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模型建构与培育方略

2024-01-22 02:01汪恭敬顾雪英王化笛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胜任双创维度

汪恭敬,顾雪英,王化笛

(1.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2.池州学院 地理与规划学院,安徽 池州 247000)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乡村发展正处于大变革、大转型的关键期,我国居民对中高端、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加快了农业由增产到提质导向的转变[1]。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挖掘乡村多元价值[2]。实施乡村振兴,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面对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和农产品加工等新兴业态的蓬勃兴起,农村亟需一批懂农业、 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2022年6月,共青团中央印发通知指出:“要围绕重点领域实施乡村振兴青年人才开发行动,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3]返乡大学生有知识、有闯劲、懂农村、知农民,在科技运用、产品推广、模式创新和品牌塑造上有巨大优势,是助力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4]。然而,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职业场域,盲目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做法并不可取。《202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8届毕业后选择创业的本科毕业生中,三年内仍在坚守的比例只有41.5%[5],自主创业群体的生存挑战持续增加。近年来,学界开始关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设计[6],帮助大学生全面评估创业能力,规避盲目创业带来的风险。基于此,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构建了返乡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结构模型,并对大学生的创业胜任力予以甄别,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培育方略,旨在为高校构建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供参考。

二、返乡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一)创业胜任力的概念界定

胜任力(Competency),来自拉丁语Competere,意思是适当的、合适的,国内常见的翻译有素质、能力、才能、胜任能力、胜任特征等[7]。《美国词源》大辞典将其定义为“具有或者完全具有某种资格的状态或者品质”[8]。哈佛大学教授McClelland最早提出胜任力概念,将其定义为“与工作或工作绩效直接相关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或动机等,可以预测个体实际工作的绩效”[9]。学界对胜任力的概念界定至今仍未达成共识,但多半认为它是区别于能力、技能和素养的“上位层级”概念,强调内隐特质,是与优异的工作绩效相关的基本特征,具备鲜明的业绩导向[10]。也有学者将胜任力界定为在某个岗位上将成绩优秀者和成绩平平者区分开来的持久的、潜在的个体行为特征,这些特征往往指向个体的认知、意识、态度情感和动力倾向性[11]。创业胜任力的研究经历了从特质论、情境观到过程观的视角转换[12],对创业胜任力的内涵界定也基于这三重视角。特质论强调创业者的内隐特质,包括为成功完成任务而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总和。Chandler、Hanks最早提出创业胜任力这一术语,将其定义为“识别、预见和利用机会的能力”[13]。Man、Lau和Chan指出创业胜任力是创业者履行岗位职责并获得优秀绩效所需要的技能、知识、能力和个人特质的总和[14]。情境观关注环境因素对创业胜任力的影响,认为创业的成功率极大地受到创业者与动态环境之间的适应性和互动性的影响。Nabi研究发现,个体的创业成熟度和商业理念复杂程度是其能否匹配环境的关键[15]。Muzychenko等认为全球化背景下的创业需要跨文化能力和全球观[16]。过程观的视角强调创业的过程体验,以动态的眼光审视创业者在不同阶段创业胜任力结构的差异问题。Omrane和Fayolle从项目、创业者和企业三个方面阐述了创业过程的三个阶段[17],各个阶段创业胜任力的侧重点不同,力求解决创业胜任力与环境的动态匹配问题。特质论、情境观和过程观三种分类虽然考虑到了创业胜任力的影响因素,但都从单一维度思考创业胜任力的影响机制,缺乏对创业胜任力影响因素的综合考量。综上,本文将创业胜任力的概念界定为在动态的环境中创业者为实现创业绩效所应具备的各种知识、能力和特质的综合。

(二)大学生创业胜任力要素维度提取

首先,基于文献研究,初步筛选返乡大学生创业胜任力要素维度范围。在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以“创业胜任力”和“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e”为关键词,梳理国内外对创业胜任力的要素维度相关界定的代表性观点,如表1所示①。

表1 国内外关于创业胜任力要素维度的代表性观点

其次,基于对大学生创业典型案例的梳理,选取5个有代表性的创业案例,进一步提炼出创业胜任力要素的主要指标,得到自我认知能力、坚韧、学习分析能力等共计29个条目的指标维度,如表2所示②。

表2 大学生创业典型案例分析

再次,基于文献研究和大学生创业典型案例的分析,对相似的创业胜任力维度要素进行整合,并结合6位专家打分,进一步确定创业胜任力的要素维度。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的冰山模型,将大学生创业胜任力初步划分为内隐性创业胜任力和外显性创业胜任力两个一级指标,包含创业品质、创业潜质、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能力五个二级指标,涵盖27个胜任力要素维度,据此构建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初始结构模型,如表3所示。

