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理论导向下的传统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2024-01-09 12:30孙伊楠鲁迅美术学院
艺术品鉴 2023年35期
关键词:民间艺术共生文化产业

孙伊楠(鲁迅美术学院)

传统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不够理想,传统文化发展速度偏慢,艺术品开发庸俗单一,文化生态直接被破坏。共生理论能够为深入研究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提供行为导向和研究视角,着力解决发展矛盾及问题。从宏观视角来看,传统民间艺术文化产业是一个完整的共生系统,能够实现文化产业与民间艺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互利共赢和共存共荣。要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实现传统民间艺术文化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首先需要整合资源,营造良好的共生环境,积极塑造产业品牌,开创新的共生界面,在协同进化的过程中逐步优化共生模式,确保传统民间艺术文化产业能够突出重围,更上一个台阶。

一、共生理论与传统民间艺术文化产业

共生理论强调人与物、人与人是相互依赖的共同体,社会生产体系中不同要素存在较为复杂的逻辑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共生现象以合作和协同为前提,真正实现对称互惠共生,揭示人类及自然界的发展规律,逐步构建共生系统并实现进化发展,逐步完善共生系统,合理配置及优化利用资源。通过对共生理论的分析及研究可以了解生物界及人类发展的规律及法则,在推进传统民间艺术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这一理论也有重要的参照作用。如果从哲学的视角来看共生理论,那么在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时需要避免对抗,加强协同,实现终极目标。作为共生对象和共生过程的核心,合作不容忽略,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共生发展也需要以合作为前提。为了建立健全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共生系统,双方需要实现协同合作,建立对称互惠共生关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各自的目的。

民间艺术文化的地域属性较为明显,社会功能非常丰富,如果能够采取产业手段整合利用多种现代信息技术,就有助于促进民间艺术文化的繁荣发展,实现文化服务向文化商品的有效过渡,积极传承及弘扬传统技艺及民间艺术文化,保障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产业与文化的对称互惠共生。在全面发展传统民间艺术文化产业的今天,民间艺术文化资源的利用率越来越高,文化产业发展进程逐步加快,具有明显的经济属性和文化属性。从市场经济的视角来看,文化产业与单纯的市场行为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具有明显的公益性,产品的精神价值远远超出了物质价值。

二、传统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传统文化发展较慢

在人类文明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历史变迁速度逐步加快,民间艺术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内涵和外延有了进一步拓展,充满活力及生命力。在人类文明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公众的综合素质提升明显,但是好奇心越来越强,人云亦云的问题比较严重,西方思潮极大阻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在经济全球化的强烈攻势下,民间艺术文化逐步衰微,发展速度越来越慢,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一部分传统文化消失殆尽,出现了失落和断层的问题。尽管我国积极传承及弘扬传统文化,但是所面临的压力较大,传统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发展不容乐观,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

(二)艺术品开发庸俗单一

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民间艺术受商品经济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在基金利益的驱动下,一部分民间艺术过多迎合世俗趣味,成为赚钱的商品和工具,陷入了简单模仿的恶性循环。有的民间艺术开发甚至直接弄虚作假,虚假的民俗文化内容盛行,最终导致民间产品的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明显,仿品、残次品充斥文化市场,极大影响了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及弘扬,民间艺术文化失去了原有的风貌,逐步陷入庸俗化和世俗化,低品位民间文化产品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由此不难看出,产业的迅速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民间艺术文化的分化,民间艺术在产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逐步被搁置和排挤。该艺术本来的价值直接被无视,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责任不被重视,最终导致民间艺术文化流失。

(三)文化生态被破坏

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农耕文明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功利主义备受推崇,毫无节制地开发成为主流。这一点导致民间艺术文化资源被浪费,难以体现原生态,生存根基越来越薄弱。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时,民间艺术文化的发展速度逐步减慢,难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站稳脚跟,因此逐步被忽略,世界艺术的文化和传承后继无人,甚至面临灭绝。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文化安全无从谈起,原有的文化生态不复存在。

三、共生理论导向下的传统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共生理念最早源自生物学,是一种哲学思辨方式,在民间艺术文化产业中的兼容性比较高。在将共生理论引入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发展后,共生理论能够获得新的理论参照和思路。基于共生理论的传统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发展符合大势所趋,能够为传统民间艺术和文化产业的共生发展开辟新路径,极具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在协同进化的过程中,传统民间艺术文化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民间艺术文化传承和发展备受关注,文化产业越来越完善,双方的合作和互动频率较高,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要想促进民间艺术文化的有效传承并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首先需要深入研究民间艺术文化与市场经济之间的互相促进和相互依存关系,实现两者的协调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应对时代发展的挑战,积极解决传统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发展的诸多问题和矛盾。

