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社会舆情引导与治理策略

2024-01-21 13:04王远程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舆情预警

王远程

(中国人民大学 人口与社会学院,北京 100872)

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智能手机普及的背景下,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形式开始出现,社会舆情传播具有了新特点,这给社会舆情引导及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新媒体时代社会舆情的新特点

社会舆情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指在社会公众中广泛存在、具有共性的思想、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表现。它是社会公众对各种事件、问题和现象的集体反应,是社会中信息传播、意见表达和情绪交流的重要方式。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社会舆情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1.新媒体与社会舆情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一词才开始真正流传起来。[1]本文认为新媒体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新媒体是以网络技术为依托的;其次新媒体随着新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最后新媒体是一种信息、讯号的传播方式。[2]综上所述,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来说的,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不断会有新的形态出现,现在的互联网、手机网络等都属于新媒体。

舆情属于舆论理论的概念,是舆论的综合反应。[3]舆情是指民众对执政者及其政治取向的看法、意见和态度。社会舆情指的是民众在社会事件过程中对公共事务、社会管理者等产生的社会政治态度和观点,是民众面对社会问题时表达的观点、情绪和态度。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形成速度快,且对社会影响较大。民众在互联网上进行自我观点表达,政府部门可以通过自动网络捕获等方式快速、高效、低成本地对民众的意见和情绪进行了解,样本数据量更大,覆盖范围更广。新媒体时代,社会各阶层都离不开网络,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和沟通,信息传播速度快、沟通渠道多,有利于网络舆论的形成。

2.新媒体时代社会舆情的新特征

新媒体是社会中信息传播、意见表达和情绪交流的重要方式,社会公众对各种事件、问题和现象的反应呈现出独特性。一是具有时效性。社会舆情的反应和表达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和背景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社会舆情往往在特定的时间和背景下产生,具有时效性和情境性。当某个事件或问题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和讨论时,社会舆情会随之形成,并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此外,社会舆情的反应还受到背景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二是具有多元性。社会舆情表达的内容和形式非常多样化,既有针对政治事件的批评和支持,也有针对经济和社会事件的反应,还有针对文化现象的评价和情感的表达等。反映了社会公众对各种事件、问题和现象的集体反应,包括言论、行动、情感等方面。社会舆情的表达方式也多种多样,包括线上和线下的形式,例如社交媒体、博客、论坛、小视频等。这些多样化的内容和形式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意见,为决策者提供了参考,也为公众的意见表达提供了渠道。

三是具有独特传播性。社会舆情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涉及传统媒体、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社交媒体在社会舆情传播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交媒体平台的特点在于信息的实时性和互动性,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分享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并与他人进行互动和讨论。社交媒体上的内容往往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能够迅速引起公众的关注和反应,进而影响政策制定和社会发展。然而,社交媒体平台的信息质量和真实性难以保证,虚假信息和谣言也会在其中迅速传播,给社会稳定和谐带来负面影响。

二、新媒体时代社会舆情治理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

新媒体时代,社会舆情活跃,其动力因素主要有网民表达的愿望、公共事务的受关注程度、民意的敏感度、网络平台的传播力、网络舆论的价值元素等,这些都会影响社会舆情的发展及走向。

1.新媒体时代社会舆情治理的必要性

基于新媒体时代社会舆情的特点,有效引导舆情走向有着积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促进政府决策。社会舆情是政府了解民意和社会需求的重要途径,通过收集和分析社会舆情信息,政府可以更好地了解公众的需求和期望,从而及时调整政策和措施,满足人民的需求,推动社会的共同进步。政府应该积极倾听社会舆情,通过对公众反馈的问题和关切的认真对待,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民众的信任感,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是加强社会监督。社会舆情不仅是一种反映社会公众需求和情感的重要渠道,也是一种重要的监督机制。通过社会舆情的表达,公众可以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机构进行监督和评价,推动其更好地履行职责和义务,提高治理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同时,社会舆情也可以促进信息的透明和公开,加强公众对政策和决策的理解和参与,减少腐败和不公现象的发生,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全。政府应该积极倾听社会舆情的声音,及时采取措施回应社会关切,提高社会治理的公正性和民主化程度。

