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制度文化阐析

2024-01-21 13:00曹以达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特色

曹以达

(上海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433)

制度文化反映着制度背后的价值逻辑,影响着制度的建立、实施和运行等。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历程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生机无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尽显活力,文化在背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深刻影响着国家现代化的方向与实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应有之义,中国正以独特的制度文明之姿稳步行进于世界现代化的浪潮中,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制度文化底蕴,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鲜明的现实意义。

开展制度文化的研究,自然离不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整体把握和科学认知,同样需要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中国现代化这两者之间的辩证历史关系。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制度研究,理论界从中国式现代化形成的制度逻辑、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创新、中国式现代化成功的制度因素等层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科学回答,形成了较为丰硕的理论成果,为准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制度内涵提供了有效参考。关于制度文化的相关研究,张西山[1]通过深入剖析文化、制度、模式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全面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的优越性。宋朝龙[2]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切入点,通过多方面对比西方新自由主义制度文化与中国制度文化,系统阐述了中国制度文化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中的示范价值。王永贵、郑海洋[3]分析了社会主义制度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社会主义制度文化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作用。以上研究从不同角度出发,形成了一些有价值的理论和阐释,为本文提供了有益启发和参考。

总体来看,理论界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制度文化研究略显不足,已有研究未能充分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对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价值与意义。不应忽略的是,文化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重要力量,内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形成了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制度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而言意义非凡。本文基于中国维度与世界维度的双重考察,以价值视角解读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制度文化因素,厘清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制度文化逻辑,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动态发展关系,挖掘根植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的价值意蕴,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的世界意义,有利于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科学内涵。

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制度文化逻辑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基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上层建筑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生成于中国现代化的大势之中,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推进而不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制度文化的智慧,合理吸收了世界优秀制度文化的精华,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制度文明理论。

(一)传承历史:汲取中华优秀传统制度文化精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不是“飞来峰”,而是具有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蕴含着浩如烟海的制度文化宝藏。中国古代经典制度著作《礼记·礼运篇》有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4]“天下大同”的文化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价值追求,体现在国家制度建构与运行的全方面,中国坚持的社会主义制度始终是以消灭剥削、打倒压迫为基本目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想是实现造福全体人民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也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毕生倾力实现的共产主义社会。从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勠力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新时代伟大建设,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始终镌刻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交接棒上,中国共产党始终为实现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而竭力奋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背后的深层逻辑中都有优秀传统制度文化的成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5]中国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奋斗过程,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奋斗历程展现了自强不息、包罗万象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在法律制度文化层面,中国古代有《墨子》《吕氏春秋》《唐律疏议》等经典法治文化书籍,涌现了韩非子、荀子、王安石等著名法家代表人物。“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法律制度文化观念渗透在封建统治社会的各个方面,对封建法治社会的建构及稳固国家统治根基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外,中国古代优秀制度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本思想。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荀子·王制》中写道:“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6]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尽心下》中写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7]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重要论断,这是对中国古代制度中蕴含的民本思想的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根本价值追求也是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中国传统制度文化的智慧深刻影响了中国共产党进行制度构建的理念、方向与价值。历史的演进强力印证了“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同样是依靠人民的伟大力量完成的。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一系列社会建设和国家改革,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改造”运动,到改革开放时期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重大举措,再到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其制度安排无不凸显出中国传统制度文化的深厚智慧,进而成就了中国共产党高超的制度建构能力和国家现代化治理能力。

(二)放眼全球:吸收借鉴世界优秀制度文化成果

回顾中国近代史,西方列强通过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一批进步人士意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不仅限于军事与科技层面,在制度文化层面也具有天渊之别。清末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思想是近代中国社会学习西方制度文化的开端,维新派推崇的君主立宪制则是对封建社会制度文化价值的根本否定,维新派发动的维新变法可以看成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制度文化“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推行的“三民主义”是对中国近代制度文化探索的高度总结,也是对西方民主文明与制度文化的借鉴,反映了近代中国人民融入世界文明的迫切要求。纵然近代这些制度文化探索与实践最终都黯然退场,但在中国近现代历程中具有不可忽略的启蒙意义。之后兴起的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这两面大旗,主张推行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与思想,建设“西洋式新国家”的构想是对西方制度文化学习的历史延续。接力新文化运动的“五四”运动为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变革注入了爱国主义的文化之魂,马克思主义这一锐利思想武器加速了近代中国社会革命与制度文化变革的可能。可以窥见的是,近代中国社会对制度文化的探索与实践促进了中华民族对传统社会的多维审思,折射出中国人民对实现现代化国家的由衷热望,反映了时代变革对制度文化的现实需要。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借鉴了由卢梭提出并被巴黎公社实践的“议行合一”制度,效仿苏联的苏维埃制度在解放区建立了人民代表会议制度,这一系列举措为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中国共产党以“不走苏联走过的弯路”为基本指导原则,对苏联政治、经济、文化层面的积极因素进行了有效借鉴;我国按照苏联的发展经验构建了国家体制与领导机构,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制度地位,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学习了西方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其中不乏对西方制度文化的学习,在保持本土特色的基础上,选择性地吸收了西方制度文化的合理因素,包括对西方制度文化中的民主、平等、自由等理念的合理吸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制度文化的发展上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制度文化发展策略,国家制度的整体安排遵循了秉承优秀历史传承、借鉴外来精华、善于推陈出新的制度文化逻辑。