四、共生理论导向下的传统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对称互惠共生是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发展的应然状态,能够实现文化资源和经济资源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民间艺术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为了在共生理论导向下实现传统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发展的终极目的,首先需要从资源整合着手,逐步优化共生环境,尊重文化资源本性,密切关注优势文化资源并凸显民间艺术文化的鲜明特征,全面践行品牌战略,搭建良好的共生界面,坚持品牌导向,满足公众对艺术的市场化需求,在多措并举中实现共生模式的优化升级。

(一)整合资源,营造良好共生环境

共生环境的系统性较为明显,由不同的共生单元所组成,涉及市场要素、制度要素及人文历史要素。在全面推进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发展的今天,各个主体的交流和联系越来越密切,共生环境逐步形成,民间艺术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逐步加快,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以及号召力,能够取材于民间、根植于民间、远离都市,充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模式相比,民间艺术文化更加接地气,代表着公众的人生信仰、审美情绪及风俗习惯。在有效传承民间艺术文化时,需要立足于这一文化模式的根基,以产业发展为前提。实现追本溯源,确保传统民间艺术文化能够在良好的共生环境中实现产业化发展。

首先,在高瞻远瞩的过程中深入分析文化资源的本性,民间文化资源比较丰富,同时自成体系,比较完整。在优化外部共生环境时,首先需要关注民间艺术资源的有效传承,实现这一资源的科学利用,以保护为前提和基础,保护这一资源的原生态,然后站在时代发展的视角实现宏观统筹和科学策划。

其次,积极整合文化资源。传统的产业发展理念导致民间艺术文化被肆意破坏,过度关注求变、求新、求异,用先进文化取代传统文化,用现代技术取代传统技艺,严重阻碍了传统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发展。作为民间艺术文化的重要特征,活态流变性不容忽略,民间艺术通过这一特性使紧密融合现实与历史,呈现独具一格的文化表现形式。因此,在促进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共生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将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将更多的新鲜血液融入该产业中,提升民间艺术的生命力及感染力。在全面阐述艺术文化的同时,民间艺术还需要整合文化资源,坚持创新导向,深度挖掘新的艺术品质,更好地实现与时俱进,凸显自身的特色及优势。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加快民间艺术的发展进程,第一步则需要优化文化氛围及环境,实现多元共生。立足于当前的文化环境及社会环境,逐步拓展民间艺术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有效传承民族文化血脉。陕北榆林民间艺术团则立足于地方文化资源充分凸显各自的地域特色,发挥陕北民间歌舞的优势和艺术价值。结合文化市场的发展趋势以及艺术需求,在创新和改进的基础上逐渐占领市场份额,满足市场需求,获取市场的青睐,积极成立多个产业实体业,在多元化经营的过程中实现稳步运作。

最后,有效整合不同的艺术文化,依托优势文化资源实现项目的稳步运作,展现自身的独特属性和鲜明特色,逐步丰富优势文化资源,保证最佳的资源开发质量和效率。比如延安地区的历史资源历史悠久,社会影响力较高,该地区利用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紧密融合民间艺术与文化旅游,实现两者的齐抓共管,逐步丰富民间艺术形式,加快旅游经济的发展进程。丰富民间艺术产业发展的方式和手段,开发了系列民间艺术旅游产品,在多措并举中促进民间文化艺术的有效发展及传承,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步伐,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的齐头并进。作为民间艺术文化产业的基础,传统民间文化资源的作用不容忽略,要想发挥这一资源的优势,首先,需要构建完善的制度机制,加强制度规范。政府则应在高瞻远瞩的基础上立足于文化产业的运作规律及发展态势,充分发挥政策的宏观导向作用,扮演监督者的角色,高度重视宏观管理及协调统筹,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扫清文化产业的发展障碍,为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助力,确保文化产业的传承及创新工作能够落到实处,协调和平衡保护与开发,体现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除此之外,地方政府还需要高度重视制度管理,建立立体成熟的服务体系,以文化资源的科学利用为基础,为民间文化艺术产业保驾护航。在合理调整文化资源的同时促进文化创新及优化改革,逐步完善文化产业结构,优化文化产业链,实现上下游的协调平衡。

