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的体制基础: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24-01-31 00:06乔榛徐宏鑫
求是学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经济体制高水平市场经济

乔榛 徐宏鑫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此,发展与体制的关系在一个更高层次上被要求实现新的契合。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实现这“五大理念”,必须升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其内含的新型举国体制支持创新、推动协调、助力绿色、助推开放、促成共享功能,使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型举国体制

作者简介:乔榛,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 150080);徐宏鑫,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哈尔滨 15008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数据要素化对分配结构冲击及调控政策研究”(23BJY016)

DOI编码: 10.19667/j.cnki.cn23-1070/c.2023.06.001

一、问题的提出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也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提出的根本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又开启了一个新征程,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发展任务聚焦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任务转换包含着发展方式的转变。新中国经济是在一个较为落后的基础上起步的,基于我国经济发展条件不足和快速增长诉求,只能选择一种粗放的发展方式,即依靠人力、物力、资金等生产要素投入来实现经济发展。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我国努力追求高增长,但由于经验不足走了一些弯路。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探索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正确发展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我国经济创造了快速发展的奇迹。不过,在这一奇迹背后,看到的依然是粗放的发展方式,所发生的变化是,这种发展方式借助于一种新的经济体制,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发展与体制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不同的发展阶段及其发展任务需要有不同的经济体制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高速增长与高质量发展是发展的两个阶段,对发展本身提出不同要求。高质量发展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优化经济结构,需要转换增长动力,自然对经济体制提出新的要求。建立怎样的经济体制才能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这不仅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学者们关注到该问题时,基本认同改革开放后的实践所证明的一个理论,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或保障。如高质量发展的体制基础在于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包括要素的市场化配置、以竞争中性原则完善产权制度、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制度体系、建立开放准入秩序。又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运行层面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它的完善和发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制度支撑和体制保障。把市场经济体制与高质量发展相联系并确认其基础和保障地位,是对改革开放实践经验总结所得到的启示。而经济体制经历一个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高质量发展的意义,应从一个动态角度去理解。因此,有人进一步提出,通过经济体制改革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是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以及环境友好、兼顾全民福祉和长远增益的协调发展。达成此目标,必须建立一个能够使交易成本不断降低的良好体制。为此,必须加大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按照降低交易成本的基本原则,给予国有企业更多的经营自主权;通过“放管服”改革,为民营经济创造更为良好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法制环境,最大限度地释放市场主体潜能,让经济体制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保障给予的新概括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把发展放在首要的位置,并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在这一重大成就背后,有经济体制改革的支持,经历了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建立在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基础上的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需要升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后甚至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经济发展实践证明,经济发展必须有一个适宜的经济体制支持,或者说经济发展必须有一个经济体制与之相匹配。而且,不同经济发展阶段需要的经济体制也会有所不同,有时需要改变经济体制性质,有时需要完善和升级经济体制。适应我国从经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升级,即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然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需要回答,包括如何理解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

二、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性

高质量发展需要建立在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之上。什么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不仅涉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问题,而且也涉及升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问题。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根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我国实行的渐进式改革进程中确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体制。它是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在经济体制探索进程中形成的一种新体制。商品经济发展中形成的市场经济体制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人类社会进入近代之后,伴随城市的兴起和分工的发展,商品经济逐步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式,经济运行因此摆脱了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经济运行方式,形成由市场调节的经济运行方式。无论是商品经济,还是其运行方式的市场经济,都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这正应验了马克思的那句名言:“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不仅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在生产力进步方面的肯定,而且包含了马克思对这种进步原因的深刻思考,即马克思对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促进生产力发展秘密的科学揭示。如马克思在分析货币转化为资本并形成资本流通后包含的促进生产力发展机制时所指出的:“为买而卖的过程的重复或更新,与这一过程本身一样,以达到这一过程以外的最终目的,即消费或满足一定的需要为限。相反,在为卖而买的过程中,开端和终结是一样的,都是货币,都是交换价值,单是由于这一点,这种运动就已经是没有止境的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之所以能够取得生产力的巨大进步,背后所包含的正是这样的机制。当然,马克思在看待任何事物时都遵循着一种辩证的思維,即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对剩余价值最大化的追求包含了一种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机制,但是,其运行中的“重物轻人”现象却把资本主义导向另外一种发展方向。为追求更多剩余价值剥削工人,为提高自身竞争力引起大量相对过剩人口,形成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并产生了资本主义自身无法克服的一个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正是资本主义这一自身无法克服的基本矛盾决定了其被替代的必然性,也昭示了替代它的新制度建构方向。历史证明,马克思的理论指导了对资本主义社会未来的探索,也为成功后建立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社会作为替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人类社会更高形态,其核心在于构建了一个可以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新制度,即生产资料公有制、有计划配置劳动时间和按劳分配生活资料。从理论上来讲,这样的制度安排可以克服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也可以提供一种发展生产力的动力机制。然而在实践中达成此目标,不只是一个制度设计问题,还需要有一种高度发达生产力为该制度运行提供基础。

