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玉树囊谦藏式黑陶技艺传承的田野调查与产业开发研究

2024-01-24 05:45杨桂香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黑陶技艺

杨桂香

(青海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青海 西宁 810000)

中国陶瓷的制作、生存和使用,历史悠久,制作工艺闻名于世,享有“陶瓷母邦”的美誉。其中的黑陶制作艺术,更是中华民族渊源流长的手工艺领域里的一颗璀璨明珠,被誉为“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

黑陶的肇始,源自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在新石器时代的诸多考古文化遗址中,都有考古发掘的黑陶实例文物出现,被史学家们称之为原始文化中的艺术瑰宝。生活在新石器时代黄河上游和雅鲁藏布江流域等地的原始先民们,从泥土的原始利用,到工艺设计、塑形制胎、刻划装饰、窑炉烧制等方面的进步发展很快,制陶业无疑对华夏大地上农业经济和定居生活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黑陶制作技艺及黑陶文化的内涵,不是文字的记述,却又承载了人类适应环境生活、丰富生存记忆物质形态和精神诉求,蕴藏着先民们的创造智慧和审美眼光,见证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变迁,是我们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的藏族黑陶烧制技艺,是中国黑陶工艺肇始、发展、兴盛和拓展的杰出代表。2008 年6 月14 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藏族黑陶烧制技艺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ⅤⅢ-98),本文即是对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的藏族黑陶烧制技艺现状的田野调查,包括对其当下产业开发的分析研究专论,以求教于方家。

一、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藏式黑陶的历史发展概观

囊谦县,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东南部,地处青海省辖境的最南端,是青海省自然地貌的“南大门”,总面积约12741 平方公里,距玉树藏族自治州首府结古镇168 公里,距西藏的昌都319 公里。囊谦地区,在历史上是闻名遐迩的往来于茶马古道和唐蕃古道上的重镇。在整个康巴地区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重大的历史影响,囊谦县辖境内的人文地理,兼有多元文化的丰富内容,尤其受到藏族文化的影响“……囊谦由于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政治历史经历,赋予了当地嘛呢石既有藏区嘛呢文化的共性又赋含着当地的特色。”[1](32)囊谦藏黑陶的产生,绝非偶然因素所致,而是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民俗、宗教,包括交通要道、文化交融、艺术多元、技艺交流等多种主客观因素互动共存的结果。

(一)藏黑陶的产生

藏族的制陶历史悠久。在青海省境内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唐古拉山、可可西里等等,发掘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打制石器,说明在旧石器时期这一票区域就已经有了人类活动的迹象。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当地先民们为适应日常生产、生活的需要,利用有限的物用材料,开发出了牛角杯、牛角桶、牛角壶、牛角挂钩、牛角纺线器及牛羊胃囊、皮囊、革制品、纺织品等日常生活器用。随着生产生活的日益进步,这种简单的制作已不能满足人类日常生活的需要,人们开始将目光转向了最常见、最广泛、最易取得的材料——泥土,尝试着利用泥土制作生活器皿,特别是在对火的娴熟掌控后,开始塑造和烧制坚实厚重的陶器,用以盛水、盛物和烧煮食物……①藏族的制陶历史悠久,据现有资料显示,在1979 年发掘出的西藏昌都卡若遗址、②1986 年发掘出的昌都俄达群毛古迹和1990 年发掘出的拉萨曲贡古迹③中,均发现大量黑陶制品,此外,考古学家还曾在金沙江、澜沧江流域发现2000 多年前的黑陶器皿,由此可以看到藏民族在距今四千至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已经掌握了原始的黑陶制作工艺。烧制出可塑形的泥陶,陶器的制作和使用是新石器时代文明进步的重大飞跃和重要标志。

藏黑陶的工艺独特,品相粗狂古朴,沧桑厚重,地域文化气息凸显。几千年来,一直靠一代代艺人口传心授,在民间延传至今。黑陶制品作为藏民族文化的象征,早已渗透进当地民众的文化生活、宗教生活当中。

