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术式内镜下电凝电切除术治疗老年人结直肠息肉的临床研究

2024-01-19 08:34陈雪芳福建省老年医院消化内科福建福州3500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3年23期
关键词:电凝电息肉直肠

陈雪芳 福建省老年医院消化内科 (福建 福州 350000)

内容提要: 目的:探讨内镜下电凝电切除术在老年人结直肠息肉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3月福建省老年医院收治的102例老年结直肠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黏膜下注射后行内镜黏膜切除术)和对照组(内镜息肉高频电切除术)各51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对比手术疗效,观察组患者的息肉完全切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对比手术指标,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对照组更短(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平均一次性止血夹数量低于对照组(P<0.05)。对比术后恢复情况,观察组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恢复排便时间、住院时间比对照组更短(P<0.05)。对比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老年人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治疗中,黏膜下注射后行内镜黏膜切除术,可以更有效地切除结直肠息肉,手术时间较短,术后恢复较快,安全性较高,临床不良反应较少。

结直肠息肉是发生于结直肠黏膜的病变,发病机制较为复杂,遗传、环境、生活方式均是影响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疾病的持续发展,存在着癌变的风险,应该及时进行治疗,减轻疾病对于健康的危害[1]。老年人群是结直肠息肉的高发人群,且有研究发现>60岁的老年人群腺瘤性息肉的发病率可达到40%。故在疾病的筛查过程中,通过内镜检查,能够及时发现结直肠息肉的形成,并根据息肉的类型、大小、数量等,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能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高疾病的预后。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治疗,一般选用手术治疗方法,将息肉切除,有效控制病情发展[2]。内镜下切除术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良好选择,内镜下观察息肉的具体情况,根据结直肠息肉的大小及类型,选择适合的结直肠息肉进行电凝电切除术,能够安全、有效地切除息肉,减轻手术创伤,有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在内镜下电凝电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过程中,可以直接行内镜息肉高频电切除术,或是在黏膜下注射后行内镜黏膜切除术(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EMR)[3]。根据欧洲胃肠内镜协会推荐6~19mm无蒂息肉推荐使用内镜息肉高频电切除术,超过10mm的有蒂息肉也可使用内镜息肉高频电切除术[4]。国内指南及共识指出,内镜黏膜切除术适用于直径≤20mm的病变,对于普通圈套器难以处理的6~9mm平坦性病变,可采用内镜黏膜切除术技术进行处理[5]。目前,针对老年人内镜下结直肠息肉电凝电切除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较少,故本研究选取福建省老年医院2022年6月~2023年3月收治的102例老年结直肠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内镜下电凝电切除术的应用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纳入2022年6月~2023年3月福建省老年医院收治的102例老年结直肠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02例老年结直肠息肉患者的基本资料见表1。两组基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表1.老年结直肠息肉患者的基本资料分析(n=51)

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②结直肠镜检查发现按山田分型Ⅰ~Ⅲ型符合内镜黏膜切除术或内镜息肉高频电切除术治疗的结直肠息肉;③术前排除结直肠息肉治疗禁忌证;④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并发结直肠恶性肿瘤;②并发炎症性肠病;③并发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

1.2 方法

所有病例的治疗均在麻醉下由福建省老年医院消化内镜中心3名副主任医师完成。

观察组:黏膜下注射后行内镜黏膜切除术。根据手术治疗需要,完善术前各项检查,合理安排日常饮食,排除术前治疗相关禁忌证,明确术前治疗方式及签署知情同意书。术前8h禁饮禁食,并口服肠道准备药物,用于清洁肠道。静脉麻醉后,行结肠镜检查,内镜下观察息肉,具体了解其位置、大小、类型,再次明确术前治疗适应证,实施黏膜下注射后行内镜黏膜切除术的各项操作。取生理盐水+亚甲蓝注射液,经病变口侧端黏膜注入,抬起病灶,将病变与黏膜肌层分开。在病灶基底部,使用圈套器套住,将病变组织切除,观察出血情况,术后予一次性止血夹封闭创面止血。

对照组:内镜息肉高频电切除术。术前准备工作同观察组,行内镜息肉高频电切除术。内镜下观察息肉的具体情况,明确适合内镜息肉高频电切除术后,选择息肉基底上方区域作为手术部位,应用圈套器钢丝,套住病灶组织并收紧,进行电凝电切除操作,将息肉切除,术后予一次性止血夹封闭创面止血。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①临床疗效:评价黏膜下注射后行内镜黏膜切除术(观察组)和圈套器高频电凝电切除术(对照组)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疗效,息肉完全切除为有效,息肉不完全切除为无效。②手术指标:统计黏膜下注射后行内镜黏膜切除术(观察组)和圈套器高频电凝电切术(对照组)治疗期间的手术时间、术中一次性止血夹平均使用数量。③术后恢复情况:统计术后的肛门排气时间、恢复排便时间、住院时间。④并发症:观察出血、穿孔、发热、腹痛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由t值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由χ2检验,P<0.05代表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老年结直肠息肉患者的治疗效果

对比手术疗效,观察组患者的息肉完全切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数据见表2。

表2.两组老年结直肠息肉患者的治疗效果观察(n=51,n)

2.2 两组老年结直肠息肉患者的手术指标

对比手术指标,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对照组更短(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平均一次性止血夹数量低于对照组(P<0.05)。具体数据见表3。

表3.两组老年结直肠息肉患者的手术指标对比(n=51,±s)

表3.两组老年结直肠息肉患者的手术指标对比(n=51,±s)

组别手术平均时间(min) 一次性止血夹平均使用量(个)观察组5.12±0.38 1.59±0.11对照组5.47±0.44 2.00±0.14 t 9.110 13.692 P<0.05<0.05

