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全国名中医刘宝厚教授养生经验探析

2024-01-27 09:49陈玉铭郑访江
光明中医 2023年23期
关键词:刘师

陈玉铭 郑访江

刘宝厚,原名刘宝厚,生于1931年4月,甘肃省兰州市人,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原兰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届甘肃省名中医、首届全国名中医。刘教授1957年毕业于西安医学院后,分配到兰州医学院(现兰州大学医学部)工作。1959年,刘教授参加甘肃省第一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并拜甘肃省著名中医药大家柯与参研究员为师,走上了中西医结合之路[1]。1969年,刘教授被抽调开展全省气管炎防治工作。20世纪70年代末,刘教授正式踏入中西医结合防治肾脏病之路,先后提出了“中西医双重诊断,中西药有机结合”和“中西医结合的关键在于找准结合点,标准是能否提高疗效”的诊疗模式,创立了肾脏病“标本兼治,祛邪安正;湿热不除,蛋白难消;瘀血不去,肾气难复”的三大肾脏病治疗原则,创立了“病位病性辨证法”理论体系。他提出的气管炎三型(寒痰型、痰滞型、喘促型)、三期(迁延期、急发期、缓解期)方案,1975年被修订为全国试行方案;他提出的慢性肾炎4个本证(肺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5个标证(风邪、水湿、湿热、血瘀、湿浊)相结合的分型方案,后被国家卫生部收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20世纪80年代以后,他率先将血液流变学检测运用到肾小球疾病血瘀证的诊断、中医辨证及疗效评估上,有关论文在国内被广泛引用。他帮助支持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科建立了甘肃省中西医结合肾脏病诊疗中心,帮助支持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肾脏病科建立了甘肃省中医肾病诊疗中心[3]。他曾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第一、二届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第一、二届副主任委员,先后培养出许筠、戴恩来、刘新、马鸿斌、甘培尚、曹田梅和薛国忠等数名享誉陇原的名医高徒。如今91岁的他,身体健康,精神抖擞,坚持诊疗,现将其健康长寿养生经验总结如下。

1 修为养生

信仰事业,服务患者。刘老师从年轻时就树立了继承前人意志、全心全意为人类健康事业而奋斗的伟大梦想,一直以来都踏实肯干,毫不松懈,成果丰硕。他因孜孜不倦、追求事业而健康长寿,现九十多岁高龄,并为中西医结合事业奉献余热。

刘师常说:“我的长寿秘诀就是事业。我每天都在打算着明天要做些什么事,把信仰放在事业上,这样我才能每天保持积极的状态”。他认为,一个人在认真工作的同时,就能享受到工作的乐趣,才有利于身体健康。如果只是一味地寻求健康,那一个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刘师总是把工作放在第一位,以患者为先,以“我的中西医结合之路”为人生轨迹,以传承创新中西医结合事业作为终生大任,支撑着他生命之树长青。他八十岁后每年仍能诊治8000多位患者,还经常教导学生要多“悟”、多总结医案、多写文章,对成长和养生都有好处。这些都是他热爱中西医结合事业、把宝贵经验传承给学生的真实写照,也是支撑他健康长寿的精神动力。

2 正气养生

保养肾精,顾护脾肺。《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意思是说,酸甘苦辛咸各归一脏,任何一种脏腑虚弱了,补益的时间不可短,药食气味厚薄当适可;如果气薄时短无济于事,气厚时长也会补之过度也会生变。

刘师深知,中医养生精华,当重视先天肾气、后天脾气的充养,认为肾气与健康长寿关系密切,并提倡顾护脾肺之气以提高免疫力。据他介绍[4],古今长寿者多进食枸杞子、沙苑子、延寿丹、龟龄集等补肾强精,并介绍了自己服食的补肾强身酒之组成:人参、枸杞子、熟地黄各24 g,冬虫夏草、沙苑子、锁阳各9 g,远志、龙眼肉、胡桃仁各21 g,以白酒二斤,浸泡30 d,每日饮1杯(约15 ml),早晚均可。