(二)藏黑陶的发展

和其他陶瓷类非遗项目的情况相同,源自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的囊谦藏黑陶也经历了一个从制作工艺和艺术表现手法相对简单到逐步完善的过程。据考古发现,卡若遗址出土的陶器(片)主要以夹砂陶为主,有夹砂红陶、夹砂黑陶及夹砂灰陶等,陶器制作工艺和烧制水平普遍不高,烧制温度也不高,但装饰纹饰却非常丰富,反映出藏区早期黑陶制作更加注重的是器物的实用性和美观性。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的相互融合,艺人们不断在生产实践中总结经验、吸收融合各种文化和技艺,发展着藏黑陶文化,其余如文成公主进藏、佛教文化勃兴、能工巧匠不断涌现等客观因素,陶制品被大量使用,出现了专门从事黑陶等陶制品的手工艺人,并在明清两代演化出了康区藏式黑陶——“藏黑陶”。黑陶作为藏民族日常必用品,虽是民间艺术,但从普通民众到王宫贵族都有很大的需求。基于藏区对黑陶用品的普遍需求,促使藏黑陶制作工艺、外观设计等从注重欣赏价值向兼具欣赏和生活价值转变。

特定文化环境赋予了藏黑陶特殊艺术价值。在黑陶制作中,除了陶器外形外,还根据不同需求,将藏族人文习俗、文化符号、宗教礼仪以及他们顶礼膜拜的精灵、图腾、民间艺术和丰富的人文景观等特有的符号元素,雕刻或绘画于藏黑陶表面,使这些特有的藏族文化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终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藏族黑陶文化。

(三)囊谦藏黑陶的艺术特点

囊谦在康巴藏区的特殊地位,在藏黑陶的生产、传播方面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是历史悠久的出产制作黑陶的地区,是整个藏区久负盛名的黑陶艺术之乡。“囊谦黑陶作为藏族人民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的生存智慧的代表产物,一直遵循着拙朴稳健的造型传统,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更具有典型意义上的藏族史前文化的本土特性,但其仍表现出文化的复合性特点。”[2]从前,每逢达那寺一年一度的大法会时,囊谦各地的人都会来朝佛和赶集,届时在热闹繁华的集市上者雅陶、觉拉陶、娘拉陶、桑雄陶、威黑陶等各地的陶品,琳琅满目地陈列在众人的面前,而土火结合的陶土器用中,最为典型的代表算是黑陶,成为当地农牧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实用器。

目前,囊谦县藏黑陶,主要流传于该县的吉曲乡山荣村。这里出产的藏黑陶用料独特,制陶师傅们用当地一种特有的陶土和黏土石为原料,将采自娘拉村、埋藏在海拔5500 米以上的永冻土层下的藏区药石多加达洛卡掺和在陶土里,制作时,先将取回的土石进行粉碎、再用筛子过滤、和泥、初加工等程序,将初步制作成型的陶胚用接近1700℃的高温烧制数十天。烧成后的陶器色泽黑亮,历久不变,品相粗犷古朴,散发着浓郁的高原文化特色。这种掺和药石的制陶工艺,也是囊谦黑陶与其他区域黑陶的最大不同之处,一直延续至今。

流传于囊谦民间的黑陶加工艺术,是囊谦千年文化的结晶和沉积,藏族先民在继承人类共同拥有制陶文化的同时,引进并学习其他民族先进的制陶工艺,制作出了更多造型优美,工艺精良的器具,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黑陶文化。如今制陶艺人已经掌握了制作多种类型及色彩绚丽的精美器具的技艺,让我们得以亲眼领略了千年前祖先用心灵制器。

二、玉树囊谦藏黑陶的发展现状调研

(一)场地规模

由最开始租地、扎帐篷创建工艺厂,发展到今天以公司模式运营,并办起了分厂。几年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的囊谦藏黑陶文化研究开发有限公司的生产经营规模逐步扩大,厂房面积,由最开始的不足600 平方米,扩大到现在的1780 平方米,并配套有展览厅。目前,靠手艺在该公司工作的员工有50 多人,藏黑陶产品种类达100多个,并申请注册了“藏黑陶”商标。2006年,成立了藏族民间黑陶工艺有限责任公司。

2014 年11 月,藏黑陶传承人白玛群加,又注册成立了囊谦藏黑陶文化研究开发有限公司(见图1,图片内容:图片中左一的笔者与图片中左二的黑陶传承人白玛群加在黑陶制作基地门口进行交谈;图2,图片内容:图片中后排右一的笔者与黑陶传承人白玛群加在黑陶制作基地室内交流。图3,图片内容:黑陶传承人白玛群加获得的证书。拍摄时间:2018年8 月8 日上午10:20。拍摄地点: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囊谦黑陶文化研究开发有限公司“黑陶生产基地”。摄影:图1、图2,岳跳跳。图3,杨桂香)。

