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主要研究方法比较分析

2024-01-18 03:44王锐琴狄正烈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职业化分析法辅导员

王锐琴,狄正烈

(合肥工业大学 1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2管理学院,3党委学生工作部,安徽 合肥 230009)

职业化是指实现某一职业所要求的工作状态、工作程序、工作标准的规范化,主要包括从业人员职业化素养、职业化行为规范和职业化技能[1]20。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是指通过选拔、培养、评价、激励等管理机制,形成长期性、稳定性、专门性、职业认同性的职业状态[2]8。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是近年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点工作,体现了辅导员工作的职业特征和发展逻辑,反映了高等教育管理改革发展的趋势,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队伍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相继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力求要“保证辅导员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强调要“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得到学术界高度关注,学者们一致认为,辅导员工作专业化职业化体系的形成,是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关键环节[3]。可见,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已经成为新时代的必答题。

当前,学术界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研究的相关成果主要集中在内在价值、存在的问题、实践探索路径等方面。例如,路成浩认为社会环境变化和分工细化促使辅导员职业化,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是解决制约队伍教育职能问题和实现职业理想的核心举措[4]。王海宁调查后指出,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在队伍结构、素质提升、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问题[5]。李友富认为要提升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水平,需要从辅导员工作质量评价体系、职业规划、职业内涵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6]。这些研究成果涉及辅导员职业化研究方法的少之又少,但是研究方法在学术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早已是学术界的共识。研究方法的使用是理论研究的根基和前提,对学术的科学性、规范性和价值性起到基础支撑作用[7]。科学方法比科学理论能更抽象更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和适用性[8]3。辅导员职业化建设不仅需要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更需要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9]和积极促进现代化的研究手段[10]。由此可见,系统梳理和探讨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研究方法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发展路径。为此,本文通过梳理国内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研究的相关文献涉及的具体研究方法,在对其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不同研究方法的主要特征、优劣势和主要适用场景,旨在为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一、研究范围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范围

本研究选择以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为对象的学术文献,并以其中涉及的研究方法作为研究主题。

(二)数据来源

本研究分析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选择学术期刊数据为数据源,以“辅导员+职业化”为主题词进行检索。为了全面、准确地反映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研究方法的应用现状,检索时间范围未设限制,时间跨度为2000年至今,共检索出学术期刊文献1000多篇。考虑到数据量巨大,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可能会与实际情况产生偏差。因此,我们将检索范围限定在北大核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再通过手工去重,除去无效文献,最后筛选出167篇与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主要研究方法相关的文献作为数据样本。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主要研究方法

(一)统计方法

本文使用内容分析法、文献计量法和对比分析法,从时间、期刊、作者这三个维度对相关文献的研究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一方面运用内容分析法识别分析所有样本文献中使用的研究方法,整理得到文献中各研究方法的使用频次;另一方面采用文献计量法计算文献中各种研究方法使用占比,分析研究主题不同阶段、代表期刊、核心作者的研究方法使用情况(详见表1)。与此同时,运用对比分析法比较这些研究方法在应用过程中的优劣势,总结这些方法的应用情景,并对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研究方法发展提出建议。

表1 主要研究方法出现的频次及占比

表2 各阶段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占比情况

(二)统计结果

通过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这一研究主题的发文量进行逐年统计并绘制趋势图(详见图1),可以看到该研究主题从2002年开始走进学者视野,在2006年至2010年快速增长,在之后的几年文献数量有所下降。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研究成果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一定的水平。基于年发文量增速,将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研究历程划分为萌芽期、蜜月期和回落期三个研究阶段,并以二级方法为基本单位,进一步统计各阶段主要研究方法的使用情况(详见表 2)。萌芽期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研究的起步阶段,发文量相对较少,这一阶段的研究方法以经验总结法、术语分析法等为主,侧重对职业化概念内涵及基本要素间逻辑关系的构建和梳理。蜜月期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研究的快速发展期,年发文量增速相比上一阶段有显著提升,此阶段研究方法以经验总结法、政策分析法等为主,侧重对相关制度政策的分析。回落期可视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研究的缓慢发展阶段,发文量大体趋于稳步下降,此阶段研究方法依旧以经验总结法、政策分析法等为主。受到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影响,语义网络分析、知识图谱、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在这一阶段开始出现。

图1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主题的文献数趋势图

核心期刊发文质量较高,学术影响力较大,不仅能更准确地反映该学科最新成果,也能代表该领域的发展方向[11]。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主题的核心期刊发文量和研究方法进行统计,结果显示(详见表3),政策分析法、经验总结法和术语分析法的占比较高,说明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研究受政策影响较大。

表3 代表性期刊主要研究方法频次

某研究领域内核心作者对研究方法的选择能反映主流知识的组合模式,分析该领域核心作者的主要研究方法使用情况能推动后续相关研究的正向发展[12]。为此,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这一研究主题的学者发文量进行统计并降序排序,将排前三名的学者视为高频核心作者,对核心作者在文献中使用的研究方法进行统计(详见表4),发现案例分析法、理论分析法、文献调研法运用较多。

