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劳动素养培育的国际金融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究

2024-01-27 05:50谢琦王超萃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1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课程思政

谢琦 王超萃

摘 要:如何实现劳动教育和思政建设的融合是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研究的重要命题。基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劳动育人优势,深入分析了基于劳动素养培育的国际金融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在全面理解劳动素养内涵的基础上,科学制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深入挖掘课程内含的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劳动习惯等思政教育元素,精选优化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合理设定课程思政评价标准,在实现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国际金融专业劳动素养。

关键词:劳动教育;课程思政;金融专业课程;跨学科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1.038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根据《意见》的要求,普通高等学校除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也需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同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一步强调劳动教育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如何实现劳动教育和思政的有机融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命题。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作为中华全国总工会直属院校,早在2016年就明确将“劳动情怀深厚”确立为学校人才培养的四维目标之一,在劳动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因此在经管类课程教学中,与我国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实践紧密结合,基于劳动素养培育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对于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金融作为经管类学生必修的综合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主要講授国际货币与资本活动的基本原理,探寻国际经济交往的基本规律,在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当前改革开放政策不断深入推进、国际金融形势风云变幻、国内外均衡目标冲突的背景下,国际金融课程研究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但是通过收集整理相关文献,我们发现目前很多高校的国际金融课程思政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还存在欠缺:

第一,国际金融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存在短板,价值引领作用不充分。国际金融作为专业性较强的课程,知识点众多且有一定难度,在授课过程中容易忽略课程思政建设。从目前国内学者的实践来看,国际金融课程思政教学主要集中在开阔国际视野、厚植家国情怀、培养风险管理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劳动教育元素稍显不足。一些课程思政教学材料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不够紧密,不够接地气,难以产生共鸣。

第二,国际金融课程思政教育方式落后,影响了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由于国际金融课程概念理论较多,目前的课程思政教学仍以教师道德说教、课堂举例为主,学生缺乏主动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实践环节缺失导致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有限。

第三,国际金融课程评价方式比较单一,仍以期末考核和试卷笔试为主,侧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情况,考评体系不完善,缺少思政考评内容,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情况。

面对外部形势、非主流思想和社会舆论的影响,国际金融课程有必要在给学生讲解专业知识、增强专业能力的基础上,结合党中央和教育部有关要求,深入开展基于劳动素养培育的课程思政建设:在全面理解劳动素养内涵的基础上,科学制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深入挖掘课程内含的劳动教育元素,精心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学习了解劳动素养培养路径,精选优化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深入研究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合理设定课程评价标准。通过创新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把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之中,提高大学生的劳动素养,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1 全面理解劳动素养内涵,科学制定国际金融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劳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问题。劳动是人的本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本质的基本论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开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思想的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为劳动素养的内涵注入了新的内容。梳理已有文献,国内很多学者都对劳动素养做出了界定。王泉泉等(2021)学者认为劳动素养以深入传承和弘扬劳动精神为内核,具体包括3个不可或缺、相互联系的关键成分,即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格;纪德奎等(2021)学者认为劳动素养是指个体通过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所形成的与劳动相关的品质修养和行为能力,其结构体系包括劳动能力、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王正青等(2021)学者将劳动素养界定为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在教育与生活中形成的与劳动有关的个人的素养,包括劳动价值观、劳动知识、劳动技能以及创新劳动。

基于已有文献梳理和新时代发展要求,本文将大学生劳动素养界定为:大学生在教育与生活中形成的与劳动有关的品质修养和行为能力,由内到外具体包括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劳动知识和技能、劳动品格和习惯等4个方面。在深刻理解劳动素养内涵的基础上,秉承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立德守正、崇劳创新”的教育使命,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设定为:

1.1 知识目标

通过参加本课程的理论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外汇与汇率、国际收支与国际货币体系、外汇风险管理与国际金融市场等基本知识、原理和方法。

1.2 能力目标

通过参加本课程的实践训练,学生能够运用国际金融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理解各种金融现象和金融政策,具备宏观经济数据分析、外汇风险管理、金融创新等专业核心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课程思政目标

通过深入理解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规则和发展状况以及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过程中的典型事件、案例,在培养学生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深厚的家国情怀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劳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必要的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育创造性劳动能力,提升学生运用国际金融专业知识服务人民和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的专业劳动素养,为学习后续课程及将来从事外汇交易实务和国际结算等工作奠定素质基础。

2 深入挖掘劳动教育元素,精心设计国际金融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劳动教育具有丰富的内容,劳动素养思政教育元素体现在很多金融专业课程理论和实践内容中,可以结合金融行业特点和基础岗位职责开展劳动价值观教育;结合产品服务内容和先进人物事迹开展劳动精神教育;结合基本原理和项目实训开展劳动知识和技能教育;结合交易流程和业务规范开展劳动习惯和品格教育。

