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疾病防治与饲养管理

2024-01-28 15:03周道发
中兽医学杂志 2023年9期
关键词:禽舍疾病防治养殖场

周道发

(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农业服务中心,贵州毕节 551500)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不断发展和畜禽类产品需求的不断提升,畜禽养殖规模日益增长,对养殖户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畜禽疾病防治是养殖户工作中的重难点,对畜禽饲养的经济效益有严重威胁,影响养殖户的根本利益。随着畜禽养殖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养殖人员需具备更高的畜禽饲养管理水平,加强对畜禽疾病的有效防治,促进畜禽养殖业的高质量发展。

1 畜禽疾病防治与饲养管理的关系

畜禽养殖过程中出现疾病问题的情况较为复杂,除了遗传原因导致的疾病,畜禽疾病发生的原因大多与畜禽饲养管理有直接关系。畜禽疾病发生首先需要动物接触到病原体微生物,随后病原体会选择易感动物进行入侵,外部环境也可为病原体感染提供条件。在养殖户饲养过程中,造成这些疾病发生条件的原因大多与饲养管理有着紧密联系,如养殖过于密集、禽舍卫生条件差、饲料变质或营养成分不足、未及时对感染动物进行隔离等。

由此可见,畜禽饲养环境卫生差,饲养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都会促进疾病感染条件的形成,导致疾病在动物中的传播和扩散。因此,养殖人员需要改变疾病防治在动物出现疾病问题后再开展的养殖观念,要认识到畜禽疾病防治与饲养管理之间的联系,发挥科学的饲养管理在动物疾病预防方面的作用。在饲养过程中养殖人员要通过合理控制禽舍动物密度,做好禽舍卫生管理和定期消毒,确保饲料的质量和营养等,有效增强动物的机体免疫,达到预防畜禽疾病发生的效果。这种疾病预防策略对于畜禽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具有较好的效果,妥善的卫生管理能够有效隔绝病原体,创造不利于病原体传播的外部环境,加强饲料配制的科学性能够增强动物的免疫力,减少易感动物的数量,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有效限制了畜禽疾病感染的条件,因而能够控制传染性疾病在动物中的感染和扩散,起到预防畜禽疾病的作用。

2 引起畜禽疾病的重要因素

2.1 饲养环境因素

在当前阶段,畜禽养殖方式密集化和规模化的特点日益凸显,饲养环境对于畜禽生产也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当环境突变或者环境不符合标准要求时,就会给患病带来良好的条件。一般畜禽身上多潜伏着病菌,这些病菌在日常的生活中并不发作,如果外界环境发生突变时,尤其是气温突变的地理环境、在受惊或长途运输时,势必扰乱畜禽机体的机能,使其抵抗力下降,给病菌的发作提供良好的条件,加强疫情的发生,很容易诱发大范围的畜禽疾病。受土地,资金等因素影响,会限制畜禽在基层地区的建设,加之缺乏正确的引导,使建设出来的圈舍科学合理性程度不够,使环保及气温调节功能不完善,防治疾病及昆虫不被重视,也忽视栏圈消毒,使圈舍拥挤,环境脏乱等问题更加普遍,加大畜禽患病风险。

2.2 基础免疫不足而引发疾病

近几年畜禽养殖都开展了基础性的免疫工作,但是畜禽免疫工作主要集中在基层兽医和养殖人员身上,造成基础免疫出现了免疫不全面的现象,如猪养殖免疫期间多出现剂量不足的问题,表现为防疫收费困难,防疫人员开展基础性免疫工作时不愿提高防疫剂量、疫苗稀释保存条件差,不但影响疫苗质量甚至使防疫质量下降,尤其是苗猪交易期间各地都有耳标不防疫,运回一周后发病,经过兽医解剖大多有猪瘟的临床表现,再加上目前社会对散养母猪的基础性免疫有品种不齐全的现象,致使母猪生育能力降低,对产仔率和生活率都有显著影响,甚至有的养殖户出现整窝仔猪的死亡现象,致使一些养殖户经常淘汰母猪而经济受损。目前家禽的防疫工作都是养殖户自己来完成,但是养殖户并没有把握好科学的免疫程度,存在着多品种混合防疫的现象,在应用疫苗防疫时也存在着疫苗超剂量应用的现象,既浪费了疫苗又达不到预期的免疫效果。

3 畜禽疾病防治要点

3.1 完善疾病预防策略

要实现对畜禽疾病的有效预防,需要针对畜禽疾病发生的条件制定完善的动物疾病预防策略。为了有效隔绝外部动物与养殖场内动物的接触,养殖人员需要对养殖场周边的环境进行观察和打理,定期检查养殖场四周的围栏、墙壁有没有出现破损,避免动物的进出导致病原体的侵入,确保养殖场畜禽的安全。另外,养殖人员也要减少进出病菌易滋生的屠宰场等危险场所,同时做好进入养殖场前的全身消毒,避免携带病菌接触养殖场的动物。针对养殖场内部的蚊虫等易携带病毒的生物,要及时进行灭虫处理,特别是进入夏天以后温度上升,一定要定期开展灭虫工作,避免动物由于携带病原体的蚊虫叮咬导致疾病的发生。

