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认语言学视域下唐诗植物隐喻英译研究
——以《许渊冲经典英译古代诗歌1000 首:唐诗》为例

2024-01-25 14:56赵月丁文凤
关键词:喻体唐诗英译

赵月,丁文凤

(锦州医科大学 医疗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0)

唐诗作为中国文化的艺术瑰宝之一,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喜爱。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唐诗的英译进行了研究。而隐喻作为诗歌的语言,是唐诗翻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对唐诗的隐喻研究已有数十年历史,以往的研究已是硕果累累,但局限尚存:一是缺乏对读者的认知体认分析;二是缺乏对隐喻英译的体认研究归纳;三是关于植物隐喻的英译研究较少。鉴于此,笔者以《许渊冲经典英译古代诗歌1000 首:唐诗》(上下册)(简称《唐诗》)为语料,基于体认语言学理论,从读者角度对其中的植物隐喻进行体认分析。

一、体认语言学与认知隐喻理论

语言学家Lakoff 和Johnson 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更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2]。王寅通过借助认知语言学提出了体认语言学,强调其体验和实践特征,突出了现实的体验互动和认知加工与语言的关联性[3]。将认知作为理解隐喻英译的桥梁,有利于从目标语读者角度构建对诗歌的理解,减轻其认知负荷。

本研究语料来自《唐诗》,共97 首,通过归纳分析,共有167 项隐喻,其中植物隐喻35 项,占比21%。根据王寅(2019)提出的研究方法[4],将这35 项隐喻分为三大类:语言层面、认知层面和现实层面,其中语言层面为直译,后两者均为意译。在对语料的加工中得出数据:其中,语言层面的隐喻识别出22 项,占总体植物隐喻的57.14%,占《唐诗》总体语言层面隐喻66 项的33.33%;认知层面的隐喻识别出10 项,占总体植物隐喻的28.57%,占《唐诗》 总体认知层面隐喻90 项的11.11%;占比最少的为现实层面隐喻,共识别出3项,占总体植物隐喻的8.57%,占《唐诗》总体现实层面隐喻11 项的27.27%。

二、《唐诗》植物隐喻英译语言层面的体认分析

1.直译喻体。指的是译者按诗句中源语喻体的字面义直接翻译为目标语即英语。例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寒食》韩 )There’s nowhere in spring town but flowers fall from trees,on Cold Food Day royal willows slant in east breeze[5].在例1 中,“御”字引申有“治理”“统治”之义。诗人用植物意象“御柳”比喻这种特殊礼遇,直接译为“royal willows”。之所以这样翻译,因为“royal”一词在英文中的意思有“王室的,皇家的”的意思,中西方读者均可理解诗中建构的意思,能够更轻松地体会出这种皇家的特殊礼遇,因此,该项隐喻选择了直接翻译喻体。

2.部分直译喻体。指的是将诗句中源语隐喻中喻体的部分字面义翻译为目标语,其余的不翻译。例2: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乌衣巷》 刘禹锡)Besides the Bridge of Birds rank grasses overgrow,over the Mansion Street the setting sun hang low[6].全诗通过引入野草、夕阳的意象,以燕子的视角见证盛衰兴亡,结合了历史和现实,发人深思,使人回味无限。借用植物意象“野草花”,隐喻昔日朱雀桥已繁华不再,荒凉冷落了[7]。在例2 中,喻体中的植物意象“花”被省译了,只翻译了部分喻体,即将“野草花”省译为“野草”,而野草这一意象在中西方有普遍的隐喻特征,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出现时,都暗示了“荒芜的自然”。因此,作者省略掉“花”,用“野草”这一意象隐喻荒凉,更有利于目标语读者对诗歌的解读。

三、《唐诗》植物隐喻英译认知层面的体认分析

1.替换喻体。指的是译者在翻译时将目标语读者不熟悉的喻体替换为熟悉的喻体,以符合其认知体验。例3: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新婚别》 杜甫)The creeper clinging to the flax is wrong,for it can’t be expected to growlong.[8]在例3 中,植物意象兔丝,即菟丝子,一种蔓生的草,依附在其他植物枝干上生长。此处隐喻女子嫁给征夫,相处难久。菟丝子的翻译本应为“Semen Cuscutae”或“the seed of Chinese dodder”,但是对于目标语读者来说,如果直接按上述两种方式翻译,并不能解读其中隐喻含义,因此译者使用了同一认知域中相邻喻体“creeper”即匍匐植物、藤蔓植物进行转换,更易于传递出诗中女子嫁给征夫就如藤蔓草依附于低矮的蓬麻植物一样相处难久。在翻译的时候,译者用目标语读者熟悉的喻体“creeper”来替换不熟悉的喻体,即“Semen Cuscutae”或“the seed of Chinese dodder”,降低读者在理解分析时的难度。

