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认证促进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24-01-23 21:18孙慧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3年12期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

摘  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目标具有一致性,工程教育认证的指标体系可操作性强,是实现一流专业建设目标的有力保障。文章分析了山东科技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建设过程中,在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为建设标准,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指标体系为抓手,综合考虑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及专业优势,从专业定位与特色、协同育人机制、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明确专业特色,设置三个特色方向,构建了“政—城—产—企—校”五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采用“专兼结合,引育并举”的措施优化师资队伍,以“金课”建设为引领,改革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方法,有效提升了专业建设水平。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一流本科专业;协同育人机制;交通运输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35-0132-04

2016年6月,我国正式加入工程教育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实现了工程教育国际互认,是国家推进工程教育国际化、提高工程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2019年4月9日,教育部决定实施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双万计划”,以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本科专业为目标。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指标体系是围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从专业建设及教学的各个角度提出,具有一定的宏观指导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现了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标准化、流程化,成为高校开展“质量工程”、建设“一流本科专业”的重要抓手[1-4]

文章以山东科技大学交通运输专业为例,分析专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以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为目标,坚持“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理念,以培养知识、能力、素养协调统一的专业人才为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动专业建设改革,构建更系统、更科学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交通运输专业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山东科技大学交通运输专业2000年、2003年分别获批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和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等两个二级硕士学位点,交通工程、交通运输本科专业分别于2001年和2004年开始招生;2020年交通运输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2022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023年11月,完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现场考察阶段。在一流本科专业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过程中,发现专业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如下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1. 专业特色不够凸显,专业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亟待加强。山东科技大学交通运输专业经过多年的调整融合、实践与探索,确定了如下人才培养定位:立足山东,面向全国,聚集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精准对接交通强国战略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具有“厚基础、精专业、重实践、强创新、高素质”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学科专业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专业特色需要在不断摸索与实践中形成,需根据社会需求不断做出调整,如此才能体现“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行业发展趋势[5]

2. 课程体系不够完善,课程内容重叠,专业知识偏“软”。交通运输是一个理论和实践并重且多学科交叉的宽口径专业,山东科技大学交通运输专业设置了软(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硬(汽车运用工程)不同的专业方向模块,但课程体系中,规划管理类课程偏多,机械、控制类知识有待加强;存在课程内容重叠、实践教学环节较少、部分课程不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等问题,缺乏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以适应经济技术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为目标的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6]

3. 实践教学环节需加强,实践教学资源不充足,协同育人机制需深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很高,山东科技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主要有以下不足:实践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实践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设计;实践教学资源不充足,由于交通运输专业实践具有“三高四难”问题,即高成本、高风险、高占地面积、难看见、难再现、难操作、难进入,使得校内实践教学硬件设施建设困难,而校外资源学生又难以深入观察研究,学生应有的工程实践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又有工程实践背景的“双师型”教师缺乏,专任教师教学能力强但缺少工程实践经验,而企业兼职或引进教师有较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但在教学能力上有所欠缺。

4.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贯彻不到位,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需提高,教学团队建设待加强。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薄弱,创新教学意识不强,仍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学生课堂参与度偏低,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不足;部分课程在理论方法的讲解过程中缺乏与行业实际工程问题结合,导致学生对如何应用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缺乏充分的认识和理解,难以将其应用到实践过程中[7]

交通运输专业是多学科融合交叉专业,目前本专业师资队伍的专业背景涉及机械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工程等多个学科门类,因此需要整合不同学科和专业的师资力量形成教学团队[8]

二、专业改革思路与建设内容

(一)明确专业定位,加强内涵建设,逐渐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

依托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高水平应用型重点建设专业群及一流学科建设,充分发挥学校相关学科办学育人经驗和高水平教学科研平台优势,明确专业定位,即设置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汽车运用工程、智能物流规划等三个专业特色模块,明确“数据驱动的智慧交通运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进而科学、合理地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及能支撑培养目标的毕业要求[9],优化课程体系以支撑毕业要求矩阵,编制体现OBE理念的教学大纲,完善课程目标达成制度。

(二)以“教—研—师—生”教学共同体教育理念,构建“政—城—产—企—校”五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

以“科教融合、师生共育”的教学共同体理念为指引,创新“五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采用“政校合作、城校融合、产教联合、校企协同”等“协同共建”方式,通过“资源共建共享、项目共研共创、导师互培互用”等方法,形成政产学研合作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协同共建”育人举措如图1所示。

1. 以社会需求为中心,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重心,紧密依托交通运输行业,坚持成果导向,突出政府、行业、用人单位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及课程教学设置中的作用。

2. 积极引入社会办学资源共建校企联合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基地等,通过多渠道筹措专业建设经费,联合开展专业人才培养。学院与青岛真情巴士有限公司等20余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实习实训基地协议,满足学生各类实习实践需要;与日日顺、海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市公路规划设计院等10余家单位签订产学研协同育人基地,开展实验室共建、科技攻关、项目研发等合作;与青岛轨道示范区、行业协会、西海岸新区人才生态产业集团等开展人才联合培养等多种形式的合作。

