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有道,其道在心
——长寿老人心理素养特点分析

2024-01-19 02:03南京邮电大学教授刘颂
保健医苑 2023年12期
关键词:控制力长寿老年人

◎文/南京邮电大学教授 刘颂

最近参加省里组织的长寿之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研,与百岁老人及其照料者和地方从事老龄工作与老年服务的各路人士访谈一圈下来,感触颇深。长寿是我们每个人都高度关注的生命课题。在古希腊神话故事中,延年益寿、返老还童以及长生不老的各种方法随处可见,更有一些伟大的学者,如头戴“古希腊文化集大成者”桂冠的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政治学》名著中就设想了一个可以返老还童的世界。他说在这个世界中,返老还童不是例外,而是惯例,“没有人要担心会变老”。为世人所熟知的有着“实验科学创始人”赞誉的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还有另一个响亮的头衔“长寿科学之父”,他毕生研究中有相当一部分“倾其精力研究老年如何养生、青春如何保持”等与人的寿命有关的问题。这反映出关注生命、延缓生命是自有人类以来跨时空、跨文化、跨地域、跨种族甚至是跨学科的永恒主题。

我们调查的长寿乡百岁老人的数量均超过世界长寿地区百岁老人占比7/10 万的衡量标准,他们多生活在乡村或小城镇,和其他长寿地区所不同的是,自然环境稀松寻常,没有奇山异水,老寿星们吃着家常便饭,住着寻常简居,手无长寿宝典,心无长寿秘笈,除身上贴着的百岁标签外与随处可见的老年人无异。但是调查发现,他们的确具有一些难能可贵的过人之处,而这些可能恰恰是他们的寿命领先其他人的原因所在。

第一,调查中,关于老年慢病的对话经常是这样的:“您患有老年慢病吗?”“是的”;“对此您会感到不舒服吗?”“发作的时候会不舒服”;“对此您感到痛苦吗?”“那是病,病过了,就过了”。这几段对话非常有意思,相对于长寿老人,我们从一般老年人那里听到的表述经常是这样的,“我血压高,唉!老了!”“我身上有好几种病,不服老不行呀!”“这些病让我很痛苦,人老了活得太不容易了。”稍加对比,不难看到,同样是老年人,却有着不同的两种老化态度。在长寿老人观念里,病是病,老是老,疾病不过是发生在人生过程中的一个生活事件,它是偶然因素促发的——“天气冷了,血压就高起来了”;它是会过去的——“到了夏天,血压就正常了”;它是自我可以控制的——“我躺了两天就好了”;它是可以放下的——“感觉好些了,我就和平时一样了”。他们不会把疾病和老年联系在一起,更不会在心理上编织出从疾病到衰老(无望,只有被动接受)、再从衰老到死亡(绝望,人生最大的苦)的心理沉沦逻辑链,而让自己陷入人生黑潭。这让我们看到,在长寿老人身上具有的三根粗壮强大的积极的心理支撑柱:

积极乐观:“我会好的”“这病虽然好得慢,但总归会好的”。

充满希望:“就几天的事,天气暖和一点就好了”“一切不好的东西都会过去的”。

自信坚强:“挺挺就过去了”“忍忍就过去了”。

这三根支撑柱可能就是使其长寿的部分原因,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即积极情绪。现代科学研究发现,人的情绪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场,乐观、坚强、刚毅、希望、自信等积极情绪是一个人的“生命之火”,给我们的生命不断地送氧添柴,增力加油,使之生长、旺盛、蓬勃、充盈、壮大,延长生命的长度,增强生命的力度,提升生命的质量,从而喷发出昂扬的青春活力,使我们超越年龄,并因此超越生命。有学者说:“唯一能够征服年龄的东西是快乐、希望和具有崇高爱的精神。一颗纯洁的心,一个健康的身体,与一颗广阔的、健全的、慷慨的心灵,再加上一个不让年纪上身的决心,就可以形成一个年轻的源泉。”相反,悲观、抑郁、焦虑、退缩、放弃等消极的心理情绪则是生命杀手,它犹如釜底抽薪,使“生命之火”一天一天地逐渐衰减、黯淡、弱小,并最终熄灭,恰如美国学者莫洛亚所说这些东西的危害在于它不断地“敲响死亡的门”。

第二,调查发现,长寿老人虽然多和儿女一起生活,但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直在忙,很少闲着”。生活在乡村的长寿老人时不时地去地里干点活,松松土,浇浇水。一位长寿老人的儿子这样说“其实家里吃菜都是从市场买,不需要他种,可他自己就是坚持种,每天都到地里去”,这反映出长寿老人另一个与众不同的心理素养——控制力。在一般的社会观念中,有儿女在身边可以呼来喊去是“有福的人”,如果还需要自己操持一些事情,尤其是体力劳作,则被视为“劳碌命”或“苦命人”,是老年人生的不幸,可是在长寿老人那里却没有这些想法。当我们就某件事问老人,“你为什么不叫儿子来帮您呢?”老人轻声说道“我能做的”。一位儿子说他每个周末都会去探望102 岁的母亲,而任务只有“陪她打几圈麻将”,因为“她把一切都弄得好好的”,这就是长寿老人所具有的积极的心理素养——控制力。