刘师特别推崇漳县蛤蟆党参,经常自己服食,其补益脾肺肾气之效不差于冬虫夏草,而且价格低廉,容易找到野生正品。在治疗肾病和糖尿病等病有气虚证候时,刘老师善用太子参、黄芪、党参、白术、山药、黄精等益气药物;常用黄芪、白术、防风组成的玉屏风散补益脾肺、护卫肌表之气,预防感冒,调节人体平衡;常用黄芪、当归补益气血,以促进肾气的恢复和湿瘀的排化。

3 饮食养生

合理膳食、适当饮酒。刘师在饮食方面不过分强求,经常肉、米或面、蔬菜相结合,适当进食水果,每天不忘半斤牛奶和2个鸡蛋,吃饭七分饱,饭后活动半小时,然后晒晒太阳。他特别爱吃炖得舒松爽口、肥厚腻香的猪蹄。因其富含胶原蛋白质,脂肪含量比肥肉少,能够防治皮肤干瘪起皱,增强皮肤弹性和韧性,对延缓衰老和促进儿童生长发育都具有特殊意义[5]。刘师也主张饮食要有节制,一是不能吃喝得过饱,必须细嚼慢咽,以防饮食不能消化,阻滞气机,导致腹胀胃痛胁痛等不适,也会影响二便,大便不爽或干燥,特别是睡前饮食过量,会导致难以入睡、梦魇纷纭、尿频干扰休憩;二是饮食经常过多,特别是猪肉和米、面过饱,导致肥胖,活动不方便,记忆力和性功能下降,滋生糖尿病、高血脂症和高血压病等代谢性疾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三是少食煎炸炙煿、油腻咸辣,少吃外卖饮食,以防日久后损伤胃肠;四是饮食时少说话,不要生气,防治食物误入气管而咳嗽连连,不利于消化吸收;五是不可暴饮暴食,以防发生急性胰腺炎和肠梗阻等病;六是不可过于挑食、偏食,也不可为了身材苗条而过于节制饮食,以防营养过剩、营养不良与不全面,过于挑剔饮食,给家庭烹调带来困难,或许影响家庭和睦。

刘师习惯饭后适量饮酒,主要是喝白酒,更建议常饮红酒,能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的阻塞。药酒更是养生必备,古代宫廷常备壮阳防老的药酒。白酒味辛,气温,入手太阴肺经。酒性辛温宣达,黄者重浊而走血分,白者轻清而走气分,善开鼻塞而行经络,暖寒滞而止痛楚,故能治胸痹[6]。刘师常说,治疗胸痹的瓜蒌薤白白酒汤和瓜蒌薤白半夏汤都用白酒,治疗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代、心动悸之炙甘草汤用清酒,都是心胸疾病应用酒的良方。治疗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的薯蓣丸,就用酒送服;治疗五劳虚极、羸瘦、内有干血之大黄虫丸,用酒服。这些都是老年人影响生命和健康状况的方剂,酒起了活血救心、通经活络、止痛宁神、兴奋神经和缓解心理压力的作用,故许多医家乐师、文人雅士、画师墨客不离酩醴,医家治病难分杯酒(醫下酉部,医源于酒、酒为百药之长也)。

刘师门诊时喜欢喝清茶。坚持喝茶有抗辐射、降脂、除口臭、醒神等作用,也有抗癌之功。“茶为万病之药,勿忘饮茶健身”[7]。鉴于拓展传统茶文化和商业之需,也将一些水果、中药纳入茶的系列,有单味的菊花茶、苦丁茶、决明子茶降压通便,玫瑰花茶、茉莉花、合欢花茶和黄花菜茶以疏肝解郁,胖大海茶、柠檬茶、金银花茶解毒利咽,蒲公英茶、虎杖茶、败酱草茶清热解毒、化湿泄浊,防治湿热之毒引起的胃炎、肝炎、泌尿系统感染和妇科感染;三七花茶活血疏肝;更有将枸杞子、黄芪、龙眼肉、大枣放在泡茶一起安神兴阳,将荷叶、山楂、泽泻、绿茶、丹参等煮茶降脂等。

