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学者例举语言对比研究:局部语法视角

2024-01-29 13:11张磊
关键词:型式实例学者

张磊

例举是学术写作必不可少的话语行为和论证方法。一方面,例举是学术语篇作者解释知识,促进与读者交流的重要学术话语行为〔1~2〕。在学术写作中,为了有效传递知识,帮助读者理解不甚熟悉的概念或情形,作者需要将所述内容在现实世界中所对应的实体或实践过程置于其后,说明其具体情形。另一方面,例举也是学术写作核心的论证方法〔3~4〕。例举论证法通过展示实例,归纳其共同特征,得出普遍性论点,是学术语篇十分常用的论证方法。它与引用论证法、分析论证法以及对比论证法等共同构成了学术论证方法体系。语料库证据〔1~2,5〕显示,例举是学术写作高频实施的话语行为,它频繁地发生于学术语篇的各个章节,对知识的阐释和理解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基于语料库的学术例举语言研究〔1~2,5〕近年来受到学界关注,其中最新的研究〔6~9〕趋于采用“局部语法”〔10~11〕的方法探索此类语言的语义实现和语境变异,即从对比视角观察例举语言意义特征的学科差异及历时变化等等。局部语法是语料库语言学新兴的语言分析路径,它以表达某一种具体话语行为的语言(如评价行为、定义行为、请求行为)为描写对象,从语料库中提取该话语行为的实例,并采用专属于该话语行为的分析术语(如“评价者”“评价观点”“定义对象”“请求行动”等)对实例进行精密的语义分析,揭示该话语行为的意义规律。研究表明局部语法不仅为具体的话语行为提供了一种精密的语义描写手段,更为对比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探索视角和分析路径〔10~22〕。

局部语法视角下的例举语言对比研究发现,例举语言对语境极为敏感,其意义使用随语境的变化产生规律性变异〔6~9〕。然而,此类研究仍不够全面,欠缺对一些重要语境因素的探索。例如,尚无研究对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学者群体的例举语言特征进行讨论,探索这一语境因素对例举语言模式的影响。这种探索不仅可为学术话语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更可为中国学者提升学术语言的质量提供重要的语言资源参照。鉴于此,本文以局部语法视角,分析不同母语背景的学者群体所撰写的学术论文中的例举语言,观察语言/文化语境因素对例举语言的影响和制约,进一步深入推进学术语篇例举话语研究。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语料库语言学界开始关注学术语篇中的例举话语行为。其中,Su,Zhang〔2〕以及Paquot〔5〕专门观察了学术语篇语料库中例举语言的使用,结果显示,例举无论是在整体的学术语篇中,还是在特定学科(如语言学)的学术语篇中,都是高频使用的话语行为。它对于科学概念的阐释、论证体系的构建,乃至“作者—读者”的交流沟通均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研究还表明,如何在学术语篇中合理使用例举语言一直以来困扰着外语学习者,是其难以掌握的一类语言表达〔23~24〕。由此可见,对学术语篇例举语言的描写和分析,不仅对于学术话语研究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还对外语学术写作教学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Hyland、苏杭、张钰卿、张磊、李雪红和Su等人则以对比视角分析了不同的语境因素对学术语篇例举语言产生的影响〔1,6~9〕,数据显示,不同学科、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不同语言水平的论文作者的例举语言具有明显的频数分布特征或意义趋向。例如,Hyland发现,人文社会科学论文中例举语言的使用频数要显著高于自然科学论文,这体现了两类学科差异性的知识构建方式。人文社会科学趋于以更形象的方式呈现知识、解释概念〔1〕。苏杭和张钰卿则注意到,应用学科(如教育学、计算机科学等)论文中例举语言使用更频繁,而纯理学科(如物理学、语言学等)因依赖积累式知识构建方式,相对较少使用例举语句,研究还以局部语法分析发现,不同学科例举语言的意义规律趋于类似〔6〕。张磊和李雪红则同样以局部语法方法分析不同学科的例举语言意义规律,获得了不同的发现,其研究数据表明,不同学科的例举语言的意义规律呈现明显区别。例如,软学科(如语言学、管理学等)趋于以过往研究等间接证据作为例举内容和论证依据,硬学科(如化学、计算机科学等)则趋于以图片、数据等直接证据进行例举〔7〕。上述三项研究表明,学科这一语境因素对学术语篇例举行为的实施及意义实现方式具有显著影响。不同学科话语社团因学科传统、学科认识论及研究方法等存在重要差异,导致其例举语言的使用,尤其是例举语言中意义的使用产生重要差异。Su等人则从局部语法视角观察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学研究论文中例举语言意义趋向的演变,结果显示,例举语言中的意义使用呈现逐渐简洁化、明晰化的趋势〔8〕。这表明,学术语篇例举话语的意义规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特定学科研究探索的不断深入,研究数据形式及知识呈现方式的不断发展逐渐变化和演进。之后,Su等人再次以局部语法的视角观察中国英语专业学生的硕士论文及语言学专家学者在国际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中例举语言的局部语法型式差异,结果显示,学生表达例举的频数明显少于专家学者,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例举语言所体现的局部语法型式数量更少,其中明显缺少“以动词标示例举行为”(如exemplify,illustrate等)以及“引述前人研究”(如Pellettieri’s research illustrates that…)等关键意义的表达〔9〕。

