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四库”促进共同富裕的逻辑和路径*

2024-01-12 05:43洪燕真叶遄杨萌萌张家楷黄宇超
林业经济问题 2023年3期
关键词:四库林区共同富裕

洪燕真,叶遄,杨萌萌,张家楷,黄宇超

(1.福建农林大学 a.经济与管理学院,b.乡村振兴学院,福州 350002;2.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集体林业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福州 350002)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义务植树活动中指出森林是“水库”“粮库”“钱库”“碳库”(简称森林“四库”),生动地阐明了森林在国家生态安全以及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与作用[1]。森林“四库”作用的本质是发挥森林的多重价值,将欠发达地区的资源环境优势内化为经济优势[2-3];发挥森林“四库”作用的重点在于生态环境领域,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价值,推动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4-6]。学者们从森林旅游[7]、森林康养[8]、木本粮油[9]、林下经济[10]、森林碳汇[11]等特色产业着手,探索森林“四库”促进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可见,森林“四库”的实现质量与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紧密相连。实现共同富裕的重点与难点在于一些偏远的山区、林区,因为这些地区是“老、少、边、穷”高度重叠的地方[12]。然而,关于充分发挥森林“四库”作用促进偏远的山区、林区共同富裕的逻辑路径的研究相对欠缺,已有的研究尚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作为平衡偏远山区、林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难题的工具论、指导论,充分发挥森林“四库”作用,既能推动偏远地区现代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同时也是推动偏远地区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石。因此,从理论、历史和时间3个逻辑层面出发,深入探讨充分发挥森林“四库”作用在促进偏远山区、林区共同富裕方面的重要作用,旨在为更好地发挥森林“四库”作用,推进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学理性支撑。

1 森林“四库”促进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

1.1 自然属性:符合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特征和根本要求

共同富裕是以高质量发展为基础。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首先在于生产力发展。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自然界最完善的生态资源库,也是偏远山区、林区最大的绿色经济体。森林“四库”论强调以森林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基础,相较于城市,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与人文景观等森林资产是偏远山区、林区最典型的比较优势,更是当地居民走向共同富裕的财富基础和禀赋支撑[13]。具体而言,森林衍生出的林业产业涉及国民经济三次产业多个门类,具有国民经济基础性、产品绿色生态性、产业和产品多样性等显著特点[14]。一方面,森林一直是多种有形产品的直接提供者,包括木材、生物质能源、动植物林副产品。据统计,全球森林每年为人类提供约30亿m3以上的木材,1440亿~1800亿t生物质能源,表明森林能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一直是重要的“钱袋子”;另一方面,森林又是一系列无形资产的提供者,包括空气调节、土壤保持、维护生物多样性,通过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森林生态资产资本化,将有可能的“公地悲剧”转化为“集体盛宴”[13],使之构成“绿色GDP”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重视森林,充分发挥森林“四库”作用,就是解放和发展偏远山区、林区生产力,推动偏远山区、林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15]。

1.2 精神属性: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伦理和价值取向

共同富裕是物质与精神协调发展的富裕,与偏远山区、林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紧密关联。因此,在推动偏远山区、林区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坚持两手抓,既要重视物质基础,也不能忽略精神属性,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更好地促进偏远山区、林区全面富裕稳步向前[16]。早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17]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倡导资源节约型社会。在逐渐摆脱西方现代“马太效应”发展陷阱(即穷者越穷,富者越富)[18]过程中,森林“四库”论注重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美学中国化、大众化,通过通俗易懂和接地气的表达方式,使人们更好理解和接受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态伦理和价值取向传递,以生态价值观为引领,着力守住“水库”作为“人的无机身体”美,着力体现“人性化”的“粮库”“碳库”“钱库”取得美,做到“四库”多赢,实现人与自然的双重自由。既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双向奔赴,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进一步认识与深化,又强调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实现生态文明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民自由全面发展,从而打破关于主观幸福感的“伊斯特林悖论”[19],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整体性目标。

