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孩子情绪的“度”

2024-01-29 01:59郭真礼
家教世界 2023年35期
关键词:安抚共情生气

编/郭真礼

孩子的情绪一直是日常养育和亲子互动中被广泛关注的。当正面情绪占据支配地位,人就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也正因为如此,很多时候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家长总是希望去帮助到孩子,想要他们更快地走出负面情绪。但有的时候,虽然心是好的,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就会变成过分的帮助了……

强迫孩子情绪表达

家长们认为孩子把情绪表达出来就会好了,于是可能会有两种表现形式的对话。

高估了孩子识别和表达情绪的能力:“快说啊!你为啥生气?说出来就好了!”“你是不是很难过?看得出来你很难过。”

这些对话都是父母想要帮助孩子的表现。但我们要明白,3岁前的孩子可以理解和区分自己的基本情绪,如开心、生气、伤心、害怕等,而对于更复杂的情绪,如自己情绪为什么产生,是没有办法完整地梳理和表达的,就像“我哭是因为妈妈走开了很伤心”“积木弄不来很着急”等话语不是每个孩子都有办法理解和表达出来的。

因此,遇到这种情况时,需要观察和了解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需要在日常的亲子互动中留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使用情绪表情包等工具帮助他们积累情绪经验和语言标签。

不停打断和试探孩子的情绪

为了帮助孩子,在孩子已经表明不愿意说的时候,不停地打探他们正在经历的情绪,并且反复复盘。

“能不能告诉爸爸,你为什么这么生气?告诉爸爸吧,爸爸想知道。”

“和妈妈说说看,发生了什么事让你觉得难过?是不是因为玩具被抢了难过?还是因为妈妈没给你零食难过?还是因为……”

虽然询问孩子的情绪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如果在孩子明显表现出嫌弃、抗拒等动作或表情时一再追问,孩子不回答或者明确地表示:“我不想说”“讨厌你问我”或者模棱两可的回答时,会让大人觉得孩子“不识好歹”“越想越气人”。

遇到第二种情况,需要尊重孩子的需要和状态,我们可以说:“你看起来好像很生气,如果你不想现在说的话,没关系,随时来找爸爸妈妈。”

过度关注孩子的情绪、安抚或介入孩子调控情绪的学习过程

小明因为被妈妈拒绝饭前吃零食的需求而大声哭闹,奶奶这时却跑过来说:“不哭,心疼死奶奶了,奶奶给你拿。”小明因此知道只要哭,奶奶就会帮自己。小红在公园和小伙伴闹了不愉快,爷爷马上过来安抚:“我们不和他们玩,他们不好玩,爷爷带你去游乐园。”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都是家人在养育过程中对孩子的情绪非常敏感,孩子只要哭闹、有情绪,都会有人马上跑过去“嘘寒问暖”。当孩子的情绪都被其他人梳理的时候,他是很难学会自我平静、自我安抚、自我管理的。

这种对情绪的过分关注和安抚,尤其是运用了并不合适的方法去处理和满足孩子的话:首先会放大孩子的情绪,甚至会产生更多的情绪波动;其次,在不经意间让孩子获取到“我的所有情绪在大人面前都是首要的”,让孩子学习到了如何利用情绪来“立刻”获取关注;最后还可能出现错误的认知:“我有情绪都是你们不对,我有情绪都需要你们来安抚,我有情绪最要紧、什么都不用管。”

因此,我们需要明确两点:

1.允许和接纳孩子有情绪的同时,必要的原则需把控好,让孩子清楚底线和限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2.允许和接纳孩子有情绪,让孩子明白有些情绪也没有那么可怕,同时给予孩子自行调整处理自己情绪的空间。如果他们明确需要,再引导他们管理自己的情绪,例如深呼吸、做运动、冷静角。

替换情感经验

在孩子有情绪的时候,作为家人难免会因此产生类似的情绪或者感到不舒服。但是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精准理解他的情感和看到他的需要,并在此基础上来提供引导和帮助,而不只是按照大人自己的情感体验解决自己的需要。

我们来看个例子:贝贝和小伙伴一起玩,遇到一个小伙伴取笑自己,还让别的伙伴不要和自己玩。贝贝气呼呼地训斥对方,甚至冲动地想动手。妈妈对她说:“妈妈明白遇到这样的情况,你肯定会生气和难过,谁都不喜欢被别人取笑(尝试理解和做出情感反应)。妈妈小时候也遇到和你一样的情况,我当时觉得可委屈了,想和你外公说,又害怕被骂,是不是比你可怜多了?现在你还有妈妈在身边帮助你呢……”

这段对话里,妈妈开始确实在尝试共情,但是共情的同时,只是在叙述自己的情感经历,并且根据自己的情感经历告诉孩子具体的做法,忽视了孩子的需要和真正的感受。

换位思考,我们可能都有类似的体验,和自己的好友诉说自己的经历,对方听到后却开始不断地说自己的经历:我之前比你更麻烦、更生气……这个时候将感觉说出来,但没被倾听,还要消化对方的话,是难免感到懊恼的。

父母关心孩子,但有时容易基于自己曾经的体验,而不自觉地忽略或者扭曲孩子的真实体验。因此,多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替他们思考问题,也不失是一种引导他们情绪的好方法。

小贴士

当孩子想哭时,允许哭泣就已经是“接近完美”的共情了。我们想到共情,有时候总觉得应该说点什么,但其实父母的拥抱已经蕴含了巨大的能量,拥抱孩子让他们能有一个温暖的地方表达情绪,对孩子而言,就已经是很棒的共情方式。

共情之后,在孩子需要的前提下,我们再引导孩子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哭泣是没有用的,要想怎么办才对呀。”这是很多父母的肺腑之言,不是因为父母们不允许孩子有情绪,而是他们更希望孩子强大起来,不能光表达情绪,还要解决问题,可谓苦口婆心。但其实对于还在发育的孩童而言,先解决情绪,再去解决问题是比较好的方式。

猜你喜欢
安抚共情生气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安抚情绪类玩具成为家庭新需求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生气了怎么办?
生气了怎么办?
睡眠安抚物需要戒除吗?
娃又情绪失控了?试试这一招,瞬间安抚暴走的娃
生气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