Zhang,Su和Lu则探索了例举语言局部语法的教学价值〔25~26〕。他们均以各自建立的学术语篇例举局部语法为依据,将局部语法的分析过程和结果(即局部语法型式)融入学术写作课堂教学过程。其中,Zhang和Su的课堂观察表明,向学习者展示局部语法对例举表达的语义分析过程及其产生的各种意义规律,切合学生的学术写作需求,具有很强的可教性和可学性〔25〕。Su和Lu的实验数据则进一步显示,基于局部语法的例举语言教学能够有效辅助外语学习者在学术写作过程中更恰当、地道地表达例举行为〔26〕。

上述基于语料库的例举话语研究具有两方面的方法论特点:(1)趋于采用局部语法的视角和方法描写例举语言的语义特征及规律(如张磊、李雪红〔7〕、Su等〔8〕)。这一趋向表明,局部语法是描写学术例举语言,挖掘其话语模式的适切手段,其方法论价值业已得到学界的认可。(2)关注例举语言的语境变化(如Hyland〔1〕、苏杭和张钰卿〔6〕等)。这表明,众多语境因素(如学科文化、语言水平、历史时期等)对学术例举语言产生了十分复杂、深远的影响,值得细致探索。然而,此类研究并未全面揭示例举语言的语境变异情况,一些重要的语境因素,如语言/文化这一语境因素对例举意义表达方式所产生的影响尚无研究专门讨论。不同语言和文化具有不同的学术传统和文化认识论,这很可能对学术例举话语产生重要影响。之前的评价语言局部语法对比研究〔13,16,21,27〕表明,以不同母语/文化背景的作者群体的具体话语行为作为局部语法分析和对比的对象,能够深入剖析语言/文化因素对学术话语的制约作用,为来自不同语言/文化的作者群体在国际上发表学术论文提供借鉴和参照。鉴于此,本文采用局部语法方法,分析中国及西方语言学学者所撰写的英文学术论文中的例举语言,观察中、西方语言/文化对两组人群例举语言的意义表达产生何种影响,揭示母语文化与学术话语之间的复杂关系,旨在助力中国学者和学习者提升学术语言的质量,更高效地完成国际发表。

二、语料库及研究过程

(一)语料库

本文以自建的中、西方学者语言学学术论文可比语料库为数据基础。库中所含文本为两组学者于2013至2020年在高影响因子(2023年影响因子高达2.5~6.1)英文语言学学术期刊(如JournalofSecondLanguageWriting、JournalofMemoryandLanguage、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等)中发表的研究论文。全库包含中国及西方学者两个子库,其中,中国学者子库包含69个文本,库容为463597词;西方学者子库包含133个文本,库容为989980词。