对养殖场内部的疾病预防要根据季节和气候的变化,制定科学的消杀方案。由于气候变化对于畜禽的健康有一定的影响,所以饲养管理人员要针对各种动物在季节变化下疫病的传播特性,制定比较严密的消杀预案,将动物养殖场中的病毒、细菌等加以全面的消杀,确保畜禽疾病得到有效预防。另外,对动物的疫苗接种进行妥善安排,发挥疫苗防疫在提高畜禽疾病防治水平方面的作用。免疫接种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科学的接种程序进行,同时按照规定的剂量对动物用药,做好疫苗接种工作记录,确保没有出现漏免现象。

3.2 坚持自繁自养

为了保障养殖场疾病防治工作的有效性,养殖人员应该确保养殖场具有较好的封闭性,使养殖场的管理具有较强的统一性。坚持自繁自养有利于提升养殖场疾病防治的效果,从而降低养殖户的养殖风险。养殖场必须要引种时,应确保动物的来源可靠,同时需要检疫部门对动物进行严格的检疫,避免动物携带病毒。还要关注动物的状态,确保动物的健康状况良好,保障动物在运输过程中的条件较好,避免运输中方式不当造成动物出现健康问题。进入养殖场之后要第一时间进行消毒、隔离,之后与养殖场内的其他动物隔离开饲养,隔离期间做好动物的驱虫和疫苗注射,确保动物完全合格以后才能进行混饲,入群前要确保做好全身的喷雾消毒。另外,养殖场要坚持全进全出的原则,便于对畜禽进行统一化的管理,使病原体感染概率得到有效降低,全面提升养殖场疾病防治工作的效率。

3.3 妥善隔离可疑畜禽

在畜禽疾病防治中对发病畜禽进行妥善的处理是避免疾病传播,降低养殖场损失的首要措施。因此,养殖人员在畜禽养殖工作中需要制定完善的隔离制度,在养殖场中设置专门的隔离区域,在出现可疑畜禽时确保能够第一时间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隔离。在畜禽流行病高发期,养殖人员要提高对于畜禽健康状态的关注度,在确保做好禽舍卫生消毒工作的同时,要及时发现动物的异常情况,及时对状态不好的动物进行隔离和治疗,尽可能降低养殖场内感染病发的危害性。

在对隔离动物进行治疗时,要根据动物的实际发病情况科学用药,根据药物使用说明和病情状况合理控制用药剂量,并对用药后的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便于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和参考。针对病情的变化,养殖人员要合理控制药物剂量的增减,确保治疗效果的有效性。对于救治无效的动物,需要对动物的尸体进行无害化处理,做好对隔离禽舍的消毒,同时养殖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防止人畜共患病传染到人,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针对大规模的动物传染病,养殖场要及时上报动物防疫主管部门,按照防疫部门的要求进行必要的无害化处理以及隔离防控处理,将传染病的危害性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3.4 加强疾病预防技术

随着畜牧养殖业标准化、产业化转型升级的不断推进,畜禽养殖技术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对于畜禽的疾病防治工作,要加强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使畜禽疾病防治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养殖人员应加强环境监控技术在禽舍环境管理中的应用。由于气候变化和禽舍环境条件对禽类疾病发生有较大的影响,通过环境监控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好掌握禽舍内的温度、湿度等情况的变化,养殖人员应科学调整禽舍内的通风和保温等条件,使温度和湿度达到相对适宜的标准,确保满足动物健康生长的条件。另外,还可以利用技术手段加强养殖场消毒工作的效果,根据养殖场不同场景消毒工作的需求,引入机械消毒设备和辐射消毒设备方便养殖人员的日常消杀工作。改善养殖场禽舍通风条件和光照条件,更好利用通风和太阳光在减少禽舍内细菌和微生物方面的作用。注意消毒工作要根据消毒场景、消毒对象以及被消毒的种类合理安排消毒的方法,确保能够有效保证养殖场环境的安全性,预防病原体对于动物机体的侵害。

4 畜禽饲养管理分析

4.1 饲养优良畜禽品种

当前各类畜禽的品种繁多,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的品种是养殖场开展高质量畜禽养殖的基础。饲养优良的畜禽品种有利于增强动物生长过程中抵御疾病的能力,同时还能提升畜禽产品的商品价值,可以更好保障养殖场的经济效益。因此,养殖场在选择畜禽饲养品种时,可以尽量选择当地的优质动物品种,从地方畜禽培育基地进行畜禽的引进,使动物的健康更有保障。同时还要确保畜禽能够繁殖,在后期能够更好地对品种进行改良和繁殖,确保养殖场能够自繁自养,有效降低畜禽养殖的疾病感染风险。