图1

图2

图3

(二)从业人员及销售情况

自2008 年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囊谦县藏黑陶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当地政府加大引导、扶持力度,并将藏黑陶列为囊谦县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科技培训项目中的重点培训内容,通过举办多期培训班等形式,使得当地很多普通民众具备了独立制作黑陶的能力,黑陶手艺成为改善牧民家庭生活的重要经济来源。目前,以囊谦为主的从事藏黑陶加工的当地民众逐年增多,已在当地初步形成了研发、制作、销售黑陶的新型产业链和黑陶制作手工艺人的群体。

笔者与囊谦藏黑陶制作技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白玛群加的交流中,他告诉笔者:

我从恩师扎旺师傅那里学到了许多密不外传的技艺,直到2013 年,扎旺恩师才将第38 个秘方传给我。如今,我的师傅恩师扎旺老人已经做不动黑陶了,我更觉自己责任重大:不能让这么宝贵的东西断了代。当初,我只能拿出3000 元来创办黑陶基地,与实际相差甚远,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好多次产生了打“退堂鼓”的念头。但在当地政府的全力支持下,也得益于“三江源生态保护项目”的支持,给了我创业资金,帮助我走出了创业的第一步,给了我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一开始,我不以盈利为目的,只从特困户、孤儿、残疾人当中招收学徒,照顾他们的衣食住行,希望他们能够早日掌握黑陶技艺,能够自力更生,就这样,一直坚持到2013 年,资金运作出现了很多困难,我也力不从心,这才放低了招徒标准。但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为了激励员工,谁做的好我就给他们多发工资,总体上说,在黑陶基地这里干活儿的每位员工,最少的每月可以拿到3200 元,最多的可以拿到1 万多……④

从2010 年白玛群加他们黑陶生产基地第一次获奖,到今天荣获“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金奖”;从他当年创建工艺品厂,发展到现在的公司模式,还办起了分厂;从黑陶基地到创业培训中心……每一个进步都会让囊谦藏黑陶传承人白玛群加在思想上发生巨大的变化,他告诉笔者:

从2017 年开始,我已经不完全是注重盈利的问题了,在维持企业正常运转的情况下,我更倾心于扶贫和黑陶文化的挖掘工作。我把收入一部分用于贫困户救助,另一部分则从边远牧区收集来了一些传统黑陶的‘老物件’,进行研究,趁着现在还有精力,想深层次地挖掘一下藏黑陶文化,多做一些有利于社会的事。我已经确定了下一个奋斗目标,那就是通过县政府的帮助,来建设一个囊谦陶器博物馆,将我自己珍藏的黑陶藏品都捐出去,展现给所有人,让更多的人知道囊谦藏黑陶的文化和历史价值。⑤

目前,黑陶生产基地的年销售黑陶产品,约有100 多种、2000 余件,年销售额达60 多万元,纯利润10 万元。囊谦藏黑陶工艺品,已经销售到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

三、玉树囊谦黑陶技艺传承人与工艺制作流程

笔者在田野调查过程中,首先注意到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藏黑陶生产技艺的传承人问题。笔者有幸采访到囊谦藏黑陶的著名传承人扎旺老人,他生活在囊谦县吉曲乡偏远乡下的山荣村,是当时整个玉树地区唯一传承延续着黑陶制作传统工艺的民间艺人。笔者在囊谦调研时发现,当地人只要一谈到藏黑陶,很自然都会提到扎旺老人,不约而同地表现出心存敬重的表情。笔者也专门登门拜访,接触到扎旺老人。同人们所说的一样,扎旺老人没有文化,不善言词,很少与外界接触,即便是笔者登门拜访,老人依然是沉默寡言的,笔者所问繁复,老人回复极少,甚至就是一两个字。但正是这位值得世人尊敬的藏族老人,用他的一生,默默无闻地延续着外界误以为久已失传的这个民间手工技艺,正是由于扎旺老人的坚持,才使得这一中华民族的手工艺瑰宝——藏黑陶,才得以延续至今并传承发展下去。

笔者采访的另一位藏黑陶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就是今天囊谦藏黑陶文化研究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也是囊谦藏黑陶制作技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安久·白玛群加。