(二)研究过程

第一步,我们以Hyland〔1〕、Su和Zhang〔2〕所列的8个例举标示词为例举语句的检索词,包括an example of、an instance of、e.g.、exemplify、for example、for instance、illustrate、such as。这些标示词与例举话语行为紧密关联,能够有效地提取语料库中表达这一话语行为的绝大部分语句〔1~2〕。

第二步,我们在中、西两个语料库中分别检索上述标示词,过滤未能表达例举行为的实例,得到一组专门表达例举话语行为的实例,如Forexample,thequalityofplanswillimprovewithinputsfromsubordinate,Iexemplifyhowsemiogenesisdatacanalsobegatheredingraduatecourses等。我们再从这些实例中归纳出8种与例举紧密相关的意义(如“例举的内容”“被例举的事物”“表达例举的人”等),借鉴张磊、李雪红〔7〕、Su和Zhang〔2〕的做法,将这些意义进一步抽象为一组更具概括性的分析术语,如“例证”“被例”“标示”等(详见表1)。它们是例举话语行为下辖的各种微观意义的概括,构成了建立例举局部语法的语义因素。

第三步,我们使用表1中的术语对检索出的全部例举语句做局部语法分析。分析过程体现为形式与意义的逐一匹配,即将每一实例中具有完整意义的结构成分与一个特定的分析术语进行对应,形成一系列局部语法型式(见表2)。

表2 局部语法分析1“被例+标示+例证”

以表2所示分析为例,此组实例均以一个分句起始,如Theprocessesaremoreaction-orientedinthebusinessworld。它指明需要被例举说明的知识,因此分析为“被例”。中间的成分(如e.g.)指示例举动作的发生,匹配“标示”。其后所例举的具体内容(如sell,manage,manufacture,deliver,confirm)可分析为“例证”。此组实例被统一描写为“被例+标示+例证”这一局部语法型式,体现了该组例举语言实例的意义规律。依照此方法,我们将检索出的全部例举语言实例描写为一系列局部语法型式。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将两组学者例举语言所体现的局部语法型式进行对比,观察每一局部语法型式在两个子库中的频数分布情况,从频数差异中探寻两组学者各自的例举语言特征性的意义表达方式。

三、研究结果及讨论

本节展示局部语法分析的结果,呈现两组学者例举语言体现的多种局部语法型式,在此基础之上,对比两组学者局部语法型式的分布异同。我们认为,单一的语言实例可能源于某一文章作者的个人语言风格,不能体现例举语言的规律性特征。我们将在两个语料库中仅对应一则实例的局部语法型式(如“例证+链接+例证+标示+被例”在语料库中仅有一则实例ThesentencebelowservesasanexampleillustratingthepolitenessaspectofV+yixia与其对应)排除出分析过程。

(一)局部语法分析结果

我们将语料库中提取出的全部例举语句分析为19种局部语法型式(见表2~20),系统呈现例举话语行为多样的意义实现方式。

首先,表2体现了数量最多的一组例举语言实例的局部语法分析,该组实例以“被例”这一意义起首,分析为“被例+标示+例证”这一型式,体现了两组学者最高频使用的例举语言意义规律。

以“被例”起首的另一组实例可以表3所示方式进行分析。该组实例统一呈现被动结构。首先出现的内容(如Suchoccurrences)体现“被例”。它由体现“链接”的系动词成分(如canbe)连接到“标示”(如illustrated),再由另一个体现“链接”的介词(如with)连接到具体的“例证”,形成型式“被例+链接+标示+链接+例证”。该型式最明显的特征是以被动结构表达例举,内部意义组成复杂,意义表达方式正式、迂回。

表3 局部语法分析2“被例+链接+标示+链接+例证”