表4 核心作者及其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频次

(三)主要研究方法及特点

通过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相关文献中涉及的研究方法进行整理,发现主要有调查研究法、逻辑思维法、案例分析法、政策(制度)分析法、理论分析法、术语分析法等。下面对这些方法进行介绍。

1.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法通过对原始资料的观察,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研究对象的材料,从而形成科学的认识,经常用于描述和解释研究[13]。调查研究法在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研究中的应用包括使用问卷调查法,调研高校辅导员队伍结构情况、职业认同水平、职业能力素养状况等,分析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现状;包括运用专家访谈法,调查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存在的难点、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辅导员培养培训需要改进的方面等,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评价指标;还包括运用文献调研法,厘清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内涵和外延、界定辅导员职业化的工作标准、分析职业化价值意蕴和影响因素等,作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机制建设的理论依据。

2.逻辑思维法。逻辑思维法是人们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借助具体与抽象、演绎与关联、历史与逻辑、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反映现实的一种思维方法[14]。逻辑思维法在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研究中的应用包括采用经验总结法,梳理和分析国内外高校在辅导员的人事管理制度、培养培训体系建设、职业发展政策扶持等方面的典型做法,并试图将其总结成规律,为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提供参考意见;也包括采用演绎推理法,结合时代背景演绎论证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分析个体职业发展特征,演绎推理出辅导员队伍建设与个体职业发展的互动机制;还包括采用归纳分析法,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相关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归纳分析,从而总结出辅导员职业化研究的成绩与不足、队伍建设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而寻找出合适的建设措施。

3.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依据工作实践和经验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进行分析概括、总结提炼,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将个别局部“经验”转变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科学经验,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15]52。案例分析法在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研究中的应用包括采用个案分析法,分析国内某些高校的典型做法,总结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实施路径,例如地方辅导员人事管理政策分析、薪酬分配方法、职务评定制度、培养发展体系建设等方面;也包括跨国分析法,分析国外高校辅导员制度的成功经验,学习借鉴适合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方法,例如对美国高校辅导员职业的准入标准、管理模式、职业内容、培养发展等方面的制度分析等;还包括运用比较分析法,归纳总结国内外职业化发展差异,提出适合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进程的建设性意见,例如对中西辅导员工作理念、岗位设置、运行机制的比较分析等。

4.政策(制度)分析法。政策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一定目标所制定的具体行动指南和行为准则[16]125。政策(制度)分析法强调多角度、多层次地对制度、政策的生成、变迁及影响因素进行解析[17]131。政策(制度)分析法在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研究中的应用表现为运用历史分析法,考察高校辅导员相关政策制度的基本理论、历史变迁、改革与创新等。如冯刚从目标、内容、实施、效果等几个维度,对《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进行系统分析,为政策进一步完善提供有价值的建议[18];黄小华从历史的维度,分析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变迁,从制度层面厘清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标准[19]。

5.其他方法。除上述研究方法外,还有一些应用于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研究方法。

理论分析法。理论分析法是依据已经成熟的理论原理和分析研究过程,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问题进行研究,形成相关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20]242。理论分析法在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研究中的应用包括运用理论视角,分析辅导员职业化的内涵、影响辅导员职业化水平的因素,提出促进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路径。如林立涛提出以人力资本理论为视角,探索高校辅导员人力资本特征和作用,进而提出要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提升职业化专业化发展[21];谢君君等基于组织学习理论视角,对不同层次辅导员职业发展水平与高校组织管理的学习水平关系进行深度剖析,进而推动辅导员职业发展保障机制构建[22];尚雪梅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视角,探讨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内涵,以此提出辅导员职业的准入机制、发展机制、退出机制的建设路径[23];田春艳等基于胜任力理论视角,分析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探讨提升辅导员职业化水平的措施[24];段鑫星等基于心理契约理论视角进行分析,得出需要从个人能力、考评体系、团队文化等方面入手,采取相应措施,促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25]。

术语分析法。马列主义认识论认为,概念是用词标志出来的事物和现象本质属性的客观反映。术语就是表示特定概念的词(或词组)[26]30。术语分析法就是指分析研究确定术语所表示的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方法。如王蕾等在职业化概念的起源、发展、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和界定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内涵和要素[27]。

统计分析法。统计分析法是指运用频数统计、均值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等,通过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来得出有关结论。如陈霞等对辅导员职业化的相关文献进行科学计量与知识图谱分析,总结分析辅导员职业化研究范式[10]。

综合来看,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研究使用的方法包括定量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以及定量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最后形成丰富的研究成果,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价值。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多元性。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研究既有横向的比较,又有纵向的考察;既有静态的分析,又有动态的把握。研究过程中,使用的研究方法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使用多种研究方法。还有的研究结合网络分析法、数值模拟等现代工具,也是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研究方法的一种创新。

跨学科。以上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研究方法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涵盖了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哲学等学科,借用跨学科中的相关理论与方法能够更好地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内涵要素、发展分析、实施路径等提供方法论上的助益。

