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篼图书馆”: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 营造乡村流动书香

2024-01-16 02:38中共大关县委宣传部
新阅读 2023年12期
关键词:大关县图书馆群众

中共大关县委宣传部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扶贫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从实际出发,独创“流动的书香——背篼图书馆”,一批基层文化工作者从背起背篼送书到流动图书车送书的方式,穿越崇山峻岭、风霜雨雪,为大山深处的群众送去宝贵的“精神食粮”,为全县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推进乡村振兴贡献了文化力量,打通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 抓触角延伸,把文化服务拓展到最末梢

大关县地处昭通市腹心地带,辖8镇、1乡、88个村(居)民委员会,1704个村(居)民小组,9.9万户,29.02万人,有苗、彝、回等25个少数民族。2016年的大关县经济发展滞后,交通闭塞,山路崎岖难行,山峰围起来一片巴掌大的天空是留守儿童们能看到的最远的地方,高寒边远山村群众对文化活动、教育发展、科技致富知识的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应运而生的“背篼图书馆”就这样在山村激起了一圈圈涟漪。

2016年6月4日,大关县图书馆立足关爱留守儿童、助力文化扶贫,扶贫工作队每人背一个背篼,爬坡上坎,为玉碗镇玉碗村、何家坡村民小组的苗家孩子们送去精神食粮。扶贫工作队准备了《中国漫画》《小学生优秀作文》《故事会》《娃娃画报》等课外书籍;为留守儿童送去带计算器的文具盒、钢笔、水彩笔、笔记本、作业本、毛巾、香皂等学习生活用品;为苗族群众送去便携式音箱一台、8G U盘一个、无线话筒两只,方便何家坡群众开展文化活动,共计价值4200余元。扶贫工作队组织孩子们开展吹气球、吹乒乓球、夹玻璃珠等游戏活动;为留守儿童开展了以扶贫工作队员代替爸爸、妈妈与孩子们开展亲子阅读活动,活动现场充满了欢声笑语,其乐融融。这是大关县建立的第一个“背篼图书馆”,受到当地群众的喜爱和热烈欢迎。自此,大关县“背篼图书馆”开启了扶贫新征程,县级成立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县委宣传部、农业农村、文旅等22家部门联合组成的“背篼图书馆”领导小组,县财政累计投入30余万元支持统筹推进“背篼图书馆”各项工作。先后出台《大关县巩固提升背篼图书馆成果、推进扶贫扶志(智)实施方案》《大关县“背篼图书馆”暨留守儿童流动图书室组建方案》等多项保障措施,在高海拔地区为群众建起了16个“背篼图书馆”。

当前的大关县经济稳中向好、民生持续改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社会和谐稳定,2022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24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812元。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大关县进一步鞏固拓展“背篼图书馆”成果,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以“背篼图书馆+农家书屋+志愿服务”的形式,让广大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2023年,“背篼图书馆”入选第四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和中宣部2022—2023年全民阅读优秀项目。

● 抓顶层设计,把基础夯实到最坚实

大关县始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整合资源、拓展延伸,不断夯实“背篼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

一是建机制。建立健全党建引领乡村文化发展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搭建工作专班,出台《大关县巩固拓展“背篼图书馆”成果赋能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实施方案》,制定责任清单,细化工作任务,建立起以点促面、全面推进的以“背篼图书馆”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工作机制。

二是拓阵地。整合现有88个农家书屋、10个图书总分馆、9个乡村少年宫、301个村民小组活动场所、406个文化体育活动场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农民书画室等文化阵地,打造翠华镇初心书屋和木杆镇向阳书屋2个农家书屋示范点,赋予“背篼图书馆”式服务方式,有需求、有计划、有步骤开展送政策、送文化、送教育、送科技、送法治、送医疗等服务。

三是强队伍。本着“群众有什么需求,就组建什么服务队”的理念,组建了“背篼图书、关河新语宣讲、文化文艺、技能培训、平安法治、卫生健康、教育关爱”等7支服务队伍,队员300余人,通过群众点单、领导组派单、服务队接单的方式开展点对点、面对面的服务,构建起上下贯通、集约高效的“背篼图书馆”服务网络。