(三)立足现实: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制度文明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的众多理念源于先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展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核,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与时俱进和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义。《莱茵报》时期的马克思从现实社会出发,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分析和批判市民社会时,就已经意识到了制度变革对于整合社会资源,推动人的解放的重要作用,指明了制度文明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恩格斯在《大陆上社会改革运动的进展》中对比分析英国宪法与法国宪法时指出,“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才可能实现:而这样的制度是正义所要求的”[8]。恩格斯在此阐述了制度正义的重要性。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纲领性文件的《共产党宣言》中也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制度文明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9]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必将过渡到共产主义制度,共产主义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发达文明,共产主义社会则是消灭剥削压迫的唯一途径。马克思主义制度文明理论揭示了制度变革的现实基础与社会价值,阐明了文明进步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条件。维护制度公平正义,保障个体自由,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制度文明理论的价值指向和价值追求。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的核心要义,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充分保障了人的价值与尊严。公平正义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源基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战略部署始终致力于营造一个公平、和谐的法治社会,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旨在实现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制度文明理论的当代拓新。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的价值展现

制度文化对于中国现代化的价值不是单一维度,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的多维度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是中国现代化制度建构的必要条件,也是现代化发展的有效保障,为中国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是中国现代化制度建构的文化基因

中国实现全面现代化的目标需要建构总体性的现代制度,中国现代制度的建构离不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现代制度建构的文化基因。多年来,西方通过多种手段渗透和冲击中国的本土文化与制度结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全球强推文化霸权主义,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的降维打击,企图通过民主输出完成对世界文化的解释与重构,严重威胁着全球的文化安全。21世纪的现代化是一场世界竞赛,这场竞赛任何国家都无法逃避,当今世界的竞争形态在科技层面表现得更突出,世界各国在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深海探测等领域展开了激烈竞争。随着全球化的纵深推进,科技对于当今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发展及综合国力的提升具有很强的显性作用。在此背景下,大多数国家依然十分重视自身文化与制度的发展,维护文化安全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从这个视野来看,现代化也是一场“文化与制度守卫战”,各国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检验本国制度的功效,同时利用本国文化推动国家制度的现代性变革。

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不断验证了中华文化的优越性与国家制度的合理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为中国现代制度建构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慧来源。就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现状而言,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让社会面貌焕然一新,谱写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发展奇迹,全面脱贫攻坚解决了世界性的贫困难题,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奇迹。这些奇迹背后的重要因素就是中国现代制度的成功建构与变革,制度建构与变革的背后仍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在发挥功效。中国现代化之路依然面临着科技创新不足、医疗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人口老龄化、房价过高、就业压力大等问题,这些问题是阻碍实现全面现代化目标的现实问题。如何进一步挖掘中华文化的内在价值,如何进一步发挥制度文化的社会功效,是我国纵深推进现代化的重要课题。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是增强人民对国家现代化价值认同的精神来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内涵着本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风俗信仰等因素,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对于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国家谋发展,新时代更需要统一思想来续力国家现代化的发展。中华民族实现国家现代化与民族复兴的目标需要最大程度凝聚人民的力量,中国取得的一切成就都可以归因于人民的磅礴力量。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0]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广泛参与的过程,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始终并将持续由人民书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11]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本”,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也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的人民理念,这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必须一以贯之的价值理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是一面团结中华儿女的大旗,为国家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极大增强了人民对国家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文化认同,为实现国家现代化与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提供了思想与价值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的精神力量能够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的革新提供支撑力量。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是锚定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基本方向的重要参照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如何发展、往何处发展,这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决定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需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并在发挥制度优势的基础上发挥制度文化的功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一套制度安排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促进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促进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能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具科学化、精准化、实效化,深刻影响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发展方向。

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现代化道路的走向直接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究竟好在何处,社会主义文化到底先进不先进,实践是最好的试金石。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世界瞩目的“两大奇迹”,中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正是得益于中国创造的经济制度,社会保持着长期繁荣稳定的趋势,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全面推动制度与体制变革,这是中国共产党应对“时代之问”的“解题之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的助力与保障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照亮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浩瀚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是中国人民长期在艰难探索与奋力实践中形成的科学认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实保障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是锚定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基本方向的重要参照,制度文化与现代化的相辅相助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现代化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的世界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从世界现代化的视角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具有宽泛的世界性意义。对于人类制度文明的发展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为人类制度文明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对于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为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制度文化范例;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制度文化活力。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为人类制度文明发展贡献东方智慧

