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导师制”在数学拔尖人才培养中的实践研究

2024-01-23 15:17刘璐段泽球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3年12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刘璐 段泽球

摘  要:随着“拔尖计划2.0”的实施,数学拔尖人才培养已成为当前中国高校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在高等学校拔尖人才培养实践中,导师制被普遍采用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许多高校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在形式、内涵等各方面都在与时俱进地推进导师制改革创新。文章对数学拔尖人才的特征与导师制在拔尖计划实施高校中的运用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中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实施的“三导师制”的理念、框架与实效,旨在促进导师制成效的提升与优化,从而为高校数学拔尖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三导师制”;数学拔尖人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35-0003-04

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基础,交叉学科的纽带,在整个国民教育工程中是重中之重。在全球化、国际化的当下,培养数学拔尖人才已成为国家提升国际核心竞争力和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需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建设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基地和前沿科学中心”“推进基础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这说明,不断探索数学拔尖人才的培养模式仍是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迫切研究课题。在各高校拔尖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中,导师制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以数学拔尖实验班为试点,积极探索实施“三导师制”,为数学拔尖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一、数学拔尖人才的特征

中国大学的拔尖人才培养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历了少年班、实验班、精英学院三个发展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数学拔尖人才始终是重点培养对象之一[2]。2018年,随着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的发布和“拔尖计划2.0”的启动实施,拔尖人才的培养聚焦了“提质、拓围、增量、创新”的目标,各大高校对于数学拔尖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进一步扩展,形成了许多先进的模式和经验。对于数学拔尖人才内涵特征的界定,虽然存在着诸多不同的提法,但普遍认同智力条件与非智力(人格)能力综合全面发展,关注的主要因素由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组成[3]

第一,具有扎实的知识体系。通过数学基础课程学习构建了深厚的数学知识体系,对于专业有较强的认知,对于数学专业知识的掌握在某一领域的学习与研究达到了一定的难度与深度,熟悉该领域系统的核心知识,并具有更开阔的前沿视野。具有较好的人文通识知识,通过通识博雅教育具备了科学素养和工程意识,能够在人文精神的关怀与感染下更好地探求真理。

第二,具有全面的能力结构。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二是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三是具有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为国际交流与合作筑牢基础。

第三,具有卓越的素质特征。具备优秀的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有为国家、民族奉献的爱国精神与家国情怀,具有浓厚的数学兴趣和追求真理的品质,能够坚持追求真理,甘坐“冷板凳”。

拔尖班人才的特征集中表现在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也是数学拔尖班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这三个维度的特质因素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互为渗透和促进的:知识是能力与素质形成的根基,能力是获取知识、培育素养的方法与途径,素质则是内化所有知识与能力后的精髓。就数学拔尖人才培养而言,这些因素需要针对性、综合性、个性化、多元化的素质能力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来培养、唤醒和激发。在诸多数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中,导师制是极其重要且不可缺少的选择,如何建立导师制与数学拔尖人才培养的有效联系,如何将导师制作为提升数学拔尖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手段,成为各高校人才培养与教育改革的重要思考。

二、导师制在拔尖人才培养中的运用

导师制最初起源于十四世纪的英国牛津大学,其宗旨就在于精英培养,当时在牛津大学就读的学生,在入学时就会由学院选派学者作为其导师,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品德养成。导师制成为英国高等教育中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有效措施,成效十分显著,逐渐被其他国家的高等学校运用[4]。民国时期,竺可桢校长最先在浙江大学推广实施导师制,以启迪学生思想、陶冶学生人格、增进师生关系为主旨,虽然成效明显,但因时局动荡未能延续。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拔尖人才培养中的较广泛运用,是在2009年我国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之后开始的,此计划涵盖19所高校,并将导师制作为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2018年,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同年教育部实施了“拔尖计划2.0”,提出要深入实施导师制,在课程学习、科学研究、生涯规划等方面给予学生全方位指导。