三是增强社会信任。社会舆情作为社会群体意见和情感的集合体,可以促进各方面的交流和协调。当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能够认真倾听社会舆情,积极采纳社会的建议和意见,便能够建立起更加有效的沟通机制,增进各方的信任和合作,达成共赢的目标。此外,社会舆情还可以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彼此,建立起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增强社会整体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四是推动社会发展。社会舆情反映了社会公众的需求和期望,政府和企业可以通过了解社会舆情,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社会环境变化,及时调整和优化政策和经营策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社会的不断发展。同时,政府和企业的行为也会影响和引导社会舆情的发展方向,因此需要注重对社会公众的理解和尊重,积极回应社会诉求和关切,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2.社会舆情引导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舆情引导常态化意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普及率的不断提升,网络舆情所导致的各类突发事件频发,各政府部门在舆情处置过程中缺乏持续性。特别是在当下人民群众法律意识日渐觉醒,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对政府工作的监督上。但是,对舆情事件的处置措施、应对态度存在着不足和滞后性。这种情况的客观存在,原因是相对复杂的。具体而言,尚未认识到舆论引导的本质要求,对于新常态的理解不足,没有从全局的高度去看待网络舆情,不仅处置舆情的专业人才不足,而且对网络舆情存在恐慌、抵触、侥幸心理,无法在第一时间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置措施,甚至瞒报、不报、删帖、压热度,非但无法解决舆情所带来的突发危机,反而错过最佳处理时机,导致公众的不信任。

(2)舆情监测预警机制不健全。由于新媒体形式庞杂,主体多元,受覆盖度以及技术因素等影响,当前阶段尚未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舆情监测预警机制,仍然以传统的舆情筛选为主。除此之外,现阶段也没有从实际需求出发,如何及时有效地对小范围内的舆情加以有针对性的引导、从日常监控中查找蛛丝马迹等,都需要不断加强。及时有效地监测舆情是政府及时应对和处置网络舆情的关键所在。从整体上来说,舆情的预警、事前监测工作存在缺失。同时,部分已经发现的舆情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是部分舆情迅速在整个互联网上发酵起来的重要原因。网络舆情监测方面的技术虽然进步飞快,但是在实际应用方面仍然缺乏推广,海量互联网信息也不是任何舆情系统能够处理的,而初级的数据监测技术、简单的人工监测,显然不能为网络舆情的监控、预警和告警工作提供足够的支持。

(3)未建立专业的舆情监测团队。网络舆情的处置往往涉及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必须有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为依托,不仅要掌握舆情处置的一般办法,还要广泛涉猎心理学、新闻学、公共管理学、信息传播学等多个学科的专业知识,形成专业互补、能力强大的专业舆情处置团队。体制内工作人员往往是舆情爆发后开展调查工作的主体,在舆情处理方面还不够专业;因此舆情监测工作通常借助第三方机构完成,虽然技术上并不存在什么问题,但是由于对政府工作了解程度较低,舆情处置不当的风险仍然存在。此外,舆情信息研判以人工研判为主。由于目前并没有构建起行之有效的研判系统,因此无法针对高风险信息进行有效的判断,只能沿用传统的人工判断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和研判。

(4)舆情引导整合能力不强。随着互联网产业的迅猛发展,网络环境日趋复杂,舆论引导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尤其是缺乏和网民、网络媒体间的沟通和交流,更是让高危舆情的处置事倍功半。首先,管理者思维限制了舆论引导工作的开展,片面地认为舆论引导应该由政府职能部门负责,而没有积极主动地和广大民众沟通、交流,在舆论引导方面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其次,很多“大V”等对互联网影响力较大的用户,在舆情发展有着强大的影响力,但是职能部门却很少就舆情问题和他们开展沟通,日常交流和维护也严重不足。此外,舆情应对方式有些僵化,在开展互联网舆情引导工作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应变能力。当舆情爆发之后,一些职能部门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侥幸心理,认为粗暴地删除言论就能够引导舆论,造成舆情进一步反弹,甚至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新媒体时代社会舆情的治理策略

