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语文高考内容的变化及教学应对思路

2024-01-26 13:52韦文高
广西教育·B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语文

【摘要】本文分析新高考背景下语文高考内容的变化、现行高考模式下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强化思维引导以提升核心能力、丰富教学资源以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学科整合并重视学以致用、改革传统观念以实现全面提升等四个应对思路。

【关键词】新高考 高中语文 变化方向 应对思路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32-0004-04

广西将于2024年实行新高考,这对广大考生和高中教师来说均是一次不小的挑战。笔者研究已经推行新高考的省市高考命题情况发现,新高考无论是题型设置,还是考查的核心内容,都有了较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围绕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个中心转变,彰显了核心素养视角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思想。在新高考背景下,广大高中教师如何应对这些变化,成了一个新的课题。

一、新高考背景下语文高考内容的变化

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内容主要有三个变化:一是更加注重与生活相联系,体现教学生活化;二是更加注重课内知识迁移,体现能力培养的理念;三是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体现考试内容的多样性。

(一)第一大变化——更加注重与生活相联系

2023年高考无疑为后续的教学和备考提供了具体的思路,2023年新高考全国Ⅰ卷中增加了大量与生活联系紧密的阅读材料和题目。相较于以往的高考题目而言,此类题目的增多说明了在未来的备考和教学过程中,师生都应当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深刻领会语文教学生活化、语文与劳动教育融合、语文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思想。比如,现代文阅读的第一篇材料以信息化时代为背景,引导学生思考错误、失真的报道经过媒体之手对外传播会造成怎样的恶劣影响,尤其是在当下互联网全面普及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在面对事物、新闻时该如何保持客观和理智,又该如何运用辩证思维全面分析新闻事件,这无疑能够激发学生对日常生活的思考。第二篇阅读材料《给儿子》通过质朴的话语,从一个父亲的视角表现父爱的伟大,引导学生了解在钢筋混凝土之外、隐藏在田野中的乡村景色,引导学生在关注国家大事的同时,也要关注那些隐藏在身边的平凡和感动。除此之外,文言文、写作题目都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由此可见,语文作为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承载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引导学生注重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帮助学生树立“生活即学习,学习即生活”以及“劳动即学习,学习即劳动”的意识。

(二)第二大变化——更加注重课内知识迁移

从新高考题中我们不难发现,高考命题更加注重课内知识向课外迁移。这一变化在文言文、古诗词类阅读题中尤其明显,体现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语文应用能力的思想。从题目分值来看,在2023年新高考全国Ⅰ卷中,文言文的分值提高到了35分,其中涉及课内文言文、古诗词知识的分值仅为6分,其他分值内容均为课外文言文及古诗词。在难度上,新高考的文言文类阅读材料也突破了以前的选题范围,引用了《韩非子》《孔丛子》这些来自先秦的文言著作,并将视角聚焦在“赏罚”这一问题,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说之间的碰撞和特点。由此可见,在新课改教学背景下,课内知识不再是高考考查的唯一重点,学生要培养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学会融会贯通,建立比较完备的语文知识体系,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其实就是引导语文教学向培养语文素养和语文应用能力转变,避免死读书和读死书的现象发生。

(三)第三大变化——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相较于传统高考模式而言,新高考的题目内容更加丰富多彩,题目类型更加多样,更加注重培养语文思维能力。从文章内涵上看,2023年新高考全国Ⅰ卷的第一篇现代文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同时理解原文中“竞争性真相”的概念。这类分析性题型在传统高考中相对较少,学生不能再单纯地根据文中的内容选出所谓的正确答案,而是要在明确文章内容主旨的前提下,辩证地分析文章中阐述的问题才能解答。这就要求我们要引导语文教学回归语文本质,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尤其是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要求。比如在文言文题目中,第10题的断句题采用了八选三的新模式,与传统选择题模式相比,避免了学生通过排除、盲猜等应试技巧解题的可能性。写作题目也避免了传统以议论文为主的题材类型。学生通过解读写作要求,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对写作要求的理解确定体裁,避免了写作体裁固化的问题。由此可见,新高考的题目类型在不断增多,教师只有紧随时代发展,不断丰富课堂形式,才能应对高考题目类型的不断变化。

