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发一体: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探析

2024-01-27 19:17常文峰柳路行李守越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3期
关键词:改革创新思政课新时代

常文峰 柳路行 李守越

摘 要:加强改革创新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立德树人效果效率的应有之义。以新时代强军思想教学设计为例,构建蓄势待发、箭无虚发、厚积薄发“三发一体”的优质高效的思政课,实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启发式、立体式育人,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切实提升党的创新理论的“三进”工作。

关键词: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三发一体;习近平强军思想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3.063

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治党强党、治国理政、治军强军、治教兴教的优良传统和经验法宝,是加强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根本保证和政治优势,是党立足中国大地办教育开展铸魂育人和咨政化人的理论优势和治理实践,是扎实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教育事业和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生命线和“指南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发表重要文章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积极探索新时代青年能够接受、容易接受、乐于接受的思政课是每一个思政课教师应该面对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也是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关于思政课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重要批示的必然选择和客观要求。为了推进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以习近平强军思想教学设计为例,积极构建“三发一体”的全过程育人方式,切实加强和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和育人效能。

1 蓄势待发——膏车秣马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蓄势待发就是课前发布教学任务。这里发布的教学任务,是教师通过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学生的学科背景、学习层次、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发布思政课教学任务。以习近平强军思想教学为例,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后,当前大学生的相关知识和学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小开始普遍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有基本的政治常识、历史常识和军事常识,有着较良好家国情怀和爱军拥军情结;二是高中(中职)、大一、大二都进行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教学,开展《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相关课程,有相当的国防理论素养意识、国防安全素质和爱党报国情怀;三是根据教育部、甘肃省委教育工委统一部署安排,学院开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新课程,明确了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和强军梦的战略。在此基础上,开展习近平强军思想专题教育,进一步铸牢学生的国防安全意识,厚植家国情怀正当其时、恰如其分。因此,准确把握学生对知识基础和知识背景十分必要。

在授课前,首先给学生布置好学习任务,一是观看学习强国纪录片强军第一集《逐梦》;二是发布学习资料,做好相关章节的把握。根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1版)教材,第十二章第二节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课本知识,学生登录学习强国APP搜索观看慕课《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强军思想系列微课视频》(第一集—第八集)和慕课“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三是学生以“强军梦”为主题,以6-8人小组为单位,收集梳理习近平强军思想回答的时代背景、理论源泉、主要内容、历史意义。通过提前充分准备,为课堂教学开展奠定良好知识背景和理论基础,发挥好课前准备工作,蓄势待发,打牢基础。

2 箭无虚发——有的放矢注重课堂实效

箭无虚发就是注重教育教學中的每一个环节,通过一定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设定教学实施任务和目的,环环相扣,密切协同,尽可能确定每一个教学任务能够达到教学目的。以习近平强军思想课堂教学为例,在导入部分中,结合课前发布的教学任务,按照分组情况,随机抽选2个组的负责人和代表分享观看《逐梦》《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强军思想系列微课》视频的感受体会。教师对同学们的观点进行点评。

经过蓄势待发的精心准备和课程导入,学生对习近平强军思想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有了初步的掌握。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强军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强大人民军队、怎么建设强大军队”时代课题。为了深刻阐释这一重大理论命题和实践命题,需要从习近平强军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给同学们讲清楚习近平强军思想产生来龙去脉。

大变局大调整大发展——习近平强军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今天的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今天的中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关键阶段,机遇难得,挑战不少。“自知者英,自胜者雄”。我们要胸怀“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加快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正如习近平指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从4个维度解读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时代背景。

第一,从全球战略而言,美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成为世界最大不确定因素。当今国际格局处于新一轮变革调整期,美国调整欧洲部署,利用乌克兰危机控制欧盟、削弱俄罗斯的战略意图非常明显,不断调整中东的军事力量主要从伊拉克阿富汗匆忙撤军,给当地留下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美国主要是强化亚太、印太的军事部署,构筑了“2+2+3+4+5”亚太模式,即2(美日同盟)+2(美韩同盟)+3(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AUKUS)+4(美日印澳“四边机制”)+5(英美加澳新“五眼联盟”),企图构建“亚洲版”的小北约,对我国的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和国防安全构成巨大的挑战和威胁。同时,我国周边地缘政治错综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因素增多,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因此,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国际的继续奉行霸权霸凌霸道政策,不仅对我国造成巨大威胁,而且日益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威胁。

第二,国内分裂势力对国家主权和安全构成重大隐患。近年来,国内顽固分裂分子与国外敌对势力内外勾结、沆瀣一气、挟洋自重,严重威胁着我国的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如西藏“3.14”事件、新疆“7.5 ”事件、香港“7.14事件 ”。这些暴恐事件严重威胁国家安全,破坏社会稳定、搅乱人民幸福。因此,中国政府和人民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根据2019年7月发表的《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统计,2014年以来,我军协助新疆当地政府打掉暴恐团伙1588个,抓获暴恐人员12995人,为新疆的治理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创造了良好条件。