表4演示的一组实例同样以“被例”起始(如Asaninitialstep),随即给出具体“例证”(如eachvariantwasallocated…),结尾的forexample或forinstance标示例举行为。“被例+例证+标示”这一型式的特征在于将“标示”后置,避免例举行为打断之前的讨论内容,适宜于对所举示例进行详细、不间断的分析。

表4 局部语法分析3“被例+例证+标示”

在表5所示的分析中,以“被例”开始的另一组实例分析为“被例+启动+标示+例证”。“被例”后出现的动词(如see)统一分析为“启动”,意在指引读者注意随后的例举内容,即“标示”(如forexample)和“例证”(如thedistributionfiguresinTable3)。使用介入手段与读者互动,提醒其注意例举,是该型式最明显的意义特征。

表5 局部语法分析4“被例+启动+标示+例证”

表6中的实例被分析为“被例+启动+例证+标示”,与“被例+启动+标示+例证”的不同之处在于,“标示”与“例证”的顺序相反,体现出学术例举话语细微的意义变化。

表6 局部语法分析5“被例+启动+例证+标示”

在相当一部分例举实例中,起首的意义成分由“被例”转变为指明例举行为的发生的“标示”(如Forinstance)。在如表7所示的一组实例中,“标示”后直接给出例子的详情,如alphapowerdifferencesbetweenemotionalandneutralstimuli…匹配“例证”,由此形成 “标示+例证”这一简单的局部语法型式。该型式的特点在于特别醒目地指明例举行为。

表7 局部语法分析6“标示+例证”

由表8呈现的另一组实例也以“标示”开头,被分析为型式“标示+相关研究+扩展表述”。在该型式中,所举的具体例子并非物质世界中的具体事物,而是前人的相关研究,如Keck(2006),因此标注为“相关研究”。之后的内容为对前人研究的介绍和说明(如studiedtheparaphrasingstrategiesofL1andL2…),对应“扩展表述”。以前人研究作为例举内容是该型式的意义特征。

表8 局部语法分析7“标示+相关研究+扩展表述”

在表9呈现的实例中,句首的“标示”均由短语anexampleof体现,紧随其后的成分(如hedging)体现“被例”,中间的“链接”成分(如wouldbe)将其与“例证”(如youmightwanttomake…)进行衔接,最终形成型式“标示+被例+链接+例证”。以左右意义对等(如Anexampleofhedging与youmightwanttomake…意义对等)的方式呈现例举行为,是该型式最显著的意义特征。

一部分以“例证”开头的实例可分析为4种局部语法型式。其中的一组实例(见表10)首先给出具体例子,即“例证”(如Theideaofexploring…),随后的forexample或forinstance标示之前的内容为例子。句末的细节讨论对之前的“例证”进行详细解释,对应“扩展表述”。以插入语的方式标示例举行为是该型式的重要意义特征。

表9 局部语法分析8“标示+被例+链接+例证”

表10 局部语法分析9“例证+标示+扩展表述”

在由illustrate或exemplify等动词充当“标示”的实例中(见表11),虽然“例证”也位于句首,但“标示”之后的成分(如afewsuchnoun+nounsequences)不再体现“扩展表述”,而是例举的对象,即“被例”。以具体的行为动作体现例举是“例证+标示+被例”这一型式的意义特征。

表11 局部语法分析10“例证+标示+被例”

以anexampleof检索出的实例中,有一组也以“例证”开头,如表12所示,分析为“例证+链接+标示+被例”。它与“例证+标示+被例”存在细微差异:“例证”与“标示”之间由系动词(如is)进行连接,同时,它又与“标示+被例+链接+例证”类似,以左右意义对等的方式呈现例举行为。

在最后一组以“例证”起始的实例中(见表13),体现“标示”的动词以过去分词的形式出现(如illustrated),它将“例证”的内容一分为二(如前半部分的Astrategicframework及后半部分的inFig.3)形成型式“例证+标示+例证”。该组实例在句中充当主语或状语等成分,并不形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它们以例举的内容为基础或前提,对知识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讨论。

表13 局部语法分析12“例证+标示+例证”