由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生产力都较为落后,因此,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在经济运行方面走了一些弯路,并未达成社会主义高于资本主义的制度属性应该实现的目标。在此背景下,改革便成为社会主义焕发生机的必由之路。如何进行改革,又是摆在社会主义国家面前的一个大问题,关系到能否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推动改革。就此,中国改革无疑是最具典型性的。

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起开展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前提下推动的改革。实践证明,我们选择的改革道路是正确的,因此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是有效的。只是在说明为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效性方面,还有一些理论分析空白区,或称之为“特别区”,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对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超越的根据是什么?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简单理解便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从理论上来讲,这样的结合触及了一些“理论盲区”,因为无论是在此之前的哪一种经典理论都认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是不匹配的。产生这样的认识又为一种预设所限制,即市场经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诞生自然与资本主义有着内生性关系;社会主义制度要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必须改变市场经济体制并要建立一种新经济体制。当然,这背后有一种形式逻辑的支持。这种思维要求认识的内在一致性,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存在着不一致。难道一种经济体制一定要满足内在的一致性吗?选择经济体制应遵循逻辑的一致性,还是现实的有效性?中国在不断的体制探索中,最终还是坚持了以现实有效性选择经济体制的原则,并探索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适合中国国情和实际的新体制。

其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所以被选择并取得成功,最大的根据是它成功地实现了一次综合。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能结合是基于一种历史逻辑的认识,而不是基于现实逻辑的判断。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相伴产生,社会主义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这是历史演进中的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能结合。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二者在逻辑上并不存在必然的矛盾,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市场经济可以与资本主义相结合,也可以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这不是问题的根本,更为重要的是如何结合。因此,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据,应该从是否具备结合的条件去理解。中国建立怎样的经济体制,在理论上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根据,在实践上有社会主义制度内在要求的根据。这形成了中国选择经济体制的一条主线。1949年以来,我国就是以此为根据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但运行了22年后发现,计划经济体制高效运行必须满足的条件尚不具备,或者说中国的国情难以为计划经济体制有效运行提供可持续的条件。从中国实际出发,需要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就需要引入市场经济体制。这成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体制建构的新实践。可喜的是,我国的这一改革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功。之所以如此,一条重要经验是,很好地把握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节奏。过去我们把这称为渐进式改革,但也可以概括为另外一种说法,即我们是用市场经济的活力去弥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运行低效的短板。在计划经济主导经济运行的情况下引入市场经济,其动机并不是要由市场经济替代计划经济,而是要借助市场经济来弥补计划经济的不足,因此,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只是为市场经济留出一些空间使其发挥作用。实践证明,这种引入市场经济的选择不仅是正确的,而且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市场经济逐步从弥补作用转变为基础性作用甚至决定性作用。这种基于实际、遵从实践的改革逻辑,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被确立为一个典型的经济体制,甚至成为社会主义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突破了传统的理论逻辑,而契合于现实的实践逻辑,使构建经济体制不局限于理论指向,而更关注现实基础。进一步地讲,我们之所以能够很好地把握现实并实现科学的建构,是因为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没有这样一个前提,我们推动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就很难取得今天这样的效果。

基于中国现实和共产党领导优势而在改革实践中探索出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成为一种典型的经济体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全定型,也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需要完善和升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大根据是从实际出发确立的一种经济体制,随着中国实际发生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进一步完善和升级,即必须建立起一种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以适应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现实。

(二)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举国体制特性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实现的一次突破。从发展的角度看,在一个长周期的发展历程中,总有一些节点具有突破性质的变化,使发展呈现阶段性跃迁的轨迹,实现一个个质的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确立到完善也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发展历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过程中,我们是在坚持计划经济体制的前提下引入市场调节功能,使其在边缘地带发挥作用,也就是所谓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因为我国实行的经济体制改革遵循的是一条渐进式道路,所以,在引入市场调节或市场经济后激发出来的活力,自然成为助推市場经济不断扩大其作用范围和深度的动力。在这样的趋势下,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改革目标。应该说,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实现了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创新,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近代以来,人类追求制度上的不断创新,形成了两种具有典型意义的经济体制,即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从历史和逻辑的角度看,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不仅有着历史性的替代关系,而且还存在着内在的进化逻辑。然而,人类社会现实的复杂性远远地超越了理论所能概括的程度。无论是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都是对某种现实的抽象,并不能反映真实现实的全貌。市场经济有其自然选择的一面,但面对不断发展的现实,其内在的弊端日益突显,又自然被要求走向其对立的一面。市场经济的基础制度内在的一个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一种能够克服这一基本矛盾的社会必须消灭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或公有制,而能够体现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属性的社会便是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建立起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本经济制度,便有了实行计划经济的条件,可以使经济按照计划去运行,也即可以实行计划经济。从理论上来说,这样的结果反映了历史演进的必然性,但现实的社会主义都是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国家建立,从而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逻辑。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虽然按照制度属性的要求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但是由于计划经济运行的条件难以得到充分满足,因此,计划经济运行的可持续性受到挑战,最终选择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道路。当然,改革也有不同的选择,而中国选择了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前提下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很显然,这一体制不同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也不同于一般的市场经济,而是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经济体制。