国际金融作为一门理论与实务并重的专业课程,内含丰富的课程思政教育元素,如人民币国际化之路体现的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教育、国际金融危机内含的金融风险管理与守法诚信教育等。具体到劳动教育方面,结合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目标,涉及宏观理论的部分,可以将国际收支、外汇与汇率等内容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关注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壮大,聚焦“一带一路”建设和反映改革开放新成果的典型事件、案例,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原理的同时,了解经济发展状况和国家政策,着力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在微观实务部分,针对货币汇率分析、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记录与分析、外汇交易操作、外汇风险管理等内容开展实践训练,通过精心制作教学大纲、习题、教学课件、音视频资料、课程思政案例、实训任务等教学资源,以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为目标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行业特点,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高尚的劳动精神、积极的劳动态度,有效发挥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

3 了解劳动素养培养路径,精选优化国际金融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劳动素养是劳动教育的灵魂。借鉴国内一些学者的研究(纪德奎等(2021);张秀再等(2021);潘霞冰(2022)),结合劳动素养的结构体系,可以通过细化劳动教育内容,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也可以通过营造劳动教育氛围、实施多样化的劳动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和劳动习惯。针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巧妙地将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思政,需要深入了解课程特点,也需要了解大学生心理特点,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第一,加强课程实训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劳动素养。传统课程思政教学仍以教师课堂举例、道德说教为主,學生对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接受度有限。为了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可以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方法:结合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把相关行业的专家、劳模请进课堂,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学习先进模范人物的典型事迹,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自觉自愿地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同时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如汇率波动对进出口企业的影响、“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效果、人民币国际化给企业和居民带来的便利等等,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劳动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劳动能力,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实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第二,丰富课程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拓展教学方式、延长学习时间,以学生更热衷、更易接受的方式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现润物细无声、滴水穿石的思政教学效果。如在外汇与汇率、国际收支等教学单元可以采用翻转课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教学方式,课前通过微信、雨课堂等教学平台发放学习资料、布置学习任务,课中要求学生就人民币市场汇率变化、我国外汇储备管理、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记录与分析等内容中内含的劳动教育元素开展学习讨论,将教与学进行适当的角色变换,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认同感,引导学生在理论学习中主动挖掘思政元素,在课堂活动中认同接受思政元素,在课程实践中积极践行思政元素,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知识能力与劳动素养的同步提升。

4 研究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合理设计国际金融课程思政评价标准

劳动素养的评价需要采用多种方法、从多个维度进行全过程考查,建立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评价体系,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与评价内容具象化相统一、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统一的原则,采用可评可测的方法,注重考核学习过程,加大出勤、课堂表现、测验等平时考核成绩的构成比例,构建师生联动评价机制,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针对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本课程可以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在考核学生掌握知识、增强能力的同时,也要考查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专业素养,做到科学、公平和规范。课程从3个方面进行考核评价,分别是:

4.1 诊断性考核

主要是通过开课前和开课后设计问卷和量表,对学生的“劳动素养”本身和程度进行“量化评价”的问题,判断学生的状况,不计入课程总成绩。

4.2 过程性考核

主要考查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包括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平时测验三部分,占总成绩比重为30%~40%。出勤情况可以反映学生诚信守时的劳动习惯。课堂表现主要考查学生在课堂提问和讨论过程中回答内容是否符合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的要求以及自主发言态度、作业质量与次数、对思政内容总体的掌握情况等,考查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劳动习惯等。平时测验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理论学习基础上,利用多种现代技术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完成实训报告并进行汇报。平时测验采用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的方法,在增强学生的专业劳动实践能力的同时考查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劳动习惯。

4.3 终结性考核

占总成绩比重为60%~70%,根据课程性质可以采取闭卷笔试或论文考核方式,其中笔试考核方式主要考查学生对国际金融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考查学生严谨细致的劳动习惯和品格;论文考核方式要求学生根据本学期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所掌握的课程思政内容、自身所思所想自主命题撰写课程论文,通过论文内容、结构以及格式等方面考查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知识和技能以及劳动习惯。

国际金融课程具有较强理论性,同时又兼具实务特征,在我国推行“一带一路”倡议、双循环发展格局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深入开展基于劳动素养的国际金融课程思政建设,对于突出学校办学特色、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金融专业课程劳动教育不足的现状,增强课程的实践性,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正青,刘涛,杜娇阳,等.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素养测评模型构建与测度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21,(06):8183.

[2]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1).

[3]王泉泉,刘霞,陈子循,等.核心素养视域下劳动素养的内涵与结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2):3940.

[4]纪德奎,陈璐瑶.劳动素养的内涵、结构体系及培养路径[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1,22(02):1718.

[5]张秀再,常建华,刘光杰,等.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模式及实施路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21,(07):1113.

[6]潘霞冰.基于劳动素养培育的数字化课程思政探索[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2,(05):3336.

[7]张进财,高芳芳.新时代劳动素养评价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10):133134.

[8]李鹏.劳动教育评价的价值意蕴与优化路径[J].湖北社会科学,2022,(08):149150.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课程思政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