四是多元化。针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群体的多元化需求,提供大众化、群体化的文化服务。如:针对儿童需求,采取利用周末和假期时间组织开展讲故事比赛、作文竞赛等活动;针对青年群体,以知识讲座等形式宣讲政策、开展种植养殖技术培训;针对中老年群体,开展医疗保健常识讲座、健康义诊、广场舞、芦笙舞等活动。依托各文化阵地,开展“非遗传承培训”“书香大关·阅读超市”“阅读经典 品味书香”“翰墨飘香公益课”“我们的中国梦 文化进万家”等服务活动,不断提升“背篼图书馆”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引领力。

● 抓功能拓展,把形式丰富到最多元

大关县不断拓展“背篼图书馆”的活动形式,以灵活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党的创新理论传达到基层群众的心坎上。

一是讲。以板凳党课、院坝党课、双语宣讲等形式开展理论宣讲。在宣讲内容上以普法强基、平安建设、乡村振兴、移风易俗等为重点,结合一些好的家教、家风、家训等范例;各地实施得比较好的村规民约;优秀先进典型人物故事,如:一心为民的党的二十大代表王荣、最美退役军人王峰或像致富路上的示范榜样、党的十九大代表丁琪等;通过邀请专家讲、干部带头讲、让群众主动讲三级宣讲机制,讲清历史发展脉络,唤起老百姓的记忆,提高老百姓对现实获得的认知,让老百姓对现实和未来有个客观判断。既要有经典的故事、精彩的表达,又要有精辟的道理,真正让宣讲接地气、群众易接受、能引起共鸣。在高桥镇新桥社区,“关河新语”宣讲团成员围绕“党的二十大主题、三件大事、三个务必、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色、五个必由之路”等方面对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行了宣讲。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宣传讲解受到了大家的欢迎。在群众主动讲环节中,埂上村民小组69岁的村民魏忠银从解放以来以棕树嫩籽、蕨草根、救军粮、棕树干磨面蒸饭吃,讲到现在顿顿有肉吃,每年还领到农资综合补贴、养老金等3000余元,家中种植的核桃每年可以卖五六千元,儿子儿媳在浙江打工每年可以收入十多万元,美好的生活是因为有党的好政策,应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群众现身说法的宣讲在现场引起了极大共鸣,社会反响强烈。在木杆镇三江口苗族安置点,平安法治服务队的贾进用汉语开篇,坐在他身旁的汉、苗双语调解员王瑞明则用苗语向围坐四周的群众做着翻译。两名普法员结合《民法典》新规及典型案例,宣讲了婚姻家庭以及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讲得清楚明白、听得聚精会神,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村民们学到了法律知识,增强了法治观念。今年以来,全县已开展“汉语+苗语”双语普法宣传20余场次,开展理论宣讲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村社等活动677场次,覆盖党员群众33251人。

二是演。文化文艺志愿服务队把党的理论思想、家教家风家训、形势政策教育、普法强基、移风易俗等正能量融入节目中,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党的声音,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在“大关县首届筇竹文化节”中,《英雄引清泉》《老县长》等情景剧让群众追忆艰苦岁月,更加坚定“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在建党节期间,翠华镇新时代“农家小舞台”文艺宣传队走进金坪村开展“迎七一 颂党恩”系列文化活动,大合唱《歌唱祖国》、舞蹈《绣红旗》《花莲枪》《吉祥飞舞》《苗山风情》《筇竹姑娘》等一个个节目精彩纷呈,“雷区取水”“正说反做”“欢乐套圈”等趣味活动,更是增强了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营造了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和谐氛围。在天星镇“醉美罗汉坝·浪漫花山节”期间,苗族芦笙舞、射弩、纺织等展示、体验活动,让来往的宾客欣赏歌舞的同时,更加深入地了解大关县的非物质文化,促进中华民族一家亲。今年以来,全县组织开展“送文化百千万工程”、戏曲进乡村进校园、“四季村晚”“黄连河之声”歌咏比赛、“强国复兴 奋斗有我”演讲比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书法美术展、少儿书法比赛、“书香润大关.全民阅读”等文化文艺惠民活动336场次,举办摄影实用技能、乡村文化旅游能人等培训班5期,培训400人次;举办各类书法绘画摄影展5场,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向公众推送电子图书、线上讲座、专题展览信息156条,有效提升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满足了各族群众的文化需求。