第三,强军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经过百年矢志不渝践行初心使命,70多年的砥砺奋进,40多年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我国经济总量不断迈向新台阶,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2021年我国经济总量突破110万亿,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8.4%,连续12年稳居世界第二位。人民军队经过90多年披荆斩棘,接续奋斗,付出巨大牺牲,谱写了气吞山河的英雄史诗。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近平主席的坚强领导下,人民军队“实现整体性革命性重塑、重整行装再出发,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取得许多“标志性、开创性、历史性的重大成就”,人民军队实现了脱胎换骨和涅槃重生。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历史上这样的教训不胜枚举。比如前苏联穷兵黩武,奉行大国沙文主义,深陷阿富汗战争泥潭,加速苏联解体的步伐。晚清政府纵有强大的经济总量,没有强大的军事支撑,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最终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因此,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中国奉行积极防御性国防政策,走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第四,强军兴军是捍卫合法权益,维护世界和平的战略需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时代主题。在新形势下,新军事革命方兴未艾,锻造“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精兵劲旅”是人民军队发展的战略要求。请同学们结合查阅资料,分析我军保护我国合法权益和维护世界和平作出努力和贡献。有一名同学讲述在也门局势恶化时中国海军护航编队撤侨故事。另外一名同学分享了中国积极支持联合国维和行动。通过学生的分享,我们得出,中国军人和中国军队是世界和平事业的维护者,人类文明进步的捍卫者,促进人类发展的贡献者,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可谓“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经过对习近平强军思想的形成背景讲解,联系课前梳理习近平强军思想的主要内容,请1组的负责人把自己的梳理的内容,再请另1组的负责人对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意义进行梳理,同大家分享。请同学们从十个方面对习近平强军思想进行全面梳理。根据学生的梳理情况,老师对十个方面的核心要义和相互关系进行进一步的解读,从理论层面上和实践层面上对习近平强军思想的理论意义、历史意义和世界意义进行阐释。

最后,课堂小结。孙子“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人民子弟兵真正是党和国家的钢铁长城”。因此,没有强大人民军队,“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从四个方面学习了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时代背景,从十个方面学习习近平强军思想核心内涵,从两个方面三重维度学习习近平强军思想的历史意义。新时代的中国国防,在习近平强军思想指引下,将沿着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向着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坚决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

3 厚积薄发——厚植家国情怀和报国之志

厚积薄发,积极储备知识,储存能量,为将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就思政课而言,将所学知识潜移默化地厚植于心,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真正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入行,切实推进思政课“三进”工作。以习近平强军思想为例,通过教育,厚植同学们的理论自觉、国防意识、爱国意识、安全意识、战略思維和家国情怀。为了进一步巩固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课后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平台或线下提出问题,教师在线上和线下对个性问题一对一解疑释惑,而涉及到的共性问题,课堂上统一集中解决。课后教师发布两个任务,一是本专题课后知识检测题,学生登录学习通完成课后知识检测即可。二是参与体验学习强国红色VR《铭记伟大胜利 捍卫和平正义》,要求学生撰写心得体会。充分运用现代信息资源,聆听讲解并认真思考,撰写“弘扬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心得体会。通过参观红色VR《铭记伟大胜利 捍卫和平正义》部分,了解抗美援朝历史,体会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感悟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增强对党和人民军队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增强同学们的爱国心、强国志,报国行。

根据“四位一体”建设评价标准,在学习通APP中,进行课前预习、课中考勤、课堂活动和课后拓展复习检测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的评价,在本专题完成后评出班级前五名,在下一专题开始前表扬。根据评价如下:一是课后知识检测结果实现,学生已经掌握了“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时代背景、发展过程、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知识目标达成;二是通过班级在线讨论,学生能够准确识记并理解“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识记并掌握如何建立世界一流军队,增强学生国防观念和爱国情怀,能力目标达成;三是参观红色VR《铭记伟大胜利 捍卫和平正义》的心得体会来看,增强对党和人民军队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增强同学们的爱国心,强国志,报国行,素质目标达成。

总之,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打造优质高效思政精品“金课”,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塑造力和亲和力是每一名思政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4月25日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因此,积极构建“三发一体”思政课实践教学探索,开展活动丰富有特点,学生乐学好学善学,通过课前布置、课堂活动、知识抢答等形式丰富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理论讲解有重点,学生勤学善思悟理:通过理论讲解,用案例式、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重点对内容用大量的历史史料、时事数据、权威文献进行阐述,最后用诗词归纳凝练,增强理论的深度、历史的厚度、现实的高度和情怀的温度,真正使思政课“联系实际,生动有趣,不要教条式的”;知行合一有亮点,学生自立自强自信。通过参观红色VR《铭记伟大胜利 捍卫和平正义》让学生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爱党爱国爱军爱民情怀,勇做新时代的弄潮儿;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评价。通过“四位一体”评价体系,量化思政学习效果,融课前课中课后为一体,实行“养成型”课程评价,帮助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再次优化教学策略。因此,积极建构“三发一体”的教学,扎实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积极构建“三发一体”的全过程教育,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切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面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4.

[2]本书编写组.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28.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5.  

[4]习近平.习近平用典(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51.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20.

[6]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55.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390. 

[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6.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同志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80.  

[10]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10. 

[11]习近平.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 

[12]人民教育出版社编.毛泽东论教育(第3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282.

猜你喜欢
改革创新思政课新时代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浅论对环境监察执法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