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模拟博物馆”项目:让深度学习真实而自然地发生

2024-01-26 13:56谢金土 倪建东
中国教师 2024年1期
关键词:关键能力综合实践活动深度学习

谢金土 倪建东

【摘 要】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浅层体验和浅表化学习的现象仍较为普遍,具体表现为学习过程浅尝辄止,缺少思维深度;学习方法简单重复,没有螺旋上升;学习成果束之高阁,无法构建意义。“儿童模拟博物馆”让学生在持续探究中链接核心概念,在丰富活动中实现思维进阶,在项目实施中指向关键能力,是开展深度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项目。

【关键词】儿童模拟博物馆 深度学习 思维 关键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

自2017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来,各地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方式、组织方式和评价方式等进行了深入的实践和探索。但以下问题仍普遍存在:一是学习过程浅尝辄止,缺少思维深度。不少活动只注重流程,表面上热热闹闹,到了要走向深入的时候就戛然而止,草草收场,阻止了学生走向深度学习的脚步。二是学习方法简单重复,没有螺旋上升。很多活动既没有对学科的统整和运用,又没有帮助学生构建解决问题的经验。高年级仍在重复低、中年级的活动主题,方法上、内容上、关键能力上都没有体现层级上升。三是学习成果束之高阁,无法构建意义。一些学习成果往往随着活动结束而被丢弃,教师没有认识到学习成果对于学生的自我反思与表达、同伴交流与对话、主题深化探究与体验的重要意义。教师、同伴的评价都显得“证据不足”,凭印象进行评价的不在少数。

笔者认为,深度学习视域下的综合实践活动,应该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1]。“儿童模拟博物馆”(以下简称“模博”)正是解决以上问题并指向深度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项目。“模博”项目是指教师引领学生聚焦某个(种)事物或现象,开展深度考察探究,把收集、设计、制作的成果在一定场所布置成“主题展馆”的学习项目。它融合了考察探究、设计制作、社会服务、职业体验等多种活动方式,涉及研究性学习、服务学习、设计学习、融合学习、表现学习、跨学科学习等多种学习机制。

一、深度关联:在“模博”项目的持续探究中链接核心概念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灵魂。在“模博”项目中,无论是设计制作还是服务学习、职业体验,都需要以深入探究为基础。在研究性学习中,课程要与学生学科学习深度链接,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

学习的本质是建立联结,“模博”项目中学生需要运用、迁移学科知识和技能,在真实情境中分析和解决真实问题,从而使学科知识和“模博”项目相互链接,生活经验和“模博”项目相互作用[2]。

1. 聚焦式关联:以“模博”主题为焦点,进行纵深挖掘和探究

学生在“模博”项目的考察探究阶段围绕博物主题,聚焦探究问题,进行观察、调查、访谈、实验、尝试、发现、查询、收集、考察、提问、论证、讨论、参观等多种形式的探究,在此基础上,进行纵深挖掘,以重新认识和定位学科学习的意义与价值。

以“蝴蝶博物馆”项目为例,学生聚焦蝴蝶的生命周期,开展了“观察蝴蝶”“蝴蝶种类”“蝴蝶之最”“蝴蝶标本制作”等探究,随着活动的深入,又开展了“蝴蝶写生”“蝴蝶摄影”“蝴蝶饲育”“蝴蝶与仿生”等涉及蝴蝶与自然、蝴蝶与人类、蝴蝶美学等领域的探索。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调用和关联了数学学科(如统计与分类)、语文学科(如观察日记)、科学学科(如蝴蝶的生命周期)、艺术学科(如蝴蝶写生)的知识和技能。

2. 辐射式关联:以“模博”主题为原点,进行深度拓展和发散

“模博”项目的目的是通过一个个主题统整活动,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这是长周期的活动,学生能够围绕主题,进行深度拓展和发散,从而生成丰富的、多元的、个性化的活动内容。