(二)塑造品牌,积极开创共生界面

共生界面的功能非常多元,价值不容忽略。民间艺术文化产业的系统性和综合性比较明显,包含种类多样、形式新颖的民间艺术,构成界面比较成熟,能够逐步建立完善的共生系统,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则发挥主导作用。为了塑造民间艺术文化品牌并充分凸显地方特色,需要建立共生界面,实现高效共生。在树立民间艺术文化品牌时,文化产业与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融合度较深,双方能够通过品牌战略逐步加快民间艺术文化产业的市场化发展步伐,促进民间艺术文化的迅速发展及有效传承。不同的民间艺术品类的内容、形式和魅力各有不同,因此,与其他的产业相比,民间艺术文化产业的优势较为明显,竞争力较强,如果能够以民间艺术文化为基础,就可以全面加快产业发展步伐。

首先,充分凸显传统特色,体现民间艺术价值,站在时代和社会的视角,将外来文化与地方民间艺术文化产品相结合,逐步打造立体多样的民间文化艺术产品格局,确保民间文化能够永葆活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科学定位民间艺术品牌是第一步,发挥不同营销策略的价值及作用,体现协同营销的效果,为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铺路,充分体现文化遗产优势、经济优势及产业优势,将更多的时代色彩注入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始终坚持产业化发展道路,逐步形成极具影响力的品牌。其次,为了坚持品牌导向,逐步开创共生界面,各个地区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灵活利用多种新兴媒体扩大宣传范围,提升宣传力度,组织开展公关工作,提升文化品牌的社会影响力以及覆盖面,为民间艺术的产业化发展做好铺垫。民间艺术名优产品的打造是关键,难度系数偏高,有助于民间艺术在更广阔的时空范围中迅速传承及弘扬,打响知名度。再次,积极树立品牌意识,充分发挥传承人的作用,加快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与步伐。以整合多元资源为基础,逐步完善名人机制,体现名人效应,实现民间艺术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利用民间艺术文化品牌参与市场竞争。将时代血液融入其中,促进民间艺术文化产品的优化品牌的优化升级。比如安塞腰鼓、陕北秧歌的社会知名度较高,历史久远,品牌效应非常足。该地区则可以将企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站在整体视角促进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逐步形成民间文化艺术品牌。最后,结合市场发展趋势,深入了解大众对艺术的市场化需求,主动从民间艺术元素中吸取养分,研发出新的艺术品牌。比如陕北地区将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相结合,充分利用古老的乡土历史以及丰富的民间文化创造形式多样、极具地域特色的民族艺术文化,展现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魅力,逐步形成陕北民间艺术形象及品牌。

(三)协同进化,全面优化共生模式

结合共生的行为模式不难看出,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共生系统是一个非对称的互惠共生系统,系统中的文化产业与民族传统文化存在诸多的差异。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民间艺术文化产业领域,能够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效益较为明显,民众的艺术文化精神需求和智力需求也得到了满足。在协同推进文化产业以及民间艺术文化保护时,共生模式的优化升级不容忽略,只有这样才能够协调和平衡社会精神文化生产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解决两者的固有矛盾。共生关系的形成比较漫长,处于不断地变化中,极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处于不断的波动中,需要经历长期斗争和协调的过程,并逐步形成平衡。民间艺术的经济优势不容忽略,往往会受到经济与文化共生关系的影响,在民间艺术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功能不容忽略,是市场经济中非常关键的一大板块。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要想优化共生模式,首先需要遵循求同存异的原则,实现文化产业与传统民间艺术的合作发展和协同进化。在传承及弘扬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的今天,文化和生产取得明显的成效,两者相伴相生。在积极保护传统民间艺术文化以及发展文化产业时,各个地方需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认知.保持较高的民间艺术文化保护自觉性,主动为民间艺术文化的保护保驾护航。在发展文化产业时实现精准定位,避免舍本逐末和盲目从众,以传统民间文化的保护为前提,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其次,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提升该产业的市场影响力以及竞争力,夯实传统文化的保护基础,解决经济难题,充分发挥文化的经济作用,体现产品属性。加快传统文化的传承及保护,逐步优化文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发展质量。一直以来,我国十分关注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发展,该产业的发展进程有所加快,经历了较为漫长的过程,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缺一不可,两者存在协调统一的关系。只有实现两者的协调平衡和和谐共处,才能够促进民间艺术的有效传承及保护,实现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目标。

五、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共生理论的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发展会面临诸多的阻碍,难度系数偏高,耗时耗力,难以立竿见影。为了实现终极发展目标,首先需要结合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共生系统的良性发展要求,从多个渠道整合优质的文化资源和生产资源,逐步营造良好的共生环境。协调和平衡共生单元及共生界面,理性分析该系统中能量、信息以及物质的具体流通情况,搭建良好的共生界面,结合共生行为模式,理顺民间艺术文化产业的共生关系,逐步优化共生模式。在多措并举中充分整合民间艺术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业的稳固发展,形成活力十足且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产业。

猜你喜欢
民间艺术共生文化产业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畲族民间艺术述论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