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消防改造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4-01-09 00:29邵菲菲
四川建筑 2023年6期
关键词:活化消防火灾

朱 磊, 杨 志, 邵菲菲, 袁 满, 丁 鹏

(1.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四川成都 610000; 2. 四川省城乡建设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00; 3. 成都市消防救援支队,四川成都 610000)

0 引言

历史文化街区是中华民族璀璨文明的凝结,具有不可再生、不可替代性。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建筑大多为木结构、砖木结构,从古至今,一直受到火灾的威胁。近年来,历史文化街区火灾仍时有发生,如重庆中山古镇火灾、福州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火灾等。

随着城市更新的持续推进,以及文化旅游、消费场景多元化的需求增长,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利用成为各地连片改造的首选项目[1]。已经完成改造的历史文化街区大多成为网红打卡地和经济增长点,如广州恩宁路永庆坊街区、福州三坊七巷街区、江西文昌里街区等。四川省现有103条历史文化街区、1 600余处历史建筑,蓬勃的活化利用需求和现存的消防安全问题已成为制约活化利用的瓶颈。为此,笔者深入调研了四川省历史文化街区消防安全现状以及活化利用过程中遇到的消防改造难题,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实施路径和建议。

1 四川省历史文化街区火灾风险因素分析

笔者调研了眉山、西昌、泸州、宜宾、广安等市(州)8条历史文化街区,包括已开展活化利用、正在开展活化利用以及有活化利用需求的历史文化街区三种情况,见图1。

图1 主要调研的历史文化街区

通过调研发现,我省历史文化街区火灾风险因素较为突出,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1 建筑防火及消防设施普遍存在缺陷

我省历史文化街区内建筑普遍存在耐火等级低、防火间距不足、消防设施欠缺等问题。建筑以木结构、砖木结构为主,耐火等级以四级为主,多成排连片布置,防火间距不足,户间分隔常采用川渝特色的竹篾夹泥墙或木板墙。多数街区仅设市政消火栓和灭火器,且市政消火栓覆盖率低、多采用单路供水,见图2。

图2 传统连片木结构建筑和常见分隔措施

1.2 消防救援条件难以满足需求

我省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形态常见两种类型。一种是场镇型,如叙永县东外街,其特征是建筑均沿着一条主干道对称分布,见图3;另一种是网格型,如阆中古城,街区内多条主干道、次干道相互连通。周边建筑限制了道路走向及宽度,街区内道路通常不能通行消防车辆。历史文化街区多位于城市建成区外,消防救援力量需较长时间才能到达,街区内部普遍未设置微型站、志愿消防队等。

图3 叙永县东外街——场镇型历史文化街区

1.3 引入的新业态增加了火灾风险

火灾风险与使用功能密切相关,历史文化街区在活化利用前多以居住功能为主,而活化利用的目标多是通过更新,将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成为当地历史文化、休闲娱乐名片[2]。调研发现,活化利用的历史文化街区普遍会植入茶楼酒肆、特色餐饮、博物展览、文化娱乐、旅游服务等功能。业态丰富、人流增加、用火用电设备引入、火灾荷载增多等因素均会导致火灾风险大幅增加,见图4。

图4 历史文化街区内建筑常见业态

1.4 大流量人员管控和疏散引导措施缺失

现代消防理论认为人员离开建筑物到达室外即视为安全。历史文化街区内存在大量的狭窄巷落,人员容易汇集形成堵点。街区内人员疏散的终点不再是单栋建筑的安全出口,而是街区的边界或开敞地带。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后将吸引众多游客,以西昌涌泉街历史文化街区为例,2023年春节期间7日客流量超60万人次,见图5。历史文化街区在活化利用后遇到较大人流量时,普遍缺乏人流承载能力核算和人流管控手段[3]。

2 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消防改造的主要难点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于2023年1月印发《四川省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消防设计指南(试行)》(后文简称《指南》),遵循“尊重历史、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结合我省地域特点、经济条件和消防改造需求,以不降低现有消防安全水平为底线,明确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活化利用消防技术要求,多地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项目得到了有效推进和实施落地。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2.1 消防技术方案与消防安全需求之间缺乏判定标准