2.3 两组老年结直肠息肉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

对比术后恢复情况,观察组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恢复排便时间、住院时间比对照组更短(P<0.05)。具体数据见表4。

表4.两组老年结直肠息肉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观察(n=51,±s)

表4.两组老年结直肠息肉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观察(n=51,±s)

组别肛门排气时间(h) 恢复排便时间(h)住院时间(d)观察组18.47±2.38 20.67±1.22 1.73±0.25对照组20.75±1.55 23.61±1.37 2.06±0.31 t 21.406 13.032 5.734 P<0.05<0.05<0.05

2.4 两组老年结直肠息肉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具体数据见表5。

表5.两组老年结直肠息肉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n=51,n/%)

3.讨论

结直肠息肉是发生于消化系统的疾病,在结直肠息肉形成后,特别是腺瘤样息肉,未及时治疗,会导致息肉不断进展,存在着癌变的风险。结直肠息肉的早期诊断、治疗,对于防治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6]。为了防止结直肠息肉发展为恶性肿瘤疾病,应该加强对疾病的筛查,及早检出结直肠息肉,并给予治疗,降低结直肠恶性肿瘤疾病的发生风险。但是大部分结直肠息肉形成后并无显著的症状表现,患者难以及时察觉,未能及时接受诊治[7]。故早期筛查意义重大,根据我国国情及结直肠癌临床流行病学资料,人群筛查建议将50~75岁作为目标年龄段[8]。在老年人结直肠息肉的早期筛查中,采取内镜检查的方式是最有效,最直观的方式。通过内镜检查,能够清晰地观察结肠、直肠内的情况,确认结直肠黏膜有无病变的发生、是否形成息肉。内镜下观察息肉的形态特征,可以对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准确的评估,可便于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9]。

经过疾病的早期筛查后,确诊结直肠息肉的形成,需要实施手术治疗,将息肉切除,防止息肉的持续生长,降低癌变风险,进而减轻疾病的危害性[10]。临床上可根据息肉的大小及形态,采取内镜息肉高频电切除术或者内镜下黏膜注射后行电凝电切除术。内镜下进行电凝电切除操作,有效清除病灶的同时,能够减轻外科手术创伤,有助于患者术后的快速、良好的康复。在内镜下电凝电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过程中,手术方式、方法的选择,对手术疗效、安全性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关系到患者预后[11]。

在结直肠息肉患者的内镜手术治疗期间,常用圈套器高频电凝电切术。内镜下观察息肉的具体情况,应用圈套器钢丝,将息肉套住、收紧,然后切除;或是在黏膜下注射后行内镜黏膜切除术[12]。在息肉黏膜下层,注入高渗盐水、亚甲蓝注射液的混合溶液,用于促进息肉与正常组织的分离,便于进行手术切除操作[13]。实施内镜下电凝电切除术的过程中,彻底切除息肉组织的同时,可以避免对周围组织形成损伤,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有助于患者的术后快速康复[14]。经圈套器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后,存在着出血、热灼伤的发生风险,会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患者的术后康复。相比之下,黏膜下注射后行内镜黏膜切除术在应用疗效、安全性等方面更具优势[15]。

本研究对老年人直径约10mm,山田分型为Ⅰ~Ⅲ型的结直肠息肉行内镜下电凝电切除术的有效性及手术指标、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黏膜下注射后行内镜黏膜切除术(观察组)治疗结直肠息肉的有效率为96.08%,内镜息肉高频电切除术(对照组)治疗结直肠息肉的有效率为88.24%。相比之下,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更高,说明黏膜下注射后行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息肉可将病变周边的黏膜更好地套入圈套器,达到病变边切缘与底切缘阴性,提高临床完全切除率,达到更好的临床疗效。手术治疗期间,手术时间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一次性止血夹的使用数量较对照组少;相比于圈套器高频电凝电切术,黏膜下注射后行内镜黏膜切除术的实施,由于术后创面较小,术中减少一次性止血夹使用数量,缩短了患者的手术时间。观察组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恢复排便时间、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更短(P<0.05)。提示黏膜下注射后行内镜黏膜切除术的实施,可以减轻手术创伤,进而加快患者的术后康复,减少住院时间。观察组患者术后的出血、腹痛、发热等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均较低(P<0.05)。这可能与黏膜下注射液后将病变与黏膜下层分离,可减少电凝电切过程导致创面过深,损伤血管,炎症反应加重导致肠道菌群入血引起腹痛、出血、发热等并发症发生。

综上所述,内镜下电凝电切除术是治疗老年结直肠息肉的有效方法,尤其黏膜下注射后行内镜黏膜切除术,可以有效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同时保障治疗的安全性。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样本量较少,对于结直肠息肉具体类型的治疗方式未进行细分,存在息肉治疗方式上的选择偏倚,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将进一步扩大样本量,细化结直肠息肉的具体类型及治疗方案,为临床上治疗老年人结直肠息肉提供更好的依据。

猜你喜欢
电凝电息肉直肠
18F-FDG PET/CT在结直肠偶发局灶性18F-FDG摄取增高灶诊断中的价值
结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与冷圈套切术治疗结肠微小息肉效果对比
息肉虽小,防病要早
你真的了解子宫内膜息肉吗
结直肠息肉内镜下电凝电切术后迟发性出血68例分析
浅析无痛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治疗结肠息肉的护理体会
ER、PR、Ki-67在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中的表达
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消化道息肉425例临床分析
彩超引导下经直肠行盆腔占位穿刺活检1例
息肉样黑素瘤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