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健康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和发展策略分析

2024-01-27 08:39王晓迪王力郭清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23年6期
关键词:技能人才专业

王晓迪, 王力.2, 郭清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继续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近年来,随着健康服务业在我国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健康需求不断提高,新冠疫情也使人们进一步意识到自身健康的重要性,迫切需要专业人才提供层次多样、种类丰富的健康服务,这对健康管理人才队伍建议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目前我国健康管理学科和行业发展已进入新阶段[1],但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况与健康管理服务的高需求间还存在一定差距。基于此,本文探讨当前我国健康管理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健康管理人才培养发展策略与建议。

1 我国健康管理人才培养机遇

1.1 政策环境支持健康管理人才培养

党的十八大以来,与健康管理人才培养相关的文件频出。2013年9月28日,《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0号)中明确指出,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健康服务业相关学科专业,规范并加快培养健康管理师等从业人员。《“十四五”卫生健康人才发展规划》提出“需要进一步拓宽人才范畴”,老年健康、职业健康、健康服务业等相关领域人才一并纳入卫生健康人才范畴,加强培养、开发、建设和管理。各类政策和法律的颁布,体现了国家对健康管理与健康促进相关专业人才的政策倾斜,为健康管理人才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1.2 健康管理相关市场需求巨大

据预测,到2050年,中国人口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将达到4.3亿[2]。与此同时,我国还面临着慢性病患病人数多、医疗费用高、病程长等问题。近年来又叠加新冠疫情的影响及生活方式的转型,使得人们对健康服务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高层次的特征。以维护、促进个人和群体健康为中心的健康服务业迎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对健康管理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多。然而与旺盛的需求相对应的是供给严重不足。报道显示,我国目前每15万人配有1名健康管理人员,加之由于生活、工作、环境等因素,我国有6.5亿劳动人口处于亚健康和疾病状态,据此测算出的健康管理人才供需缺口达2 000万以上[3]。

2 我国健康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健康管理师的兴起与发展

健康管理师这一概念和职业的产生起于2003年。2005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健康管理师”列入卫生行业国家职业目录,对健康管理师的职业定位为“经过规范的培训并考核合格,可以从事疾病预防、社区健康管理、健康监测、健康评估、健康维护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4]。2019年,健康管理师职业技能标准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出台。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及社会需求的激增,使健康管理师的报考人数在2017-2019年呈现出显著增长趋势。据统计,2018年有6万人报考健康管理师,2万人通过鉴定;2019年报考人数增至37万,其中14万人通过鉴定并取得健康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5]。

健康管理师职业的发展暴露出诸多问题。调查显示,我国健康管理师报考队伍以大学本科、专科学历及30岁以上的女性为主,考生基本都已在职多年[5],这样的生源结构不利于职业教育与就业形成联动。国家卫健委尚未开展一级、二级健康管理师的鉴定工作,而三级健康管理师报考的最高条件仅是具有医药卫生专业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此外,近年来出现了报考热,主要是由于利益集团基于旺盛需求和薪水提升、考试补贴等物质驱动吸引,在个别培训机构中形成强制提供配套服务以扩大盈利点的扭曲链条[6-7]。

2020年,人社部印发《关于做好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退出目录有关工作的通知》,指出要分步取消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推行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此举有利于破除对技能人才成长的限制,促进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此后,健康管理师逐步由具备资质的社会组织开展等级认定。此举从国家层面上看,其是为了进一步将人才培养与就业挂钩,但对于健康管理师人才培养而言,却是不利因素。这意味着国家对于健康管理师的认可度降低,对于一个新兴职业发展不利。

2.2 其他职业教育逐步开展

2019年10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民政部联合颁布《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19年版)》,提出开展养老服务人才培训提升行动。目前,我国养老护理员仍存在数量严重不足、专业技术水平偏低的情况。目前,从事养老护理员工作的人员主要分为家政服务员、获民政部门颁发证书的养老护理员和护士三种。其中,养老护理员的培训机会少、覆盖面小,社会面积极性不高,养老护理员知识和能力无法满足老年照护的需求。

2020年5月,人社部公布了10个新职业,社群健康助理员位列其中。社群健康助理员指的是运用卫生健康及互联网知识技能,从事社群健康档案管理、宣教培训、就诊和保健咨询、代理、陪护及公开卫生事件事务处理的技能人员。深入推进健康中国战略,需要扩充基层社区的健康工作者,社群健康助理员填补了这一空缺,他们既能运用卫生健康知识及互联网技能从事社群健康档案管理、宣教培训及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又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就诊、保健咨询、陪护服务等,对接社会广大需求。目前,该职业培训的官方教材正在编辑出版中,人才培养路径将逐步规范。