住房城乡建设部相关文件中明确“历史文化街区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技术方案,确保满足消防安全需求”。实施过程中,消防技术方案的编制依据、安全底线仍不明确。以西昌市涌泉街和眉山市太平古街为例,涌泉街采用整体连片改造方式,引入大量餐饮、娱乐业态,打造地标型旅游景点,消防技术方案中增设了大量的消防设施,增配了多种形式消防救援力量;太平古街则以保留原住民、保持原生态为主,打造区域休闲游学街区,消防技术方案以改善现有消防设施,增设简易灭火系统和移动灭火装置为主。从消防改造投入来看,涌泉街远好于太平古街,但从火灾危险源、人流带来的风险来看,涌泉街劣于太平古街。不难发现,消防技术方案是否满足消防安全需求是一个多维度、多方面的综合判定过程,目前普遍缺乏适用的判定标准。

2.2 国家、地方消防技术标准落地实施困难

国家和地方相关技术标准的编制基于现代防火技术理论体系,应用于历史文化街区中存在一些难以落地的问题,其中较常见的是防火间距[4]。历史文化街区普遍需要保护街巷肌理,以我省历史文化街区为例,主街道路宽度多为5~10 m,次道路宽度普遍为2~4 m。虽然国家和地方技术标准中均提出若干防火间距缩减的技术措施,但依托道路形成的防火间距仍难以满足技术标准要求[5]。此外,GB 50016-2014(2018年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技术标准规定消防车道坡度不应大于10%,而我省部分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山区,主街道路坡度在10%~20%之间,历史文化街区在消防改造中存在不少诸如此类的实施难点。

2.3 消防设计审查验收管理工作难度大

(1)消防审验范围界定不明。历史文化街区内单体建筑面积普遍较小,一般属于规定的其他建设工程,需要办理消防验收备案。然而,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消防设计多采用“防火组团”概念,将防火组团类比单体建筑,防火组团的建设规模可能达到特殊建设工程界定标准,历史文化街区是否属于特殊建设工程缺乏明确界定标准。

(2)消防审验流程不明。2021年,住建部办公厅印发工作通知指明了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的消防审验工作路径,即: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改造消防设计审查可由当地住建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工程建设单位、业主单位、利害相关人员等依法会商解决,确保满足消防安全需要。但未明确相关申请材料、消防验收组织流程等内容,操作性不强。

(3)特殊消防设计工作要求高。最新发布实施的《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验收管理暂行规定》规定了因保护利用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需要,确实无法满足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要求的,可以组织特殊消防设计专家评审,并详细规定了需要进行火灾数值模拟分析、两种以上方案进行比选、实体试验验证等内容,特殊消防设计周期较长、工作要求较高。

3 对策和建议

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利用能有效结合城乡建设、历史文化传承保护,既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又能“以用促保”,推进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消防安全是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的重要保障,不能抱有侥幸心理,只抓建设不抓安全,也不能因噎废食。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遇到的消防问题:

(1)完善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消防改造工作制度、标准体系。结合《指南》实施情况,系统性修订、调整,提升《指南》适用性。制定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消防安全性能评价要点和历史文化街区消防安全管理要点,建立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前后消防安全性能评价标准和后期管理的细则要求,通过规范“现状评价—方案评价—落地设计—加强管理”构建一整套适用于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消防改造的系统性提升路径。

(2)制订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消防设计审查验收管理办法。《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验收管理暂行规定》规定了各省要制定其他建设工程分类管理目录清单。根据历史文化街区特点,针对性的分类分级,结合我省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项目消防审验工作实际,出台消防审验管理办法,破解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消防审验工作困境。

(3)因“街”施策,制定一户一防防火保障方案[6]。以风险水平为导向,根据不同建筑火灾风险等级灵活确定消防改造技术措施,制定差异化的“一户一防”消防提升方案,确定重点消防设防建筑,建立分级改造清单,以保护历史文化肌理和传统风貌为前提,因地制宜,因“险”制宜,明确消防技术措施。

(4)推广火灾数值模拟分析、实体试验等技术手段,鼓励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推广采用火灾数值模拟分析[7]、实体试验[8]等科学的技术手段,对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防火保障方案的安全性进行验证,火灾数值模拟分析、实体试验结论由主管部门按规定组织开展特殊消防设计专家评审议定。鼓励历史文化街区根据自身特点,引入远程供水系统、高位消防炮、灭火机器人、灭火无人机等新技术、新装备,鼓励开发适用于历史文化街区的新技术、新装备。

猜你喜欢
活化消防火灾
《消防界》征稿启事
无Sn-Pd活化法制备PANI/Cu导电织物
生姜对亚硝胺合成及体内代谢活化的抑制作用
全国消防日11月9日
小学生活化写作教学思考
漫画说消防
消防也幽默
掌握火灾逃生知识
有机酸对五种人工合成磷酸盐活化作用及活化途径的研究
离奇的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