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重彩与时代精神

2024-01-11 07:54撰文叶浅予
艺术品鉴 2023年25期
关键词:叶浅予装饰性工笔

撰文= 叶浅予

对页:叶浅予《北平解放》手稿

中国美术家协会于3 月11 日和4 月11 日召开了工笔重彩人物画座谈会,出席的有在京工笔人物画家、年画作者吴光宇、陈缘督、王叔晖、刘继卤、墨浪、任率英、刘凌沧、黄均、陆鸿年、李琦、吴静波、古一舟、潘絮兹、吴一炯等三十余人以及美协书记处第一书记蔡若虹和书记邵宇、王朝闻出席并主持座谈会。

在会上讨论的中心问题是工笔重彩这一画体如何反映现实生活。有人认为现实生活瞬息万变,而工笔重彩画起来时间长,不能多快好省。又认为这画法的局限性大(只宜于画宽袍大袖的古装和戏装)缺乏气势,很难表达今天的时代精神。

相反的意见是:工笔重彩人物画同样可以很好地表现现代生活,历年来许多优秀作品即是例证。作品有无气势,主要在于画家有没有无产阶级革命气概,时代的敏锐感、生活的激情和艺术技巧等等。画古装好看时装不好看,也是艺术修养问题。掌握了衣褶变化规律,宽袍大袖与短衣窄袖同样能够画好。至于“写意快、工笔慢”,不能绝对化,艺术创作的快慢应包括从构思到完成的整个过程。而且艺术创作也不能一味地求快,质量与数量不能偏废。

在教学问题上,有人提出学生学工笔重彩,有避重就轻、通繁就简的现象。有的学生认为“同样为政治服务,还是学点小写意,出品快”。还有人谈到重彩教学,有急于计日程功的现象观摩一次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就好像就行了。刘凌沧认为工笔重彩自有其严整的体系,必须全面研究,不是枝枝节节地学点笔法色彩就可以毕其功的。

潘絮兹认为古人学画莫不从工笔入手,以工笔打下坚实基础,这是优良传统。现在青年入手即写意,笔一放便不能收,教师是有责任的。教学步骤可妥善安排,临摹和写生应作为终身研习的课业,不是临几幅画,参观几次故宫绘画馆就算学到遗产了。画家要工写兼能,教师更应如此,缺欠的应补上这一课。

针对目前有些工笔重彩人物画为色彩而色彩,为工细而工细,衣服处处画花,色彩务求艳丽,造成构图上的喧宾夺主、用色上的凝重板滞等现象,大家认为这是没有照顾整体的要求和从内容出发的结果。陆鸿年、刘凌沧、黄均等都指出古人用色善于薄中取厚,淡中见浓,鲜丽之色由不鲜丽之色对照而来,即使用色繁多,也必有主调,不是随意填满了事。吴一炯提出要深入研究古人设色方法(如三番九染),因为中国画重彩设色,要经过多次程序,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本页:叶浅予《北平解放》197×130cm 1959 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本页上图:叶浅予《中华民族大团结》纸本工笔重彩 141×246cm 1953 年中国美术馆藏

本页下图:叶浅予《中华民族大团结》手稿 叶浅予艺术馆藏

对页图:叶浅予《中华民族大团结》手稿局部

墨浪谈到今天的人物画,往往拘泥于自然状态的真实,而古画人物,色彩鲜丽繁富,敢于夸张,很应取法。

蔡若虹同志鼓励大家要“破格”。作各种推陈出新的尝试,并说应该保护和发展工笔重彩这朵花,扫清发展道路上的障碍。这障碍主要来自许多人对工笔和写意看法有分歧,以为属画工笔就不能写意。其实从精神实质上理解,工、写乃是一家,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今天工笔重彩人物画中存在的比较普遍的毛病是过分追求形象的“准确性”,被写生的绳索捆缚住,把生活中看到的一切,如实搬到画面,不善于取舍提炼夸张。这种照抄现实与泥古是同样要不得的。他并举任伯年的《群仙祝寿图》为例,说明艺术应高于生活、不模仿自然的道理。

在学习传统和民间艺术上,他根据毛主席的指示,说要有科学分析,区别不同情况。封建时代的作品,不一定都代表封建主义,封建时代也有上升或没落的不同时期:其上升期的作品,在某些方面是与人民的愿望要求接近或相一致的。民间美术基本是健康的,但是也夹杂着受到封建统治阶级影响的糟粕,所以学习时必须善于区别抉择。

在题材方面,要宽。只要不违反毛主席提出的六项标准,都可以画。邵宇同志认为现实题材重要,但历史题材也可以对现实起作用,可以发挥个人专长,百花齐放。他强调指出发展基于继承,一定要好好研究传统。培养青年应从工笔入手,必须通过临摹掌握传统技法的规律知识,但又不能保守,要有创造,以表现新事物。过去工笔人物造型有一般化的毛病,要突破它,塑造出个性鲜明的生动的人物形象。学民间艺术重要,杨柳青有些早期年画,可以和唐寅的作品媲美,水平很高。齐白石的艺术成就是和他从民间艺术汲取丰富营养分不开的。

王朝闻同志指出,发扬传统就要研究传统的特点。他认为,工笔重彩人物画的特点之一,是装饰性。这种装饰性常常是服从于歌颂性题材的装饰性;这也是人民群众所以喜爱这一画体的重要因素。装饰性与现实性是矛盾的统一,前者从属于后者。和这有关的是程式化。有功夫的戏曲演员,一亮相就给人真实感,不会觉得他是衣服架子。他的姿态等等都带装饰性,却也再现了活生生的历史人物。为了推陈出新,工笔画家必须研究古人如何按照当时具体历史条件创造“程式化”的表现手法,来创造新程式,活用新程式。旧的程式是以旧时代的生活为基础的一种表现方式,不能任意套用在新的对象之上。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适当讲究形式的美是不矛盾的:在这一品种上,相应的程式化是肯定的,否则也就取消了这一品种的特长。

最后大家都认为提高工笔重彩人物画创作,一定要深入生活(画历史题材也不例外),提高思想,学传统、学民间,而且必须通过勤学苦练的实践功夫,以破格创新。

美协准备在今年内举办一次北京工笔重彩人物画家的作品联合展览会。

猜你喜欢
叶浅予装饰性工笔
黎洁仪“装饰性泥沽沽”主题创作
论克里姆特的装饰性绘画风格
罗登祥的工笔绘画
花开的声音
赵炳宇工笔人物画工笔
《夏日》国画工笔
纪念叶浅予诞辰110周年“潇洒桐庐”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装饰性镀铬用低纹波可调控高频开关电源设计
列车涂装功能性与装饰性及站内导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