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华文明的会客厅”

2024-01-19 02:21陈小玮
新西部 2023年12期
关键词:秦汉咸阳遗址

陈小玮

依托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秦汉新城以建设秦咸阳宫国家遗址公园为引领,着力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秦汉历史文化旅游品牌,使其成为未来大西安历史人文符号的重要象征。在保护好文物遗存的基础上,秦汉新城不断深入发掘,以科技手段求创新,以文化产业谋发展,探索出一条“保护+传承+利用”的文化之城的建设创新路径。

秦汉新城因分布有秦咸阳城遗址以及7座西汉帝陵而得名,在70平方公里遗址保护区内,坐落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点63处,文物遗存数量之众、规模之大、内涵之丰、时代序列之完整实属少见,因而被誉为“天然历史博物馆”。秦汉新城提出全力打造“三个带”的整体发展思路,“连接古今的秦汉文化带”毫无悬念地居于首位。

通过深入实施“文化+”战略, 秦汉新城将数千年渭水文化及其丰厚的历史遗存与优美的生态环境有机融合,整体规划、点状突破、横向拓展、串珠成链,在文物保护利用、产业培育、文旅融合上实现新突破,打造千年渭水文旅走廊,叫响秦汉文旅品牌,并推动文物保护利用与城市建设发展和谐共振。

秦都,彰显大秦文明

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将在位于秦汉新城的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举办。这是在福州举办的2023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上确定的。

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下文简称秦汉馆)位于秦汉新城秦创原·渭河科创带核心区域,项目占地面积300亩,建筑面积约3.9万平方米。该馆由张锦秋大师主持设计,主体建筑群浓缩了“象天法地”的理念,采用平面为北斗七星作为建筑组合方式,以小体量建筑单体组合建筑群,各单体间以“复道”相连,高低错落,虚实结合,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和想象空间。秦漢馆集文物保护、陈列展览、学术研究、科普教育、旅游服务等多项功能为一体,是一座功能完善、技术先进、具有浓郁传统风格的现代化博物院。

记者在秦汉馆采访时得知,目前秦汉馆已进入布展阶段。主展馆尽管还是空荡荡的,但紧贴三面墙的青铜壁雕,非常完美地还原了黄土高原的色彩,有着一股顶天立地的气势。据工作人员介绍,秦汉馆以“秦汉文明”为主题,采用“大历史+小专题”的展览形式,通过秦汉文明主题展和“技与美”“城与陵”等特色专题板块,用精品文物讲述秦汉故事,阐述秦汉文化在中华文明赓续发展中的重要性及对世界文明的影响与贡献,彰显秦汉文明在大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秦汉馆位于大秦文明园的中部,前面是秦文明广场,由几组大型群雕组成,也是通往秦汉馆的必经之路。后面则是秦咸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秦咸阳城考古遗址是大秦文明园面积最大的一个区域,将近4000多亩。考古挖掘还正在进行当中,挖掘结束后会复原一部分做成景观。

秦咸阳城考古遗址(下文简称秦咸阳城)位于咸阳市以东约15公里的窑店镇一带,南临渭河水,北依咸阳原。秦咸阳城始筑于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废毁于秦二世三年(前207年),使用时间共为144年。

据史料记载,秦人起于西陲(今甘肃礼县、西和一带),后逐渐一路东进。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时任秦国大良造的改革家商鞅,选择在渭河北岸的土塬上营筑冀阙,始建咸阳。秦孝公十三年(前349年),秦孝公正式迁都咸阳。

迁都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老都城栎阳离秦国最大的外患魏国非常近,易受到外敌威胁;另一方面, 旧都的守旧派老士族反对变法,迁都也是为了给变法营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

咸阳城地势复杂,易守难攻,且水源充足,土地肥沃,农业发达,交通便利。秦孝公迁都咸阳,为后来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良好基础。

秦咸阳城历经多次扩建。在秦惠文王执政时期,秦咸阳城宫室进行了扩建。《汉书·五行志》记载,“惠文王初都咸阳,广大宫室,南邻渭。北临泾。”其后,历秦武王、昭王、庄襄王,至秦王政统一全国之前,秦咸阳城从渭河北岸向渭河以南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对都城的要求。

秦昭襄王在位年间(前306年-前251年),在渭河之南兴建章台宫、兴乐宫、长杨宫及射熊馆;修穆公始建之霸宫,改名芷阳宫,于其地设芷阳县;为渭水两岸交通方便,兴建渭水桥。