以“连环画博物馆”为例,项目不仅有“连环画的艺术形式”“连环画的内容种类”“连环画的历史”“连环画藏家”等从一开始就计划的内容,也有在原有活动内容的基础上发散生成、持续拓展的内容,如“连环画的修复”“影视连环画的设计与制作”“数字连环画的制作”“连环画漂流”“连环画义卖”等。像“数字连环画的制作”,就是“连环画的修复”活动的延伸。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已经不足以顺利开展活动,于是他们自主学习使用相机、扫描仪等电子设备,将纸质连环画以图片的形式录入计算机,并用相关软件制作成电子书。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二、深度设计:在“模博”项目的丰富活动中实现思维进阶

深度思维、深度参与区别于浅层理解和浅表体验,所以,“模博”项目更需要在活动设计中关注思维含量和思维进阶。

1. 考察探究活动发展发散思维和成果思维

“模博”项目之所以吸引学生,是因为“博物”把与主题相关的资料、成果、物品以合适的形式加以呈現。这就需要运用思维导图、曼陀罗思考法等思维工具,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发散思维,从而呈现更多的博物线索和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

从考察探究活动的开始,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有成果思维。“成果”不是“结果”,是有质量的产品、作品。学生需要从一开始就清楚地知道通过自己的探究,最终呈现怎样的“成果”。所以,活动结果的创意与表达、展示与分享都将影响学生的探究过程。

如“多肉博物馆”(“多肉”指“多肉植物”,下同)项目的主题起始阶段,师生围绕主题,设想了“认识多肉”“种植多肉”“养护多肉”“展示多肉”系列活动,前面的活动都在为最终的“展示多肉”做准备。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思维、成果思维得到充分发展(见图1)。

图1 “多肉博物馆”思维导图

2. 设计制作活动提升问题思维和技术思维

在“模博”项目中,学生需要把研究性学习中的过程资料和研究结果通过设计和制作加以呈现。而“模博”项目无论是活动内容,还是活动方式、活动场景,都是完全开放的,学生遇到的问题真实而具体,学生需要拥有创造性思维去解决问题,提出新的想法和方法,并将其付诸实践。

技术思维,就是学生在设计制作中尝试从多个角度进行分解,围绕构想收集技术信息和资源,不断引入材料、方法进行重组和改造。

如在“连环画博物馆”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遇到“土豆做图书章太软,刻字太难”“没有扩音设备,听不到声音”“纸质连环画流动较困难”等问题,他们通过“用橡皮代替土豆”“自制扩音器”“将纸质书制作成电子书”等方式进行改进,运用技术思维很好地解决了实际问题。

3. 布馆展示活动培养系统思维和工程思维

在“模博”项目中,学生经历的活动虽然丰富,但如果缺少系统思维和工程思维,学生往往会为活动而活动,搞不清楚活动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所以,学生需要具有在信息整合的基础上进行决策的系统思维。

而在收集展品、制作展品、布置展馆的“物化”过程中,如果没有工序、程序、预算等工程思维,学生也往往会面临返工、推倒重来的局面。

如在“渔俗博物馆”项目中,选址、经费预算、物品征集、展馆设计等需要学生具有全局意识,能整体思考。拿“选址”来说,是利用学校的鱼池做基础,进行开放式展览好,还是在室内从一张白纸开始重新建设好?学生在考虑成本、展览内容等因素之后最终选择了前者。

布馆展示阶段,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直接影响效率。学生把“建渔俗博物馆”这个大项目分解成具体的执行任务,分别列出时间和进程,不同时间做不同的事情,同一个时间做不同的事情,最终形成一个工程甘特图。教师引导学生养成系统思维和工程思维,学生在一次一次的活动中自然就提升了思维品质。

4. 评价分享活动进阶批判思维和逆向思维

在评价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对活动进程和活动成果进行分析和评估,并从中得出有价值的结论。“模博”项目提供了许多互动和思考的机会,在成果展示阶段,通过“成果答辩”的形式,让他人质疑批判,帮助自身不断得到思维进阶。

在总结阶段,学生常常会分享活动过程中的困境与对策,如活动进程遇阻无法深入、活动方法不适用等。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方向出发展开逆向思维,寻找非传统的解决方法,往往能够打破常规思维的束缚,找到新的解决方案。