有4组实例以铺垫性的内容开头,统一分析为“启动”。其中,频数最高的一组分析为“启动+标示+例证”(见表14)。插入的成分,如forinstance对应“标示”,它将前后内容切割开,之前的成分(如butifyoumake)提供背景信息,体现“启动”,之后的成分给出具体的例子(如groupworksandwithinthegroupthereare…),体现“例证”。将例举标示词以插入语的形式置入句中,使其不干扰与前文内容的衔接,是该型式的意义特征。

表14 局部语法分析13“启动+标示+例证”

在由固定短语asanexampleof引导的实例中(见表15),as体现“启动”,anexampleof对应“标示”,紧随其后的内容(如whatthisworkislike)为例举的对象,标注为“被例”。逗号后的详细内容为给出的例子,对应“例证”。该型式“启动+标示+被例+例证”的特点在于,用asanexampleof将“例证”之外的内容独立出来,以便对具体例子进行充分表述。

由表16可见,以短语“asexemplified/illustrated+介词”开头的一组例举表达,前半部分可分析为“启动+标示+链接”,分别对应如as、exemplified、by等词语。由“链接”引出的具体例子(如thecore-ontologyandthecompetitor-ontology…)对应“例证”,句末用于进一步解释的内容(如differentGSCcompanies’knowledgeisstructured…)则描写为“扩展表述”。与“启动+标示+被例+例证”相比,“启动+标示+链接+例证+扩展表述”更注重对例子进行详尽的说明,这也成为其重要的意义特征。

表15 局部语法分析14“启动+标示+被例+例证”

表16 局部语法分析15“启动+标示+链接+例证+扩展表述”

以动词短语take…for example形成的例举实例可按表17所示方式进行分析。其中,动词take可分析为“启动”,为随后的“例证”(如have male have female…)做铺垫,后置的for example为标示词。以动词短语引出例举内容是该型式最明显的特征。

表17 局部语法分析16“启动+例证+标示”

有两组实例以论文的作者即“研究者”开头,其中的一组(见表18)分析为型式“研究者+标示+被例”。起首的“研究者”(如I)后跟随体现“标示”的例举动词(如exemplify),句末的细节内容指向例举的对象(如howsemiogenesisdatacanalsobegathered…),即“被例”。“研究者+标示+被例”这一型式将作者自身置于文章之中,作为例举行为的执行者,体现了学术论文作者使用“介入话语策略”与读者进行交流。

表18 局部语法分析17“研究者+标示+被例”

同样体现介入策略的还有一组实例,它们被统一分析为“研究者+行为+例证+链接+标示+被例”(见表19)。在这些实例中,起始的“研究者”后接具体的研究行为(如use),这一“行为”再引出“例证”(如diagram2),进而由体现“链接”的不定式to对接其真实目的:对“被例”(如thesemanticpropertiesofEnglishpassives)进行例举说明,最终形成了本研究中意义成分最多、最复杂的型式“研究者+行为+例证+链接+标示+被例”。

表19 局部语法分析18“研究者+行为+例证+链接+标示+被例”

最后一组实例的分析见表20。该组实例以诸如Frey(1990)等前人研究作为例举的具体内容,标注为“相关研究”。插入句中的forexample或forinstance“标示”例举行为的发生。之后的内容(如proposedthatratherthanhighlightinggaps…)对所引前人研究进行概述,标注为“扩展表述”。以前人文献为例举的具体内容,是“相关研究+标示+扩展表述”这一型式的显著特征。

表20 局部语法分析19“相关研究+标示+扩展表述”