从“拔尖计划1.0”的19所试点高校到“拔尖计划2.0”的288個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导师制都被普遍运用于基础学科拔尖学生的培养,例如清华大学清华学堂、北京大学元培学院、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交通大学钱学森学院等[5]。在导师的名称和功能分类上,主要有学业导师、科研导师、专业导师、实验导师、科研训练导师、生涯规划导师、生活导师、班级导师、学术导师、外籍导师等。在导师的选拔和聘用上,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学院根据导师情况和专业方向直接选聘,二是由学生和导师建立双向选择关系,再由学院委任。在导师的聘用范围上,主要涵盖专家、教授、青年教师、管理人员、辅导员等;在导师的任用时间上,主要分为全程指导和阶段性指导,全程指导的导师会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时段进行跟踪指导,阶段性指导的导师只指导大学中的某一时期,比如本科毕业年级。在导师的工作重点上,主要体现思想引领、课程教学、学业帮扶、学术指导、科研技能养成、竞赛指导、生活辅导等。在师生人数比上,主要有一对一和一对多两种,一对一是指学院为每一个学生配备一名导师,一对多是指一名导师指导一个班级或一个小组的学生。在导师的管理和考核中,多数学校建立了专门的考查考核制度与聘任合同,明确导师的工作内容、工作目标和奖惩机制,部分高校实行了导师和学生的双向考核制度,并将导师的工作成效与绩效挂钩。

总体看来,拔尖计划实施的高校普遍运用了导师制,将导师制作为拔尖学生培养的必要举措,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为出发点,立足“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为目标,促进学生品格的塑造、知识的增长、素质的提升和兴趣的培养。导师制强调了对学生的引领和培养,同时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本质上是个性化和启发式教育。

三、“三导师制”拔尖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

2009年,中南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开办“创新型高级工程人才试验班”,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2010年学校正式成为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之一,创新建立了拔尖领军工程人才培养模式。2012年,首届“中南大学数学科学班”招生,进行了数学卓越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2019年,学校为推动本科卓越拔尖人才培养质量,加快一流本科教学、一流大学建设步伐,启动實施了卓越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支持建成“数学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中南大学数学学科2017年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学科,作为双一流视域下的数学拔尖人才培养平台,中南大学数学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数学拔尖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形成拔尖人才培养“三导师制”并大力实践。

(一)“三导师制”的运行理念

“三导师制”以紧跟国际学术前沿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一批“爱数学、学数学、致力数学研究”的拔尖人才为目标、以学分制为基础导师制为核心的专业培养机制,将导师分为生活导师、学业导师、科研导师,在不改变现行学分制基础上充分发挥导师在培养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生活导师的主要职责为关心拔尖班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引导拔尖班学生具备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健康的身心,生活导师主要从优秀的管理干部和学生辅导员中选聘。学业导师的主要职责为负责学生的学习管理,指导拔尖班学生为学好数学打牢基础,注重激发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兴趣,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习惯,学业导师主要从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中选聘。科研导师的职责为专注于拔尖班学生的科研训练,让拔尖班学生融入科研训练,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用学术交流渠道做展示自我的舞台,科研导师主要从科研能力和专业制导能力较强的教师中选聘。生活导师、学业导师和科研导师在学科专业建设主导下形成拔尖人才培养的优秀团队,人员交叉配置、职责分工明晰、功能融合增效,通过严格遴选、系统培养和定期评估构建一支思想好、水平高、国际化视野开阔的导师团队,对拔尖学生的成长进行正确引导、对拔尖学生的学习进行耐心教导、对拔尖学生的科研进行科学指导。学校和学院为“三导师制”提供多项政策保障和激励措施。

(二)“三导师制”的分阶段培养要求

在“三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和学院建立分类分阶段的成长目标管理,按价值塑造、知识修养、能力提升和文化修为四个类别分年级为数学拔尖人才培养确定目标任务,也为导师明确了工作方向。价值塑造板块主要是培养学生建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采取组织爱国主义教育、开展经典爱国主义著作或党史学习等方式取得相应学分[5]。知识修养板块主要目标是夯实加深数学专业知识,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采取课外研读经典数学教材、研习数学经典题库,以及研修短期课程的形式取得相应的学分。能力提升板块专注于拔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并进行科研训练,制订和实施数学拔尖学生100%参与学科竞赛、100%参与创新创业项目、100%参加导师科研课题的“三百”要求,分阶段设置学分任务。文化修为板块关心拔尖学生的心理健康,注重健全人格的培养以及解决数学学习的持久动力,通过对中国经典传统文化著作的研读,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塑造健全的人格。学生通过对著名数学家传记的研读,了解数学背后的故事,感悟成为数学家的心路历程,折服于数学家的人格魅力,感染于数学家对数学纯粹的热爱。