制度文化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制度和制度文化产生、演进的历史内嵌于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人类的历史也是制度文明的发展史。从大历史观的视野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精神力量来源,也是对人类制度文明的卓越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换羽新生创造了新契机,更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开辟了更加宽广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承天下情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现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以人民为中心”“共同富裕”等一系列的文化价值理念,创新发展了人类制度文明新形态,为人类探索更好制度贡献了中国智慧,丰富了人类制度文明的宝库。

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西方一度自诩为世界模板的制度在调和社会矛盾、化解治理危机时却经常面临“失灵”的状况,西方不仅面临政治衰朽挑战,同时陷入社会矛盾激化、贫困极端化等多重制度困境。西方制度之疾并非在于腠理,而是已深入骨髓。美国独立民调机构皮尤研究中心的研究数据表明,约65%的美国人认为,西方政治制度需要进行重大改革方能延续社会发展;约93%的法国人、约88%的英国人和德国人,都希望本国政治制度进行根本性的变革[13]。西方制度黯然失色的原因归咎于深植于国家制度中的新自由主义制度文化根源。就现代化的性质而言,西式现代化实质上是“资本现代化”,在新自由主义制度文化主导下的西方社会,“资本权力”凌驾于社会各种权力之上;中国现代化则是“人民现代化”,中国现代化的根本价值旨归就是为人类谋幸福,这是中式现代化与西式现代化的本质区别。“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形成的鲜明对比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必将牢牢镌刻于人类制度文明发展的史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将持续为人类制度文明的发展贡献东方智慧。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鲜活制度文化范例

中国式现代化展现出的制度文化威力,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筑牢制度文化的基石提供了实践参考。中国现代化的实践反复印证了中国是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当之无愧的“领头羊”,从“向西看齐”到“中国方案”,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到“中国模式”展现出的政治独特性、经济超越性与文化非凡性,许多社会主义国家从崇拜西方制度到效仿“中国模式”,相继开始研究中国的制度与文化优势,从而探索适合本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依法治国等重大战略部署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理念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全新且极具实践价值性的现代化制度文化范本。中国在国际舞台频频为发展中国家发声,在与西方势力的交手中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发展权益,从而为发展中国家赢取了更多的制度性权利。“21世纪世界的发展看中国”是很多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高度肯定与赞扬,中国正日益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打破了世界对“西方模式”的盲目崇拜,粉碎了“西方中心论”“历史终结论”“世界趋同论”等荒谬论调,终结了“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未经受资本主义的苦难而成功跨越了“卡夫丁峡谷”,破除了“修昔底德陷阱”的桎梏,实践反复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真理性,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强大生机活力,提振了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中国通过现代化建设成功引领世界社会主义国家走出了低潮期,为那些受发展不平衡、战乱频发、环境恶化等问题制约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实践样板。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大制度文化活力

“纵观人类历史,世界发展从来都是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14],在当今世界仍是“资强社弱”的整体政治格局下,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文明互鉴、推动世界繁荣等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和平发展之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鲜明地展现了中国特色的“和合”制度文化理念。

自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以来,中国通过“一带一路”让周边国家及众多发展中国家顺利搭上了现代化发展的“便车”,中国相继出台了金融、生态、安全、文化等领域一系列与之配套的支持政策,以制度之力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保驾护航。截至2021年10月,中国已经同140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6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涵盖了贸易、金融、科技、民生等领域。“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对沿线国家的投资不断加码,2013—2020年,中国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1360亿美元[15]。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面临着气候反常、环境污染、恐怖势力抬头等诸多阻碍发展的共同难题,中国是当之无愧的“破题人”。多年来,中国采取“物援+智援”的方针,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频繁向世界各国提供医疗、教育、科技等人道主义援助,主动减免一些发展困难国家的对华债务,中国资本持续向落后国家与地区“输血”,积极向发展中国家分享治国理政经验。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援助”从未缺席,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抗疫合作,向多个国家提供抗疫物资和医疗技术支撑,向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20亿剂的疫苗,彰显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担当。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认为,人类社会最终将从各民族的区域史走向世界史。中国以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生动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国将继续倡导并践行“多边主义”的基本原则,努力打破地缘政治“孤岛”,积极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优势将进一步转化为实践效能,为全球发展注入更多的“中国能量”。

四、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与现代化交相辉映,中国现代化的推进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不仅需要完备、科学的制度保障,更需要筑牢制度的文化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整体设计容不得文化的缺失,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现代性的文化思维与文化认同,文化与制度的统一成就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万里可期。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轨迹说明,马克思恩格斯预言的“中国社会主义”正一一被中国现代化的实践所验证,在正经历百年未有大变局的当今世界,马克思主义依然光芒不减。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在世界现代化仍然是以西方为主导的整体形势下,“中国奇迹”绝不是昙花一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既是中国对外交往的醒目名片,也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竞争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之花必将在人类制度文明之园中绚丽绽放出东方大国的魅力姿态,中国将始终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为造福世界做出新贡献。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特色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完美的特色党建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