作为囊谦地区藏黑陶手工艺著名的手艺人扎旺老先生的最有成就的弟子,安久·白玛群加因受家族文化的影响,自幼喜好泥塑、绘画等造型艺术文化氛围的熏陶,他从12 岁开始,就跟随家族里的长辈艺人系统地学习藏族传统的画塑手工艺技能,少年时期的安久·白玛群加,即已基本掌握了家族画塑手工艺技艺的绝大部分本领,并开始独立行走各地,以艺谋生。

待其成年后,行走于藏区各地时,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的吉曲乡山荣村,无意间遇见了囊谦黑陶的手工艺人扎旺老人。在安久·白玛群加观摩了扎旺老人手工制作的藏黑陶的全部工艺流程后,安久·白玛群加如获珍宝地喜欢上了囊谦藏黑陶的制作技艺。他看到年已古稀的扎旺老人制陶绝技,并得知扎旺老人尚无传承人时,很担心这们手工艺就此失传,便决意要拜扎旺老人为师,学习藏黑陶这项技艺,使得这项技艺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但扎旺老人鉴于当地传统技艺传授的习俗,曾多次婉言谢绝。最后,在安久·白玛群加的多次求拜和当地政府的着力协调下,扎旺老人最后决定收其为徒,并将藏黑陶制作手工技艺毫无保留地全部传授给了安久·白玛群加。安久·白玛群加自然也不负扎旺老人的厚望,熟练地掌握了囊谦藏黑陶的手工制作工艺。

就囊谦藏黑陶的技艺传承方式而言,实际上,其传承的方式还是较为单一的,基本上就是通过传统的师徒相授的传承方式,这种传承方式,对于民间手工艺技术而言,是一种活态的、行之有效的传承方式。师傅可以通过手把手地教徒弟进行传授,在制作的整个工艺流程中,可以随时地进行指导,更加行之有效,从而达到全面掌握制陶技艺。

在雪域高原上生活的藏族民众,对生产生活的器皿制作和使用向来是十分讲究的。藏黑陶的制作主要分三个步骤完成,即:选料、加工、烧制。选料是产品品质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黑陶质地保证的关键;加工是藏黑陶艺人技艺修养、审美观念的集中体现,也是艺人造型能力独特性的重要展现;烧制是藏黑陶成品“黑如碳、亮如镜、硬如瓷”的核心技术和质量保证。“手工艺人的造物实践并非是具有探索意义的创造性活动,而是按照一定的制作规范和技术要求,循序渐进地实施制作的生产活动”[3]深受藏族喜爱的囊谦藏黑陶的制作工序较为复杂,选料和制作程序都有固定的仪轨。藏黑陶以当地一种特殊的红土、石头等为原料,经过晾晒之后,用力压碎研磨,然后再用筛子反复细筛,将粉末状原料沙土按一定配比,加水后搅拌成泥。制作时,主要用木锤、木拍、木刮等,先把陶泥拍打成条状,捏出需要制作的器具轮廓,经磨光、装饰后阴干,而后将坯体封入已烧制成品的大陶罐中,采用独特的“封罐熏烟渗碳”方法上色,再通过控制温度和湿度,烧制后就大功告成了。

首先是陶土的选择

选料与工艺颇最为重要,在藏黑陶制作取土这个问题上,对时间和地点都有严格的要求,制作普通的生活用品的泥料,可以用机器粉碎的方式代替手工,但艺术品制作,则全部由手工完成。严格的制作程序和特有的秘方,造就了囊谦黑陶的独特魅力。将三种成分不同的粘土和十多种矿物质原料筛成细小的颗粒,再将其研磨成粉末,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囊谦制陶的陶土,来源于娘拉乡娘拉村附近的陶土山。陶土要用筛子将杂质筛选过滤,将筛滤后的细土拉回村子待用(见图4,是经过筛滤后的细陶土。图5,是制作藏黑陶的工具。拍摄时间:2018 年8 月9 日下午15:00。拍摄地点: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囊谦黑陶文化研究开发有限公司“黑陶生产基地”。摄影:杨桂香)。