秦始皇统一全国,对秦咸阳城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扩建。《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到,周阁相属。”继之在渭河南岸大兴土木,相继兴建了信宫(极庙)、甘泉前殿。秦始皇执政后觉得渭北秦咸阳城的发展空间不大,准备将大朝正殿迁至渭河南岸,于是在公元前212年动工兴建著名的阿房宫前殿。阿房宫前殿在秦一代并未建成,秦始皇“听事,群臣受决事,悉于咸阳宫”,直至秦二世仍以渭河北岸秦咸阳城为其政治活动中心。他最后被逼自杀于望夷宫,也是在渭北。

秦咸阳城作为秦帝国的唯一都城,是全国实施郡县制、统一度量衡、建立礼仪制度等一系列措施的政令中心,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咸阳宫遗址博物馆两个小小的展厅里,陈列有板瓦、几何纹样铺地砖、龙纹空心砖等文物。据文物科梁老师介绍, 秦咸阳宫空心砖是包嵌在台阶表面作为踏步使用的。

二展室展有一枚小小的青铜始皇诏版。诏版上铸有40个小篆铭文,起首即“二十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明确无误地表明秦帝国成立,并昭告天下文字度量衡皆以咸阳为准。

展陈的石权,上面有铭文,其功能是每两年用来校准地方秤砣用的,这是秦统一全国度量衡的物证。

自1959年以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省文管会对咸阳城进行了长期的调查和发掘。经考古勘探推断,秦咸阳城东西长约7220米,南北宽约6700米。整座秦咸阳城以咸阳市渭城区窑店街道办为中心,发掘面积15168平方米,现存面积20平方千米。在其中部偏北处是秦时期所修筑的宫殿遗址,四周有夯土宫墙,宫城东西两侧的宫殿建筑中有历史上著名的仿六国宫室建筑。而在其西南部则有规模很大的手工业作坊区、市民居住区和市场,东边是王室或皇室使用的池苑风景区,兰池和兰池宫。秦咸阳城遗址的三大功能区分别为宫殿与官署区、城郭区、陵与墓葬区,利用人工壕沟结合河流湖泊、台塬等自然环境,将之分隔并形成防卫设施。

为了究明秦咸阳宫遗址文化内涵,1973年到1982年,在遗址内共发掘出土3座宫殿建筑基址,清理了第四号宫殿建筑基址。

咸阳城第一号宫殿建筑遗址位于今咸阳市窑店镇牛羊村以北约200米的咸阳原上,遗址被牛羊沟分割为东西两部分。勘探表明,一号殿址平面呈“凹”字形,建筑为战国时代流行的高台建筑,至今仍有6米高。建筑原分为三层,以夯土台为中心,顶层为主体宫殿,下方营建大小宫室,在最底下一层还建有一周回廊。不同宫室内出土有不同功能的遗物,例如在宫室南部西侧的四间宫室中出土有壁画残片,以及陶纺轮,据推测可能是当年宫嫔的居室;最东边的宫室里面则有取暖的壁炉及大型陶制地漏与排水管,推测应为浴室,在靠近浴室的一角还有贮存食物的窖穴。整个建筑将各种不同功能用途的空间紧密结合,主从有序。这种将一般宫观分散布局的方式,集中在一个空间范围内体现,在中国建筑史上是首次见到。

二号、三号宫殿遗址位于一号遗址西方,也是高台建筑。其中三号宫殿遗址与一号之间有夯土互相连接。咸阳宫遗址是目前已知的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时间最早、内容最全面、保存最完好的帝王宫殿建筑遗址之一 ,填补了建筑史上的秦代空白。

与此同时,秦咸阳城遗址也是公元前3世纪中国古代早期城市规划理念的珍贵物证。秦帝国时对都城的选址、规划理念、区域规划等方面提出了“象天法地”等独特的城市规划思想,是中国大一统帝国首都规划的肇始,秦咸阳城遗址(即以咸阳宫为核心的渭北区)作为这一重大城市规划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城市规划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史载秦始皇每破诸侯,仿作其宫室于咸阳北阪,秦咸阳城遗址曾采集到齐国风格的瓦当、魏国铭文铜器,通过进一步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可为战国时期不同地区的建筑与技术艺术交流研究提供佐证资料。