1.3 社会属性: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治理体系

共同富裕包含共建富裕。“共建共享”是偏远山区、林区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马克思主义从经济社会制度入手,明晰了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这一通往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无数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们先后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的经验教训,也无不验证了基于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共有共享、公平分配、增加人民福祉才是真正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终落脚点[20]。同时,实现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目标,通过坚守社会公平正义,让劳动者都能够顺利地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因此,在社会治理体系建构中为人民群众提供均等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机会,使其能共享成果,是共同富裕的重要特征[21]。森林“四库”论是对以往森林经营理论的再造,更是中国现代治理体系的重要体现。一方面,其不仅强调要注重森林生态产品价值,而且要注重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通过不断推进完善森林的生态产品价值机制,培育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服务市场[22],对公有的森林生态产品进行收费,改变以往因森林生态权益的非排他性产生的“搭便车”现象[23],使森林经营者能够将森林生态产品“变现”,促进森林生态财富生产者和享用者的有机统一,以及森林生态产品供需平衡有效衔接;另一方面,随着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市场的不断完善,无论农户以个体或组织化的形式参与市场,都将极大激发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市场活力,吸引更多主体参与到市场中来。从培育地方或区域性森林生态产品交易市场出发,逐步打通各区域、层级的市场壁垒,构建全国统一的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交易市场,能让偏远山区、林区居民通过营林造林、保护生态拓宽收入来源,增加收入规模[24]。

1.4 历史属性:蕴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性行为准则

共同富裕是在历史酝酿下渐进完美的过程。马克思认为历史既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产物,又反过来制约人自身。因此从历史维度看,共同富裕要达到共同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25]。第一,共同富裕受生产力[26]、分配关系[27]等多因素制约,不同阶段共同富裕的理解、要求和目标也各不相同,这意味着共同富裕中的共同是有差异的共同,并不是同时同步。第二,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共同富裕的根本准则[28]。森林“四库”论是历史性和人民性的伟大统一,与实现偏远山区、林区共同富裕具有内在一致性。一方面,森林“四库”论由森林“三库”思想演变而来,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一脉相承,其对不同阶段中国偏远山区、林区共同富裕要求的深刻把握,合乎历史客观发展规律和代际之间协调发展规律;另一方面,森林“四库”论的要义是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并强调人民群众是森林生态财富的创造者。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历史发展抉择中,要在生态保护的同时推动经济发展,二者既要融合,也要自成体系,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换言之,生态环境问题是森林生态财富在为人类提供生存和发展基础时的伴生品[29],当生态环境问题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会制约森林生态财富的产生,如何平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问题是森林“四库”论的重点[30]。综合来看,在充分发挥森林“四库”作用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既让森林“四库”创造更多的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又能妥善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同时让发展成果更大、更全面地惠及偏远山区、林区居民。

2 森林“四库”促进共同富裕的历史逻辑

森林“四库”论从最初提出到最终成型,既体现了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森林观的传承性,也反映了中国偏远山区、林区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过程,是其发展性的体现。从根本上而言,森林“四库”论摆脱了以往人与自然对立的思想束缚,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提出了统筹生态保护与发展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实践论。具体而言,森林“四库”论主要可以划分为4个发展阶段,包括:森林“三库”论阶段、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阶段、“两山”理论阶段及森林“四库”论阶段。具体历史脉络如图1所示。因此,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是研究共同富裕问题的必然思维方式,也是森林“四库”论的重要特征。

图1 森林“四库”论历史脉络图Figure 1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forests as “four repositories”

2.1 共同富裕的理想追寻:孕育“三库”绿色生态新思想

20世纪末,福建闽东地区因营林多,砍伐多,导致森林赤字多,林业发展滞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是该地区的侧面映照,也是其“老、少、边、岛、贫”的真实写照。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就深刻认识到森林生态系统蕴含巨大的生产力,是“水库”“钱库”“粮库”,并明确指出,“在闽东这样的贫困地区,什么时候闽东的山都绿了,什么时候闽东就富裕了。”阐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闽东的共同富裕潜力在于山、藏于林。具体而言,在破解森林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难题上,考虑到当时全国各地对环境保护和植树造林重视程度还不高,因此要在制定专门生态环境长远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植树造林与产业经济的协同作用。