3. 专兼结合,采用“双教师”模式,校内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参与指导毕业设计、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聘请了中建集团青岛设计院、青岛交运集团等单位的国内科研、生产一线的专家与学者等18名企业导师作为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培养方案修订、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等工作。

4. 以全员“双创”为依托,采用“创新团队、本科导师、项目牵引、知识拓展”等“科教融合”方式,利用本科导师制,实现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导师科研活动的有机衔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院成立行远科技创新团队,指导更多学生参与科技比赛。

5. 本着以“交通”为核心,充分利用专业优势的原则,学院成立了“通心相随”志愿服务队,打造“大手拉小手”交通文化系列、“文明我先行”交通文明系列、“爱心直通车”交通出行系列、“行远交通行”交通科技系列等四个的宽领域、全方位的志愿服务项目,加强学生应用实践及服务社会能力。志愿服务队荣获“青岛西海岸新区优秀青年志愿服务组织”校级“十佳”志愿服务队等荣誉称号。

(三)坚持“引育”并举、“专兼”结合,建设结构合理、适应工程创新实践教育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1. 以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需求为导向,加大国内外人才引进力度,促进学缘结构优化;引进青年泰山学者等学科带头人4人引领专业发展;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与专业教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通过山海英才、菁英计划、青年教师导航计划、青年教师拔尖人才等青年教师培育制度,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2. 依托校级优秀教学团队“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突破学科专业界限,打造多学科背景融合的交通运输专业师资团队。以“课程责任教师为主导,主讲教师为主体,培养能力为重点,提高素质为核心”的指导思想进行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形成《运筹学》《物流系统规划》等课程教学团队,取得优异成绩,青年教师刘丹获省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物流系统规划》获评省级一流线下课程、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

3. 切实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申请纵向科研项目,承担企业横向科研项目,鼓励专职教师赴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以“金课”标准为指导,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案例教学、虚实结合教学等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实现“知识传授型”向“核心素养与能力提升型”培养体系的转变。交通运输专业共建设在线课程10门,7门课程评为校级“精彩课堂”。如在《运筹学》教学过程中,形成了P3C3E3(问题Problem、目标Purpose、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process;案例分析Case、计算机应用Computer application、总结Conclusion;拓展学习Extended learning、练习Exercise、测试Examine)的教学模式;《物流系统规划》采用Boopps教学模式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融入专创融合教学,突出应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在校级教学创新设计大赛中获一等奖。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构建“课堂教学—校内实验—虚拟仿真—工厂实践—数字孪生实践场景”相联动的混合式实践教学模式,形成“线上+线下、理论+实践、现实+虚拟、校内+校外、课内+课外、专业+思政”等“六结合”的相辅相成的教学过程。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融入家国情怀、工程素养、价值观、创新精神等课程思政元素,实现“三全育人”目标。以交通运输专业教师为主体,成立了交通学院课程思政工作室,从核心课程及关键实践环节入手,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通过梳理学科脉络、行业发展史、国家相关政策等,挖掘专业课程思政核心元素,研究探索融入方法,构建综合评价体系,提高课程思政建设效果。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思政建设思路如图2所示。

完善教学评价机制。考核评价标准一是要考虑教育对象的多样性,二是对于评价标准的适宜性和具体性的规范与严格要求;深入探究考核评价机制,强化过程考核,尽可能根据不同的评价对象采用不同的具体标准以保证评价的有效性和公正性。

参考文献:

[1] 姚江云,蔡洪炜. 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一流专业建设路径探索[J].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2022(11):171-175.

[2] 路红,刘义亭,等.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一流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建设探索[J].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2):80-83.

[3] 朱凯,王仪. 以专业认证促工科“一流专业”建設的探讨[J]. 大学,2021(23):31-33.

[4] 宋海燕,王玉峰,高文华,等.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包装工程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J]. 包装工程,2021(12):6-9.

[5] 王芳,芦川,闫禹佳,等.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交通运输类专业评估体系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2020(08):44-45.

[6] 龚延成,胡如夫,杨仁法,等. 交通运输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竞争能力培养[J].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6(12):63-66.

[7] 赵旭,黄瑞,冯茹梅.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工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专业为例[J]. 航海教育研究,2020(03):66-72.

[8] 严利鑫,张诚,熊钰冰. 工程教育认证和社会需求双重驱动下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教育现代化,2019(02):6-9.

[9] 陈改荣,徐绍红,刘兴友. 工程教育认证视角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河南化工,2021(10):63-65.

(责任编辑:胡甜甜)

基金项目:2021年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面上项目“‘科教融合,校企协同——交通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M2021009);山东科技大学教学名师培育计划项目“新工科与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MS20221103)。

作者简介:孙慧(1978—),女,博士,山东科技大学交通学院交通运输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交通系统优化、物流装备研发。

猜你喜欢
工程教育认证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方法和步骤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机械结构ANSYS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从本科专业认证浅谈教学秘书工作效能提升
工程教育认证视角下加强品牌专业建设
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机械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实践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学生能力达成度评价体系设计
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导向的材料成形CAD/CAE/CAM课程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