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与史料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

2024-01-26 06:05王旭
广西教育·B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史料高中历史文物

【摘要】本文基于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引用文物与史料内容丰富的特点,分析文物与史料在教材中主要有插图和图片、引文和资料、文物案例、史料分析等多种呈现方式,认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文物与史料有利于直观感受历史风貌、有利于从多元视角生动开展历史教学、有利于培养历史思维与跨学科意识,结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下册第1课涉及历史时间跨度长、知识点密集的特点,提出在教学中运用文物与史料的具体策略:以资源整合呈现最有效信息,以核心问题达成学习目标,以例题讲解紧跟学科前沿。

【关键词】高中历史 文物 史料 课堂教学

《中外历史纲要》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32-0130-04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作为现行普通高中历史必修教材,回归通史体例,内容广泛而全面。在内容编排上,它注重梳理历史发展的脉络和主线,对建立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提高历史思维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其中文物、史料的应用更为频繁与丰富,且时效性强、形式多样,成为现行历史教材的一大显著变化和突出特点。本文试从文物与史料在现行历史教材中的体现方式、内容特点入手,探究其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现行教材的基本特点和文物与史料的呈现方式

现行普通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两册提纲挈领地涵盖了中外历史的主要内容,综合了以往教材的特点。从体例上看,教材回归通史体例,总体上以时间为序,一改上轮课程改革将高中历史分为政治、经济、文化各一册的专题史体例。上册为中国史部分,每个单元先阐述某朝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再分述当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下册为世界史部分,以全球史观尽量观照不同历史时期世界各个地区的文明演进。从内容上看,教材的信息量大大增加。中国史部分大幅度增加了古代史的内容,世界史部分旧教材基本不涉及的南美、非洲、西亚、东南亚地区的历史演进等内容也有涉及。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在《中外历史纲要》教材中,文物与史料对历史知识体例的呈现和内容的展开都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表1初步整理了《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下册第1课中文物与史料的应用情况。

在《中外历史纪要》教材中,文物与史料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插图和图片

展示遗址分布、古代建筑、墓葬、艺术品、历史人物等,让学生通过视觉感知了解某一历史时期的物质文化遗产。例如,上册第1课使用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直观展示了该遗址的地形地貌,配合文字让学生了解中国是世界上人工栽培水稻的重要起源地。

(二)引文和资料

引文、资料主要涉及历史人物的言论、历史事件的记录、历史文化的表达等,有的是重要的古代典籍,有的是今人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著作,为学生提供了直接的历史资料和史料来源。例如,上册第1课引用苏秉琦先生《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一文中关于文明区系的经典性论述,可以让学生对中华文明起源这一根本性问题产生初步思考。

(三)文物案例

通过分析和解读文物,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特点。例如,下册第1课开篇即展示阿尔及利亚塔西利-恩-阿耶洞穴壁画中的两个局部,使学生对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形成直观的印象。

(四)史料分析

教材的一些章节中对历史事件或历史时期的史料进行了分析和讨论。通过学习和解读史料,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理解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复杂性。例如上册第1课“探究与拓展”环节中,集中引用《尚书·酒诰》《尚书·泰誓上》《尚书·泰誓中》《尚书·梓材》中的文献片段,让学生从多个维度对西周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产生深入思考。

二、文物与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与意义

隨着相关学科的发展,文物与史料资源整理研究成果日趋丰富,在历史教科书的应用也日益频繁。黄婷在《史料实证视角下高中历史教学对策》中认为,“丰富多样的史料有助于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为学生的深度理解和高效吸收助力”。邵婉君在《地方文物资源在高中历史探究课中的运用——以临沂市为例》中认为:“合理运用地方文物资源,并以此为依托开展历史探究课,无论是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还是实现历史课程的多样化都具有重要价值。”杨帆在《原始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冷战起源〉一课为例》中提出:“原始史料教学传达给学生一种历史的真实感,能让学生体验历史学研究成果的来源,有助于转变历史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下册第1课内容为中外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时间跨度长、知识点密集,文物与史料的应用更能有效还原古代社会的风貌、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当时的政治、文化和经济格局,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交融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一)有利于直观感受历史风貌