森林“三库”思想在宁德市不断追寻偏远山区、林区共同富裕的实践过程中绵延传承,在追寻共同富裕伊始,宁德就以促进林业发展为主线,聚焦森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充分发挥森林“三库”作用,通过挖掘森林资源来探索实现偏远山区、林区共同富裕的具体路径。此外,无论是多年来宁德掀起的“造林热”,还是通过艰苦奋斗将“荒山变青山”“青山变金山”,都体现了森林“三库”思想在推动宁德走上绿色生态发展这条康庄大道发挥重要作用。

2.2 共同富裕的探索实践:擘画“林改”绿色生态新征程

林业在发展经济和满足人民生活需求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能产生巨大的经济利益,同时兼具较高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福建省属于南方集体林区范围内,在以往计划经济的大背景下,因集体山林产权主体不明晰而衍生出一系列问题,例如林权层面的归属不清[31]、集体林经营层面的机制不活[32]、集体林经营收益分配层面的不合理等问题。这也是困扰当时集体林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障碍性因素[33],特别是在山地多,林业产业薄弱、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低的闽东地区,制定专门的林业政策对推动闽东脱贫致富至关重要。2002年6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在龙岩市武平县调研时强调林改要稳步向前推进,真正照顾到人民群众的权益。2008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全国全面推开,“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目标体现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广大山区、林区人民夯实共同富裕物质基础、擦亮共同富裕生态底色的决心,充分诠释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共同富裕的内在联系。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集体林这一广大农民的重要生产资料得以盘活,森林可持续经营与共同富裕实现了有机结合与辩证统一。

2.3 共同富裕的路径创新:描绘“两山”绿色生态新画卷

随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纵向发展,破解“资源诅咒[34-35]、将森林资源变现成为实现偏远地区、山区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加快推进工业化,在计划经济大背景下,中国大力发展重工业,大量土地、矿产资源、森林资源被开发利用,经历了用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的阶段,导致生态环境受到较大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绿色经济”发展理念的盛行,中国采取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的发展策略,通过不断完善环境规制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以期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防止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新时期,中国致力于经济绿色化、低碳化发展,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更是明确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断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性意义。“两山”论断的内涵也得以深化与发展,并逐步成为新时代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蕴涵和重要支撑。作为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一脉相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两山”论是马克思主义辩证观的时代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与发展,在系统剖析中国经济与生态演进深刻关系的基础上,既揭示了宏观意义上的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也是对人与自然发展规律的正确时代认知,更是引领中国偏远山区、林区走向共同富裕的启明灯。

2.4 共同富裕的扎实推进:擘画“四库”绿色生态新蓝图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坚持林业的永续利用,并在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将保护森林、有计划地发展林业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其中;并在改革开放后的1979年出台了新中国第一部综合性的林业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试行)》。森林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天然纽带,不管是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层面,抑或是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均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36]。新时期森林“四库”论的提出,其以“林业为民”“改善民生福祉”为核心理念,并从4个层面来阐述森林蕴含的四大价值功能,在对中国共产党人林业民生理念的传承和发扬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森林的重要地位,进一步明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与此同时,党的二十大也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充分发挥森林“四库”作用在各地不断深入开展,偏远山区、林区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农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满意度不断提升。在建设生态文明的伟大进程中,森林是重大历史使命的肩负者,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其承担着诸如建设、改善、保护和维护等各类生态系统的职责。中国森林资源丰富,发挥森林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森林“四库”作用,是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兼具效率与效益的绿色发展路径,更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打破经济增长悖论与“马太效应”困境,实现偏远山区、林区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和有力举措。

