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落实课程思政的策略分析

2024-01-26 18:50梁志梁飞扬
广西教育·B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案例分析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梁志 梁飞扬

【摘要】本文以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容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电子电工技术专业学生学情,同时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三极管与放大电路”的教学为例,论述在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流程的具體策略,并对教学效果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关键词】课程思政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 教学设计 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32-0053-06

中职教育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突出的价值,其主要职能是培养具备实用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这种人才在各行各业广泛分布、数量庞大。因此,在国家大力推进课程思政的背景下,中职学校各专业、各课程教师要正确认识课程思政对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性,应该积极探索落实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致力培养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和技能、较好思想品德的专业技术人才,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服务。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中职电子电工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为社会培养专业电子电工技术人才的重要载体,因此也同样肩负着落实思政教育的重要育人使命。笔者认为,只有将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思政教育工作落到实处、细处,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大国工匠”。下面,笔者将从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思政策略、教学效果评价等三个方面,具体论述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策略。

一、关于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内容、学情等的分析

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是十分重要的。究其原因,一是在“互联网+”社会生态中,电子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如电子信息工程、应用物理、电气自动化等领域,而中职电子电工技术专业人才多从事一线工作,他们思政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上述职业领域能否健康发展。二是由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基础性”特征,这意味着该课程具备教学周期较长、有较多的思政元素“渗透点”,便于通过“做中学”的方式构建课程思政体系,能够很好地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但是,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实施课程思政工作也存在显著的难点,突出表现为“科学的理性与思政的感性之间的冲突”。具体而言,即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学理性,然而思政教育却具有很强的感性,如何将学科的理性与思政的感性有机统一起来,是该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难点所在。如,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的三极管、触发器、电子电路设计等知识就呈现出很强的科学理性的特点,强调理性思维的运用,而课程思政主要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文化自信等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教育,如何将思政内容有效融入课程知识教学就是难点之一。

要想做好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思政教育工作,就要具体分析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只有具体了解该课程包含哪些课程思政因素、课程思政的结合点有哪些等内容,才能有效实施课程思政。为此,笔者对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进行了详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一是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主要教学内容有电器工作原理及功能、半导体器件结构,以及各种电路的应用范围、效率及形式等,这些是电子技术领域的基础内容,要求学生保持谦虚、严谨、踏实的学习态度;二是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人才培养目标上看,学生要掌握自主分析、设计电子电路的能力,能够解决生产、生活等不同场景下的一般性电子问题。由此可知,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包含有敬业精神、专业意识、职业道德等课程思政元素。而随着我国电子电工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技术基础实用性强、应用领域广,国家需要大批这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因此中职学校还应注重培育该专业学生的家国情怀、科学思维、工匠精神等品质,这些同样属于课程思政元素。这就是该课程落实课程思政的着力点所在。

了解学生学情是实施课程教学的另一个重要工作,也是有效实施课程教学的重要保证。为此,笔者对玉林市容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我校)电子电工技术专业的56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笔者发放问卷56份,回收问卷56份,其中有效问卷为56份,有效率达到100%。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笔者发现我校电子电工技术专业学生整体上表现出学习能力较低、学习兴趣不浓的问题。在接受调查的56名学生中,有43名学生(占比约为76.79%)表示学习电子技术基础课程非常吃力,而且学习目的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有49名学生(占比为87.50%)表示自己更加关注专业知识技能;而只有7名学生(占比为12.50%)表示对该课程感兴趣。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校电子电工技术专业学生对课程的认知还存在较大的偏差,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还严重不足。但是,中职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一般通过有效的引导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笔者认为,中职电子电工技术专业教师在实施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时,要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内容、科学设定课程教学目标、探索课程思政有效策略,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思政教育,从而培育更多有品德、有技术的优秀人才。

二、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教学分析

根据课程思政的具体要求,以及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我校电子电工技术专业学生学情,笔者将结合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三极管与放大电路”的教学内容,具体分析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具体策略。

(一)以课程思政理念为指导分析“三极管与放大电路”的教学内容

目前,虽然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有很多,但是各版本教材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大同小异,主要包括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两类。各中职学校电子电工专业教师应基于教学实际、学生学情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如章节重组、知识删增、顺序调整等,确保该课程知识点与思政元素更好地契合。以由王奎英编著、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这一教材为例,笔者从中筛选了具有代表性的知识点,实现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一书包括11个教学项目,以项目三“组装多级放大电路”中的任务一“利用三极管组装单级放大电路”为教学案例,该部分教学内容属于“常用半导体器件”的范围,是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基础知识之一。教材在该部分内容设计上采用了“先理论、后实践”的方式,先分别介绍晶体三极管的结构、分类、特征及参数等,后组织学生展开实验项目“搭接分压式偏置放大电路”。直观上看,这样设计突出了“理实一体化”的特征,但全部内容均以专业知识、技能传授为主,并未凸显对学生的德育价值。基于此,笔者对该部分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如表1所示),在知识、技能传授环节插入我国半导体科技发展史,以及整个半导体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攻关历程,以此对应家国情怀、爱国主义等思政元素,一方面以半导体发展成就激发学生的自豪感与自信心,另一方面阐明我国半导体科技发展瓶颈,激励学生以科技报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的热情。