2.译出本体。其一,用本体替换喻体。“用本体替换喻体”即用隐喻的本体替换喻体来进行翻译。例4: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 王之涣)Why should the Mongol flute complain no willow grow,beyond the Gate of Jade no vernal wind will blow[9].古人用杨柳隐喻送别,即杨柳为本体,送别为喻体。在例4 中,译者用隐喻的本体替换喻体,没提到送别却字字难舍。其二,译喻体时补充本体。“译喻体时补充本体”即在译喻体时,将没出现在原文中的本体补充译出。例5: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使至塞上》 王维)Like tumbleweed I leave our fortress drear,as wild geese I come under Tartar sky[10].其中,植物意象“征蓬”指随风远飞的枯蓬,此处为诗人自喻,写出了飘零之感。

3.译出喻底。其一,用喻底替换喻体。“用喻底替换喻体”即不翻译出喻体本身,而是将其描述性特征“喻底”翻译出来。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用“花貌”即“sweet face[11]”一词形容仙境中的杨贵妃的容貌,将杨贵妃的容貌比作花朵,即“貌”如“花”,因此,“貌”为本体,植物意象“花”为喻体,而两者共同具有的描述性特征为“甜美”即“喻底”。其二,译喻体时补充喻底。“译喻体时补充喻底”即在翻译时将喻底补充在译文中,和喻体一同展现出来。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使用了“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表达。“pear trees with blossoms white[12]”将西域八月飞雪比作千树万树的梨花,即本体为“雪”,喻体为植物意象“梨花”,而飞雪与梨花的相似特征为“白”,即喻底为“白”。译者在翻译时将喻底“white”补充在译文中,和喻体“pear trees with blossoms”一同展现出来,描绘出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

4.用明喻替代隐喻。指的是译者在翻译时将喻词直接译出,将带有隐喻的原文换为带有明喻的译文。《长恨歌》中的诗句“云鬓花颜金步摇”,译者翻译为“flower-like face[13]”,花颜一词可指女人美丽如花的容貌。诗中,植物意象“花”用来隐喻相貌[14],而在翻译时,译者增添了喻词“like”,同时又将“like”与喻体“花”(flower)结合起来,构成了形容词修饰本体“貌”(face),将花颜译为“flower-like face”,用明喻替代了隐喻。明喻使比喻更加明晰,使诗意更加明确,并便于读者理解其喻意。

四、《唐诗》植物隐喻英译现实层面的体认分析

1.添加语境信息。指的是译者在对本体、喻底、喻体进行翻译的同时,添加除上述三者以外的其他信息。杜甫在《江南逢李龟年》中写道:“落花时节又逢君”译者翻译为“But I meet you again in parting spring[15]”.在诗中,杜甫将社会凋敝比作落花,即本体为“社会凋敝”,喻体为“落花”,他们均有共同的描述性特征,即喻底是“凋零”,国事凋零而落花亦凋零。诗人在感叹二人晚景有同样凄凉的境遇。译者在翻译的时候,添加了其他信息“in parting spring”,而“parting”在英语中有形容词“离别的”“分开的”、有名词“分手”“分离”的意思。采用此种翻译策略可使目标语读者更易理解其中的离别之情和颠沛流离之感,减轻了阅读英文版本诗歌时的认知负荷。

2.添加史实信息。指的是译者在翻译时不直接翻译本体、喻体和喻底,而是在理解隐喻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史实对原文做出解读。《望岳》中的“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译为“One boundless green o’erspreads two States[16]”。宗者长也,岱宗是泰山的别称。而齐、鲁为周代的两个诸侯国,泰山之南为鲁,之北为齐,齐鲁大地,均被泰山的苍翠所笼罩,这是用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青未了”指覆盖植物的泰山青翠之色一望无际,隐喻泰山之高[7]。作者在翻译的时候,用“peak of peaks”和“two States”来表达泰山之高;用“two States”指齐国和鲁国。如果直接翻译为“The State of Qi”和“The State of Lu”目标语读者会出现体认缺失,不能理解其中含义。文中用了“two States”,而“State”在目标语中指“国家”“州”“邦”之意,可补充其体认的缺失,用占地“two States”衬托泰山之高。

除了上述提到的隐喻英译外,还包括“连理枝”隐喻忠贞不渝的爱情;“幽草”隐喻人的境遇,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草惊风”隐喻老虎的咆哮;“草木深”隐喻国都沦陷、满目疮痍等其他25 项植物隐喻的英译表达。笔者将植物隐喻的英译方法进行了体认研究归纳,增加了植物隐喻的英译研究资料。对于植物隐喻的体认翻译,可使译文更好地传递隐喻中的映射,也更符合目标语读者的认知方式,更便于目标语读者对唐诗的解读,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喻体唐诗英译
摘要英译
唐诗写柳之妙
摘要英译
春夜讲唐诗记
唐诗里的日与月之争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唐诗赏读
《红楼梦》比喻的喻体类型研究
从喻体选择对比哈萨克语和汉语比喻的民族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