3 森林“四库”促进共同富裕的实践逻辑

森林是“四库”的载体,“四库”是森林多元价值的具体表达,森林“四库”论,深刻揭示了森林蕴含的丰富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充分发挥森林“四库”作用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指引,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做生态文明的实践者、推动者,持之以恒,久久为功”[37]。福建省宁德市是森林“四库”论的实践者、传播者,2002-2022年宁德市通过充分发挥森林“四库”作用,经济社会取得了高质量跨越式的发展(表1)。因此,在理论逻辑论证与历史逻辑回顾的基础上,运用宁德市充分发挥森林“四库”作用促进偏远山区、林区共同富裕这个案例进行实践逻辑验证,厘清充分发挥森林“四库”作用促进偏远山区、林区共同富裕多重联系的内在机理与实现效果。

表1 宁德市充分发挥森林“四库”作用促进偏远山区、林区共同富裕Table 1 The role of forests as “four repositories” to promote common prosperity in remote mountainous areas and forest areas in Ningde city

3.1 “兴林富民”促进偏远山区、林区发展绿色经济

“山是载体,林是财富”,森林潜藏巨大财富。充分发挥森林“钱库”作用,促进森林资源有效整合,推动点“绿”成“金”,是培育林业富民产业发展孕育沃土的突破口,也是偏远山区、林区共同富裕的新动能。

福建省宁德市在20多年的实践过程中,大力推动各类林业支柱产业和林下经济种养殖产业快速发展。一方面,依靠森林自然资源发展生态产品产业增收;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森林服务新业态,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促进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一是,积极发展高山冷凉花卉产业,带动屏南、周宁、蕉城等地种植文心兰33.33万m2,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为当地提供1000多个就业岗位,实现人均年增收2万~3万元。二是,充分利用竹林生长周期短、见效快、生态效益好等特点,大力发展竹产业。市本级财政累计投入3000万元以上,做强竹林丰产经营和竹产业,多年累计带动农户403万余户,通过项目实施带动竹农收入平均从原来的0.9元/m2增加到1.2元/m2。三是,依托生态资源优势不断加大对偏远山区、林区支柱产业(茶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创建绿色高质高效的茶产业。根据宁德市的统计资料,2021年宁德市毛茶全产业链产值总计为212亿元。其中,毛茶总产量为11.83万t,同比增长幅度为7.16%;毛茶总产值为45.78亿元,同比增长幅度为9.13%。四是,通过探索“林下经济”,发展“林”经济。2022年,宁德市林下经济经营总面积7.96万hm2,带动农户9.4万户,产值40.12亿元,经营业务主要为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如林药、林菌、林粮、林果等,以及林禽、林畜、林蜂等。五是,充分发挥宁德山清水秀生态美的优势,大力推动森林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等专项项目,打造集吃、住、行、游、乐、购功能为一体的森林旅游格局。因此,充分发挥森林“钱库”作用,是促进偏远山区、林区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3.2 “植树护绿”促进偏远山区、林区建设生态文明

“山上栽满树,等于修水库”,森林被称为“绿色水库”,赋予了森林涵养水源、固土保水、调节气候的作用,以及构筑水资源安全的重任。应充分发挥森林“水库”作用,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坚定绿色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把生态环境当作核心竞争力来打造,创新林业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造林绿化,通过“大造林”以及森林经营工程、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等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20世纪80年代末,宁德地区由于炼钢铁烧木炭、毁林造田、项目建设大潮等大环境影响,森林覆盖率仅40.2%、绿化率仅55.5%,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长期较低的森林覆盖率,一度加剧了周宁、寿宁等县域水土流失状况,导致水旱灾害问题频发。然而,宁德市森林覆盖率从1989年的40.2%提升至2022年的69.98%,从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到高出全省平均值3.18%,森林蓄积量由1217万m3提升至5 549.52万m3,其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33亿m2以上,水土流失率从20世纪80年代的11.68%下降至2020年的6.92%。从历史维度看,宁德市偏远山区、林区的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森林“水库”的调节和改善作用。具体而言,宁德市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积极探索“林长+”协作机制,建立公安、法院、检察院、林业“四位一体”治理体系,实现绿水青山的专业化、规范化、精细化管护。全方位构建县、乡、村三级林长制组织体系,实现8.4万hm2林地均有专人负责、专人管护、无缝管理;二是育好生态林。坚持造林与育林同步、绿化与美化并行,并且扎实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三是护好水生态。将流经各村镇及景区的重要流域作为突破口,实施“一河一策”,以保护“绿水”作为核心任务。截至2023年,宁德市湿地面积扩增至2 035.64 hm2,被列入水源涵养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经过一系列探索和实践,宁德市取得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绿色版图扩张明显,并以山高林密保障流水潺潺,筑牢生态安全防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得以推进。

