术,其所展现的审美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但其外在表现造型审美,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使用过程中具有其自身特色,而在审美价值内核方面,却是一以贯之的。交颈纹饰外在的审美风格方面,主要形式有动物脖颈S 形交叉、脖颈叠放型等表现形式。S 型是创作者使用了夸张变形的手法,主要是在中原宋朝文物中出现较多,江苏金坛城东杨贺巷七队发现的宋代交颈鸳鸯纹饰金帔坠和上海宝山月浦谭思通夫妇的银鎏金交颈鸳鸯纹饰帔坠(图1),鸳鸯为构成主体,脖颈夸张变形交叉在一起。另外一种脖颈叠放型(图6)是创作者忠于现实世界动物的真实形态,这种造型语言体现了北方民族的特点,辽金出土的这类型文物较多,如辽宁义县萧慎微家族出现的青玉双鹅带盖小盒(图2)和通辽博物馆的三彩交颈鸳鸯壶(图3)。目前有记录的元代交颈纹饰的佩饰文物还不多见,但是上文中提到的元代文学作品中交颈鸳鸯纹饰已经是当时妇女常用的发饰,本文列举的两件私人收藏的元代交颈纹饰文物中可以看到既有夸张拉长动物脖颈的表现(图9),也保证最大程度上还原动物形态(图8)。

图8 交颈玉鸳鸯(元)

图9 白玉交颈纳言佩(元)

宋时的审美风格与辽金时比较,还保留各自的特色,到了元之后审美风格已经开始出现了融合。元虽然外在表现上具有逐步融合的痕迹,但审美价值内核上一直不曾改变。也可以看到辽金元北方民族的爱情观念、家庭观念逐渐与中原地区的礼制相趋同,汉地的交颈纹饰除了对辽金元有所影响,其实吐蕃地区也有交颈禽鸟纹饰的例子(图10),可见中华文化的辐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

图10 吐蕃银瓶纹饰(吐蕃)

通过对交颈禽鸟纹饰艺术功能的分析,10-14 世纪佩饰中交颈禽鸟纹饰的动物虽然结合了自身的生活环境进行了再创造,但是同时也引导了辽金元时的人们在婚姻中接纳认同中华文化中夫妻和合的礼制观念,对中原交颈纹饰传达的爱情忠贞思想的认同,以维护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总之,交颈纹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纹饰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蕴含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华夏民族的智慧结晶。体现了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的自然观、道德观,我们对交颈纹饰的研究可以古为今用,以史为鉴,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共同价值观融通起来,为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多民族融合,多元一体,一体多元的发展历程,为传播好中国声音做好有关工作,探索出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发展规律,将其应用到当代的社会实践当中。

猜你喜欢
禽鸟辽金鸳鸯
白描画禽鸟(十六)
《辽金历史与考古》征稿启事
辽金之际高永昌起义若干问题浅谈
欢天喜地配鸳鸯
白描画禽鸟(四)
北京房山云居寺辽金刻经考述
绣鸳鸯
俄藏黑水城出土《禽鸟花卉》解读
鸳鸯跳
汉代织锦图案中禽鸟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