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核心在于明确“三极管与放大电路”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的契合点,基于课程思政“显隐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主要采取“显性方式”来突显思政元素。例如,在“初步认识三极管”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把科技工作者具备的独立自主、文化自信、民族自尊、家国情怀等精神突显出来,激励学生努力学好三极管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又如,在引导学生分析、实践三极管电流放大作用时,由于涉及大量实操及实验环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团队协作、交流共享、严谨认真等思政元素。当然,教学内容设计主要依据教材资源,为了确保课程思政的有效性,笔者建议教师在开展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时采取项目式教学方法,例如设计“基于PCB板的LED声控灯制作项目”教学,相关教学内容就包括了PBL板介绍、电路设计、电器元件安装、焊接、编程、正确使用电烙铁等工具等,每个教学环节内容都可以对应若干思政元素。

(二)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的“三极管与放大电路”教学目标设计

《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一书将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划分为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层面,每个目标对应的思政元素如下。一是知识技能目标,主要是要求中职生掌握模拟电路基础、半导体三极管原理、负反馈放大器安装调试等知识技能,确保在未来工作场景、生活场景中有效解决各类电气装备的安装、运维、检修、更换等问题。在这一目标下,重点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标准意识等。二是过程方法目标,即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养成合作交流、经验共享、探究创新等品质,不断强化中职电类专业人才“学会学习”的能力与“科技攻关”精神,提高其对专业、職业的认同,确保其职业生涯的健康发展。三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笔者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的相关要求,以课程为媒介,着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职业素养及文明行为等,与这一目标对应的思政元素见表2。

教学目标设计与“三极管与放大电路”的相关知识点密切相关,其中知识技能教学目标相对统一,强调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及实践操作的掌握。过程与方法目标同样如此,即让学生通过对“三极管与放大电路”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培养合作探索、举一反三等行动能力。难点在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设计,笔者认为这一目标必须与相关知识点一一对应。例如,在“初步认识三极管”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将该目标设定为“基于对三极管的技术了解及发展历程,塑造中职生对国家科技发展的信心及奉献精神”。又如在“LED声控灯制作”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将该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严谨工作的态度、工匠精神”“培养学生遵守生产规章制度的严谨态度”“培养学生生态环保意识”等。

(三)课程思政理念下“三极管与放大电路”的教学实践

教学过程设计同样属于“中观维度的教学设计”,应符合建构主义理论的相关要求,即不是直接灌输知识技能和思政元素,而是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营造会话空间、调动知识经验等,实现学生的自主认知与充分内化。在具体教学中,笔者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每个教学阶段的实施过程如下。课前阶段强化情境创设。如生活用电情境、职业操作场景、故障排除项目等,基于逼真生动的“情境”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在此基础上渗透思政元素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课中阶段侧重学生感悟。如学生面临学习困难时,让其感悟团队合作、集体智慧远比单打独斗更有效果,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集体协作、精益求精等思想意识。课后阶段注重总结与拓展。总结的目的是“发现自我缺陷、吸收他人优点”,这是培养“学会学习”能力的有效渠道;拓展的目的是强化知识技能实用效度,增强学生不畏困难、科技攻关等积极意识。

一是创设情境,导入问题。情境是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背景、环境,旨在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反应。通过创设情境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在此基础上导入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结合本课教学而言,笔者利用视频、微课等形式展示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结构图、创新点,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弯道超车”入手,让学生了解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中所使用的IGBT芯片就是一种晶体三极管。在向学生介绍该产业优势、突出民族自豪感的同时,笔者提出“新能源汽车发展存在哪些技术瓶颈”的问题,同时向学生列举机械工程技术、壳体技术、芯片技术等多项技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展开判断,在教学情境中激活学生的内生动力。这样的情境设计可以让学生产生危机意识,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树立科技报国的信念。