3.3 “固碳增汇”促进偏远山区、林区构建现代治理体系

根据有关资料的统计,现如今森林面积虽然只占陆地总面积的1/3,但是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有机“碳库”,森林植被区的碳储量约占陆地“碳库”总量的56%。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森林具有不可比拟的“碳汇”优势。因此,认识好、把握好森林“碳汇”的公共产品属性,进而激发林业碳汇市场活力,有效补充森林生态建设资金,既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任务要求的重要机制,也是实现偏远山区、林区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38]。具体而言,第一,通过健全和完善林业碳汇交易体系,推进生态产品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及文化价值转化为看得见的经济价值,并促进生态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第二,既要通过市场交易促进森林碳汇实现“生态溢价”,又要通过政府主导购买、转移支付等方式,促进再分配资源流向林业领域;第三,更要唤起社会保护生态的自觉性,促进三次分配资源流向林业领域,真正激发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

自2017年起,宁德在霞浦和周宁两个省属国有林场开展试点开展FFCER(福建林业核证减排量)碳汇项目,并联合全市部分省属国有林场开展项目开发与交易。2019年11月通过省林业部门评审、省生态环境部门备案后,正式进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福建省海峡股权交易中心)交易,其中周宁国有林场完成全市首笔碳汇排放交易,后洋、苏家山等9个村卖出碳指标3.4万t,生态资源量化为农民手里的“真金白银”。项目累计实施碳汇林0.724万hm2,共签发碳汇21.95万t,已成交13.6万t,实现交易收入138.3万元。此外,宁德市部分县市还依据实际情况,引入绿色资源要素,基于碳排放收益可作为现金资产原则为农户等森林经营者量身打造专属碳汇金融产品“碳汇贷”,使农民切实享受到森林“碳库”带来的红利。

3.4 “藏粮于林”促进偏远山区、林区践行人民至上理念

民以“食”为天,食物的生产是直接生产者的生存和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粮食问题不仅仅是简单的食物问题,而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生存性问题,保障粮食安全更是一条不可逾越的底线。因而,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稳固其“国之大者”地位一直是党和人民关注的焦点。新时期,要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对食物的现实需求,要树立“大食物观”,向森林要食物。作为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森林蕴藏丰富的食物,其产出的林果、林菌、竹笋、油茶以及林下种植养殖产品等构成了数量庞大的森林“粮库”资源。天然、绿色的林产品也深受大众喜爱,蕴含广阔的市场潜力。因此,充分发挥森林“粮库”作用,“向森林要食物”,让更多的“森林蛋白”“森林热量”走向餐桌,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既是“中国饭碗”越端越稳的坚实保障,也是中国人民越吃越好的现实要求,既体现了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更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

自2000年来,宁德市以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和食物品种为核心目标充分发挥森林“粮库”功能。其中,油茶作为宁德市经济林的主要树种,是维护粮油安全、推进绿色发展的“绿色银行”,是开启乡村产业振兴之门的“绿色钥匙”之一。2000-2022年,宁德市通过品牌建设、以点带面等举措,带动油茶产业快速发展,做大做强了油茶产业。2022年宁德全市油茶总面积1.97万hm2,总产值7.28亿元,油茶籽产量2.23万t,茶油产量2735 t。宁德市拥有中国油茶之乡1个、国家地理证明商标1个、省级名牌农产品2个。宁德市通过大力发展油茶、核桃、油橄榄等木本粮油,进一步增强保障粮食安全能力,既是坚持人民至上理念的鲜明例证,也有利于形成生态美和农民富的多赢局面。