依照上述方法,我们将两个语料库中的全部例举语言实例描写为19个局部语法型式。这些型式以6种不同的意义(如“被例”“启动”等等)起始,内部包含不同的意义成分(如“相关研究+标示+扩展表述”与“标示+被例+链接+例证”中共同的意义成分仅“标示”一项)或意义成分的排列顺序有所差异(如“被例+标示+例证”与“例证+标示+被例”包含同样的意义,但意义排列顺序不同)。它们共同体现了中、西两组学者例举话语行为多变的意义表达方式,系统呈现出其例举语言的意义规律。局部语法以一种局部的、聚焦的语言观察视角,采用与语境(即例举)密切相关的分析术语,以简单、直观的“形式—意义”互相匹配的方法,精密地揭示出语言学者们在使用短语表达例举的过程中各种微观的意义趋向和变化。另一方面,由于局部语法分析过程涉及对各个局部语法型式的使用频数的统计,这意味着局部语法能有效地量化话语行为的实现形式〔28〕,为对比研究提供一种更局部、系统的新思路。

基于上述局部语法分析数据,我们记录每一局部语法型式分别在两个库中的出现频数,通过频数的对比,挖掘其中具有显著差异的型式,揭示两个学者群体例举语言的特征性意义规律。

(二)局部语法型式对比分析结果

本节对两组人群例举语言的局部语法型式进行频数对比分析,揭示中、西方语言学学者例举语言的特征性意义规律。根据数据,表2至表20所呈现的19个局部语法型式在两个语料库中的具体频数分布见下表21。

表21总体数据显示,中国学者例举语言使用频数显著低于西方学者:中国学者例举语言的总频数为1430次(每百万词3084次),而西方学者的总频数达到3250次(每百万词3281次),对数似然比检验显示差异显著(p=0.0487<0.05)。这表明,与西方学者相比,明显少用例举的方式解释知识是中国学者学术话语或论证语言的特征性之一。

具体局部语法型式的对比数据进一步显示,中、西方学者局部语法型式的使用存在一定共性,如“被例+标示+例证”和“标示+例证”是两组学者前两位共同高频使用的型式。这些型式及其对应的短语资源构成了两组学者共享的例举话语基础,是其例举语言的基本表达方式,表明其对所属话语社团内部高度共识性的例举语言意义规律的遵守和尊重。

再进一步观察发现,两组学者具体局部语法型式的使用差异大于共性,形成了各自特征性的意义使用趋向和规律。这集中体现于两组学者各自显著高频使用的局部语法型式。

1.中国学者例举局部语法的特征性

中国学者显著高频使用“标示+例证”“被例+链接+标示+链接+例证”“启动+标示+被例+例证”“启动+标示+链接+例证+扩展表述”“研究者+行为+例证+链接+标示+被例”“启动+例证+标示”“例证+标示+例证”及“被例+启动+标示+例证”这8个局部语法型式。这些型式集中体现了中国学者例举语言的特征性意义规律。

表21 中、西方学者例举语言的局部语法型式频数分布

续表21 中、西方学者例举语言的局部语法型式频数分布

在这8个型式中,具体而言,“标示+例证”(如For example, the Chinese idiom “pao zhuan yin yu” has the literal interpretation of “cast a brick to attract jade”)仅涉及两种意义的使用,语义序列非常简单,意义表达简洁明快。“被例+链接+标示+链接+例证”(如Such occurrences can be illustrated with examples from the Chinese-authored English RA corpora)的特点在于被动结构的使用,意在突出例举所解释的对象。“启动+标示+被例+例证”(如As an example of what this work is like, the following are extracts from her corrections on students’ writing)与“启动+标示+链接+例证+扩展表述”(如As exemplified by the core-ontology and the competitor-ontology in Section 4.1, different GSC companies’ knowledge is structured)均以铺垫性的介词as开头,旨在指引读者注意下文的例举论证。“研究者+行为+例证+链接+标示+被例”(如We use Diagram 1 to illustrate their degrees of markedness…)将作者自身的例举行为作为研究过程介绍给读者,体现其积极介入文章、与读者互动交流的话语策略。“启动+例证+标示”(如Taking the mode shape illustrated in Fig. 1 for example)紧密关联于短语take…for example,它亦是综合了例举与研究行为的介入策略的体现。“例证+标示+例证”(如the scatter diagrams illustrated in Fig. 3 and Fig. 4)对应简单的“名词+定语”结构,它将例举内容拆分为二,前半部分展示具体示例,后半部分指明示例位置,可灵活置于各种例举表达之中。而“被例+启动+标示+例证”则是“被例+标示+例证”的变体,所增加的“启动”意义,如实例language-specific properties can even shape spatial cognition at a deeper level (see, for instance, Hohenstein, 2005)中的动词see,意在明确提醒读者注意下文的例举内容,仍是介入策略的体现。