二是呈现新知,“优劣参半”。通过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内生动力之后,笔者引导学生进入“新知呈现”环节。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基本职能是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所以“新知呈现”环节的设计应该围绕晶体三极管话题导入新知识点,包括该元件的原理、价值、特点及国内外发展历程等,让学生了解三极管的重要性。同时,新知呈现意味着教学内容进一步拓宽,这也为课程思政创造了新的实践途径。据此,笔者设计了“优劣参半”的探讨环节,即在教学过程中既向学生呈现我国在该领域的优势,如麒麟芯片、骁龙芯片、超算芯片等先进技术,又向学生呈现我国在该领域的劣势,如我国在该领域受到国外“卡脖子”的技术。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同时了解我国在该领域的优势和劣势,能够从正反两个方向实施课程思政活动。这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增强自豪感;另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与其他国家存在的差距,引导学生树立为国家、民族崛起而奋斗的远大理想。

三是组内协同,组间竞争。设计该环节的目的在于促进课程思政的实施,避免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只停留在口头说教上。其中,组内协同活动强调相互合作、相互交流。例如,笔者在课堂上设置一些练习活动,让学生根据PPT展示的PNP图纸,查找其中包含的三极管数量,说明三极管发挥了哪些作用等,以此培育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助人精神等。而组间竞争活动则旨在促进公平竞争、精益求精等意识的培养。

四是教学总结,分享感受。设计该环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回顾与反馈,其中教学总结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以及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思政体验,通过分享感受发现其他人身上的闪光点,找出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具体操作为,首先在单节课时教学结束后,师生共同进行总结,教师主要总结本课的知识点,可借助思维导图让学生了解得更加清晰和全面;其次由学生总结本课的不足,如哪些问题存在疑惑、教学设计还有哪些不足等,促进教师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教学总结、分享感受环节的实施,可以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也有利于课程思政的实现。

三、课程思政理念下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评价和教学效果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评价应强调“全面发展”,即评价不能只针对教学成效或学习成果展开,应保持一定开放性、多元性,将思政元素纳入评价范围,如从智育和德育展开“双线评价”,同时构建多主体评价体系、多元化评价标准、多类型评价方式等。如教学评价设计,教师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旨在检验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教学效果是否达到。同时,教学评价也是一个教学信息收集、学习情况反馈的渠道,因此教学评价要兼顾总结评价与过程评价两个方面。其中,总结评价应以教师为主体,借助教师专业知识与教学经验,对课程思政的成果进行最终评价(如打分方式)。但总结评价存在明显的缺陷,即很容易陷入教师主观评价中,导致评价过于绝对,无法让学生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过程评价应该体现出一定的互动性,可以采用学生互评、小组互评等方式,让学生通过对学习过程的自我检索,进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实现学生“知情意行”的协同发展。下面,笔者就如何进行学生自主评价、组间相互评价、教师专业评价做具体分析。

(一)学生自主评价

学生自主评价旨在认清自我、发现问题。依据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三极管与放大电路”的教学,学生的评价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要确保智育的基本要求,即让学生充分掌握常用半导体器件、三极管、放大器、组合逻辑电路等专业知识;二是要兼顾德体美劳的协同、均衡发展,尤其是德育方面取得显著效果,这是课程思政的主要目的。按照“教学评价设计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的观点,笔者将学生自主评价的评价指标划分为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態度价值观等三个层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采取引导的方法让学生展开自主评价。例如知识与技能方面,主要是检验学生对“三极管与放大电路”的了解水平与掌握情况,笔者让学生通过完成制作三人表决器、四人抢答器等实训项目,然后回顾实训过程中哪个环节出现障碍、问题,如实地记录和分享,最后给自己打分、总结出优缺点,进而提出对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如表3所示)。在整个教学评价体系中,学生自主评价的分值占20.00%比较合理,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根据调研结果,有80.00%以上的学生表示通过自主评价可以有效分辨自身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改进,有效提高了“三极管与放大电路”的教学质量。开展学生自主评价的目的是增强学生对自身实际情况的了解,通过“自我批评”与“自我激励”相融合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需要强调的是,评价指标并不是固定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可以灵活设定评价的指标。例如,设定学生自主评价的指标,除了包括对本课学习成果的评价(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等),还可以设计“课程思政自我评价”表格,具体指标依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展开。如根据“项目三组装多级放大电路”中的小组练习环节“三极管极性、引脚、质量的判别和静态工作点的调试”内容,设计的学习成果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检查电路板是否松动、是否存在虚焊、线路是否损坏、元件是否漏装等。教师可以在学生动手实践后,针对这一教学环节设计如下课程思政评价指标:①你是否对用电安全产生了新的认识?②你认为个人行为是否会影响到集体荣誉?③通过练习,你会对工作要求更加完美吗?④通过练习,你是否对职业素养增强了认识?

