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建设

2024-01-27 13:41王琳琦房艳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2期
关键词:多元主体生态保护生态文明

王琳琦 房艳

摘 要:近年来,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就越发体现了生态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建设是以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理论基础,有着其独特的理论优势、制度优势和文化优势。我国生态问题主要是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建设。通过弘扬绿色发展理念,践行绿色发展方式、促进社会多元主体参与、推进绿色科技创新以及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来促进我国生态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关键词:生态现代化;生态文明;生态保护;多元主体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2.001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有很多的环境问题,对人民群众的身心和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将生态文明提高到“五位一体”的高度,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进一步强调了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持续推进生态现代化建设,加快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的理论基础

1.1 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

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业革命的一次次变革,人类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也导致人类对于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开发利用的力度进一步加大,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全球性的温室效应、空气污染、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20世纪80年代,为了应对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西方的相关专家开始探索应对此问题的道路,生态现代化理论也因此得以产生和发展。

生态现代化最早是由德国的约瑟夫·胡伯提出的。由阿瑟·摩尔、马藤·哈杰尔等对生态现代化理论不断从各个学科,各个角度来进行理论构建,不断丰富和发展。生态现代化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理论。它提倡通过科学技术和科技创新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推动绿色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和谐发展。生态现代化理论摒弃了传统的人类通过科学技术来征服大自然的现代化理论,明确指出要通过科技创新,运用先进的绿色环保技术来实现预防和治理,同时强调要动员社会各个方面的主体力量,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以及人民群众的积极行动,来进行生态的相关保护。通过整体和综合的考量,从原材料获取一直到生产消费,再到回收和再利用等各个环节进行长远规划。最终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现代化建设的共同发展,相互促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互利耦合,达到“双赢”局面。

但是,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也有其独特的缺陷。它没有认识到生态的污染与不可持续的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是资本本身所具有的永无止境的追逐利益的最大化的问题。只是强调要运用科技创新与变革等手段来解决生态问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最终还是导致生态的不可持续发展。因此,应该辩证地看待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2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是在自然中的人,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两者是统一的。人离不开大自然,人与大自然要通过实践不断的进行交换,来彼此共同的发展。恩格斯说:“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的”。人不是要去征服自然的,也不能强迫自然依附于人类。人是从自然中诞生的,自然为人类提供各种物质条件,人类依赖自然,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资本论》中也指出,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关系,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依赖自然,要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合理的分配制度和生产方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我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物质交换,从而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正是马克思主义中相关的生态思想为中国生态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建设的优势

2.1 理论优势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已经意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指出要兴修水利,治理好洪水,应对风沙,号召要多种树,节约增产。后来邓小平指出,加强生态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用科学技术来促进生态环境的建设。江泽民进一步指出,要可持续发展,进行制度保障。胡锦涛也提出要统筹人与自然,统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为千千万万的子孙后代着想,突出环境保护,增强忧患意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统筹推进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努力实现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建设美丽中国和建设新时代的生态文明的行动纲领和科学指南。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蕴含的内容十分丰富,辩证看待了保護环境和发展经济之间的关系,既要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又要保护好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我国的雾霾天气明显减少,环境质量越来越高。

习近平总书记曾生动地将生态环境比作绿水青山,将我们的经济比作金山银山,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的70多年里,我国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第二个阶段“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第三个阶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由此可见,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不可以偏废。应该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让两者实现良性发展。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统一。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有着本质的区别,是对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的超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借鉴和吸收了西方的生态现代化理论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及经济生态化等方面的成功经验;而且借鉴和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验教训,克服了其本身存在的缺点,将生态文明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出发点更高,站在整个人类的高度,内容更加丰富,是更加适合中国实际的理论。同时也为全人类提供了一条有别于西方生态现代化建设的中国道路。

2.2 制度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建设有着巨大的制度优势,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没有找到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源就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仅仅只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技术、生产等问题进行改变,因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资本的逐利属性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最终将会导致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制度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的根本执政理念,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人民群众要求环境更美丽,生态更良好。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快建设生态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起来的,过去的光辉成就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度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克服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缺点,从国家层面,高屋建瓴地搭建起顶层设计,通过党的领导,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更好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建设。