图4

图5

其二是和泥和饧泥

要将取回的陶土自然阴干,之后,将土敲碎,进行筛选。最后,放入适量的水和成泥,再进行不断地踩揉,将踩揉好的陶土用羊皮或牛皮包裹,放置阴凉处进行饧泥(制作陶器时,处理材料时的一个步骤,就是将和好的泥,用袋子装起来,封上1到2 个小时,使其变软,以增强泥的韧性,使制作出来的藏黑陶的胎体光滑,不易裂),将陶土中的有效成分,充分挥发出来,这样的陶土制作出来的陶罐更加坚挺。

其三是坯体制作

藏黑陶坯体的工艺制作流程,与其他陶器坯体的工艺制作过程基本相同,整个过程全部是纯手工制作,包括每一个器型,甚至小到手柄,都需要制陶艺人双手的捏拍,其“借助于无轴慢轮用泥片围合成型是一种很古老制陶方法”,[4](6)但能最大程度地保持藏式黑陶古朴沧桑、厚重天然的风格。

其四是打磨

初具造型样式的陶坯,要放置在阴凉处,待陶坯自然阴干,陶坯不可暴晒,否则陶坯会裂开。定形之后的工序是打磨抛光,开初,需用一个类似船形的木条,接着用光滑的石块,最后用柔软的海绵。抛光后的黑陶坯子,表面光洁无比(见图6,为黑陶生产基地的员工在对黑陶陶坯进行抛光处理。图7 为抛光后的黑陶陶坯。图8 为自然阴干后等待烧制的黑陶陶坯。拍摄时间:2018 年8 月9 日下午15:00。拍摄地点: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囊谦黑陶文化研究开发有限公司“黑陶生产基地”。摄影:杨桂香)。

图6

图7

图8

其五是烧制

藏黑陶制作的点睛之笔是烧制,把握好火候是保证陶器外观色泽质地的关键。烧制的温度,必须控制在1000 摄氏度左右,要连续烧制20 到30 个小时左右,使碳元素能够均匀地渗透到陶胚当中,整个陶器从内到外漆黑发亮。藏黑陶中的上品,色泽如墨,质地如瓷,光亮如镜,用手触摸或轻轻敲击,有着金属般的质感(见图9,为藏黑陶的古陶茶具。图10 为藏黑陶的古陶酒壶。拍摄时间:2018 年8 月9 日下午15:00。拍摄地点: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囊谦黑陶文化研究开发有限公司“黑陶生产基地”。摄影:杨桂香)。

图9

图10

四、囊谦藏黑陶的文化意蕴及产业发展的问题与讨论

陶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把握一定自然规律后的社会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当时人类社会的多元信息,也反映着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包括科技发展的综合水平,同时,也蕴含着制作者的思想情感。囊谦藏黑陶作为地域性极强的陶器文化产品,一方面体现着陶器文化发展的共性,另一方面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是物质生产和精神诉求相互结合的具体表现。

我们首先来讨论藏黑陶的造物理念。很显然,其造物理念可浓缩为:取之自然,用之自然。陶器作为当地民众创造的陶制器物,本身就是人类在生存原则下认识自然、把握自然的结果。其功利性体现在适应生活、生产的需要,之后才会有一定审美意识的展现,囊谦的藏黑陶也不例外,它在整体上体现出“以天合天”的造物理念。在取材上,囊谦黑陶主要是利用囊谦当地充足的红粘土、粘土石为材料;在制作上,采用“封罐熏烟渗碳”的技法;在器型上,多以日常生活用品用具为主,如奶茶具、蒸煮罐等……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当地先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人们还很难有现代技术及设备,制作成更加精美的陶器;另一方面就是生活在囊谦地区的藏族同胞们,虽然是相对定居,但仍以畜牧业生产为主,对陶器的使用,远不及农业发达地区的农人。所以,在陶器的制作上,没有太多和太高的质量要求。但反过来说,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才导致囊谦藏黑陶具有了天然、本真的形制与风格,直到今天依然不失其自然本色。

