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后记

2024-01-25 10:55
上海文化(文化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栏目媒介内涵

郭思恒的《从城市到精神——上海城市现代化道路及其理念发展》是今年“新时代新视野”栏目“面向世界的上海城市精神”专题的最后一篇。这个专题的前面五篇文章分别结合各个具体领域的上海实践,呈现上海城市精神的各个侧面,而这篇文章梳理了上海从近现代以来,一直发展到成为“人民城市”的现代化道路,以及相关理念、形象、符号指涉的变迁,对上海城市精神的发展历程做了一个宏观的总结。对于上海城市精神、城市形象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认识、阐释和探索是本刊近几年来、也将在今后长期关注的重点,贯穿在各个栏目之中。

理论栏目的两篇文章在“第二个结合”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指引下,重新看待传统文化与现代“新文学”的关联,探索重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格局与文学批评的主体性,以及对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形象表达的路径与方法。这些都是新时代的文学理论话语建设的重大任务。

王南溟老师从2018年以来致力于“艺术进社区”课题,推动艺术社区理论与实践。在访谈中,他回顾了从“艺术进社区”发展到“艺术社区”,也就是“让社区成为作品”的过程。艺术社区打破了美术馆的空间区隔,让艺术融合于社区日常生活,促使艺术公共教育和普及工作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这件有意义的工作值得更多的艺术家、策展人和艺术工作者来投入热情、发挥才能。

随着AI时代的到来,同时也是在某些国际问题大气候背景之下,中国网络科幻文学近年来颇为引人瞩目。小说《我们生活在南京》以中国本土化的末日叙事展开后人类困境下的中国思考,何霜紫的评论聚焦于科技方法、现实伦理和经验叙事三个层面,探析了这部小说在理清中国逻辑、塑造中国审美和讲好中国故事等方面的价值。

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上海人”的身份内涵是一个动态历史过程,而大众媒介的书写在其中发挥着定型作用。陆新蕾、郁升认为,早期媒介对“上海人”的身份建构是在文化层面再生产了基于阶层和籍贯的等级认知。文章最后抛出一个“彩蛋”:真正实现了“上海人”内涵的媒介再生产,或许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变革。

姜岑、郭会坡辨析了《论语》中的“游于艺”这一重要命题的思想内涵,揭示其中所包含的超越时代的艺术规律和准则,它们对于当代艺术的理论和实践都具有指导意义。这篇文章不仅具体呈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提供了把“第二个结合”的理论运用于文艺思想研究的一个生动案例。

猜你喜欢
栏目媒介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关于栏目的要求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挖掘习题的内涵
书,最优雅的媒介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