二、传统教学模式下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了解新高考变化的同时,广大高中语文教师要审视传统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高考的具体变化进行调整,这样才能让语文教学更加符合新高考的具体要求,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一)背诵记忆为主,忽略融会贯通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和学生都过分强调背诵教材中古诗词、文言文等知识内容的作用,认为只要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就能获得相对更高的分数。这种应试化思维在传统高考中确实能够让部分学生取得不错的成绩,因此被许多教师和学生奉若圭臬。然而,在新高考背景下,这种忽略语文学习本质的教学方式已难以应对不断变化的题型和考查点带来的挑战。在新高考中,题目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中的知识,而是要求学生能够将课内知识与课外阅读、生活实践、社会现象等进行联系,从而对文本进行深入理解和批判性解读。新高考题型体现了更加注重考查语文思维能力的命题思路。单纯沿袭以背诵和记忆为主的应试教学模式,势必难以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也不能很好地应对高考。

(二)视角局限教材,缺乏横纵迁移

目前,通过教材开展高考备考和复习是常见的教学模式。虽然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大单元、大概念的理念逐渐深入各学科领域,但部分教师仍缺乏对教材之外的文本和文化现象的关注和探究。在新高考中,题目不再仅仅考查教材中的文本,而是涉及各种类型、风格、体裁的文本。2023年新高考全国Ⅰ卷中的文言文题目就包括了复合型文本,将代表法家学说的《韩非子》以及代表儒家学说的《孔丛子》放在一起。学生不仅要了解其含义,而且要融入自身的思考,这种考查方式已经和现代文考查无异。这就要求学生既要横向地拓展自己的阅读范围,接触不同类型的文本,又要纵向地深入探究文本背后的历史、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内涵。因此,教师应努力打破教材的局限,尝试开展多样化的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横纵迁移能力,让学生能够在不同文本之间建立联系和对比,在群文阅读中培养阅读能力。因为这是高考考查的核心内容所在,所以单纯依靠教材势必无法顺应新高考的变化。

(三)教学模式固化,缺少生活气息

在传统高中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过度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培养,忽视生活内容的引入,这种教学模式显然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新高考中,几乎所有的题目都紧贴生活实际,强化了语文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例如,在2023年新高考全国Ⅰ卷中,现代文阅读的第二篇材料选自当代作家陈村的小说《给儿子》,选用这篇文章,旨在引导考生多关注乡土、劳作,并从中得到感悟。在名篇名句默写中,要求学生结合绘制诸葛亮画像的场景,为画像题诗。这类题紧密结合了生活场景,极大地丰富了题目的内涵。在最后的写作题中,要求学生根据给定材料写一篇关于“故事的力量”的文章,并提出“什么是好故事”“如何讲好故事”等问题。这就要求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阅读体验、社会观察等方面寻找素材,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这些都体现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因此,如果只是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必会让语文与生活渐行渐远,成为“知识的孤岛”。

(四)重视议论文写作,忽略其他文体

相对而言,许多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都会偏向于要求学生撰写议论文。这类文体往往具有相对明确的特征,写作起来较为容易,也易于得高分,因此深受许多教师和学生的青睐,同时也导致教师对记叙文等文体的讲解较少。许多教师和学生认为,记叙文等文体缺乏逻辑性,写作起来相对困难,同时也不容易得高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太重视。然而,这种做法忽略了记叙文等文体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难以让学生充分了解除议论文体之外其他文体的特点和魅力。在近几年的高考题型中,写作题目的引导方式也大有不同。无论是引起学生广泛关注的“本手、俗手、妙手”的解读,还是对“故事”的理解,都可以从多种文体入手展开写作。因此单纯考虑议论文写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学生的卷面分数,但同样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新高考模式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应对思路

(一)强化思维引导,提升核心能力

结合前文的内容不难发现,在新高考模式下,语文试题不再单纯地考查考生对文本的理解,还特别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强化思维引导,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在日常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在学生阅读时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文章的内涵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引导学生在面对陌生文本时尝试提出问题,提前适应新高考的题型变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在探究的过程中听取不同观点、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和其他同学进行辩论。这样就能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达成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目标。例如2023年新高考全国Ⅰ卷现代文阅读《给儿子》第9题“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就考查了学生对文本蕴含的深刻内涵的解读与思考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形式多样的思维训练不但能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辩证、归纳、推理能力。

