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南区“业兴、民富、村美”美丽画卷

2024-01-29 02:44陈思蓝
源流 2023年12期

陈思蓝 张 瑜

一带绿水,见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漫漫历史,“潮”“侨”“红”文化跨越时空,水乳交融;千亿产业,赓续潮商精神,谱唱兴村富民生命赞歌……这便是汕头潮南。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广东在新春开年提出,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对县镇村高质量发展作出具体部署……以一系列政策为指引,潮南区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的同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贯彻落实“百千万工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号角已全面吹响。

宜居  树立“练江典范”

午后,漫步在潮南练江边上,远远地望去,江水被天空映得碧蓝,不时可见成群的白鹭飞过。江的两岸,“绿色长城”绵延不绝,潮汕传统民居错落有致,垂钓的市民与跃出水面的鱼儿相映成趣。

练江,因河道弯曲、蜿蜒如练而得名,中下游流经潮南区,哺育着潮南区约150万人民。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随着沿岸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日益严重,练江一度水中鱼虾几近绝迹,溪边浣衣、白鹭栖息、龙舟竞渡等好景难寻,甚至被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定为“全省污染最严重的河流”。

治沉疴,须猛药。2018年以来,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高位推动下,潮南区委区政府下定决心啃下练江20多年污染这块“硬骨头”。成立练江流域综合整治指挥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集中一切资源治理污染。

潮南全区上下一条心,花费150多亿元推动练江整治,建成5座污水处理厂,并在练江流域内投入建成72个农村分散村居生活污水处理站点。短短几年间,潮南做到了!练江从“污染典型”变为“治污典范”,在2021年获评“广东省十大美丽河湖”,八大重要支流水质主要污染物月浓度均值已全部达标。

一处通兮处处通。去年以来,潮南区聚焦“五个振兴”要求,打造“两带八廊”连片示范区,提升全域乡村风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两带”,即以大南山和练江“一山一水”为基底,分别打造“大南山绿色康养带”和“练江流域生态休闲带”。

“八廊”指发挥潮南山水特质,依托各地自然、人文、产业等特色资源,将原有散布各地、各放异彩的美丽乡村串点成廊,突出“情、影、农、仙、红、漫、海、水”8个主题,推进“乡情文旅”“爱影乡旅”“田园经济”“绿野仙踪”“红绿融合”“十里江景”“十里银滩”“十里水乡”等八条有情怀、有色彩、有人气的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

随着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工作推进,练江整治已从1.0版本向2.0版本转变,完成生态碧道、补给水引调水、湿地公园等规划建设,形成“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美丽河湖”。

以点带面,以面带全。潮南生态振兴工作全域推进,生活污水日总处理能力达38.9万吨,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率达 95.23%;生活垃圾日处理规模达到1750吨,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行政村全部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67%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

宜业  向绿水青山要效益

潮南区是制造业大区,纺织服装、精细化工、口腔用品和精品文具4大产业各具特色、集优成势。其中,纺织服装产业占据了全区工业“半壁江山”。全国80%的家居服、40%的女性内衣及35%的面辅料产品都是由潮南制造。

然而,在练江治理之前,数以百计的印染企业每天产生大量废水,成为练江最主要的污染源。2019年1月1日起,潮南纺织印染产业为了整装前行,按下了“暂停键”,同时潮南開始加快纺织印染中心园区建设,推动企业入园集中生产、集中治污。

2020年以后,经过升级改造、符合相关标准的印染企业陆续迁入园区,印染产业在机器的轰鸣声中逐渐复苏。园区通过“一降一升”,大力帮助入园企业提高效益。“一降”,即减轻企业用工、建设资金、安全隐患等方面压力,尽量帮助企业降低各项费用;“一升”,即通过提供技术设备补贴等,鼓励企业大力推进技术改进,提高生产效率。