表3 返乡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结构模型(初始版)

三、返乡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模型的检验

(一)问卷的编制与施测

根据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操作性定义,结合文献研究和文本分析初步构建返乡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结构模型(初始版),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测试版调查问卷,结合每个要素维度分别设置3道题。选取50名有代表性的被试样本进行测试,在征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删除话语表达中存在歧义的多余题项,最终形成《大学生创业胜任力调查问卷》(正式版)[18]。调查对象为曾经有过创业经历、正在从事创业或接受过创业培训的在读大学生以及已经毕业的返乡创业大学生,样本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苏、浙江和江西等省份。通过问卷星平台发放问卷,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 158份。总体样本的特征如下:男生582人,女生576人,占比大体相当;学历以本、专科为主,占比分别为55.12%和39.59%;18至28岁年龄段占比为91.98%;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门类,且各门类占比总体相当。将回收的有效问卷平均分成两份,分别进行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

(二)数据分析

经SPSS 27.0检验,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ɑ值为0.967,说明问卷数据的信度较高。KMO值为0.970,大于0.7,满足做因子分析的前提条件;Bartlett 球形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P<0.05),说明问卷效度良好,适合做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正交旋转提取因子,根据特征值、碎石图、因子负荷和交叉负荷四个指标[19]最终提取了5个公因子,如表4所示,累计方差解释率为74.449%,对原有指标的解释能力较强。

表4 提取因子的特征值和累计方差解释率

经凯撒正态化最大方差法正交旋转因子的载荷成分矩阵,进一步验证提取因子的合理性。由表5可知,依据因子载荷大于0.5且无双重载荷的原则,剔除不符合的题项“坚韧”(Q5)和“乡村市场定位”(S8);“责任感”(P5)、“行业知识”(K1)不符合所在聚类的维度要求,故而删除;最终剩余23个有效题项。对旋转后的5个公因子进行命名,将因子1命名为“创业能力”,包括7个题项,对应的维度为机会识别能力、决策执行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风险评估能力、项目开发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获取支持能力;将因子2命名为“创业品质”,包括4个题项,对应的维度为意志力、诚信、内驱力和抗压能力;将因子3命名为“创业知识”,包括4个题项,对应的维度为政策知识、法律知识、商业知识和管理知识;将因子4命名为“创业潜质”,对应4个题项,包括学习分析、自我认知、人脉构建和战略洞察4个维度;将因子5命名为“创业精神”,对应创新精神、合作精神、乐观和冒险精神4个维度。修正的结构模型如表6所示。

表5 最大方差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表6 返乡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结构模型(修正版)

为了进一步验证结构模型与实际数据是否适配,运用AMO S26.0软件对另一半数据(579份量表)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得到拟合度参数,如表7所示。

由表7可知,χ2/df的值为3.155,介于1至5之间,且靠近3,GFI值为0.904(大于0.9),AGFI值为0.879(大于0.8),RMSEA值为0.061(小于0.08),表明构建的理论模型与问卷测量数据之间的拟合程度较好。CFI值为0.958(大于0.9),NFI值为0.940(大于0.9),NNFI值为0.952(大于0.9),IFI值为0.958(大于0.9),表明所有的拟合指标均在合理范围之内,模型的拟合优度良好,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较为稳固[20]。通过计算发现,平均方差萃取AVE值均在0.5以上,组合信度CR值均在0.7以上,说明构建的模型具有较好的信度和结构效度。由模型路径图(图1)可知,潜在变量与测量变量之间的参数值绝大部分大于0.7,表明该模型显著性较好。

图1 返乡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测评模型路径

四、返乡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模型的应用

基于构建的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测评模型,高校一方面可以进一步研发兼顾创业外显特征和创业内隐特质的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测评工具,综合评价、诊断返乡大学生的创业胜任力,尽可能规避大学生盲目返乡创业的风险,另一方面可据此深化教学改革,开发课程资源,优化评价体系[21],以期构建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培育机制。

(一)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指标权重计算

问卷中的每一道题项对应了创业胜任力结构模型确立的维度,可以通过计算每一个题项所对应变量的平均分,得到该结构维度的整体平均分,进而计算出每一个结构维度的权重。由表8可知,各维度的权重相差不大,在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测评模型中各二级指标的重要性大体相当,其重要性依次为:创业精神(20.6%)、创业潜质(20.5%)、创业品质(20.4%)、创业能力(19.8%)和创业知识(18.7%)。