聂家沟手工作坊遗址发现的战国晚期至秦的石范、陶范、铜渣、炉渣等遗存,为研究当时金属冶炼工艺提供了重要资料。

秦咸阳城遗址出土的金银器、铜器、陶器、建筑构件上的造型纹样具有独特的艺术性,纹样线条偏舒朗,几何感强,动物造型生动,是秦朝艺术的代表性产物,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遗址内出土大量壁画残片,色彩多样,以黑色占比最大,符合秦人崇尚黑色的传统。壁画题材丰富,有建筑、车马、人物、游猎、鸟兽、植物、鬼怪等。其中,车马出行图每组为四马一车,系驾的方式与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的车马相似。秦咸阳宫壁画是迄今仅见的秦代绘画原作,也是迄今所见最早的宫廷壁画。

在秦咸阳宫遗址出土的建筑材料、壁画等大量遗物,成为了当时不同方面辉煌成就的代表,从侧面反映了秦代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目前,秦咸阳城的考古发掘工作进入新阶段。

2018年秦咸阳城遗址全面发掘了手工业作坊区,并完成了保护展示工作。

2021年初,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探明秦咸阳城宫殿官署区内建筑分布。该区域内的西部、北部、南部各发现50米宽的道路,两横一纵分布,构成干道路网。6号高台建筑在现地表以上仍残留夯土台基,自秦代地面至现存台基顶部高度达11.3米,顶部结构完全揭露,发现曲尺形墙体与壁柱、台阶与斜坡通道、涂朱地面等。结合周边考古资料,判断东部水域即为文献记载的“兰池”。

1988年1月13日,秦咸阳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10月9日,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2011年,陕西省人民政府调整秦咸阳城遗址的保护范围,重新调整后的秦咸阳城遗址保护区包括秦咸阳城遗址和制陶作坊遗址两部分;2016年到2018年发掘的秦代府库建筑遗址,分别入选2017年、2018年中国重要考古发现,还入围了2020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终评;2021年10月18日,秦咸阳城遗址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自秦孝公迁都至秦朝覆灭,144年间,秦都咸阳见证了一个帝国的辉煌与消亡。作为一个朝代的见证,同时也是秦代城市建设及社会文化的真实见证,秦咸阳城遗址在研究战国后期至秦朝的历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022年7月,陜西省公布秦咸阳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西安市政府和省政府相关部门切实做好保护规划实施工作,将保护规划相关内容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严格落实各项保护措施,确保遗址真实性完整性得到有效保护,促进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作为秦汉新城重点推进实施的秦咸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占地2000余亩,将以秦变法图强、统一六国为主线,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实景还原春秋、战国、秦的时代情景,在保护宫殿遗址的基础上形成秦文化的主题展览区,打造以“核心遗址保护+农耕大地景观”为特色的遗址公园,充分彰显大秦文化的底蕴和魅力,让游客穿越时空,触摸历史。

汉陵,唱响雄浑之曲

西汉11座帝陵,有7座分布在秦汉新城域内,故被称之为“帝脉”。

今年5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汉第11位皇帝汉元帝刘奭的陵寝渭陵保护展示工程一期项目正式启动。

渭陵位于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周陵街道新庄村东南处,由外城垣、帝陵陵园、王皇后陵园、傅昭仪陵园、陵园内陪葬墓园、陵园内建筑遗址及陵园外陪葬墓组成,陵园外东、南、北分布有26座陪葬墓,地上、地下遗存类型丰富,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渭陵保护展示工程是秦汉新城2023年重点推进的文物保护项目。渭陵保护展示工程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整体保护陵园的布局、规模及与其相关文物环境,重点保护已考古确认的地上遗存。根据方案,在对陵园地上、地下遗存采取针对性保护措施的基础上,适当展示现存文物环境中陵园的整体格局和重要遗存特征,向公众展现渭陵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内涵。

渭陵展示工程将采用分区分期实施的方式,在搭建展示区交通、标识及配套设施系统的基础上,依据最小干预原则,通过地上遗存原状展示、地下遗存标识展示及小范围模拟展示等方式,突出“探源-识变-观迹-寻景”的展示主题序列,展现和阐释渭陵的价值特征和历史文化内涵。同时,在保证地下遗存安全性的基础上,通过设置“环联园区、贯穿各点”的路网结构,合理布置展示游线,设置必要配套服务设施和标识系统,增加游客观览体验的丰富性与层次感。

