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文化融入工科类高校思政教育研究

2024-01-27 13:58吴正东朱雨蒙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4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

吴正东 朱雨蒙

摘 要:中国工业文化,是指中国特色工业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工业领域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中国工业文化融入到工科类高校思政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工科类高校可以从思政课教学内容、学生实践活动、校园活动以及利用VR虚拟仿真教学4个方面将工业文化进行有机融合开展思政教育,增强大学生对工业建设的自豪感,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

关键词:工业文化;工科高校;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4.084

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到2035年,我们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新时代新征程赋予高校新的历史使命和新的课题,作为培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的高校,不仅要在攻坚克难的关键技术上下苦功夫,也应该大力弘扬和宣传工业文化,增强学生的工业文化素养,为真正实现我国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而努力奋进。

工业文化,伴随着工业生产活动而生。工业文化的核心是工业社会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它反映的是一定的以工业时代物质生产为基础的上层建筑,表现在观念形态、制度形态、物质形态等多个层面。中国工业文化,是指中国特色工业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工业领域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以来,为应对民族危机,我国被迫开始走上工业化发展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五计划,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推进工业化的探索实践中,孕育了大庆精神、三线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一系列先进工业文化典型;在一些行业或领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成果,“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等工业精神深入人心。

1 中国工业文化融入工科类高校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高校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程,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工业文化,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发图强、建设美好新中国的精神动力。

首先, 将中国工业文化融入到工科类高校思政教育中,是坚定“四个自信”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中国工业文化是新中国七十年多年工业化成果凝聚的精神产品,是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成果,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学生坚定“四个自信”,从而更好的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

其次,弘扬优秀工业文化,是提升中国软实力的客观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古代我国科技发展水平达到西方望尘莫及的地步。但是明清以来,由于政府对外采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内文化上采取八股取士,禁锢士人的思想,阻碍了科技的进步和发展。面对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攻击,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历史证明,中华民族的兴衰史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兴衰密切相关。当今世界,在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文化软实力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中国工业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具有中国人民精神特质的优秀工业精神,为我国强大的工业制造提供精神动力,保障制造业强国取得成功。

第三, 将中国工业文化融入到思政课中,是适应学校未来发展的现实要求。学校第三次党代会对未来五年进行了筹划,提出要“擦亮工业底色、彰显包装特色”,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工业科学融合创新、包装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目标。思政课覆盖全校大学生,将中国工业文化融入到思政教育中,符合学校这一时代发展主题,将助力学校全面建成工业科学融合创新、包装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目标的实现。

2 中国工业文化融入到工科类高校思政教育的可行性

首先,学校所在地株洲是一座因工业而兴的新型工业城市,有深厚的工业基础和丰富的工业文化底蕴。株洲是1953年初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将株洲列为全国“一五”计划8个新建重点工业城市之一,其中国家156个重点项目安排建在株洲的有3项以及921个限额以上项目中安排在株洲建厂的有9项。如今,随着新型制造产业不断发展,逐步形成轨道交通、航空动力、先进硬质材料三大核心支撑工业集群以及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其中,轨道交通、航空动力是湖南省重点打造的世界级产业集群。株洲工业的发展,体现了株洲人民吃苦耐劳、开拓创新、不断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近70年的发展,耕耘出深厚的工业底蕴以及展现出丰富的工業文化精神。

其次, 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体系为中国工业文化的融入提供了可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研究编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科技创新文化及总体国家安全观等进课程教材指南”,这为工业文化融入思政课教材体系提供了指导意见和制度保障。四门思政课程教学体系的内容,都涉及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工业发展的历史,为工业文化的嵌入提供了可能性,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

3 中国工业文化融入工科类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却存在被国家“极度重视”、被学生“极度轻视 ”的夹缝中,在课堂教学中,存在内容单一、效果不佳,教师课堂辛苦,但学生兴致不高、课堂气氛低迷等突出问题。

首先,思政课程内容设置与工业文化紧密性不高。当前思政课主要偏重“四史”理论学习,缺乏工业文化的内容。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对工业及工业文化关注度不高。而中国工业的发展,与我国近现代历史发展息息相关。

其次,思政课程与学生专业结合不紧。学校思政课教师精于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授课时主要偏重于讲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但在给不同专业学生授课时,未能融入相关专业特色内容。我国工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作为以工业为底色的工科类院校,教师要围绕以工业为核心相关内容讲授,利于学生了解我国工业化道路的进程,增强实业报国坚定信念。