《中外历史纲要》的内容和篇幅较之旧版教材增加明显,对文物与史料的选择也着重体现新课标“史料实证”的要求,紧跟当前学术前沿,引用了大量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史料。例如,教材中选取的良渚古城城墙分布范围示意图、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及2001号大墓等均为21世纪以来较新的考古成果。这些文物与史料是历史的实物载体,通过图片观察和史料学习,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更能身临其境地了解其中的历史背景。

(二)有利于从多元视角生动开展历史教学

文明的产生、形成、发展包括演进路径等问题是考古学和历史学的根本性问题,对此,历来各种学说、见解众说纷纭。教师稍有不慎,就很容易陷入一笔带过或枯燥的说教之中。教材中丰富的文物与史料可以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故事,可以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历史概念和历史事件,提高对历史内容的记忆和理解。同时,文物与史料可以呈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社会层面的信息,帮助学生了解多元的历史视角。例如,广西的历史教师在讲授下册第1课时,可以通过阿尔及利亚塔西利-恩-阿耶洞穴壁画与广西左江花山岩画的比较,简要分析中外岩画题材、风格等方面的异同,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文明起源基本图景和内在机制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三)有利于培养历史思维与跨学科意识

分析文物和史料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即从史料中提取信息并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形成合理的历史解释。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对利簋及铭文的讲解,使学生了解该器物在商周断代中的重要意义,进而对中华文明起源、夏商周断代工程产生一定的思考。教材中选取的文物和史料涉及历史、艺术、考古等多个学科领域,使用这些材料进行跨学科教学有助于学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前后逻辑。例如下册第1课选取的阿尔及利亚岩画、苏美尔人战车图、古希腊塑像均为难得的艺术珍品,对其艺术风格的阐释有助于学生感悟不同时代、不同文明的艺术风格,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四)有利于落实核心素养与文化传承

“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史料教学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深入分析和思考史料,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同时培养批判性思维、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等重要技能。此外,文物与史料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材料的掌握,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本国和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更容易产生对历史的情感共鸣,培养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对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有关知识的讲授,向学生介绍距今12 000年前人工栽培水稻植硅石的发现历程,使学生了解这项重大发现的历史意义,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三、文物与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现行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中引用的诸多文物与史料,虽然对课堂教学大有助益,但也对一线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教材中的文史资料数量众多,篇幅和内容增幅颇大,教师在有限的课时里难以面面俱到地讲授所有的内容和史料;另一方面,教材在史料选取上注重代表性和学术性,紧跟前沿动态,很多史料甚至一线教师都没有接触过,教师也需要“充电”补课。

(一)以资源整合呈现最有效信息

高中历史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社会变革。教材中的文物与史料是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的重要资源。然而,现行教材运用大量的文物和史料呈现历史的多样性和广泛性,可能会使教学变得更复杂。因此,教师需要精心选择、整合和呈现这些资源,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专注于关键概念和教学目标,以确保学生能够获得最有效的历史学习资料。

例如,教师在讲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时,面对22处繁杂的文物与史料,可遴选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素材,将其有机地渗透到教学中。讲授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可选取元谋人门齿化石重点讲解其发现过程和年代,让学生了解中国西南地区也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区域。讲授新石器时代和城市兴起,可选择良渚古城城墙分布范围示意图,结合《史记·五帝本纪》的有关记载,强调古代文明的城市特征。讲授早期宗教与文化,可重点介绍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祭坛和女神庙,结合《尚书·酒诰》讨论礼制和文化。讲授政治和社会制度,可使用西周分封示意图,结合《尚书·泰誓上》《尚书·泰誓中》《尚书·梓材》讲解西周的政治特点和封建制度。