1.树立舆情引导常态化意识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放大器功能日渐强大,任何网络舆情都有可能借助互联网的传播而成为广受关注的新闻,从“茶杯里的风暴”迅速演变为对全社会都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客观危机。所以,我们在处置和应对舆情的过程中,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工作陷入被动。具体而言,我们必须树立起舆情风险意识,保证各级管理者、领导者高度重视网络舆情的监控和处置,以推动各部门、各环节舆情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压实各级责任,充分调动上下对舆情常态化防范的参与积极性。同时,应积极主动地接受群众的监督,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保持谨言慎行,杜绝冷漠,避免成为舆情的暴风眼。

2.完善舆情防控相关政策与法规

完善舆情防控的政策和法规尤为重要。首先,要持续强化网络监管,推动互联网监督立法。我们要加强法治防控舆情能力,为网络舆情的处置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其次,对故意借助网络舆情影响正常秩序的行为应给予严厉的打击。目前,还有部分人员试图借助网络舆情去影响政策导向或事务办理,甚至雇佣“网络水军”来增加话题的网络热度,从而给政府部门带来更大的压力。针对这种行为,必须进行打击,并通过各大媒体、互联网等渠道对此类案件进行揭露和批判,使广大人民群众认清事实,避免被误导,切实维护政府形象。因此,我们必须对舆论所关注的热点事件做出详细说明,不仅要积极回应舆论的关切,同时也要做好日常的工作阐述、对事实的讲解,切实提升政务信息的透明性、有效性。不能及时说明的内容,也要尽早向广大群众作出合理的解释。

3.建立专业的舆情监测机构和团队

市场经济新常态下,人才队伍建设已经成为决定舆情应急处置能力的关键所在。强化网络舆情专业团队的人才建设,采取切实有效的方式、方法来强化相关人员的舆情处置能力、推动他们的职业化发展。首先,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政府部门应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出发,积极开展网络舆情专业应对人员的培训和培养,切实提升他们在法律、技术、舆情、心理学等领域的素质和素养。同时,还要进一步推动激励制度的建设,打造完善的舆情处置绩效评价体系,并将评价结果和他们的晋升、福利挂钩,以更好地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其次,保证队伍的相对稳定。网络舆情处置人员不仅要有全面的舆情知识、良好的舆情处置能力,还需要不断实践才有能力更好地完成舆情处置工作。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网络舆情危机应对队伍需要长期的稳定性,以确保工作的连续性、专业性。

4.完善舆情监测预警机制

从网络舆情的具体特点出发,打造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尤为关键,不仅可以在舆情爆发之前掌握其具体情况和利益诉求,同时也能够为后期的决策提供翔实的数据基础。首先,完善舆情监测预警的配套考核机制,尤其要将引发网络舆情纳入考核指标体系中来,并根据引发舆情的严重程度来扣除相应分数,积极主动地承担起网络舆情防控责任。其次,借助大数据技术构建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要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的机制,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借助大数据技术构建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可以切实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借助大数据技术对海量网络数据加以挖掘、提取,从而及时掌握网络舆情的动向。此外,要在潜伏期就对可能的舆情事件进行预警,及时反映实际情况并采取切实的措施加以预防,从而将舆情风险扼杀在摇篮之中。例如,敏感数量预警。量化评价舆情的等级,按照新闻、文章的数量进行分级。同时,重点人群和重点媒体预警。是否在主流媒体上报道了舆情相关信息,何种规模的自媒体、网络媒体平台上出现了舆情信息,是否上过热搜等,都可以纳入预警指标体系中。最后,构建定期通报机制,对全国范围内的舆情和具体的处置方案、处置效果进行汇总,定期通报给工作人员,并组织学习,借助实际案例来培养工作人员舆情风险意识和处理能力。按照关键词进行预警,在实际操作中按照敏感程度提供不同程度的预警。如某些食品企业将最高预警关键词设定为“劣质”“超标”等。而对于网络舆情来说,“服务态度差”“不公正”等,是需要持续关注的敏感词汇,应给予及时关注,切实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强化部门形象,为我国治理工作的全面开展夯实基础。

猜你喜欢
舆情预警
基于BIM的基坑开挖实时感知与预警应用研究
法国发布高温预警 严阵以待备战“史上最热周”
园林有害生物预警与可持续控制
数字舆情
辽宁 短缺药品三级预警
舆情
舆情
舆情
日盲紫外探测技术在空间预警中的应用
预警个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