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024-01-09 00:39李志霞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牧羊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李志霞

比较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以对比的方式分析和理解文章,提升阅读效果,促进学生发展。而且,这种对比既可以在单篇文章内展开,也可以在不同文章间展开。基于比较阅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现有研究与实际应用经验,笔者认为,比较阅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应找准“比较点”,理顺“比较线”,拓宽“比较面”。

一、找准“比较点”,培育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目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积极培育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因此,比较阅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应以培育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找准“比较点”。教师可以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描述,在语言运用、思维能力、文化自信、审美创造四个方面,针对性地选取“比较点”。

(一)比较文章语言,促进语言运用

语言是构成文章的基础,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文章语言,不仅可以加深学生阅读,而且能够促进学生语言运用。

例如,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一课,作者在描写牧羊人特点时,同时运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教师在带领学生初读文章后,通过多媒体特别呈现相关内容:(1)直接描写: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2)间接描写: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文章语言:直接描写是用生动的语言直接描写人物状态;间接描写是借助周围的人物或环境烘托人物形象。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各有好处,在一篇文章中同时运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能够显著提高文章可读性,让人物更加真实、生动。教师关注文章语言,引导学生比较,以此促进学生语言运用,使学生具有良好语感,学会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二)比较写作手法,提升思维能力

写作手法包括表达方式、写作方法、修辞手法等,是增强文章逻辑性的关键,比较文章写作手法,感受作者写作的逻辑性,对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有极大好处。

例如,七年级上册《纪念白求恩》与《植树的牧羊人》比较阅读。《纪念白求恩》一课,全文采用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通过对比论证突出文章中心。《植树的牧羊人》一课围绕事情发展顺序写作,采取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突出主人公的事迹与特点。教师在《植树的牧羊人》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回顾《纪念白求恩》一课,使学生自主提出文章写作手法的差异性,总结“叙议结合”以及“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不同用途,提升思维能力。

(三)比较文章背景,增强文化自信

此处文章背景,指的是作者背景与选文背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大量文章选自名家著作,在此基础上比较文章背景,感受作者影响与选文价值,能够在极大程度上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例如,七年级下册《望岳》与《登幽州台歌》比较阅读。《望岳》选自《杜诗详注》,作者为唐代诗人杜甫。《登幽州台歌》选自《陈子昂集》,作者为唐代诗人陈子昂。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比较阅读诗词,使其感受不同诗词的文学风格与情感内涵的差异性。另一方面,教师透过诗词,引导学生比较诗人杜甫与陈子昂,使学生联系诗人不同处境和遭遇,进一步探究诗人生平对其文学作品风格的影响:杜甫一生放荡不羁,诗词多展现蓬勃朝气与远大抱负;陈子昂虽然在创作《登幽州台歌》时仕途不顺,但傲骨仍存,因此在诗中流露苍凉悲壮之情。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文章背景、把握诗人生平對其文学作品风格的重要影响,从而促进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其文化自信。

(四)比较文章主题,深化审美创造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遵循“人文主题+语文要素”编排逻辑,使每篇文章都有对应的人文主题,发挥特别的育人价值。据此比较文章主题,是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深化学生审美创造的关键一环。

例如,八年级上册《背影》与《白杨礼赞》比较阅读,前者写人记事,表现父子深情,突出了“珍视亲情”主题;后者托物言志,借助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对军民一心的赞美之情,突出了“家国情怀”主题。教师在《白杨礼赞》阅读教学期间,引导学生回顾《背影》,比较文章主题。针对《背影》,学生在“小氛围”内感受“家人之爱”,而聚焦《白杨礼赞》,学生在“大范围”内感受“家国之爱”,由此进阶审美,深化审美创造。

二、理顺“比较线”,引导学生借鉴文本构思

理顺“比较线”,多用于文章内部的比较阅读,有助于学生借鉴文本构思,发展写作能力。一般来说,作者在创作文章时,都会按照一定“逻辑线”展开表达。教师可在文章内部的比较阅读中,以文章“逻辑线”为线索,理顺“比较线”,引导学生比较上下文、前后句,进而帮助学生整体“把脉”文章,借鉴作者的巧妙构思。

例如,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文中多次出现“过渡句”,将文章分为四部分,体现了文章说明事物的“逻辑线”,具体如下。

过渡句1: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衔接1-3自然段。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过渡句2: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衔接4-5自然段。阐述物候观测方法及其对农业的重要性)

过渡句3: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衔接6-10自然段。议论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过渡句4: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衔接11-12自然段。总结研究物候学的现实意义)

首先,教师依据文中“过渡句”判断文章“逻辑线”:说明对象——阐述重要性——议论取决因素——总结研究意义。其次,教师依据文章“逻辑线”,引导学生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展开比较阅读。通过比较阅读,学生自然而然地厘清文章说明顺序,体会并借鉴作者的巧妙构思,从而在自主写说明文时,使写作更具逻辑性。

三、拓宽“比较面”,开阔学生文学视野

拓宽“比较面”,常见于不同文章之间的比较阅读,对开阔学生文学视野大有裨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投身于文学创作,由此积累了数不胜数的优秀文学作品。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不能将全部文学作品编排在内,但是教师可以通过比较阅读,向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阅读资源,使学生通过课内外比较阅读开阔文学视野,厚植文化底蕴。

例如,九年级上册《故乡》一课,其作者为著名文学家——鲁迅。而在弃医从文的一生中,鲁迅为后世留下了无数具有警世意义的文学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野草》等。教师在完成《故乡》阅读教学任务后,向学生推荐《狂人日记》等,鼓励学生自主拓展阅读空间,拓宽“比较面”。学生基于比较阅读延伸语文学习,不仅是了解鲁迅的不同作品内容,更是透过文章看本质,深切体悟鲁迅精神,感受其对中华民族文学的巨大贡献。进而,学生可以进一步开阔文学视野,形成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

总而言之,比较阅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不拘一格,既可以单篇文章为载体,也可以不同文章为重点,既应以培育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找准“比较点”,也应理顺“比较线”,拓宽“比较面”。初中语文教师应发散比较阅读思维,让比较阅读深度融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升学生阅读效果。

猜你喜欢
牧羊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去可可托海,做一个牧羊人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牧羊人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牧羊人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