表8 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测评模型的指标权重

(二)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模型阐释测评与方式选择

创业胜任力是创业者知识、技能、态度、特质等素质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反映了创业者内在的综合素质。依据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McClelland在1973年提出的能力素质构成冰山模型:知识和能力属于创业的外显特征,强调创业者把握外部机遇,获得持续成功的能力;创业精神、创业品质和创业潜质属于创业的内隐特质,是创业者将创业机遇变成事业追求,并持续为之努力奋斗的根本动力,创业者的内隐特质能够促进和激发外显能力的提升。

创业知识测评指通过常规知识水平测试或实操演练全面地考察潜在创业者的知识储备和结构。一方面,要动态更新涵盖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法律、管理和金融等知识的“常规题库”;另一方面,要制定规范的实训实操演练标准,准确评判大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创业能力是一种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的能力,是一种自我开发、自我实现性质的创造力,是与个性倾向、特征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行为操作方式,是知识、技能经过类化和概括化后形成的稳定的心理范式[22]。相较于创业知识而言,创业能力的测评难以用量化来表征,一般通过结构化面试的方式对面试者进行测评。结构化面试的类型通常包括导入型、智能型、情境型、行为型和意愿型等[23]。创业能力测评通常采用模拟情境的“情境型”面试和描述过去行为的“行为型”面试对面试者考察甄别。情境型面试是结构化面试的一种特殊形式,源于目标设置理论。由于面试者的未来行为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其目标或者行为意向的影响,因而可以根据面试者在一系列模拟情境下的反应来考察评估其创业能力。运用情境型面试考察潜在创业者的专业技能,需要关注创业的情境设置与创业者的技能评价之间是否失真。相较于情境型面试设置一个假设事件而言,行为型面试基于面试者过去的行为模式去分析其将来在工作中的行为,从而对面试者进行相应的评价,考量其对应聘岗位的胜任力,因此要科学分析创业者的外显行为与技能评价之间的关联度。

创业精神即创业者的精神特质,是创业的动力源泉、精神支柱和成功创业的前提,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合作精神、乐观精神和冒险精神等。创业品质即创业者的心理品质,是对创业者在创业实践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起调节作用的个性心理特征[24],其核心是情感与意志,主要包括意志力、诚信、内驱力和抗压能力等。创业潜质指的是创业者潜在的能力与天赋,主要包括创业者的学习分析能力、自我认知能力、人脉构建能力和战略洞察能力。相较于“显性胜任力”而言,“隐性胜任力”的识别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挑战性,若运用结构化面试,则难以保证精神、品质、潜质等测试结果的信效度。不难看出,隐性胜任力的结构维度要素多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因此,可以参照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运用《芝加哥大学创造力测验》《托伦斯创造思维测验》《威廉斯创造性倾向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等成熟量表进行测量,从而有效识别大学生是否具备创业所需的隐性胜任力。

五、返乡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培育方略

我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重视程度不够、教育理念滞后、理论实践脱节、教师能力欠缺、教学实效不强、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等多方面问题,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25]。基于大学生创业胜任力培育的创业教育应契合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学习过程,必须让创业教育的目标更明确,让创业教育的内容更有针对性,让创业教育的方法更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培育需要高校着力在机制建设、课程改革、平台打造、师资队伍、评价体系等方面下功夫,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断提升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26]。

(一)完善教育机制,激发“内生力”

“双创”教育机制是培育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重要保障。高校应完善“双创”教育机制,激发体制机制的“内生力”。第一,高校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决策部署,同步出台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系列文件,成立“双创”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明晰责任分工,统筹调度多方资源,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制度保障机制。第二,高校要积极搭建“双创”教育产学研一体化工作平台,吸引社会资源参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酝酿、创新创业成果孵化和创新创业产业成型上进行精准帮扶,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第三,高校要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设立“双创”奖学金,选树创新创业典型,厚培创新创业文化,激励大学生爱创业、会创业、敢创业,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氛围[27]。

(二)优化教育课程,增强“智驱力”

“双创”教育课程是大学生习得创业知识与能力的有效抓手。高校应优化“双创”教育课程,增强课程体系的“智驱力”。基于返乡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结构模型,高校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构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总体思路,将“创意、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打造“三位一体+三创融合”的创新创业训练体系[28],将“双创”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总体目标框架,打造“双创”课程体系,着力培育建设“金课”,设置必修学分,分层逐步推进。第一,对创业知识的传授要做到全覆盖,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以创业通识课程教学为主体的“广普式教育”,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二,对教育对象的培养要强调个性化,对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进行深入挖掘,针对有“双创”兴趣的学生开展以“专创融合”课程为主体的“扬长教育”,旨在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三,对创业培训的赋能应力求精准化,对有创业潜能的学生开展以“赛课一体”课程为主体的“卓越教育”,旨在指导学生进行项目实战。

(三)搭建教育平台,夯实“支撑力”