此外,在引用文物与史料过程中,教师应当提供充足的信息,如相关历史时期的背景知识、相关事件的概述以及与文物或史料相关的关键概念,帮助学生理解文物或史料的重要性和背景;也可以提出开放性问题,促使学生思考文物与史料中隐含的历史信息,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以核心问题达成学习目标

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提炼核心问题有助于引发学生思考,使其深入探讨历史问题,并将知识转化为有意义的理解。历史教育不应仅仅是知识传授,而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通过提出问题,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发展过程。通过研究特定的核心问题,学生不仅可以记住事实和事件,还能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和意义,有助于建立更持久的认知和更深刻的理解。

例如,教师在讲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时,可以展示阿尔及利亚塔西利-恩-阿耶洞穴壁画与广西左江花山岩画人物、动物、器具等不同题材的图片,然后提出问题:“大家觉得这两地的岩画有哪些区别?”通过视觉的直观对比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回答后,教师提出本课主题和核心问题:“刚才大家的回答都很有新意,今天课程的主题就是‘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我们将围绕两个核心问题展开学习,一是什么叫多元化,古代文化多元化的特征是什么?二是世界早期文明主要有哪些,各有哪些特点?”以上核心问题的提出有助于学生高效建立关于世界历史的知识结构,同时通过了解多元化的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分析古代文明的多样性。教师再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古代文明多元化的特点,如语言、宗教、生活方式等的多样性,研究不同的古代文明,如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等,探索不同文明之間的联系和影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

(三)以例题讲解紧跟学科前沿

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在于教师能否精准地把握教学方向,紧跟历史命题趋势,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在当前快速变化和多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历史学科不断发展,命题趋势也随之变化。教师要时刻关注历史研究的最新动态,了解命题的趋势和要求,从而更好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教学内容与考试要求相符,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教师在讲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时,可以在讲授利簋铭文释义的同时,联系近年各地的高考模拟题,让学生巩固相关的知识点。如引入湖南、湖北、河北、广东、江苏、辽宁、福建、重庆等地部分重点高中联合参与的T8联考重庆市历史试题:

下图是1976年出土的利簋及其铭文拓片(图略)。学者张政娘释其铭文曰:“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这有助于研究当时的①军事战争 ②天文历法 ③土地制度 ④商品经济 ⑤文字书法

A.①②④ B.①②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

教师对选项逐一进行分析:军事战争,张政娘解释铭文中提到“武王征商”;天文历法,铭文中提到“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意思是武王攻打商纣王是在甲子日清晨,岁星也就是木星正在天空,到黄昏即结束战斗,占领了商邑,这就与天文历法和时间的测量有关;土地制度,铭文没有直接提及土地制度;商品经济,铭文中虽然提到“赐有事利金”,这里是奖励军功,没有涉及商品经济中的贸易和交换,这个选项具有一定的迷惑性;文字书法,铭文本身是文字书法的一部分,通过研究铭文可以了解金文书法风格。最后总结:历史事件和文物史料通常涉及多个方面,而不仅是单一的主题,本题需要学生会读图、用图,理解史料的意义,具备时空观念,结合相关信息解释历史材料,体现了最新的命题趋势。

丰富的文物与史料为历史教学提供了珍贵的课程资源,也对师生双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整合和利用这些文物与史料资源,通过实际案例的讲解和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历史问题。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史料的辨析能力,使学生能够客观、正确地理解历史事件,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使学生成为有追求、有担当的历史文化传承者。

参考文献

[1]黄婷.史料实证视角下高中历史教学对策 [J].天津教育,2023(15).

[2]邵婉君.地方文物资源在高中历史探究课中的运用:以临沂市为例[D].苏州大学,2022(1).

[3]杨帆.原始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冷战起源》一课为例[J].历史教学问题,2017(5).

作者简介:王旭(1985— ),安徽枞阳人,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商周考古、民族考古。

(责编 周翠如)

猜你喜欢
史料高中历史文物
文物的栖息之地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文物的逝去
史料二则
文物超有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