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藏黑陶的美学特质

历史上,藏黑陶的制作和使用,主要是为了满足藏区民众日常生产生活的需要,社会生活的实践也已证明:实用的目的,总是先于审美的目的。在藏黑陶制作和使用的过程中,人们在实践中会逐渐认识、发现并获得有关藏黑陶的感官经验和功能特性。这些经验都是在涉及藏黑陶的所有实践中,起码是直观的视觉感受,是通过人的五官感觉获得的,感性因素较强,理性把握较弱。于是,在这种思维状态下,藏黑陶在设计、制作和使用之初,不可避免地葆有其粗拙、素朴的特征。而在藏黑陶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对于制造和使用者而言,器物制作本身并不单单服务于自身的生产生活需求,同时也是发现美、创造美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人类生产技术、生产工具的进步与提升,也是人类审美意识不自觉的体现,是朴素自然的审美追求。这种素朴自然的审美追求,还体现在藏黑陶具体的器型设计和纯粹的手工制作技艺上。藏黑陶的造型,基本上以圆形为主,呈罐、坛状,没有太多的器型变化;而制作上“封罐熏烟渗碳”的工艺技法,使陶器整体呈黝黑色,呈现出天然本色的特征。所以,在我们观看欣赏藏黑陶时,会被它自身的朴实所感动。

人们对囊谦陶器整体的评价是:“黑如碳”。所谓“黑如碳”是指囊谦陶器通体呈黑色,这一点可以看作是囊谦陶器的种属特征,也是其审美特征。可以说黑色就是囊谦藏黑陶与其他地区陶器最明显的区别。黑色原本就意味着庄重、神秘,因为,黑色之美,既是因为缺少光所造成的,也是因为所有的光被吸收后所产生的,因此,黑色自身就带着玄奥和神秘,有着不可言说的美感意味。

源自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的藏黑陶,由于地理、交通、历史等诸种客观因素的制约,一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人们对它的认识、了解不多。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加大,人们对囊谦藏黑陶的关注也日益扩大。目前,囊谦藏黑陶文化产业呈整体复苏态势,但由于大众的普遍认知度有限,发展较为缓慢,传承也面临一定的问题与挑战。

总括起来,囊谦藏黑陶产业化发展化所面临的境况有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大量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普遍有限,只能制作简单的传统陶器。目前黑陶的生产模式基本上是以传承人为主,传承人在接到定制任务后,自行设计、自行制作,这种生产模式不仅影响到藏黑陶的产品数量和质量,还影响到藏黑陶继承和弘扬的深度与广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藏黑陶的创新发展。藏黑陶制品一直以来没有太多的突破和创新,手工作坊式的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停留在对传统纹样的复制和传统器型的模仿上,缺乏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以及对高端收藏品的研发力度;

其二,创新能力的不足,自然导致目前的藏黑陶产品,在造型、装饰等方面,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套子里,与当下时代的审美要求不同步,陈旧的样式、单一的风格很难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如此一来,藏黑陶产品单一的窘境不可避免。囊谦黑陶产品由于受到传统手工技艺思想的制约,长期以来其产品无论是在器型上,还是在产品的功能上都比较纯粹、单一,实用性强,审美性弱。而且,也由于当地交通限制,黑陶的消费与使用基本上以当地为主,虽然,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名度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藏黑陶有了新的发展空间,但产品自身创造能力的薄弱,仍旧制约着黑陶的发展;

其三,宣传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传播渠道。就现有发展状态和销售情况来看,囊谦黑陶的销售几乎主要依靠订单,或在内地代售。宣传渠道主要是参加各地组织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或在当地宾馆展示,缺乏有效的途径进行宣传。宣传力度上的不足,成为制约藏黑陶销售传播的主要瓶颈。我们知道,产业品牌,既是产品的标志,也是企业的门面,更是企业文化的展示。好的品牌是企业扩大市场,走向未来的重要保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品牌战略,藏黑陶生产企业还缺乏整体构建,从而导致产品无论是器形的创制上,还是在时尚感、时代感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那如何化解囊谦藏黑陶产业所面临的困境呢?

笔者以为:囊谦藏黑陶必须在原有传统制作技艺的基础上,保持其自身原初的特质,同时,要不断突破传统的制约,创造性地将质朴、本色、原味的藏黑陶的制作理念、工艺技法等,与现代生产技术和审美取向,完美地融合起来,寓传统于现代,寄素朴于时尚。具体说来,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以期为藏黑陶的发展,找到新的拓展路径。

首先是呵护囊谦藏黑陶之所以产生的文化沃土。民间艺术是民间手工艺产生和发展的源头,为创作、发展、传播传统手工艺提供了源动力和灵感;民间艺术集中体现了民族精神、风俗习惯、社会观念、审美观念等,是民间技艺的承载者。囊谦黑陶这种民间手工艺形式也不例外,其发展不仅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更离不开丰厚的文化土壤。为了保证囊谦黑陶有序发展,保持黑陶艺术鲜明的个性,必须呵护好黑陶文化土壤。而脱离了这种文化土壤黑陶艺术是没有生机的,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满怀激情,才能使黑陶艺术始终充满生命力;