(二)组间相互评价

组间相互评价即各小组学生互评,是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设计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真正理解、掌握知识离不开四个方面的条件,分别是“情境”“协作”“会话”及“有意义的建构”,其中协作、会话的基本属性就是互动交流。通过调研发现,大多数中职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具备了稳定的学习习惯、经验及认知范式,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促进新知识内化,而对于不理解的知识点,也可以通过“会话交流”“情境创设”等方式快速掌握。因此,设计组间相互评价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找出他人的不足及优势,另一方面让学生能够在交流中纠正自我偏差,不断提高自我。在进行组间相互评价时,笔者主要采用李克特量表的方式(如表4所示),直接让学生进行打分(1—5分),这种做法操作简单、便捷且直观。如对实训教学项目进行评价,在学生实操完成之后,笔者要求小组之间相互检查成果,进而打分。组间相互评价在整个教学评价体系中占比30.00%较为合理,根据调研结果,4个小组之间相互评分结果的认同率都在95.00%以上,其中“主动帮助他人”“规范操作能力”的认同度较低,如有的小组认为应该在4—5分之间,实际打分只有2分,说明这两项的观察难度较大,在下一步教学中可以采取组间人员交叉的方式,即各小组有一名外组成员作为“观察者”。

(三)教师专业评价

笔者依据三个教学目标设置教师评价指标,认为教师专业评价在整个教学评价体系中占比50.00%较为合理(如表5所示)。教师专业评价依据“教学设计理论”进行,即将教学对象视为教学评价起始点,将教学目标视为教学评价落脚点,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课程思政元素及教学过程安排等,综合统筹评价内容。开展教师专业评价的目的,在于从专业的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最终评定。事实上,“教学设计理论”属于建构理论的分支,因此在具体指标设计方面,也要兼顾情境、会话、协同等“互动性因素”,表5的岗位责任意识、职业素养水平两个评价指标集中体现了这一点。这样设计可以全方位兼顾学生不同学习状态的评价,如日常表现(课堂)、职业素养(实训)等。教师专业评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例如表5可以在“三极管与放大电路”全部教学完成之后使用,根据调研结果,超过90.00%的学生对下表评价指标及结果表示认同。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属于中职电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该课程所提供的知识将运用于学生未来职业场景、生活场景中各种电子电器的安装、运维。将课程思政理念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深度结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技能与品德的协同发展,为培养德才兼备的电类专业人才奠定了基础。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落实课程思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是学生加深了对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认识。思政元素在带动中职生思政素养提升的同时,也让他们认识到学好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意义,因为该学科知识与人民群众生命及财产安全息息相关,牢固掌握知识是对社会负责的表现,客观上提升了中职生对这门课的关注度,原本一些对電子技术基础课程缺乏兴趣、存在轻视态度的学生也有了好的转变。二是学生的心灵及思想得到了升华。笔者通过简单调查及学生主动反馈,发现当前的教学过程、评价方式等在思政元素的渗透方面产生了“润物无声”的效果,学生并未产生突兀的感觉。三是有效地活跃了课堂氛围,促使“教与学”“师与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有学生指出,教师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发掘、引入思政元素的过程中,学生自身所考虑的问题也在增加,例如了解到我国半导体产业、三极管技术的发展经历,深深被科学家、科技工作者的精神所感动,在这种精神力量的支持下,学生的学习劲头、交流意愿、合作积极性等也更强。四是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专注度和学习效果。笔者从日常教学观察发现,之前学生在学习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时容易分散注意力,在实训项目执行过程中比较懒散、“各自为政”,而实施课程思政教学后,学生的纪律性及规范性意识大幅度提高,例如受到安全生产意识的影响,一些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能够自觉地将材料归位放好。

参考文献

[1]银健,崔勇.中职学校校本推进课程思政的“四融”模式探索[J].教育科学论坛,2022(33).

[2]卢雅勉.中职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提升探究[J].新课程,2022(39).

[3]刘利淑.试论课程思政在中职专业课中的应用[J].湖南教育(C版),2022(10).

[4]万文艳,王丽娜.中职课程思政的内涵及专业课程融入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21(11).

注:本文系2021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德技并修的中职电子专业课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思政模式研究与实践”(GXZZJG2021B12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梁志(1989— ),广西容县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子技术、职业教育、课程思政;梁飞扬(1991— ),广西容县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职业教育、课程思政。

(责编 蒙秀溪)

猜你喜欢
案例分析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父亲缺失案例分析
冷库建筑火灾特点及调查方法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让语文课堂评价语绽放异彩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