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把“思政课”变成了“网红课”

2024-01-21 15:56陈冰
新民周刊 2023年48期
关键词:思政课马克思主义思政

陈冰

暨南大学师生共同体验革命先辈的奋斗史。

“不投入全部的学豆,就抢不到闫老师的课!”

“不提前半小时去抢座位,就抢不到田明老师的课了!”

“有趣有料又接地气,我居然被谢老师的‘思政课’种草了。”

这是成百上千个学子在公开渠道发表的自己对思政课的看法。而在没有上思政课之前,如果问他们,“马克思主义是什么样的?”他们多半会回答“抽象”“遥远”“枯燥”“和现实生活没有太多关系”……

“同学们,其实马克思主义就在我们身边,它所关注的问题正是我们这个时代中每个个体都在经历的问题,它将对每一个人命运的关怀置于自己的理性思考之中。”这是一堂寻常的思政课,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闫方洁这样的开场白已经说了上百次。

类似的话,闵行中学高中政治教师谢晓东、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田明也说过,作为网红思政课的代表人物,他们从不回避重大且尖锐的问题,用有理有据的论证直击学生的困惑点,从最接地气的日常叙事之中,深入浅出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和价值关怀,让学生觉得茅塞顿开、分外“解渴”。

“我会给学生埋下一颗力量的、希望的种子,这就是一个好的思政课老师可以做的事情。”闫方洁说。

一副普通的边框眼镜,白净的皮肤,休闲的夹克,上海市闵行中学高中政治教师谢晓东似乎和他教的学生别无二致。

实际上,2013年从上海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进入上海市闵行中学教授高中政治课开始,他已经在三尺讲台上度过了十年春秋。“政治课不就是死记硬背嘛。”部分学生对政治课不太成熟的看法,是谢晓东从教后遇到的第一个挑战。

能不能上学生喜爱的政治课?谢晓东为自己定了一个目标。

然而,这个看似简单的目标却并不那么容易实现,毕竟面对同学们尖锐的提问,他常常会感到自己理论知识的不足。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又花了两年时间攻读硕士研究生。“勤能补拙,只有夯实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才能准确地把握各种社会现象和思潮的本质,才能上好接地气的政治课。”谢晓东说,“只要你回避学生的问题三次,基本上就没有人想听你的课了。”

一次课间,他发现学生们正兴致勃勃地讨论网络上的视频。一个想法在他脑中萌发:寒暑假期间,不少学生在学习上难免有所懈怠,能否通过在网络上直播假期作业答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在别的教师还用黑板、投影仪教学时,谢晓东2016年就开始把在网络上开直播课程作为教学的补充方式。

为什么要像一名知识博主一样向学生“种草”思政课?谢晓东说:“只有学生真正对思政课产生兴趣,思政教育才能发挥出作用。”从那时开始,谢晓东就开始在网上为同学们解惑答疑。除了常规的试卷分析之外,他还会解答学生们五花八門的问题。大概因为每个人都隐身在一个个ID之后,所以大家更容易讲出心里话,也更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看法,这反而让谢晓东有了更多的机会去走进学生的心。尽管开课的初衷只是为自己所带的文科班学生解惑答疑,但是没想到课程大受欢迎,从最开始的几百人一下子上涨到数千人。“平均每期来直播室学习的学生有1000多人,最高时有3000多人。”

后来,网课一度成为大中小学生们上课的主要方式,谢晓东也就把自己在某平台的直播课取消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教学探索停下了脚步。事实上,他更希望把线上的案例延展到线下,“思想政治课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综合性活动型课程,要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去,让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

谢晓东老师在上课。

作为网红思政课的代表人物,他们从不回避重大且尖锐的问题,用有理有据的论证直击学生的困惑点,从最接地气的日常叙事之中,深入浅出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和价值关怀,让学生觉得茅塞顿开、分外“解渴”。

2020年,谢晓东在进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一课的教学时,从学校周边的真实案例出发,聚焦闵行地区地铁5号线延伸线建设中不同立场居民的利益冲突,探究生活中价值选择的标准。