针对性。在大多数情况下,每种研究方法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只有选择合适的方法,才能得出更加准确的研究结果。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研究从其内涵界定、价值梳理、现状分析到路径实施,根据不同的情境需求,采用了相应的研究方法。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研究方法的比较分析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主要研究方法比较

每种研究方法都存在其优势和局限性,下面将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研究中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进行具体比较,对比分析在这一研究主题中使用方法的特点,探索其应用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详见表5)。

表5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主要研究方法比较

这些研究方法在工作原理、数据获取和分析过程中都显示了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以调查研究法为例,问卷调查法在原始数据获取的过程中,花费成本低,适合大样本人群调查,能够通过设计尽可能满足研究需要,但问卷调查法的缺点在于被测者在填写时往往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影响了调查结果的信度和效度;文献调研法获取原始资料比较容易,花费时间少,调研费用低,但文献调研法的缺点在于可能存在文献缺失、文献失效、文献失信等情况,需要在收集时进一步判断资料的有效性;实地调研法获取数据花费成本高,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其他调研方法也存在其优点和局限性。因此,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主题的研究方法并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在具体使用中应结合这些研究方法的优劣势以及可以运用到的合适的场景,来选择更符合研究实际的方法。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研究方法的适用场景

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其研究内容可分为以下几个适用场景:一是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基本概念以及诸要素内在关系的分析。例如:徐涌金等使用术语分析法,解释职业、职业化、辅导员职业化的内涵以及外在表现[28];陈方辉等通过政策分析法,梳理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成长的关键因素[29];王国良采用文献调研法,演绎分析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0]。二是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现状进行分析。例如:于成学使用政策分析法,对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进行历史追溯,归纳总结辅导员在不同时期的职业要求[31];王海宁使用问卷调查法,对全国4000余名高校辅导员的队伍结构、职责定位、培养培训、职务职称、评价体系等展开现状分析[5]。三是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路径探索分析。例如:朱宁采用案例分析法,探讨英美高校学生工作制度对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启示[32];董慧通过经验总结法,归纳分析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创新改革的路径[33]。四是运用政策、能力、心理、环境等综合性因素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进行综合分析。例如:温永慧采用理论分析法,归纳分析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对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路径提供建议[34];赵扬则通过政策分析法,分析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制度层面的建设措施[35]。下面,将上文总结出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研究方法,按照以上四个适用场景进行归类,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研究方法归类

四、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研究方法的发展建议

通过对已有文献涉及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研究方法的系统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立足基本范式,注重方法适切性。从现有文献的数据统计来看,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研究方法以思辨方法为主(占95.8%),实证方法为辅(占4.2%)。尽管这一主题研究难度在不断提高,但研究方法呈现固化的特点。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是集教育功能、管理功能和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制度,高校辅导员制度的独特性决定了其相关研究应形成自身专门的研究方法,也就是一般研究方法结合辅导员职业化研究的内容和特点在辅导员职业化研究中的具体应用[36]。因此,未来要拓展研究视角,引入其他学科理论,使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研究形成更为系统全面的理论体系;要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实证中的因果机制层面研究,实现理论学说与实证学说的融合;要深入探讨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研究内在规律,总结实践路径;要突出问题意识,注重对研究方法的研究,以此提升研究的规范性、科学性与有效性。

2.创新智能方法,完善研究方法体系。由上述统计可知,尽管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主题的研究方法体系内容丰富,涵盖了不同类型、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但从方法的使用现状来看,采用文献调研法、归纳分析法、政策分析法等一般科学方法开展的研究相对较多,采用数据挖掘、网络文本分析以及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开展的研究较少。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数据与教育的有机融合,进一步助推育人模式的升级,助力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可以看到,大数据应用于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成为研究的必然趋势和必要手段。因此,未来要进一步建立“数据分析、数据管理、数据评价、数据决策”开展辅导员职业化研究的理念,充分借鉴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和数据科学中的前沿理论和算法,分析辅导员职业化建设与大数据的内在关联,以此来不断更新完善辅导员职业化的研究方法体系,促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科学化、个性化、动态化。

3.促进学科交融,提升研究层次。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与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关系密切,借鉴、移植、吸收和创造性转化这些科学领域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才能使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研究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方法体系。根据文献内容的分析结果,目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研究方法涉及了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但是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还处于移植其他学科的一般性研究方法阶段。跨学科研究方法的过程需要经历方法移植、方法渗透和方法融合三个重要阶段[37]。未来,应在坚守研究本位特色的基础上,加强跨学科交叉的知识、思想和方法的融合运用,推动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理论研究的创新和突破。

猜你喜欢
职业化分析法辅导员
异步机传统分析法之困难及其克服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关于完善军代表职业化制度的思考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基于时间重叠分析法的同车倒卡逃费探析
层次分析法在SWOT分析法中的应用
职业化建设解决村官带头乏力问题
中国篮球职业化发展探析
AHP和SWOT分析法在规划编制中的应用
职业化院长尚无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