6月10日,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帝陵文化长廊项目“大汉紫道”正式亮相,成为陕西省首批文物主题游径“大汉文化主题游径”的重要组成板块。

“大汉紫道”位于秦汉新城全力打造的“连接古今的秦汉文化带”上,是西安市大力实施“文化北跨”战略,以西汉帝陵遗址带为主线精心策划的新型文物主题游径。

“大汉文化主题游径”以西安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公园为起点,途经始建于汉武帝时期并沿用至唐代的昆明池(昆明池景区),串联十一座西汉帝陵,全面展示西汉政治制度、陵墓制度以及文化艺术发展传承。

“大汉紫道”是探索帝陵文化展示传播的新途径,也是践行文物活化利用的新形式。项目整体划分为后四陵组团、张裕城堡过渡带、长陵-安陵组团、阳陵组团4个板块。

“大汉紫道”遵照文物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要求,依托帝陵所在地段的既有乡、村、田微路网体系横向关联,形成以汉帝陵景观、汉文化展示为核心,融爱国教育、健康休闲、生态田园为一体的遗产景观体验线路。其显著特质之一,是将现状道路改造为游览路,而非建设工程,将汉帝陵东西向串联起来,通过布置移动式导览服务设施,构建探寻帝陵遗址厚重历史、体验黄土台塬田野风光、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研学游线,形成利于文物安全巡查、完善城乡功能、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区域人气活力的“帝陵文化长廊”。

今年“大汉紫道”项目将率先推进“长陵-安陵组团”,线路总长8785米。该组团将通过分级实施道路改造,建设交通网络体系,并联周边乡村道路,连接长陵博物馆、长陵、赵王如意墓、刘家沟村、安陵等节点,设置3座综合性服务驿站,配套木栈道游憩线、露营房车营地、移动式公共卫生间等设施,打造一条沉浸式品味历史文化、体验式感受自然之美、交互式带动乡村振兴的多元特色文旅廊道。

该项目的主线、支线绝大部分路段位于秦咸阳城遗址保护范围内,长陵服务区位于长陵建设控制范围内,安陵服务区位于秦咸阳城遗址保护范围内。

据了解,“大汉紫道”选址时严控规模,并尽量削减形象特征以便与遗址环境相协调。其主要利用现状道路进行改造建设,不设路牙,对部分新修扩建道路,采用在现状地面以上铺设改性土道路的做法,严格遵守不开挖的建设原则保护地下遗存, 整体与遗址环境相协调。

此外,“大汉紫道”的设计工艺采用了与遗址相融合的工艺及可逆的设计理念,最大程度保护遗址及其周边风貌。届时,市民游客将有机会在“帝陵文化长廊”体验到“秦汉文化博物馆+”课外研学、自驾旅行、 考古旅行、大汉紫道集市等系列“博物馆+”“户外+”“穿越+”“乡村+”活动。

此外,秦汉新城还拥有我国第一座地下博物馆,即汉阳陵博物馆(汉景帝阳陵博物院)。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位于西安市北郊的渭河之畔,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阳陵而建。汉阳陵是西汉景帝刘启与王皇后同茔异穴合葬的陵园,始建于公元前153年,至公元前126年竣工,陵园总面积20平方公里,修建时间长达28年。

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88-前141年)是西汉第四位皇帝,在位17年,与其父汉文帝刘恒共同开创了被后世赞誉为中国封建社会早期治国安邦黄金时代“文景之治”,并为其子汉武帝刘彻开疆拓土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经过40多年的考古勘探发掘已探明,汉阳陵主要由帝陵陵园、后陵陵园、南区从葬坑、北区从葬坑、礼制建筑、陪葬墓园、刑徒墓地以及阳陵邑等部分组成。陵区内200多座陪葬坑中出土的武士俑披坚执鋭、严阵以待;仕女俑宽衣博带、美目流盼;动物俑累千成万、生动异常。其丰富的随葬品是中国封建帝王“事死如事生”丧葬观念的真实体现。

依托汉阳陵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多年来考古发掘研究成果,博物馆设有考古陈列馆、帝陵外藏坑遗址保护展示厅、南阙门遗址保护展示厅、宗庙遗址四个基本陈列,展示文物一万余件。汉阳陵还有“中国雕塑艺术博物馆”的美称,在已出土的数万件陶塑文物和木质雕刻文物中,無不表现出2000多年前中国雕塑艺术的精湛高超。数十种陶塑文物不仅形象逼真,而且静感和动感十分准确,在同一类陶塑人俑或动物俑中,不仅相貌不一,而且表情各异。