最后,教师和学生对工业文化认识缺乏深度。工业文化可以分为物质、制度以及精神层面。由于对工业文化研究处于冷门时期,导致学术界对工业文化的研究成果不足,教师和学生对工业文化认识不深,往往停留在物质层面的认识,对于精神层面认识模糊。要真正把握工业文化精髓,这是一般的思政课教师很难认识到的。

4 中国工业文化融入到工科类高校思政教育的途径

第一,融入到思政课中。可以采用交叉方式,合理地把工业文化融入到课程中。晚清时期株萍铁路的开通,催生了株洲近代工业,促进了株洲社会经济的发展;民国时期,随着浙赣铁路与粤汉线在株洲的交汇,株洲被规划为“中国的鲁尔区”,一批铁路、军事、化工、汽车工厂在株洲兴建,如国民党第十一兵工厂、粤汉铁路株洲机厂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株洲被纳入八大工业基地,中央将苏联援建156项目中的三项三三一厂、株洲硬质合金厂和株洲电厂以及7个限额配套項目同时落户,使株洲成为南方的工业重镇。经过70余年的发展,诞生成果293项,中国第一。如今全国41个工业大类,株洲布局37个,是湖南省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城市。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在讲授课程时,可以将株洲在不同时段的工业发展融入到相关章节。实践证明,将地方工业史和工业文化灵活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增强思政课的吸引了和感染力,有利于学生理解党和国家带领全国人民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实现了我国工业从落后于世界,到领先于世界的不懈奋斗历程,深刻理解中国工业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深刻感悟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必然。

第二,开展学生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高校培养学生的重要一环。 2017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和2019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要求广泛开展实践活动,把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纳入考核评价体系。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株洲市是一座因工业而起、因工业而兴的工业城市,既有改革开放前国家重点部署的企业,也有改革开放后在株洲落地的新型工业企业,为促进株洲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株洲工业的发展,也见证了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四门思政课都安排六节课实践教学学时,思政课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历史发展,对我国工业发展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株洲石峰区是株洲工业主要集中区域,有株洲冶炼厂、株洲化工厂、株洲玻璃厂、株洲洗煤厂等大中型企业。这些企业为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作出过重要贡献。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生态环境质量也要求越高,市政府对位于清水塘片区的企业实行关停或迁址重建,并将在原址修建湖南工业博物馆。教师可带领学生到原址进行参观,深刻感受新中国工业发展的历程。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做到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对我国工业发展历史的直观体验,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有助于理论知识体系向价值观体系转变,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时效。

第三,开展校园文化。2016年,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不仅在于延拓学生的知识,更着眼于培育和形塑广大师生的主流价值观,涵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源泉。”工科类高校在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时,要注重加强工业文化宣传,通过文化长廊和展板,让师生直观感受到工业文化氛围,使工业文化成为工科类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利用VR虚拟仿真教学。经过长期的筹备,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以“湘赣红”为主题的思政课虚拟仿真实验室已初步建成,主要目的是不断挖掘湘赣边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同时,结合株洲地域特色和工业底色,结合学校行业办学特色,大力弘扬炎帝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包装文化,助力思政课教学。通过开展虚拟仿真体验式教学模式,并利用虚拟仿真技术的沉浸性、交互性、创新性等特点,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体验,让学生亲身感受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只能造桌子、椅子到超临界燃煤发电、特高压输变电、掘进装备、高速铁路等一系列先进技术跻身世界前列,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中国工业文化中汲取精神动力,不负韶华、不负青春,担当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5 结论

工科类高校要以工业文化为抓手,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紧迫感,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要勇挑重担,聚焦国家战略需要,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技术攻关,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担负起我国2035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重任。

参考文献

[1]陈刚.柳州是怎样练成的柳州工业历史与文化探微.广西人民出版社,2021:23.

[2]张国祚.关于“软实力”和“文化软实力”必须搞清楚的几个问题.文化软实力研究,2020,(6).

[3]一门什么课,让总书记“必须更多强调”?[DB/OL](20210619)[20230611].http://www.qstheory.cn/zhuanqu/202106/19/c_1127577823.htm.

[4]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DB/OL](20161208)[20230611].https://news.12371.cn/2016/12/08/ARTI1481194922295483.shtml?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ivk_sa=1024320u.

[5]朱忆天,李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0).

[6]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DB/OL](20200922)[20230611].https://www.gov.cn/xinwen/2020-09/22/content_5546157.htm.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