三是评。村看村,户看户。在宣讲中开展村民民主评议树典型,评环境卫生、评尊师重教、评好人好事、评带头致富、评科技种植。在寻找“最美家庭”的活动中,“爱家超市”的周顺玉夫妻热心公益、捐资助学、扶弱济困,做了很多让大关县群众印象深刻并且竖起大拇指的事情。新冠疫情暴发以后,大关县防疫物资极度匮乏,周顺玉多方筹集物资,组织员工免费向群众、单位职工、社区工作人员发放,协助社区向群众提供生活物资。当冬天大雪封路的时候,周顺玉夫妻组织员工免费为过往车辆提供生活物资。有一次,夫妻俩在县城黄连河路上遇到一名来县城看病却把钱搞丢了的妇女,他们及时提供了3000元钱为其支付住院费用。每年不同节日,夫妻二人都很细心地搞一些慰问活动,比如“三八”妇女节开展慰问困境妇女活动,“五一”劳动节看望慰问环卫工人,“六一”儿童节赞助费用搞亲子教育活动,中秋节慰问消防官兵,重阳节组织员工到敬老院关爱老人,春节为困境群众捐献物资等。多年来,周顺玉家庭将党的召唤作为奋斗的方向,先后共投入一百多萬元用于公益事业,以“崇德向善”的家风,塑造“诚挚为民”的品行,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个民营企业家对父老乡亲的责任与回馈,周顺玉家庭也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不但评好的,还要评差的。例如,悦乐镇沙坪村村民邓某,曾是远近闻名的醉汉、懒汉,长期在家酗酒闹事、辱骂父母,滋扰村民,在当地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沙坪村志愿服务队通过集中宣讲、单独教育等方式,对邓某进行了数次批评教育、交心谈心,邓某思想观念不断转变,深刻认识到自身的缺点,决定痛改前非。现在的邓某已经改头换面,在村委会安排的保洁员公益岗位上勤勤恳恳、尽职尽责,并在全村的人居环境维护中表现突出。2021年以来,全县共培育推荐全国最美家庭1户、全国三八红旗手1人、云南省最美家庭1户、云南省绿色家庭2户、云南省清廉家庭1户,选树“昭通市新时代昭通好少年”2名、昭通市道德模范3名、“新时代大关好少年”17名,引导群众见贤思齐、学先进、当先进。

四是商。以讲为主、协商结合,县政协志愿服务队聚焦基层社会治理的难点、群众关心的热点及农村生态环境、农村防返贫致贫的痛点和“产、城、人”三篇文章的焦点等,统筹结合普法强基补短板、乡村振兴先导工程示范点建设、人居环境大提升等,深入乡镇开展“院坝协商·建设文明村寨”活动12场次,覆盖群众1300余人,发现问题32个,提出意见建议50余条,促进基层普法强基、化解矛盾、移风易俗、文明进步。在翠华镇笔山社区,县妇联宣讲员赵渝晶分享大关平安家庭、最美家庭案例时这样说:“良好的家风家教就像肥沃的土地,滋养家族后代成长、成才,希望有更多的家庭,重视家庭教育,让家庭亲子关系更加和谐,让孩子健康成长,让家庭更加和谐。”“所有居民都要积极参与文明社区建设,爱护公共设施,讲文明话、做文明事。”“我建议年轻人也要积极参与到院坝协商活动中,学好法律,用好法律,教育好子女,孝顺好父母。”大家踊跃发言,围绕文明社区建设各抒己见,发言诚恳,在掌声和欢笑声中达成了共识。在寿山镇甘海村,县政协委员、县乡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甘海村“两委”成员、党员代表、群众代表等85人,开展主题为“普法强基入人心·化解纠纷促和谐”的院坝协商会议,与会人员围绕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移风易俗、基层治理等问题提出针对性意见建议,并达成共识。在悦乐镇四合社区,县政协联合镇村开展以“创卫生乡镇、建和美家园”为主题的院坝协商群众会。在整洁宽敞的院坝里,干部群众坐在一起唠家常、谈村务、讲政策、学法律、听民声、问民计,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每一桩民生实事,真正把工作做到“家门口”。