为了达到既保护帝陵陵园历史环境风貌,又能够展示陵园重要考古成果,满足观众欣赏古代遗址的目的,整个建筑基本沉埋于地下,地面覆土绿化,是目前中国第一座全地下的现代化遗址博物馆。游客在玻璃栈道上穿行,脚下便是一条条已发掘或正在发掘清理的从葬俑坑,能很直观的看到墓葬当时的情况。博物馆内采用真空镀膜电加热玻璃幕墙和玻璃通道将游客与文物隔离,为游客和文物分别创造了两个不同的小气候环境,为遗址创造了一个接近发掘前的原始环境,从而达到有效保护遗址和出土文物目的。

未来,依托咸阳城国家级遗址考古公园,秦汉新城将结合渭北西汉帝陵群,打造秦汉文化综合展示带,推动彰显华夏文明的重要承载地建设,促进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实现互促互赢,良性循环。

激活文创产业

2023年6月12日,西安市科学技术局下发通知,公布了西安市秦创原“三器”示范平台(第五批)15家立体联动“孵化器”名单,秦汉新丝路数字文化众创空间名列其中。

2014年,秦汉新城与中国惠普强强联合,打造秦汉新丝路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也称之为秦汉新丝路数字文化众创空间(下文简称秦汉新丝路),目标是盘活历史文化资源,让沉睡于地下的文物借助科技力量“活”起来、会说话,通过“文化+科技”这一强劲引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目前,秦汉新丝路形成了秦渲云、智慧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文创衍生品、数字文化众创空间、智慧城市等五大业务板块。已与腾讯、华为、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公有云合作,为数字视效(CG)领域提供技术和增值服务,成为西北最大的渲染农场。

秦汉新丝路从产教融合、创业人才培养、服务配套等方面持续发力,打造集科技研发、信息交流、成果展示等公共服务于一体的全方位、系统化创新服务共享平台。目前,空间已孵化企业124家,共完成科技成果转化11项,成功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8家,获得知识产权259件。

“我们设计的文创产品均取材于秦汉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数据库采集了1万余件秦汉时期的文物数据。”秦汉新丝路数字文化众创空间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道。

在基地文创产品展示区,记者看到挂在墙上镜框里的一幅画竟然是一方丝巾。占据整个丝巾中心的是一位头梳盛唐式高发髻,身着长裙,体态丰盈的年轻女子。这个依据现代人的审美观改良了的唐少女,面庞清秀,嘴角露出微微笑意。背景是一道美丽山坡,植被丰茂,将红色屋顶的小房子掩隐其中。据介绍,设计师以唐彩绘仕俑为画作元素,凸显了版画的画风。

设计师在设计龙凤呈祥丝巾时,以龙凤合体玉佩为设计元素,龙在上,凤在下,完美诠释了龙飞凤舞、龙凤呈祥之意,并寓意幸福、和美、团圆、家和兴旺、长寿多福、辟邪消灾等祝福。

如何让来西安的客人更方便地带走我们的文化?设计团队将关注点聚集在了丝巾上。丝巾集文化与品质于一身,是一个优秀且实用的文化载体。为做好文创丝巾,开发团队专程前往杭州万事利考察丝巾设计与制作工艺,同很多设计大师沟通学习。三个月时间,学习了从画图、设计、打样、调色、再打样、选择工艺和姆米数、包装等各个环节。融入秦汉历史文化元素的女性饰品丝巾,采用高精度的数字技术对图案进行还原和解析,经过国际顶级品牌丝巾生产商的染色及制作技术,成为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

秦汉文创丝巾获得2020年第二届陕西历史文化动漫游戏大赛历史文化组文创产品类二等奖 。

展示区还有一个将数字技术与文化创意完美结合的“新丝路透明幻柜”,通过3D技术完美还原了一位西汉时期塑衣式彩绘拱手跽坐女俑,随着音乐跳起古代宫廷舞《惊鸿舞》。用科技创新手段令文物遗存“活”起来,成为秦汉新城探索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新路径的一个成功案例。