控制力是现代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一个人所拥有的控制自己生活和事件的个人力量”,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我们常听到的价值感、成就感、有用感。大量研究发现,控制力是直接影响个体身心健康的重要心理品质,当一个人“拥有控制力时,他便是更快乐和更有成就的人”,当一个人失去控制力时,就会陷入“以焦虑、气愤、狂怒、沮丧、无助甚至是以生理疾病为形式的压抑状态”,“许多疾病如结肠炎、心脏病以及抑郁症等都与在疾病发生之前所产生的无助感、失控感密切相关”。

控制力对身心影响的方式非常特别,它是身心状态的一个潜在的逻辑起点,起点设在哪里,起点所指的方向,起点连结的道路,直接决定着身心状态往何处去,到达何终点,获得何结果。关于这一点,有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一段颇具警示作用的话,即“有什么用”是老年人最大的忌语,是老年人所有语言中最危险的一句话,也是对老年生命杀伤力最大的一句话,因为老年人一旦说出某一个哪怕再微不足道的“有什么用”,一连串的“有什么用”便会自动地不期而至,如开始时只是“到社区参加活动有什么用?”接下来一连串的“有什么用”就会陆陆续续地不请自来,如“读书看报有什么用?”“朋友有什么用?”“吃得再好又有什么用?”“再多的保健知识又有什么用?”以至“出门有什么用?”“离开我住的房间有什么用?”“离开我睡的床有什么用?”一直到“活着有什么用?”,整个过程由此到彼一点一点地掐灭生命的火,如艺术家毕加索说“到此结束,这几个字可是万万写不得的”。这就是控制力的重要所在,也是长寿老人用人生书写的长寿经典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

第三,调查中,当长寿老人的子女说起自己父母时,说的最多的话是老人在生活中很有节制,“再好吃的饭菜,吃饱了就放下筷子,绝不多吃一口”,即便是“吃请”也不会因为“不吃白不吃”而多吃星点;即便是“喜宴”也同样不会因为“人逢喜事精神爽”而多吃点滴,永远都是“饱即止,饱即安”,有着高度的自我节制。这种自我节制还表现在家庭关系上,对于“四世同堂”的晚辈,长寿老人疼爱有之,但爱而有度;关心有之,但关心有界;过问有之,但问而知止。他们不会因为自己是家中最高长者就自认为对子孙说什么都可以,问什么都应该,而是知止知度,有礼有节。这反映出长寿老人所具有的第三个积极的心理素养——自制力。

所谓自制力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情感情绪、行为举止加以识别、掌控,以及根据外在他人(他事)做出适应性调整的能力,良好的自制力反映着个体能够客观且清晰准确地知道“我是谁”“我和他人(他事)是什么关系?”“我能够或应该做什么,不能够或不应该做什么?”它是个体法律意识、道德伦理意识、社会规范意识以及对这些外在规则主观内化的内容和程度的一个最直接、最明了、最生动地反映,也是衡量一个人社会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长寿老人无疑是优胜者。

在一些年轻人及老年人那里存在着一种较为普遍的认知,即认为人老了就应该好好活一把,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只要自己开心就好,这话听起来似乎不错,但细细想来却并非全然。因为人的本质是社会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而社会是由众多人组成,当一个人随心所欲的时候,可能就是与他人发生摩擦、矛盾、冲突的时候,这种事情在平时生活中屡见不鲜。需要理论大师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大量调查后提出,人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五种基本需要,前三种需要人和动物共有,后两种需要为人独有,是人本质所在,对前三种需要具有统领、支配、决定作用,这就意味着人的生理、安全、爱与归属需要其性质、内容和实现方式都是社会性的,而非如动物般出于本能,马斯洛在欲望和需要间明确地划出了界限,需要绝非欲望,人永远无法只以自己为着眼点和出发点,由着欲望的性子来,人的需要只能置于法律、道德、伦理、社会规则下,受其约束,受其管理,而这种约束和管理不是让人不自由、不幸福、不快乐,恰恰相反,是给予最大的自由、幸福和快乐,亦即孔子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这就是长寿老人的心理境界。

猜你喜欢
控制力长寿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阅读使人更长寿
运动干预对自我控制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长寿还是短命
灵活多变,有着惊喜的细节重播和控制力 Starke Sound(史塔克声学)AD4.320 4声道功率放大器
植物蛋白有助于长寿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笑能长寿,哭亦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