五是帮。“做得好才讲得好,行得正才讲得好”,群众不光要听“唱功”,而且要看“做功”。近年来,“背篼图书馆”志愿服务队始终把转作风与办实事结合起来,从政策的再宣传、群众的再发动再教育再引导等方面着手,通过民生保障、健康义诊、产业发展、技能培训、护苗行动等一系列有力举措,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如:平安法治志愿服务队用“圆桌调解”形式开展服务108次,服务对象2180余人次,参与调解和指导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000余件,极大地减轻了矛盾纠纷当事人负担,真正实现了“让群众少跑路,让法官多跑腿”的“司法为民”效果。教育关爱志愿服务队开展“心灵之窗”活动,关心关爱600余名农村留守儿童,滋润了孩子的心灵。在天星镇绿南村小学和上高桥乡打堡小学,“背篼图书馆”志愿服务队带着精心挑选的图书、毛毯和礼物与小朋友们现场互动,开展有奖问答、集体诵读,舞蹈、合唱等丰富多彩的互动节目,让书香伴随孩子们健康成长。县卫生健康志愿服务队组织省市专家和县医院的团队,带上专业的医疗设备前往偏远的乡村开展“健康义诊”活动150余场,让当地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够享受到三级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县人社局志愿服务队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762人次,发放创业贷款290户4493万元,带动就业608人。全县累计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93万人,实现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5.22万人。通过不断巩固拓展功能和服务,“背篼图书馆”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和幸福感得到提升,助力乡村振兴,站稳守好农村意识形态阵地。

● 抓目标实效,把结果突破到最理想

实践证明,大关县“背篼图书馆”就是在深刻认识和把握山区、贫困、民族、自然灾害频发、经济文化落后等历史条件基础上的创新实践,是能够继续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意识形态工作和广大基层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抓手。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取得实效,关键在县委、县政府虚工实做,不摆花架子、不搞形式主义,通过创新形式,使理论政策、文化服务大众化、通俗化、接地气,从讲台深入人心,从书本走向田间地头,服务群众、打动群众,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是在传统的文化服务模式上有了新突破。如何才能把枯燥的理论政策、文化服务工作变成强大的“磁场”,吸引群众、感染群众,这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背篼图书馆”不仅在组织形式、表达方式上,还是在内容的设计上,都注重把单纯的理论教育与服务群众紧密结合,群众需要什么“背篼图书馆”就送什么,改变了“台上眉飞色舞,台下昏昏欲睡”的现象。工作主体由宣传部、文旅局唱“独角戏”转变为多部门、多领域“联唱”;工作重心由党政领导机关向基层拓展,由领导干部向广大党员群众延伸;工作内容由单纯的固定借阅转变到理论政策、形势教育、历史文化、法律法规、惠民政策、卫生科技、就业技能等综合性内容;工作理念由传统的定点灌输变为帮扶、服务的一体化模式。文化服务的方式活了,群众才爱参与,从而让基层宣传文化工作更接地气、更聚人气、走进群众,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二是在组织发动群众上有了新突破。“背篼图书馆”既送温暖,更送志气、送信心和送技能,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让群众成为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增强了农民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变“组织要农民干”为“农民自己主动干”,变干部、群众两股劲干为一股劲干,使广大群众参与有渠道、诉求有回應、监督有保障,有效化解了矛盾和问题,进一步理顺了农民群众心气。激发了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有效地发挥了农民群众决胜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建设的主力军作用,增强农民群众的认可度、满意度、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是在农村和谐稳定上有了新突破。“背篼图书馆”始终坚持从群众的认同感入手,通过党员干部干得多、想得多来让群众有所触动,逐步实现态度、语言、行为等的改变,从而赢得群众思想、情感、工作三个认同,取得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为大关县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力。

猜你喜欢
大关县图书馆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图书馆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浅析大关县大棚蔬菜的发展与对策
背篼图书馆
大关县动物检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大关县马铃薯产业化发展的前景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