2023年2月4日,在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西安市文物局联合主办的2023“周秦汉唐·遇见新西安”新春文博国潮雅集上,西安文物文创产品大赛获奖名单发布,由汉景帝阳陵博物院选送、秦汉新丝路公司设计开发的星汉灿烂快客杯礼盒成功入围金奖。

星汉灿烂系列产品的创意理念取自“文景之治”这段历史,并依据汉阳陵出土的汉代人物陶俑、六畜陶俑、瓦当等文物进行创意设计,旨在表达西汉时期国力、军力鼎盛的社会现状。星汉灿烂快客杯选用了符合西汉拙朴气质的黑陶来烧制,杯身正面以汉服“交领右衽”为设计素材,壶两侧刻有吉语瓦当常见的“长乐未央”字样,寓意长久欢乐;顶盖金色山峰造型,寓意文景之治下,江山稳固,生活富足;茶具整体一壶两杯的设计形式,也表达好友之间以茶会友,开心畅聊的意境。

此前,星汉灿烂系列文创产品在2021年全国百佳文创产品评比已获得全国第三,力压当时的网红文创——故宫口红。

2019年,非遗花丝胸针获得陕西省第六届旅游商品大赛铜奖,接着又获得第二届中国西安国际文创产品创新设计大赛丝路手信組新锐设计奖。花丝文创胸针采用传统非遗工艺花丝镶嵌(又称细金工艺)打造,并融入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金怪兽和鸿雁形熏炉的特征元素,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碰撞,使得产品既时尚又富有人文内涵。

除了帝陵遗址和众多珍贵文物,秦汉这段历史最让我们记忆深刻的当数那些家喻户晓、性格鲜活的历史人物了。这些人物有着各自的传奇人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秦汉时期的时代精神。

“内容有料,形式有趣。”产品设计师刘强这样概括“秦汉英雄传”盲盒受欢迎的原因。

近两年时间里,他们一次次的进行头脑风暴,推翻一版又一版的设计方案,才最终确定了霍去病、虞姬、吕雉等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形象。

“秦汉英雄传”盲盒是选取秦汉时期具有代表性历史人物为创意原型,以当代年轻人时尚、好玩的视角解读历史人物,重塑形象、注入性格,以一种新颖别致的方式来传递秦汉深厚的历史文化。

“设计文创产品是一份很有趣的工作,用生活化、艺术化的创意灵感传承秦汉文化,我们想要做的是一个能够触动人心的产品。”刘强说。

2023年3月1日,“看见,多彩西咸”首届西咸新区文创产品创新设计大赛传来好消息:《秦汉英雄传 IP 手办盲盒》获得文旅文博类二等奖。

秦汉新丝路的文创开发团队怀着对秦汉文化的热爱,希望通过自己的专业技能,将这些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财富推陈出新,成为更多人能够带走的礼物。

2016年1月15日,秦汉新丝路渲染云平台正式上线运营。

截至2019年,秦汉新丝路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共落户企业102家,其中文化类企业42家、科技类企业4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7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实现产值5000万余元。基地先后与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高校合作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入区企业累计获得专利17件、软件著作权99件。

区别于众多的创新创业空间和孵化器运营模式,新丝路数字文化众创空间将与秦汉新丝路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密切联动,以“平台+市场+实训”的运营模式,以“租金+服务性收费+投资收益+政府专项补贴”的模式运营,独创性的提出“一市一池五中心六平台”(1156体系)打造创新孵化生态体系,围绕文物和文化遗址的保护、开发和利用,重点支持影视动漫游戏创意制作、文化文物衍生产品研发经营、数字文化旅游、语言及大数据服务等相关创新创业企业,并为其提供包括创业辅导、管理咨询、交流培训、项目推介、市场推广、融资投资、人才引进、专业服务、基础设施等九大服务,以市场为导向,打造良好的项目孵化环境,助力创新创业企业更好发展。

2020年4月17日,西咸新区秦汉新城文化创意设计中心揭牌仪式在秦汉新丝路数字文化众创空间举行。秦汉新城成立文化创意设计中心,旨在更好地挖掘、展示、保护秦汉历史文化资源。未来这里将积极引入国内外优秀设计师和设计机构,聚焦秦汉文化,进行文创产品设计、文化创意交流,吸引更多优秀设计资源走进来,让优秀秦汉文创产品、项目走出去,带动新城文化旅游、文化科技及文化项目发展。