“如果你坐过地铁5号线的延伸线,就会发现它从东川路开始降速,一站路要开四五分钟,而且地铁周边的隔音栏也是四面全包裹的,这些举措都是因地制宜采取的针对性措施。因为它离现存的小区实在太近了,当初反对的声音很大,尤其是离地铁最近的几个小区,反对数都超过了一半;但是对奉贤那边的居民来说,他们却是非常欢迎的,因为他们以前要通过别的过江方式才能来到闵行或者市区,一旦遇到大雾等天气就没办法通行了,所以,闵行、奉贤两边的居民态度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些具体的诉求都是我在课堂上没法完整呈现的。我们就分成了两个小组,一组采访了地铁沿线一小区的居委会,去了解政府、居委会、人大代表等主体在其中都做了哪些事情,另外一组去采访了离地铁最近的几个小区的居民,看看他们的态度是否发生了转变。”

最终,通过周末的实际探访,让同学们理解不同群体的正当的、合理的利益诉求都应该得到尊重和理解,让学生知道政府是如何在已有的条件下不断满足不同群体的诉求,进一步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通过讨论真问题,关注真现象,谢晓东希望学生得出对他们今后人生有帮助的真结论,从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更具体的认识。

“其实,要让自己的课堂更有生命力,特别是思想政治课。我认为无非两种方式,一是要用学生的语言和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教学,二是要回答学生真正的疑惑,敢于面对问题。”谢晓东说。现在他正在尝试利用更多的场馆资源来打通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之间的通路,让学生更多体会到政治课的魅力,用辩证的、历史的眼光去看待问题,不至于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和谢晓东一样,从站上讲台的那一刻起,闫方洁就充分感受到了思政课的挑战性。学生总会抛出一些尖锐、敏感问题,诸如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吗,共产主义是乌托邦吗,如何看待资本主义新变化等等。

在闫方洁看来,学生的疑惑就是思政课要讲清楚的重点,教师要能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扎实的理论功底便是讲道理的“底气”。工作十余年间,她把潜心研究理论问题作为基本功,始终将研读经典文献、研究重大理论问题、提升理论自觉放在首位、摆在心间。她说,只有透彻的学理分析才能经得起学生的“花式提问”。教师只有潜下心来研究理论问题,才能在课堂上娓娓道来、抽丝剥茧。

在一线教学中,闫方洁还发现学生对宏大叙事、政治话语等兴趣不高,严肃不失活泼、深刻不失生动的教学话语则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这样的教学话语无法从教材中搬来、从文件中摘来、从学术论文中抄来,是需要教师精心建构起来的。抓住生活中的热点、赋予话语时代性,是讲好课的利器。例如,“人工智能”“环境污染”“时尚消费”等都被她融入教学话语中。理论联系实际、温暖鲜活、可亲可爱的课堂让大家乐意抬头。

“同学们看过纪录片《塑料海洋》吗?”闫方洁的课堂以看似随意的闲聊开始。

“看过!非常触目惊心!没想到即使潜入海底最深处,依旧可以发现塑料!”讲台下立刻有学生响应。

“那么我问大家,从中思考到了什么?”闫老师在众多求知的目光下继续说,“马克思指出,在资本逻辑主导的社会中,资本增殖的需求是无边界的,这必然导致人对自然的掠夺式开发,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具有的‘反生态性’。这便是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原因之一。”

“浅入”而“深出”,从同学们熟悉的日常叙事入手,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和价值关怀,把同学们印象中“高高在上”的马克思主义拉回到大家的身边。

闫方洁老师(前左)与同学们在一起。

“人工智能和自由”“时尚的本质与消费逻辑”“美国电影中的意识形态”“外卖小哥与劳动价值论”……同学们说,闫老师的课深深地扎进社会热点、扎入“我们身边”,理论联系实际,这样的课堂让大家乐意“抬头”。

课堂上,总会有学生向老师提出重大且尖锐的问题。“共产主义是否遥遥无期?”“共产主义高估了人性吗?”“在课堂上必须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不回避重大问题、不逃避疑难问题、不省略根本问题。”在闫方洁看来,当代大学生十分需要“解渴”。“他们常常表现出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的迷惑不解,而理论上的困惑又会导致他们对现实做出片面解读。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归纳与回答问题,对问题的归纳要能切中要害,对问题的回答要高屋建瓴。教师要用有力有据的论证直击学生的困惑点。”