4 德仁养生

和睦互助,弘扬功德。广西巴马是世界五大“长寿之乡”之一。2008年统计,每10万人就有31.8人在百岁以上,比国际标准高出24.3人。研究发现,长寿之家多是和睦的家庭,子孙孝顺,尽享天伦,平等随和,同甘共苦,伤心事少,烦恼少,全家同心合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做事容易成功,且成功又会提振自信心,提高凝聚力,如此良性循环,是健康长寿最基本的心态和状态[8]。

刘师一生热爱中医学,深知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的长寿养生之道,夫人韩素萍更是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刘师,夫妻伉俪情深,和睦互助,构筑了夫妇共同的长寿之舟。

刘师的父亲刘尔炘是清朝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因不屑清政府腐败无能的行径,1897年借祖母去世守孝而辞官归兰,在兰州执教和参加社会活动,广施善举,闻名遐迩。曾著《拙修子太平书》《兰州五泉山修建记》与《劝学迩言》等十余种著作。刘父书法多体兼备,功夫深厚,字体遒劲雄浑;对联自编自写,语句朴实,风格多样,不拘一格,意味深长。

刘师常讲:“积有善功,常存阴德,可以延年”。刘老师潜心总结其父功德,铜神再入五泉山望来堂,在兰州市博物馆举办陇上名士刘尔炘书法艺术展,并编纂《刘尔炘书法集》[9]、《刘尔炘文集》[10]、《刘尔炘诗集》[11]和《刘尔炘楹联集》[12]等著作。刘师的博士研究生、甘肃中医药大学教授戴恩来,帮助导师完成了一大心愿——编辑出版了《陇上大儒刘尔炘》[13]与《果斋全集》[14]2本著作,并在其主编的《甘肃中医药文化》[15]一书中,介绍了刘老师和其师父柯与参的小传及对后世的影响。

5 情志养生

淡泊名利,心胸开阔。“物来顺应,事过心宁,可以延年”。刘师向来平易近人,对已经挂号患者从不推辞,即使下班时间拖延到中午2点钟也不在意,部分患者是从外地来的,坐车乘飞机住酒店很不容易,宁可自己延迟工作时间,也不能耽误患者治疗;看病时,查阅病史资料非常仔细,记录病历极为细致,字迹工整,毫无潦草,唯怕疏漏个别症状、体征和检查结果,怕别人看不清楚而影响诊疗;因熟知现代医学诊疗肾病的指南和规范之优缺点,用药常是十二味左右的中草药加自研胶囊1~2种,有时加用西药降糖、降压、扩血管、抗菌素,基本不用古今他医创制之中成药。老人家为医疗卫生奉献60余年,获得国家和省级以上荣誉不少,从不抱怨得失,淡泊名利,常遗憾没有将中西医结合之路铺到极致,没有为关怀自己的单位做更多的工作,没有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疾苦,没有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弟子和学生。老师对于自己要求十分严格,搞科研达到顶级水平,绝不弄虚作假,堪称同行典范。

老人家和蔼可亲,从不动怒而批评医护人员或学生,而是谦和、井井有条、不厌其烦地讲解相关知识与注意事项;碰到研究生宿舍书桌狼藉邋遢,亲自动手清理,非常呵护他人的面子。即使极个别患者或家属故意找茬,也不在意,总是和颜悦色耐心解释,从不计较患者是否有感恩之心,对个别患者或家属因感谢而带来土特产总是拒收,所以很少有人带礼品。