截至2022年,秦汉新丝路数字文化众创空间共孵化企业115家,科技类企业47家。其中成功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32家,高新技术企业11家。包括西咸新区睿智芯能科技有限公司、陕西牧艺云桑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西咸新区量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志九天(陕西)科技有限公司等业内相关领域知名企业。

近年来,秦汉新丝路先后获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陕西省潜在瞪羚企业认定、陕西省文化产业“十百千”工程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陕西省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陕西省首批省级数字经济示范平台、首批西安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21年入规上服务业企业等荣誉。目前已拥有知识产权证书164件,其中包括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计算机软著24项等相关领域的知识产权。

“文化+”全面发力

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成为秦汉新城的最大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在建设中国西部丝路文化传播新中心的同时,秦汉新城以文化破题,以文化产业龙头项目为引领,深入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与合作,在国际旅游推广与运营、文化艺术品展示与交易、语言翻译数字化与智能化平台、动漫设计与影视制作等领域落实合作内容,共谋文化发展路径,为建设“文化之城”增添强劲引擎,推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雄厚底蕴,打造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高地。

借助在大秦文明园、兰池学校、兰池佳苑社区等地设立的省级非遗项目秦汉战鼓传习基地,秦汉战鼓第46代传承人黄建民带动组建了表演队10余支,培养群众爱好者1000余人、学生传承人300余人。

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五陵塬黑陶许赵村传习基地,被誉为“黑陶播种机”的黑陶制作技艺第十代传人刘纪荣编写了10万余字教材,入企业进校园,带徒3000多人,包括学生、残疾人、失业人员、农民、离退休干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

与此同时,秦汉新城正着力打造繁荣文艺创作的良好环境,谋划推出一批接地气、有特色的优秀影视、文学作品,讲好秦汉文化故事,打造秦汉文化原创IP,提升秦汉文化在国内外文化界的影響力。

由陕西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影视发展有限公司运营管理的秦汉新城影视文化产业基地,先后被评为陕西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西安市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覆盖剧本创作、投资策划、拍摄制作、宣传发行、衍生品开发等影视文化全产业链。目前,基地已吸引226家企业入驻,累计注册资本金超20亿元,培育孵化规模以上企业19家,《大秦赋》《兰桐花开》《千年陕菜》等播出、获奖的影视剧项目100余部,仅2022年就有21部作品在各大平台播出,其中7家企业的7部作品入选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3家企业的3部作品获评陕西省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今年年初,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秦汉国际马术中心和小轮车比赛场馆分别被陕西省马术协会、陕西省自行车运动协会授予“陕西省青少年马术运动训练基地”“陕西省小轮车运动训练基地”称号。

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闭幕后,秦汉国际马术中心和小轮车比赛场馆依托高标准、专业化的场地设施,秉持“场馆建设国际化、赛道设置科学化、赛后利用多样化”理念,按照“体育+文化+旅游+休闲”融合发展思路,积极探索转型,先后承办了“奔跑吧·少年”陕西省青少年马术锦标赛暨陕西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马术联赛总决赛、2022中国·环秦岭第六届自行车联赛首站比赛等各类赛事,举办了2022秦汉世界名马帐篷音乐节等形式多样的文旅活动,实现了赛后场馆良性运营,成为秦汉新城的一张靓丽城市名片。

做好体育场馆赛后利用,既能丰富城市体育设施,还能完善城市功能布局。下一步,秦汉新城将围绕打造“连接古今的秦汉文化带”,实施“文化+”“体育+”战略,依托秦汉国际马术中心、小轮车比赛场馆软硬件资源优势,积极引进更多高级别赛事,以马术和小轮车运动为基础,拓展射击、击剑、赛车、棒球等特色运动项目,建设全国一流的特色体育小镇,打造体育文化特色新地标,推动新城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秦汉新城还正在加快打造渭河生态旅游廊道,丰富旅游产业内容。同时,抢抓西安迈向“城中河”的大好机遇,聚焦“做强文旅产业、做活文旅市场、做亮文旅品牌”目标,构建新型文旅生态圈和全域旅游发展新体系,全力打造大西安文旅产业新高地,为西安市争创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更高能级的国家中心城市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秦汉咸阳遗址
三星堆遗址
神秘的地下遗址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我与秦汉东北史研究
咸阳
咸阳医院
沐猴而冠
秦汉甘泉宫的演变
刘家庄遗址的跌宕发掘
流变与传承
——秦汉时期“伏日”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