归纳可见,中国学者的上述8个显著高频使用的局部语法型式具有两点明显的共性,这些共性明确地体现出中国学者例举语言的特征性意义规律。第一,频繁使用介入策略,积极与读者进行互动交流。这一趋向主要体现于“启动+标示+被例+例证”“启动+标示+链接+例证+扩展表述”“被例+启动+标示+例证”等5个局部语法型式。它们揭示出中国学者频繁介入语篇,积极引导读者,协助其有效理解知识的强烈趋向。第二,趋于将所举示例置于例举表达的最后。“标示+例证”“被例+链接+标示+链接+例证”“启动+标示+被例+例证”等4个局部语法型式的高频使用印证了这一趋向。这种趋向体现了中国学者习惯于按照从总体到个例、从一般到具体的方式进行知识阐释的例举论证思维逻辑。

2.西方学者例举局部语法的特征性

西方学者显著高频使用“被例+标示+例证”“例证+标示+扩展表述”“例证+标示+被例”“相关研究+标示+扩展表述”“启动+标示+例证”以及“被例+例证+标示”这6个局部语法型式。这些型式同样共同体现了西方学者例举语言最具特征性的意义规律。

在这6个型式中,“被例+标示+例证”(如The processes are more action-oriented in the business world, e.g. sell, manage, manufacture, deliver, confirm)体现了先展示例举对象,再指明例举动作,最后提供具体示例的基本例举论证思维方式。该局部语法型式在两组学者文本中均位列频数之首,但在西方学者文本中更显著地高频使用,这体现了西方学者对本话语社团最公认例举意义规律更严格的遵守。“例证+标示+扩展表述”(如The 1954 curriculum, for example, comprised nine courses)及“例证+标示+被例”(如Examples below illustrate heavy use of nominal modification)均将具体示例置于句首显著位置,意在突出其在例举表达中的核心地位。“相关研究+标示+扩展表述”(如The Vienna-Oxford ELF Corpus project, for example, aims to compile a corpus of spoken)以过往研究作为例举内容,例举标示词紧随其后,便于例举内容与前文衔接。“启动+标示+例证”(如There was, for instance, Sam’s Term 1 “writing as driving test”)与“例证+标示+扩展表述”同样将例举标示词嵌入句中,而“被例+例证+标示”(如The test includes lecture and seminar discourse, for example)甚至将标示词置于句末。这些趋向意在避免例举标示词破坏前后文之间的逻辑联系,确保文章内容的连贯性。