4 森林“四库”促进共同富裕的路径研究

森林资源是落实好乡村振兴战略、环境保护国策的核心资源。在新时代,要以森林“四库”论的历史性脉络为参照,遵循森林“四库”论发展的实践逻辑,从产业融合和产业生态化、林水共生、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固碳增汇等层面着手,保护好、利用好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四库”作用,全面盘活森林资源,促进偏远山区、林区共同富裕。

4.1 充分发挥森林“钱库”作用奠定共同富裕物质基础

森林是“钱库”,是推动绿色发展、破解城乡发展失衡问题的重要途径。要促进偏远山区、林区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大力发展偏远山区、林区社会生产力。《共产党宣言》有关“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24]的论述及邓小平有关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的论述等,都把提高社会生产力看作是实现共同富裕实现的物质基础。在新时期,要着力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主体的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参考借鉴国内外如哥斯达黎加横向森林生态服务付费、芬兰基于林农自愿参与并通过谈判签订协议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补偿、浙江“一亩山万元钱”富民模式等先进经验,充分发挥森林“钱库”作用,保障偏远山区、林区物质财富富足。一是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健全森林生态产品保护补偿机制。借鉴鄂州市森林生态价值工程的成功做法,通过增收生态补偿税、转移支付等方式健全完善以生态保护成本为主要依据、以生态要素差异性为实施对象的分类补偿制度,以提升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为基本取向的综合补偿制度,以受益者付费原则为基础的多元化补偿制度,有效解决森林生态产品外部性问题,发挥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功能。二是要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健全森林生态产品交易机制。借鉴南平市在运营森林“生态银行”合作经营过程的经验,以“分散化输入、规模化整合、专业化经营、持续性变现”作为主要发力点,实现农民增收、产业降本。三是要发挥政府,市场的结合作用,健全生态产品服务机制。借鉴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经验做法,形成保护优先、科学利用、合理管控三位一体的国家公园特许经营体系,最大化森林生态产品的经济效益。

4.2 充分发挥森林“水库”作用提供共同富裕精神支柱

森林是“水库”,涵水为库,滋润大好河山。充分发挥森林“水库”作用,通过涵养水源,能实现对水资源的时空调节,起到调节气候、净化水质、美化环境的作用,有助于维持偏远山区、林区生态平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及丰富精神生活。一是科学开展绿化,植树增绿。借鉴赣州市治理水土流失的经验做法,以“管住斧头,护住山头,守好源头”原则为导向,因地制宜,加快推进高质量水源林建设,发挥森林涵养水源、净化水质、防治水土流失的“水库”作用。二是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增强森林自我更新能力。实践证明,现有的森林培育措施对提高森林资源经济效益是有效的,但过度人工干预会对长期的林地生产力维护和生态环境保护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加强森林生态系统内部生物多样性保护,减少人为干扰,增强森林资源自我更新能力,确保森林生态系统趋于良性循环,促进森林涵养水源能力可持续化。三是严格管制,深入开展生态修复工作。借鉴宁德市古田县“湖城一体”的经验做法,基于系统论的思想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通过树种结构调整,实施景观造林、补植修复,推动树种多样化、品种乡土化、色彩季相化,让公众享受“林水平衡”的生态福祉。