如在“指纹博物馆”项目的评价阶段,每个小组都要互相留言、点赞,互相表扬和认同当然很重要,但是,互相“挑刺”、接受答辩同样可以发展思维、借鉴反思从而提升自我。学生找出“指纹介绍太枯燥”“指纹画体验太花时间,会导致拥挤”“指纹产品只能看无法操作”等种种问题,迫使各小组逆向思考,从一开始成果预设时就要充分考虑最后的展览形式。用“指纹画点睛”代替原先的“指纹画”,减少了参观者排队等候的时间;用“指纹侦探”优化指纹类型介绍以吸引参观者。这样以思维引领,通过质疑、追问、答辩等形式,使学生深入反思、厘清思路,从而改进自己的作品,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三、深度实践:在“模博”项目的实施进程中指向关键能力

“模博”具有明显的“项目”属性,即以“核心概念”为链接,引导学生深度理解;以“驱动性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以“认知策略”为支架,引导学生合理建构;以“学习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积极体验;以最终的“模拟博物馆”为“产品”,引领学生公开成果;以“全程评价”为推力,引导学生及时反思项目学习特征[3]。示例见表1。

学生在“模博”项目的学习过程中,从信息收集、信息提取到设计规划、布展接待、岗位演练,实现了思维从低阶到高阶的递升。这样的深度学习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从而减缓“兴趣衰减”,让项目实践持续深入。

1. 项目流程指向关键要素

“模博”项目的主要流程为:确立博物主题→深入探究发现→设计布置展馆→对外开放服务,各流程指向的关键要素见表2。

2. 项目实施凸显关键能力

深度学习意味着深入观察、深入实践、深刻反思、深度合作。教师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四个维度的目标,即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进行分解,结合“模博”项目特点,通过两种实践路径凸显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规划能力、管理能力等关键能力。

(1)基于问题解决的探究性实践路径

探究性实践路径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以学生提出的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为驱动思维的导火索,深入分析、梳理課程资源,引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设计一系列活动,解决问题,最终呈现研究成果(见图2)。在实施过程中,尤其关注问题的提炼和表述、整理和归类、知识的整合和应用等关键能力。

(2)基于任务驱动的操作性实践路径

任务驱动是指教师在倾听和观察的基础上,向学生提出感兴趣的任务,从而驱动学生的内在探究动机,通过一个个学习任务把学生逐渐引向深入(见图3)。在实施过程中,尤其关注信息识别与提取、程序和改进等关键能力[4]。

图3 基于任务驱动的操作性实践路径

关键能力的提升如何观测呢?以“连环画博物馆”为例,项目通过“达标表现”较好地反映出来(见表3)。

在几年的实践中,学生呈现了多种样态的“模拟博物馆”:教室主题墙式,如“女儿红博物馆”项目、“桥梁博物馆”项目、“袜子博物馆”项目;专用教室(场地)式,如“剪纸博物馆”项目、“童装博物馆”项目、“中草药博物馆”项目;流动展览式,如“连环画博物馆”项目、“玩具博物馆”项目、“传统游戏博物馆”项目;校园走廊式,如“金眸子微电影博物馆”项目、“苔藓博物馆”项目;线上虚拟式,如“臭豆腐博物馆”项目等。

“儿童模拟博物馆”项目通过沉浸式、交互式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对周边事物的兴趣和学习热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个真实的学习情境,不仅帮助学生提升思维能力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键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履职尽职、敢于担当的品质,“深度学习”在“模博”项目中真实而自然地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小英,刘思源.幼儿深度学习的基本特质与逻辑架构[J].学前教育研究,2020(1):3-10.

[2] 朱立明,冯用军,马云鹏.论深度学习的教学逻辑[J].教育科学,2019,35(3):14-20.

[3] 李金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项目学习:理念、优势与改进[J].教育学术月刊,2021(2):85-90.

[4] 万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键能力的培养与表现性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14(2):19-24.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年度课题“‘儿童模拟博物馆’项目开发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3SC2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1.浙江省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2.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沥海街道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赵继莹

猜你喜欢
关键能力综合实践活动深度学习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论技工院校软件高技能人才关键能力的培养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数学学习呈现多元化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简约表达:优化作文的关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