汕头市龙凤印染有限公司“回归”迁入印染园区以后,除了升级设备有政府补贴外,公司使用定型机热回收节省蒸汽收益达100万元/年/台、污水热回收节省蒸汽收益达300万元/年、蒸汽冷凝水回收节省生产用水约80万元/年。

经历了弃污进园“阵痛期”的印染产业,迎来了规范绿色发展的新生。2021年,潮南印染园区入选生态环境部“一带一路”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十大典型案例之一。2022年,在纺织服装产业向好发展的形势下,潮南全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23亿元,同比增长2.4%,成为汕头首个破千亿的区(县),占全市总量的30%。

园林式猪场,现代化猪舍,吃喝拉撒都有欧式智能化的贴心服务,附近还有环境优美的“后花园”……这是潮南区生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二师兄”的幸福生活。

潮南区生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于2020年完成建设。同年,潮南区实现非洲猪瘟零发生,生猪全年出栏量20万头,同比增长40%。园区突出“智能+生态”模式,一方面引进母猪智能饲喂系统等一系列智能化科技设备;另一方面以沼气为纽带建立起多个物种共栖的生态体系,形成粪水、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近年来,潮南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效益农业。成功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2个,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建成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村2个,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村20个,形成荔枝、茶叶、潮汕柑、蔬菜、食用甜麻叶和优质粮食等六大特色农业种植基地。打造了一批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为纽带、以农户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带动农民就业超2000 人,辐射农户近3万户。

宜游  共建“和美潮南”

陇田镇东华村曾被人称为“无区位优势、无资源优势、无华侨优势”的“三无”村。近年来,东华村以“潮风水韵、耕梦东华”为主题,打造田园综合体,将村居资源划分为现代农业、田园社区、文化旅游3个板块,建设具有潮乡特色文化内涵的旅游村庄。先后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美丽乡村试点村和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走进东华村的音乐葡萄沟,听着柔和的音乐声,随手摘下一颗葡萄放入口中,是一种再惬意不过的享受。东华村音乐葡萄,在艺术音乐的“熏陶”下成长,以无公害、高品质而闻名。每逢周末假期,自驾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他们盛赞这是不用洗都能现吃的靓葡萄。

一业兴,百业旺。目前村内除了葡萄,番石榴、水稻等也逐渐转型向休闲农业发展。此外,东华村引资投建的耕梦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项目通过土地流转,把村民变股民,以“村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模式,形成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乡村振兴、产业优先、村企合作、富民兴村。

遍地开花闹,冲天干劲传。在潮南,像东华村这样的“美丽经济”形态不断涌现。

当前,潮南区共有3A级旅游景区2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5个、省级示范镇1个。红场镇建成红场公园,打造重温革命历史的红色旅游景点;雷岭镇打造荔枝主题公园,“休闲型田园综合体”初具规模;仙城镇依托翠峰岩、天仙岩等旅游资源,打造集森林游览、休闲健身、养生度假于一体的特色旅游名镇……

作为全国著名侨乡,潮南区在和美乡村的建设中,“海内外”乡贤的善举随处可见。

以成田镇为例,成田镇居委户籍人口不足10万人,在外华侨却多达近20万人,其中不乏政界、商界、文化界名流巨子,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海外关系。近年来,依托侨乡优势,成田镇大力发动乡贤参与乡村建设,扩建成田高级中学校舍;建设老年人活动中心;建设农民公寓式住宅项目……

“侨”是潮南乡村振兴的财富、潜力和希望,近年来,为做大“侨”文章,凝聚侨心侨力,潮南区聚焦汕头提出的开展文化引侨、平台联侨、政策惠侨、经济聚侨“四项行动”,打造了田中央社区、东仙社区、大宅村等一批“最美侨村”,让侨乡焕发出更加迷人的风采。

未来,潮南区仍以打造“最美侨村”为抓手,汇聚侨胞力量积极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美丽新农村,着力打造华侨文化主题公园,修复宗祠祖厝,开展群众文体活动等,在留住侨胞乡愁记忆的同时,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建设美好和谐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