归纳可见,西方学者显著高频使用的6个局部语法型式同样有两点明显的共性,体现其例举语言最具特征性的意义规律。(1)趋于淡化例举标示词,突出其它信息。这主要体现于“例证+标示+扩展表述”“相关研究+标示+扩展表述”“启动+标示+例证”等 4个局部语法型式的高频使用。在这些型式对应的例举语言实例中,例举标示词趋于以插入语的形式出现。我们认为,这一表达习惯是西方学者出于逻辑衔接的考虑,在实施例举行为的同时,注重保护行文原有的完整性,以略微隐蔽的方式完成对知识的具体解释。(2)趋于将所举示例置于例举表达的最前位置。这显著体现于“例证+标示+扩展表述”及“例证+标示+被例”两个局部语法型式的高频使用。将具体示例前置,凸显“例证”,体现了西方学者趋于遵循从个体到总体、从具体到一般的例举论证逻辑阐释知识,与中国学者形成鲜明对比。(3)趋于在表达例举时引用前人研究。这集中体现于型式“相关研究+标示+扩展表述”的高频使用。它表明,西方学者更习惯于以自身学科内部的研究活动作为例举内容,更频繁地衔接前人研究从而定位自身研究。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采用局部语法的路径和方法分析了中、西方语言学学者的研究论文中例举语言的意义规律,重点关注了两者的差异,揭示出语言/文化这一重要语境因素对学术例举话语意义表达方式的制约作用。研究发现,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学者群体的例举语言虽有一定共性,但更有重要区别。共性主要在于,两组学者均高频使用其所属话语社团高度公认的例举意义表达方式,如“被例+标示+例证”及“标示+例证”,体现出两组学者对其话语社团学术话语模式的尊重。两组的区别则主要体现于6个具体方面:(1)相对于西方学者,中国学者明显少用例举进行知识解读或论证;(2)中国学者显著高频使用的8个局部语法型式显示,相对于西方学者,中国学者更积极地使用介入话语策略,引导读者注意例举内容;(3)中国学者更习惯于将所举例子后置,以从一般到具体的例证逻辑顺序解释知识;(4)与中国学者相比,西方学者趋于将例举标示词置于非显著位置,淡化其对上下文衔接的影响;(5)西方学者更习惯于将所举例子前置,以从具体到一般的例证逻辑顺序归纳知识;(6)西方学者趋于例举前人研究,通过对接以往文献的方式定位自身研究。这些意义规律的重要区别,一言以蔽之,体现了母语文化对不同学者群体例举语言的深刻影响和制约。在这样的影响和制约下,中国和西方学者形成了各自特征性的学术话语模式,导致其在实施具体学术话语行为(如例举行为)时产生了不同的意义趋向。本文是一项从局部语法视角探索学术例举语言语境变异的研究,研究表明,例举语言不仅受到学科、历史时期及作者语言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它在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学者群体之间亦会产生明显的规律性变异。局部语法基于语料库证据,以一种聚焦视角精密分析不同人群在进行例举论证时所使用的各种微观意义,揭示各类人群特征性的意义使用规律,是探索例举话语行为乃至其他话语行为的语境变异的有效方法。

上述局部语法型式及中、西方学者型式使用的差异及共性,可为学术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思路。首先,学术写作教学可以具体的学术话语行为为出发点。教师可指导学生将学术写作过程视作完成一系列话语行为的过程,如引言章节的“指明研究论题的重要性”,文献综述章节的“指出前人的研究空白”,结果分析章节的“报道图表数据”话语行为等等。其次,以讲授每一学术话语行为的“词汇—语义”实现方式为教学的关键内容。教师可基于众多学术话语行为的局部语法分析数据(如本文提供的例举话语行为的分析数据),向学生展示某一话语行为的各种意义规律(即局部语法型式),例举每一种型式对应的典型短语实例,并指明每一型式所适宜的交际语境等等。在此基础之上,训练学生在学术语篇中识别型式,并根据具体语境选择恰当的型式和词语实施话语行为。最后,以局部语法对比研究的数据为依据,提醒学习者认识到各种语境因素对具体话语行为意义表达方式的制约。如教师可以本文的对比数据为依据,向学习者指明,受到语言及文化因素的制约,中国语言学者在学术论文中表达例举话语行为时趋于使用介入话语策略引导读者注意例举内容等。

与此同时,须指出,本文仍存在以下两点局限:其一,中国学者子库偏小,库容量仅有50万词左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学者文本的代表性。其二,研究以局部语法的视角对比了两组学者群体例举语言的细微意义差异,揭示各种特征性的意义规律,但研究并未进一步探讨形成上述特征或造成上述差异的原因。这些问题,有待今后的研究做出更深入的探索。

猜你喜欢
型式实例学者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幕墙型式对高层建筑室内自然通风影响的模拟
现代中小河流常用有坝壅水建筑物型式探讨
军持的型式分析与年代分期
学者介绍
完形填空Ⅱ
完形填空Ⅰ
6-APA裂解过程搅拌型式的研究及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