2.3 文化优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民族的智慧,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为我国的生态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借鉴和文化底蕴。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自然观。道家的庄子在《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论语·阳货篇》指出,“天何言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载?”。《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都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成和谐共生的关系,人要向自然学习,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同时还指了一些具体的生态保护措施,如古人言,“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也曾言,“竭泽而渔,岂不获得? 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 而明年无兽。”这些都无不显示了我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生态智慧与文化底蕴。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无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借鉴。

3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的必要性

3.1 环境污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家GDP已经稳居世界第二,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生产力快速发展。但是粗放的工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造成全方位的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地资源污染等。工业化发展以及日常北方的供暖消耗了大量的化石能源,同时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导致了很严重的空气污染和雾霾问题。同时,由于向大气排放过多的温室气体也引发了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上升,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环境。总的来说,我国环境污染问题很复杂,需要慎重解决。

3.2 资源短缺

我国的虽然资源总量比较大、矿物齐全,但是人均资源少,居世界第53位。石油虽然储量看起来比较多,但是消耗量远大于本国产量,进口依赖严重。大量资源都需要进口。过去的工业的发展消耗了大量的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炭的消耗,不仅导致矿山空心化,煤炭燃烧后各种污染气体不加处理的肆意排放,不仅没有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还导致更加严重的污染。在这期间水土流失的土壤总量令人触目惊心,多年来流失大量的土壤养分,再加上过去一些肆意砍伐树木、开垦草原和开山种地,导致水土资源流失和更加严重的土地荒漠化,进而导致了更加严重的资源问题。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建设的路径

4.1 弘扬绿色发展理念,践行绿色发展方式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绿色发展理念指导着我国的生态现代化建设。弘扬绿色发展理念,运用传统媒体,互联网媒体等媒介广泛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在学校,针对青少年,开展绿色发展理念的宣传教育活动,从小抓起,深刻认识到绿色发展的重要性,使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节约低碳和绿色环保的健康生活方式。通过无所不在的宣传使人人都认识到生态与我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自觉践行绿色发展方式。使人民群众都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建设中去。

4.2 促进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实现全民共同行动

生态现代化建设是一件事关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事,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态现代化建设的主体不仅仅是政府,还包括企业、社会团体、专家学者、民众等等。他们都是生态现代化建设的不可或缺的力量。与传统的单一的政府去建设不同,多元社会主体的参与有着更多的优势。对企业而言,要大力发展绿色产业,进行绿色科技创新。社会团体、志愿者组织,可以开展生态宣传等志愿活动,对政府的生态现代化建设做一个很好的补充。专家学者可以进行深入研究,给政府提出科学有效的建议。群众可以以身作则,积极进行绿色消费、使用清洁能源、自觉树立生态环保理念等。正是由于这些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到生态现代化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得以实现。

4.3 推进绿色科技创新,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发展绿色技术,是促进生态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使得我们的社会迅速发展,但这同时也是把双刃剑,由于人类不理性地运用科技,带来更多地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发展绿色科技创新就是要以保护环境为前提的科技应用,它的出现会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尽可能对终端废弃物进行回收循环再利用,以减少源头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绿色科技创新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开发新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等改变能源结构,转变传统工业模式,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环境,并以此为基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推进绿色科技创新将有助于达到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生态化。

4.4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发达国家的生态现代化理论和建设要比我国早,这可以为我们的生态现代化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我们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借鉴国外,例如芬兰、德国的先进发展经验。同时,人类都生存在同一个地球上,生态问题也不再是某一个国家的问题,更多的是整个世界的问题。如全球性的臭氧层破坏、气候变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需要的是国际交流合作。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学习欧美国家的经验,来更好的进行生态现代化建设,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在友好沟通的过程中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R].2022:505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98.

[3]张帆.生态现代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当代阐释[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2,(06):115119.

[4]贾淑品.科技创新赋能中国生态现代化的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22,(06):4147.

[5]管辉,查熙一.中国生态现代化:价值旨趣、关键因素与实践路径[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1(02):164169+177.

[6]伍慧萍.德国绿党生态现代化思想的演进与启示[J].当代世界,2021,(10):5863.

[7]张亚茹.生态现代化建设:时代背景、制约因素与推进策略[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8(03):3035.

[8]党锐锋,徐琛.论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J].决策与信息,2022,(10):516.

[9]肖宇,胡雯.中国共产党推进生态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及重要经验研究[J].特区经济,2022,(11):5053.

猜你喜欢
多元主体生态保护生态文明
构建多元主体联动的城市危机信息沟通机制
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问题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河北省农村生态环境调查分析
多元主体协同:网络舆情治理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