4.3 充分发挥森林“粮库”作用明确偏远山区、林区共同富裕理念引领

森林是“粮库”,是以“大食物观”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内容。大力向森林要食物,有助于缓解耕地压力、保障粮油安全,有效推进林业增效、林民增收。一是促进森林“粮库”建设多元化。借鉴周宁县因地制宜开发多元化森林食物的经验做法,做大森林“粮库”。一方面,要依托山地林业资源,深耕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如周宁的锥栗、马铃薯、猕猴桃;另一方面,要依托广阔林下空间,积极发展林下种养殖业,深入挖掘鸡、鸭、蜂等“土特产”资源潜力,推广“果-禽-蔬”“猪-沼-茶”等绿色立体循环发展产业模式,积极探索林禽、林畜、林蜂等林下养殖业,林下灵芝、林下蘑菇、林下中草药等林下种植业的现代化方向发展。二是促进森林“粮库”建设科技化。借鉴四川省富顺县竹林下种菌的经验做法,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引领,以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为支撑,积极探索生态循环种植模式,在解决竹林废弃物的基础上,开展集约经营和立体循环经济,提高森林食物的单位面积资源经济价值。三是促进森林“粮库”建设产业化。借鉴四川省都江堰市药材两用的经验做法,通过成立合作社等经济组织树立品牌形象,同时建设现代化的加工厂对森林食物进行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全面提升优质森林食品供给能力。

4.4 充分发挥森林“碳库”作用完善偏远山区、林区共同富裕治理体系

森林“碳库”具有无可比拟的“碳汇”优势。提升森林固碳增汇能力,有利于在“双碳”时代背景下,充分发挥“碳汇”林业作用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更好地达到完善偏远山区、林区森林治理体系和促进共同富裕的目标。一是要持续扩大森林资源,做实“碳库”扩容“加法”。首先要主抓良种壮苗,如福建洋口林场杉木已经有三代半,真正实现了速生、高产、抗性强。其次要把林业优良种苗全面纳入科技推广体系,扩大种苗补贴范围。最后则是要推动村场合作造林,例如浙江庆元通过合作造林,充分调动了村集体和村民护林、爱林积极性。二是要严格保护森林资源,减少“碳库”损耗“减法”。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技术和现代森林经营技术研发应用,完善林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强碳捕获和储存方面的林业科学研究,大力推进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应用和“零排放”体系建设、调整和优化,消减二氧化碳排放。加快智慧林业建设,支持建立森林资源综合数字化管理平台,提升森林经营、生态保护能力。三是要激发市场活力,做大“碳库”增值“乘法”。借鉴福建“森林碳汇,共同富裕”的新模式,积极探索发展诸如森林“碳票”、森林“林票”等模式,深化林票、碳票制度改革,探索“林票,金融产品”以及“林业碳票”模式,针对森林生态产品、碳中和及林业碳汇,鼓励金融机构大力开发林业碳汇金融产品,提高农户碳汇收入,让偏远山区、林区共享碳汇红利。

5 结论和展望

森林“四库”的内涵既充满了哲学韵味,也是森林多重价值和多元功能的辩证关系的重要体现,更是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偏远山区、林区共同富裕的重要方法论和行动指南。森林是“钱库”,蕴含森林的自然属性,体现了可以将森林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一脉相承;森林是“水库”,蕴含森林的精神属性,体现了林水平衡、林水相依的共生关系;森林是“碳库”,蕴含森林的社会属性,有助于社会生态保护的道德觉醒,健全以公平正义为原则的分配制度;森林是“粮库”蕴含森林的历史属性,彰显了维护粮食安全,端好、端牢中国饭碗的底线思维,对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在粮食问题上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理解透、运用好森林“四库”论,对持之以恒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答好“绿”“利”辩证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持久且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多学科、多视角的研究来提供系统支撑,因此未来还需进一步深入揭示偏远山区、林区共同富裕的内在驱动机制,探讨森林资源保护、利用与促进偏远山区、林区共同富裕的内在联系。

关于发挥森林“四库”作用,要强化“为谁发挥?如何发挥?谁来发挥?”的解决路径研究,同时要进一步明确不同发展境况的偏远山区、林区实现共同富裕的方向和路径研究,从而提升学理性研究对实践的指导性作用。

猜你喜欢
四库林区共同富裕
记游哈林区(节选)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四库学研究”栏目主持人语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皇帝的四库——乾隆朝晚期的学者和国家》简介
保护好森林资源 让林区青山常在
小陇山林区茵陈菜开发前景
四库学研究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