其次是保护现有藏黑陶传承的人才和培养创新性人才。囊谦黑陶发展至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依然难掩人才培养的缺失与尴尬,许多黑陶艺人还在为生存而奔波,很难专心从事创作。若当地政府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有利于“出人才、出精品”的人才培育政策,建立落实到位的政府津贴,对有影响的传承人、艺人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保护,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这无疑会激励他们安于创作,进取创新。在培养后备人才方面,近几年青海省高校通过举办非物质遗产传承人培训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已与传统手工艺传承人进行开展了多方面的合作,通过传承人讲座、人员培训课程设置等方面已引入高校。建立人才库是黑陶产业健康发展的保障,与高校建立联动机制对艺人进行专业知识指导,实施“非遗进校园”,让更多的专业创作者和兴趣爱好者投入到黑陶产业的健康发展中,始终保持一支合理的人才梯队方阵,是藏黑陶可持续发展要考虑的问题;

再次是拓展销售的宣传渠道和增加新的展示平台。建立传统技艺沉浸式体验的文化空间,是一个不错的思路,通过静态展示与动态演练,实现观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藏黑陶的亲密接触,使更多的民众在感受其文化艺术魅力的同时,也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出去,植根在广大群众心中。所谓建立藏黑陶技艺文化体验空间的宣传理念和展示平台的具体实施办法是:一,通过多种现代科技技术以及融媒体等现代手段将黑陶知识、技艺流程等较为全面的客观的呈现给观众;二,请藏黑陶艺人现场制作,并请观众积极参与制作,体验藏黑陶的魅力,借助实践的活动,架起传统文化与当代民众连接的桥梁,真正展现出囊谦藏黑陶的当代价值和艺术韵味;三,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虚拟文化空间的体验。体验者可以通过多媒体软件技术,在用户平台学习和设计黑陶产品,这对促进藏黑陶技艺的研究与传播,有着重要意义。

结 语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的藏黑陶,不仅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中,榜上有名,它也是青藏高原上玉树地区藏族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形象化标志。源自囊谦地区的藏黑陶,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传承,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声誉,但由于玉树藏族自治州所处的地理位置,海拔较高、语言独特,使得囊谦藏黑陶这一制作烧制技艺没有很好地向外传播延展,与此同时,缺乏相应的网络上的开放的数据库,因此,外界对囊谦县的藏黑陶了解甚少。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的藏黑陶,不仅记录着当地民众的生活习性和民俗文化,还承载着当地藏族的文化内涵及艺术意蕴,对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当地文化的传承、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囊谦藏黑陶,既传承着传统的民族民间手工技艺,又展现出时代的艺术风格。我们保护和发展好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研究古老的藏族文化艺术、推进藏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藏区经济、社会和文化艺术的发展进步,给囊谦藏黑陶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在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保护和发展囊谦藏黑陶制作技艺,必须从当今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去考虑、去谋划,只有充分适应了新的时代的发展,这种历史悠久的古老文化,才能更具有生命力,也才能更加璀璨、光彩夺目。

注释:

①可参阅马建设著《青藏民族工艺美术》(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一书之相关内容;

②可参阅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著《西藏昌都卡诺遗址试掘简报》(载《文物》1979 年第9 期,第22页~第28页)一文之详述;

③可参阅马昇等著《西藏拉萨市曲贡村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一次发掘简报》(载《考古》1991 年第10 期,第873页~第881页)一文之详述;

④本段文字是通过访谈录音整理而成,访谈地点: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囊谦黑陶文化研究开发有限公司“黑陶生产基地”。访谈时间:2018 年8 月10 日上午09:30。访谈人:杨桂香。被访谈人:白玛群加。

⑤本段口述文字,也是通过访谈录音整理而成,访谈地点: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囊谦黑陶文化研究开发有限公司“黑陶生产基地”。访谈时间:2018 年8 月11日下午16:10。访谈人:杨桂香。被访谈人:白玛群加。

猜你喜欢
黑陶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简论龙山黑陶
齐河黑陶制作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黑陶艺术作品欣赏
美哉黑陶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