(二)豐富教学资源,开阔学生视野

单纯依靠教材开展教学势必难以应对日益变化的高考新形势,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丰富教学资源,开阔学生视野,在群文阅读的基础上开展单元整体教学,并尝试融入大单元教学理念,帮助学生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文本特点和主题,选取一些与之相关或对比的课外文本,并组织学生进行群文阅读。这样能够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提高阅读教学效果。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在阅读教学中增加与生活有关的文本,尤其像2023年新高考全国Ⅰ卷现代文阅读第一个材料那样的文本,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也就是说,以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为重心,通过社会生活现象反映社会现实,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与生活的联系及其反映的生活现象,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判断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例如在人教版必修教材上册《劝学》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师说》,以及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的《孙权劝学》和课外的《乐羊子曰》等文章,以同样与学习有关的文章为引,让学生在了解不同体裁文言文的叙述风格的同时,对学习这一行为进行深入思考,以此丰富阅读内容,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和视野,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阅读经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三)促进学科整合,重在学以致用

语文包容性强,同时又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利用学科整合的形式,进一步强化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是应对新高考变化的有力举措。具体而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文本主题和内容,有意识地与其他学科进行联系和交叉,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并建立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例如,在教授《沁园春·雪》这首诗时,教师可以结合历史、政治等学科的知识,让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在创作这首诗歌时的背景等方面的信息,从而帮助学生深度理解诗歌,引出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我辈当以积极的姿态面对生活和学习,不辜负革命先辈的主题。而教学《赤壁赋》一课,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模拟名著《三国演义》片段,将信息技术融入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联想三国时期的历史,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对语文的理解不再局限于简单的背诵和阅读,而是能够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和人生阅历,尝试体会语文知识背后蕴含的深刻含义。例如,2023年新高考全国Ⅱ卷文言文阅读(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第14题是在旧高考题翻译题的基础上增加的新题:“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这是结合历史、政治等学科知识考查学生学科整合的能力,目的是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历史观。

(四)改革传统观念,实现全面提升

面对新高考语文写作题的变化,教师需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不再单一强调议论文,而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写作能力,让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题目要求和写作目的,灵活运用不同的体裁展开写作。因此对于写作教学,教师应当平衡各种体裁的教学比例,不仅要讲解议论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还要讲解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等文体写作特点和规律,让学生了解各种文体的优势和特点,并学会根据文体的选择自己擅长的进行写作。由此出发,教师教学的重点应是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合适的文体进行写作,尽可能发挥个人的写作特长,提升个人的写作能力。当然,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教师要提供全面的训练素材,让学生进行全面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常用文体的写作方法。与传统教学相比,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加全面,学生能够认识并了解更多的写作体裁,获得更多的写作训练。如此,学生的写作文体就不会仅仅局限在议论文上,而是更加广泛。例如2023年新高考全国Ⅰ卷中就要求学生以“我与故事”为主题展开写作。如果学生只是单纯地从议论文的角度进行写作,那么可能就会比较单调和刻板,难以体现出自己的阅读经历和个人风格。因此,提倡多体裁共同发展,才是未来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向。

综上所述,面对新高考改革,语文教师应当充分考量新高考模式下语文教学的变化和要求,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和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新的教学需要。只有这样,语文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收获知识、技能和素养,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相信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现行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也将逐一得到解决,学生也能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不断成长、不断进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陈丽.新高考背景下转变高中语文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索[J].试题与研究,2022(27).

[2]吴雅莉.新高考背景下如何转变高中语文教学[J].陕西教育(综合版),2022(5).

[3]戴浪.基于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策略转变[J].作文,2022(16).

[4]喬娜.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策略的转变[J].黑河教育,2021(9).

作者简介:韦文高(1971— ),本科,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高考研究、传统文化教育。

(责编 蓝能波)

猜你喜欢
新高考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如何打造新高考下的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新高考来了,家长该做些什么?
高中思想政治主观题解题技巧指导
浙江新高考化学《有机推断与合成综合题》的特点分析与复习策略
浅析新高考改革
新高考方案下高一化学课堂教学改进策略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关于高中语文鉴赏阅读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