闫方洁说,无论理论多正确,如果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共情,就无法发挥引领作用。课堂上,我在讲到共产主义时,有同学说:“您讲了共产主义必然实现,逻辑很严谨,可我的一生很短暂,面对如此遥远的理想不知该从何做起。”可见,在“理论讲授”与“信念塑造”之间,还存在一个关键环节——我们只有精准破解学生的思维“痛点”和“堵点”,才能使理论真正走入学生内心。

“在我看来,提升教学吸引力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思政课老师必须夯实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同时还要能准确地把握各种社会现象和思潮的本质,只有做到真信、真懂、真爱,才能上好思政课。”

闫方洁说,真理能产生最深沉和持久的吸引力。大学的思政课,就是要跟学生讲清楚這种理论的内在逻辑和正确性,做到以理服人。其实,任何一个人只要不带偏见地客观评价中国,都会承认中国近些年所取得的巨大进步。虽然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中国的整体是向上的而不是颓废的,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是我们直面学生问题的基础,更构成了我们理直气壮回答学生问题的底气。

与闫方洁同为80后,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田明的授课方式却与闫方洁亲切随和的风格截然不同。上课时的他,眉头紧锁,讲课逻辑严谨,中间没有夹杂任何多余的话。田明的“烧脑课”靠着强大的思辨逻辑征服了一众学子,被学生们捧为“网红课”,以至于学校里早已流传着田明讲课场场爆满的传说。

他说,哲学的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实践,学会如何面对世界的过程。什么东西你有可能是没有兴趣的,但如果说你对马克思主义没有兴趣,那是不可想象的。这样的底气,来自于他二十多年学术积累的自信。

不过想得到思维活跃的大学生们的认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老师上课讲得龙飞凤舞,学生哈哈大笑,下课后却觉得一无所获,这不是我追求的。”田明宁愿把课讲得难一点,也不愿意去讲段子,更不愿让课程变成鸡汤。“一定要在课堂上和学生进行有效交流,这些有效交流则是建立在学术积累之上,唯有用充足的学术积累解决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中的困惑,学生才会买单。”田明说。

因为课程被评价有“茶楼评书既视感”,所以田明的课堂常常充满“火药味”。

田明老师在上课。

更有趣的是,此后,田明发现这位学生在微信朋友圈发出了这样的话:这你都看不懂,你去看看马克思吧。

有一次,田明讲到“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动力、来源和目的”。一个坐在第一排的1米8大高个男生提出质疑:“我脑子想什么还需要实践去推动?”“我喜欢某一个人,那什么实践决定了我的这个认知呢?”

课堂瞬间被点燃,田明一一批评了这名学生的观点,说“马克思说‘实践决定认知’到底是什么意思,是不是你理解的这个维度”。学生发现原来根本就不是这个意思。更有趣的是,此后,田明发现这位学生在微信朋友圈发出了这样的话:这你都看不懂,你去看看马克思吧。

在学生眼里,田明在课堂上严肃得让人害怕,他的课还很难。田明并没打算为此而改变什么:“我就是要让学生‘烧脑’,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的思维能力会有所提高。”

在他的课堂上除了放一两个极其简短的小视频,几乎不用太花哨的多媒体手段。“我就是想让学生知道,要传达的是非常深奥的东西,不容亵玩。”田明希望形成一种关于思想政治理论的课堂上认同氛围,“关注思想和理论本身的魅力和科学性”。

在田明看来,“教学是一场修行”。“如果说当前的教育环境使我们迷茫,若要回归教学本身,就需要首先破除自身的狭隘性。同时应该以经典悟道,提升自身的认识能力,摆脱错误的常识对头脑的束缚,注重科研积累。没有一定的科研积累,课堂只能是机械性的,而不是充满活力的。”

田明认为,教学不是单纯的思想与知识的传播,更是在塑造一种专属于教师的感染力,教师应具有思想、语言、人格上的感染力,由此更好地将知识、信念、品行身体力行地传授给学生,只有真爱学生,才能担负起成为大学生“人生导师”这一神圣使命。

猜你喜欢
思政课马克思主义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