4.2 加强饲养环境管理

加强畜禽饲养环境管理是降低动物疾病感染风险的有效途径,为此养殖场经营人员要从养殖场的选址、布局和环境管理多方面入手,确保饲养环境保持良好的卫生状况。对于养殖场的选址要确保远离居民生活区,避免对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干扰。同时还要确保周边环境没有影响畜禽健康的工业污染或其他环境污染源,确保养殖场的畜禽产品具有较好的质量保证。对于养殖场的布局要根据不同的畜禽种类建设规模适宜的禽舍,保障禽舍的光照条件和通风条件,确保禽舍的大小、数量满足养殖场的经营需求。另外还要设置隔离禽舍供患病动物进行隔离医治,配备兽药储藏室,便于安排畜禽的疫苗接种和疾病防治工作。

为了确保动物的生长需求,养殖户还要设置相应的活动区域供动物自由活动,有效促进动物的消化吸收,增强动物机体的免疫力。对于环境管理方面养殖人员要引起重视,根据养殖场的畜禽养殖情况制定完善的环境管理制度,确保各个方面的卫生状况满足动物健康生长的需要。妥善安排禽舍内的动物数量,确保禽舍内的饲养密度适宜,避免禽舍内过于拥挤造成动物生长的不适。对禽舍内产生的粪便等垃圾要及时进行清理,避免细菌滋生,影响禽舍内动物的健康。另外,根据动物的生长需求和气候情况,妥善安排禽舍内的通风频次和光照时长,一方面保证禽舍内的空气流通,另一方面使禽舍内的温度适宜。根据消毒工作安排做好对养殖场各个区域的消毒,尤其是要做好禽舍内地面、槽具、墙面的消毒工作,同时不要忽略养殖人员以及车辆进出的全面消毒,有效消灭养殖场内的细菌和病原体,避免由于人员流动导致疾病发生概率的上升,也有效预防细菌对于人体和动物机体的侵害。

4.3 科学配制畜禽饲料

加强畜禽饲料管理是提升养殖场养殖效益和降低动物发病概率的有效途径,因此,养殖人员要对畜禽饲料进行科学配比,确保能够满足动物的生长需求和营养供给。在动物生长阶段,要注意根据生长阶段的不同确定饲料的营养配比和投喂量,确保能够满足动物不同生长阶段的生长需求,避免因为投喂量不足或营养配比不合理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针对孕畜和哺乳期的畜禽,要适当增加饲料中的营养配比,补充它们在这一阶段所需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确保其能够顺利繁殖和哺育幼崽。

另外,养殖人员要及时补充动物的饮用水,确保饮水的水质干净,避免水长期暴露在环境中对水质造成污染,影响到畜禽的健康。同时还要保证饲料的质量安全,及时清除掉槽具内变质的饲料,避免动物食用后对肠胃健康造成损害。养殖人员要关注畜禽的日常饮食状态,如果确定没有疾病的状态下,饮食状态不佳,可以适当增加动物的运动,让它们在养殖场活动区域进行活动和自由采食,从而促进消化吸收,改善饮食状况。

4.4 提高饲养人员专业性

饲养人员要根据畜禽养殖的需求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除了要不断积累养殖经验外,还要加强畜禽疾病防治方面的知识,提高对畜禽疾病防治的重视程度。在畜禽饲养过程中要注重增强动物机体的抗病能力,为了防止动物机体的营养元素缺失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养殖人员可以定期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营养元素,确保饲料的营养成分充足,能够有效促进动物机体免疫力的提升。在感染病的易发期,养殖人员可以根据感染病类型在饲料或水中添加适量的药物,对疾病起到有效预防作用。使用中药材时可以将要添加的药材磨成粉拌入饲料中,也可以将药材煮水供动物饮用。

另外,养殖人员要积极引进先进的养殖设备,例如可以在畜舍内安装温控设施,更好调节畜舍内的气温,避免因为气温极端变化导致动物健康状况受到影响。养殖人员还要提高畜禽疾病治疗的专业性,确保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养殖场内要有常用的药物储备,并定期对过期的药物进行处理,避免误用对疾病防治最佳时机造成延误。同时要制定科学的用药制度,根据畜禽的病情对症下药,并严格按照规定的剂量用药,治疗过程中要对用药反应进行详细的观察记录,及时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确保畜禽治疗过程中的科学性。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畜禽养殖规模扩大的趋势,提升畜禽养殖业的发展水平,养殖人员需具备较高的饲养管理水平,把握好畜禽疾病防治与饲养管理之间的关系。养殖场应完善畜禽疾病预防策略,加强疾病防控技术,制定隔离制度,加强自繁自养水平,完善养殖场畜禽疾病防治方面的部署。同时,通过饲养优质品种,加强饲养环境卫生管理,科学配制畜禽饲料等提高畜禽养殖管理水平。

猜你喜欢
禽舍疾病防治养殖场
生猪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
放养鸡疾病防治八措施
基于神经网络PID 的禽舍温湿度控制系统设计*
家禽养殖业:机器人来了
规模化养殖场猪的繁殖障碍发生原因与防制
新建规模养殖场的环保新要求
烈日炎炎养殖场如何防暑降温?
关于鸡慢性呼吸道疾病防治的几点建议
规模化养殖场仔猪的饲养管理
禽舍熏蒸消毒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