6 起居养生

以静为主,动静结合。刘师时常教导众弟子生活、工作、学习要注意劳逸结合,不能过度劳累,再忙也要抽空安静一会,闭目静躺一阵,或打牌、摆弄花草盆景,或闲看缸中鱼游弋之态,计划明天和以后做什么,回忆一些医案的得失等。教导众弟子呵护身体,工作不必过于急切,只要身体好,以后有时间学习和干更多工作。古往今来,在40~70岁年盛力强阶段,许多成功人士因过度劳累、心肌梗死、恶性肿瘤、车祸等英年早逝,都是疲于奔命,饥饱失宜,不及时检查身体,或有疾病拖拖拉拉,或遇事慌张,未能关注各种复杂因素。像刘师一样的医生(特别是中医)们退休前后,正式步入人生的“黄金期”和“收割期”,都乐于微动似静,总结经验,著书立说;多处看病,临床带教;录教学视频,办培训班,将科研结果变为中成药制剂。如以经方治肿瘤的陕西王三虎教授、在国际传播经方如火如荼的南京黄煌教授,以及学验俱丰、著作极受医患关注的陕西王幸福老师就是代表。

有人调查海南省澄迈县11个乡镇的498位90岁以上的老人后发现,62.2%的老人每天运动(主要是散步和干家务活)30 min以上,77.8%的老人经常到邻居家串门[8],其实就是以静为主的运动。全国名中医严世芸先生严守“龟法”养生经,乌龟喜欢安定,人惹头缩入壳,安定后探头伸肢。不求喧嚣,但求安定,动静结合,终达寿域。

老师不善刻意锻炼身体,平时在家属区周围转转,实践自己创制的简易体操,在跑步机上活动一会,或在按摩椅上舒松筋骨,揉按足三里、合谷、涌泉、百会等穴位,或在花园里呼吸一会新鲜空气,舒展腰身,踢踢腿,弯弯腰,打一会太极拳。晚上9:00—10:00休息,绝不超过11:00,早上6:30半起床,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7点40分上门诊或查房。刘师特别推崇《寿世保元·不寐》中“睡法”:“睡不厌踧,觉不厌舒。踧者,屈膝卷腹以左右肋侧卧,修养家所谓狮子睡是也。如此则气海深满,丹田常暖,肾水易生,益人弘多。舒体而卧,则气宜而寡蓄,神散而不潜,故卧惟觉时可舒体耳。西山蔡季通引《千金方》睡诀云:睡则必屈,觉正而伸,早晚以时,先睡心,后睡眼”。刘师平时善于总结病例,写作著述,《〈伤寒论〉与病位病性辨证》[16]一书,都是他一字一标点敲上去的,敲键盘动脑筋也是一种养生方法。以静为主、动静结合是他的养生之道。

刘师确有忧国忧民、担心中医发展之心,经常和弟子们在“名师出高徒”微信师生圈分享一些国家大事,譬如甘肃是国家芯片大省,75岁江苏老大娘给郎平的公开信,防治新冠肺炎的中医药方法,“病毒专家”公开无视中医药在防控新冠病毒感染中的巨大作用等。这种“阳气”深潜他老人家“宝体”,生生不息,为延年益寿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刘师的养生经很多,深邃简朴,但付诸实践却不容易。吾辈当不断学习,以修身孝亲,广传老师长寿经,使更多的人受益。最后,以戴恩来教授献给刘师八十华诞的两句贺寿诗结尾:愿借天仙灵芝草,永护恩师驻春荣。

猜你喜欢
刘师
刘桂颖治疗感冒后咳嗽临床经验
刘沈林辨治胃癌术后经验撷菁
刘建秋教授运用药对治疗支气管哮喘经验∗
基于频数分析的刘兰林教授治疗黄褐斑用药规律研究
我是曾被刘黎明教授赶出教室的人
美妙的声音
刘建秋教授运用气机理论治疗哮喘经验总结*
海军赞
刘沈林巧用虫类药治疗大肠癌思想探析
刘玉洁运用经方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证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