2.3 学历教育快速发展

2016年,教育部首次批准我国5所高校招收“健康服务与管理”本科专业,截至2021年,全国共有124所本科高校开设“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该专业为四年制本科,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8]。各高校在该专业课程设置上,均设置了公共管理学基础课程,并根据各自学校的优势学科及特色,设置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的相关课程。如浙江中医药大学以中医药为特色,设置了中医学概论、中医养生学等课程;山东体育学院将该专业开设在体育社会科学学院下,以运动健康管理为特色,开设了营养学、运动健康促进技能等课程。但部分院校在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定位上未能与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进行明显区分,在课程设置上与卫生事业管理等专业的课程体系很接近。专业定位的不明确将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特色,且部分院校在培养目标的设定上未能体现出院校优势[9]。此外,部分高校的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尚未形成系统的师资队伍,加之部分院校的实验室建设落后,导致人才培养重课本、轻技能,不能培养出符合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截至2021年,全国有186所专科院校开设了三年制“健康管理”专业。据调查,目前已开设健康管理专业的专科院校中,位于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圈的占比超过半数[10],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新兴专业的开设与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经济发展可推动新专业的产生和发展。

此外,已有部分高校开展健康管理专业人才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天津中医药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北京中医院大学等高等院校陆续开展了健康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徐州医科大学等高校硕士生招生专业中有与健康管理相关的专业,另有如贵州中医药大学、新疆医科大学等高校在招生目录中有与健康管理相关的研究方向可供报考。但由于目前健康管理人才的职业定位尚不够清晰,尚没有相关的职称晋升体系,部分人选择转行、换岗等。且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目前属于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在诸如公立医院、卫生行政机构等学生青睐的就业单位上,存在较多报考障碍。

3 对我国健康管理人才培养的建议

3.1 政府层面:创造健康管理学科发展的支持性环境

政府部门应从实际情况出发,首先应考虑出台相关机构健康管理服务岗位的设置。对于社区基本卫生服务项目、综合医院健康管理(体检)中心、疾控中心健康促进职能部门等单位部门中的相关岗位,落实对健康管理师资格证书的要求以及职称晋升等配套政策,将是对健康管理人才的一剂“强心剂”。另一方面,职能部门也应加强对职业培训的监管,对从事职业培训的机构做好资格审批、培训组织、考务工作的过程监督,也可借助社会力量推动和创新健康管理人才培养机制,解决健康管理师培训“乱象”问题。

3.2 产业层面:充分与互联网等新技术结合,培育复合型应用人才

健康管理人才的继续教育应与时俱进,学用结合。在5G时代,如何将先进技术与健康管理相结合,向居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是国家战略层面高度关注的问题[11]。“互联网+健康管理”、健康管理的风险评估、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技能的培养在人才的应用及继续教育中,应作为重点培养方向。在互联网医疗与大数据背景下,远程健康管理平台与生物传感设备的结合,为慢性病管理提供了新模式。而健康管理人才也需要掌握更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以快速适应健康管理服务的发展与应用趋势。高校可与企业联合建设人才培养基地,以培训促发展,以实操增技能,高校学生可深入一线实践,社会人员也可通过参加理论培训班等多种形式进入高校学习。

3.3 高校层面:创新高校培养与社会办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的健康管理人才除了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外,还有大量通过再教育从事健康管理工作的社会人员。从高校的角度,应广泛探索与社会培训机构合作的模式,形成有机联合体,通过诸如人才培养联盟等形式规范社会办学,指导社会培训机构的课程内容,进一步完善和考核机制设置,检验机构的教育效果和教学水平。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值得借鉴[12],可以对健康管理人才培养定位进行细化,比如设置营养健康师、妇幼健康师、健康保险经理、健康教育专员等门类。

3.4 科研机构层面:以点带面,探索健康管理学科的性质与定位

科研与实践相互作用。在加强学科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通过科研项目,进一步明确健康管理的性质和定位。根据《健康管理概念与学科体系的中国专家初步共识》[13],健康管理学集医学、管理学、信息科学为一体,是一门交叉学科。健康管理服务针对的是健康的影响因素,而这些因素既有生理、心理层面的,也有社会层面的,与生活方式显著相关。因此,健康管理人才也需要具备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并由行业和市场作为主导来不断探索该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目前的健康管理人才没有成熟的机构和岗位设置作为应用的依托,其作用和产出也难以满足民众对健康的需求[14]。因此,需要通过科学研究不断明晰健康管理学科的范畴、核心技术等基础问题,形成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学科体系,从传统的体检向早筛查、早评估、早干预的健康管理转变;从以医院为主向院内院外相结合,重视和调动“自己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健康自我管理转变;从“以病人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提供主动、连续、系统和全程的现代医学服务模式转变。

3.5 实践运用层面:留好用好健康管理人才

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满足市场需求,促进就业。如何利用好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并吸纳更多的相关人员进入该行业,是实践运用层面需要考虑的问题。针对健康管理“科班出身”的人才数量少、转岗人员多、社会人员多的现状,提出如下建议:第一,真正用好健康管理专业人才,重视其在卫生健康行政机构、医疗机构等相关机构中的作用;第二,针对目前综合医院健康管理中心有较多由其他医务人员转岗从事健康管理工作的现状,开展健康管理理念和技能的继续教育培训,使其真正将视野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到“以健康为中心”上;第三,健康管理涉及到人的生命健康权利,社会人员进入健康管理领域,需要进一步规范准入门槛,虽然健康管理师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已交由社会机构,但用人单位在实践中仍然需要加强监管,使其恪守职业道德,提升健康管理人才队伍的素质和职业形象。

猜你喜欢
技能人才专业
高级技能
人才云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秣马厉兵强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