“双创”教育平台是锻炼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载体。高校应搭建“双创”教育平台,夯实实践平台的“支撑力”。依托创新创业学院、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校内实训基地等实践平台,不断加强技术支持和资金保障,引导学生从事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具有协同性、实践性和层次性等特征,在实践路径选择上可以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分级、分层、分类共建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平台[29]。第一,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分级共建产业与学校、产业与学院以及产业与专业“三级并举”的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第二,依据高校创业实践活动的基本规律,共建创业感知、创业模拟、创业实训和创业实战“四层并进”的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第三,根据培养对象专业基础和学科背景的差异性,分类构建基础类、融合类、专业类、强化类、提升类“五类并重”的高校创业实践平台,积极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比赛,以赛促学,以赛促训,让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真正成为锻炼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载体。

(四)建强教育师资,突出“引导力”

“双创”教育师资水平是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前提。高校应提升“双创”教育师资水平,突出教师团队的“引导力”。当前,高校“双创”教育师资普遍存在数量不足、实践技能匮乏等共性问题。第一,要明晰目标,以建设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库为抓手,引领高校积极建设队伍稳定、专兼结合、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经验、兼具学校和企业双重教师资格、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双师多能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第二,要细分类型,打造一支由启发型创新思维导师、工匠型创新实践导师和教练型创业实践导师组成的专兼结合、校企融合的三层级创新创业师资队伍[30]。第三,要厘清路径,依托同伴教育、精准培训、项目驱动、科研引领和按需保障等方式,全面提升创新创业教师的师资能力。第四,要夯实基础,在环境营造、资源利用、组织保障、资金筹措和制度激励等领域筑牢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培养根基。

(五)细化教育评价,保障“说服力”

“双创”教育评价是界定大学生创业胜任力培育质量的考核标准。高校应科学构建“双创”教育评价体系,保障教育评价内容的“说服力”。有学者指出,高校“双创”教育评价体系主要包括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等维度[31]。从评价目的上看,一是运用终结性评价鉴定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达成度,二是运用过程性评价诊断影响教育目标实现的教育环境、教育投入和教育过程;从评价内容上看,基于CIPP评价模型理论,高校“双创”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包含环境评价、投入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四个方面,全面考量创新创业的教育环境、教育投入、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从评价主体看,政府、高校、企业、学生以及专业的评价机构等都对“双创”教育实施环境、教育投入、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等起到监督和激励作用;从评价客体上看,人才、技术和社会服务是高校创业教育向社会输出的“三类产品”,需要考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能力培养、技术传承和社会服务方面的贡献度;从评价标准上看,对“双创”教育质量要求做了具体规定,行业、企业是人才的“消费者”,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在效能标准、职责标准和素质标准上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作出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

[注 释]

①本文通过整理以下国内外文献提取了创业胜任力的维度要素:Timmons J A.New venture Creation:A Guide to Entrepreneurship,Homewood:Illinois.Irwin Press,1985;Hood J N,Young J E.Entrepreneurship’s requisite areas of development:A survey of top executives in successful entrepreneurial firms,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3(2):115-135;Man T W Y, Lau T.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 of SME owner/managers in the Hong Kong services sector: A qualitative analysis, Journal of Enterprising Culture,2000(3):235-254;Baert H,Camertijn C.Zelfbeoordeling van ondernemerscompetenties in een competentiegericht ontwikkelingstraject:De ENTRE-spiegel,Onderwijs Research Dagen,2007; Lans T, Verstegen J,Mulder M. Analysing, pursuing and networking: Towards a validated three-factor framework for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e from a small firm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2011(6): 695-713;贾建锋,朱珠,周梦泉:《大学生创业者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技术经济》,2014年第11期,第31-35页;戴鑫,覃巧用,杨雪,刘莉,仝凤鸣:《创新创业初期成功者的胜任力特征及影响因素——基于2015年“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的分析》,《教育研究》,2016年第12期,第89-96、111页;廖云霞:《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模型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朱建飞:《基于胜任力模型视角的大学生创业研究》,教育与职业,2015年第17期,第87-89页;汪英晖:《我国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研究》,北京:北京科技大学,2018年;刘容志,张丽旻,朱永跃:《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及测评应用研究》,《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第111-124页;苏海泉,裴昕:《大学生社会创业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当代青年研究》,2020年第2期,第63-69页;毋靖雨:《大学生返乡创业能力测评模型的构建》,《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1年第6期,第36-41页。

②大学生创业典型案例主要基于对潘瑞《大学生创业故事》(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中事例的整理。

猜你喜欢
胜任双创维度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新形势下如何增强会计从业人员职业胜任性
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双新双创
光的维度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