大一年级的价值塑造注重立德培养,知识修养主要为数学基础课学习,需要提升的能力是学习能力,文化修为主要为大学适应。大二年级的价值塑造注重完善的人格,知识修养主要为专业课学习,需要提升的能力是创新能力,文化修为主要为数学史启迪。大三年级的价值塑造注重科研品德,知识修养注重科技训练,需要提升的能力是实践能力,文化修为加入其他学科的理念。大四年级的价值塑造注重家国情怀的培养,知识修养注重科研培养,需提升的能力为科研能力,文化修为注重培养立志研究数学的情怀。根据四个年级的不同特征,大一至大四年级生活导师和学业导师对拔尖学生全程跟踪培养,到大二下学期时,选配优秀的教师作为科研导师,完成本科阶段全过程全方位“三导师制”培养。

(三)“三导师制”的工作特点

相较于国内高校普遍采用的“单导师制”和“双导师制”,“三导师制”在数学拔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应用体现了鲜明的工作特性。一是加强了对数学拔尖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三导师制”始终把握数学拔尖人才培养过程的“价值塑造、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三个关键要素,分别配置生活导师、学业导师和科研导师,起到了良好的因材施教、因需施教的效果,特别是加强了学生价值塑造的培养,为培养具有“健康人格、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的数学人才提供了可靠保证。二是做实了双向选择、合理匹配的导师遴选工作,由于“三导师制”对导师要求职责更明晰、合作更紧密,学院在选拔具有教育热心、专业精湛、工作负责的导师队伍时可以更好地结合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配备优秀的导师,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三是优化了导师育人的保障条件,在“三导师制”实践中,学院坚持“学院主导、导师主动、学生主体”的工作要求,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理念,不断优化和完善导师育人条件,根据导师工作实际情况给予合适的工作量支持、根据学生成长成绩给予导师一定的工作奖励、根据学生学习需要制定诸如师生定期见面、导师工作记录、学生进退等相关工作机制,有利于导师工作规范化建设。四是推进了导师质量跟踪与评估机制建设,“三导师制”工作要求高、师生期望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标杆示范作用,特别需要加强对导师队伍建设的过程跟踪和评估,学院通过“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科研指导”三个维度若干指标的评价,对导师育人成效开展一年一评估,实现导师队伍奖优罚劣的动态管理,提升了数学拔尖学生的培养质量。

(四)“三导师制”的建设成效

自中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实施数学拔尖人才培养“三导师制”以来,涌现了一批思想进步、成绩优秀、科研潜力强的本科学生。“数学奇才”刘路在大三期间就证明了“西塔潘猜想”,大四期间作为亚洲高校代表在芝加哥大学数理逻辑学术会议做长达40分钟报告,被破格聘为最年轻教授级研究员。两名本科生大三期间在科研导师的指导下于Q2分區SCI期刊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多名青年学生毕业后迅速成长为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支持者。在第十一、十二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决赛中,该校学生获得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在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中,该校学生获得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第七届全国高校密码数学挑战赛总决赛中斩获全国二等奖。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 (2021-03-13). http://www.gov.cn/ 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2] 叶俊飞. 从“少年班”“基地班”到“拔尖计划”的实施:35年来我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回溯与前瞻[J]. 中国高教研究,2014(04):13-19.

[3] 张力群,徐红,徐雷,等. 引领科学发展需要知识、能力、兴趣和勇气:复旦大学拔尖人才培养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2019(03):8-12.

[4] 杜智萍. 今日牛津大学本科导师制的特点及启示[J]. 现代大学教育,2006(06):85-88.

[5] 县祥,王雪. 以导师制为平台构建高校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和复旦大学复旦学院的启示[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23(07):54-57.

(荐稿人:郑洲顺,中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副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

基金项目:2021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双一流视域下数学拔尖人才创新培养的模式研究”(项目编号:HNJC-2021-0014);2021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以访促学,深化大学生‘三全育人路径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1D01);2022年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构建具有中南特色的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12345新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2JGB017)。

作者简介:刘璐(1990—),女,硕士,中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段泽球(1966—),男,硕士,中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党委书记,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情景教学法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从美术创作论人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