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典型意义,并不能简单地从逻辑上去解读,而应该基于现实去理解。在中国渐进式改革中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为逐步引入市场经济而焕发巨大活力,也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但是,在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功和其取得经济快速发展奇迹时,又不能简单地认为这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单一原因,必须在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机制中去理解其生命力和活力。如果说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成功,那么其成功在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引入了市场经济。如果要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更积极的作用,那么必须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水平,其方向便是在使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基础上注入一个更加重要的因素,即新型举国体制。因此,新型举国体制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經济体制的重要特征。

为什么举国体制加入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可以实现其升级?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实现市场与政府的更有效结合。正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所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目标,也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新任务。如何把市场与政府功能有效地结合起来?尽管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条主线,但进入新时代有了新要求、新目标。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新时代探索市场与政府有效结合的新概括。如何理解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要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要健全宏观治理体系。把具有这些特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看作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内含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会调动起全国的力量,体现出“举国体制”的优势。一个社会是否进步,关键要看能否形成集体力量,并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人类之所以达到生物链顶端,并实现了人与自然分离,是因为人类形成了一种集体力量。人类社会建立各种制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把这种集体力量发挥到最大程度。经济体制作为资源配置的方式,其实质是对劳动时间的配置,因而也是一种发挥人类集体力量的机制。市场经济体制是靠一只“看不见的手”来整合集体力量,计划经济体制是靠计划来动员集体力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要发挥二者的优势,还要通过直接动员全国力量来达成目标,也就是所谓的“举国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举国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举国体制”不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举国体制”是没有个人主动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举国体制”是建立在发挥个人主动性和积极性基础上的。后者可以更好地突显国家的集体力量,因而称之为新型举国体制。

目前,新型举国体制主要被用来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目标。因而,新型举国体制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通过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协同发力,形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社会资源共同攻克重大科技难题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这一体制能够把个人、企业、政府结合起来,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使三者力量充分而有效地动员起来。达成重大科技攻关需要这样的体制,推动高质量发展也需要这样的体制。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而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必须引入新型举国体制,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到升级并全面地介入高质量发展的各个方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突破。

三、新型举国体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

新型举国体制使高质量发展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础有了发挥作用的新着力点。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即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型举国体制推动高质量发展自然会在这五个方面体现其功能。

(一)高质量发展是以创新为第一动力的发展,需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取得关键技术的突破

高质量发展是体现创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创新。其中,科技创新处于核心地位。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领,也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各国更加激烈的科技竞争,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如何走好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在科技创新方面,我国一直处于追赶的位置。之前的几次科技革命,我国都落后于人,因此陷入一种发展困境。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我国开启了追赶国际先进技术的新征程,不仅逐步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科技水平的差距,而且形成了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进程中与发达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的格局。但是,我们也清晰地认识到,由于缺乏深厚的积累,我国的科技进步存在着一些短板,也就是有一些关键核心技术还受制于人,被人“卡脖子”。因此,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遵循。在科技自立自强方面,我国基于自身优势形成了一套实施科技创新国家战略、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机制。新型举国体制有其制度基础,又有其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具有许多新特点。有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有市场反映出来的对科技的需求,有协调个人、企业、政府的机制,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动员能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呈现出来的一些特点表明,更加系统化的科技革命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才能取得突破。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把全世界都联结在一起,国家的介入对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发展来说,是一个必要的前提。我国具有的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自然可以更好地发挥这一作用,因而是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取得先机的重要基础。

(二)高质量发展把协调看作是内在要求,需要运用新型举国体制推动协调得以实现

高质量发展必须贯彻的新发展理念,还要求协调成为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是一个大国,又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不平衡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包括城乡、地区、行业、居民之间的不平衡现象,在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快速发展中呈现较为突出的状态。不平衡既是快速发展的一个结果,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障碍。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时期,主要任务是加快增长,但快速增长会引起一些结构失衡问题,因而要注意调整关系,注重发挥整体效能。调整结构相对于快速增长更为困难,我国长期高速增长积累的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发展不协调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需要补齐短板,以增强发展的整体协调性。

如何使经济结构变得协调起来?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由于不断深化改革引起城乡、地区、行业之间的竞争加剧,也由于对外开放在地区间的程度不同,改革开放释放出来的生产力呈现明显的结构不平衡特征。城乡、地区、行业之间的不平衡已成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方面。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对于现代的任何国家都是一个难题。市场经济虽被认为是资源配置比较有效的手段,但在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方面难有效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和运行的一个时期,也因为市场经济不断扩大其功能而造成发展不平衡问题凸显。进入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与之配套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发生功能上的转换,承担起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任务。达此目标,必须发挥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的新型举国体制功能。事实上,新型举国体制在新时代可以更好地发挥协调发展不平衡的作用。2020年实现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就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作用的结果。通过脱贫攻坚战使我国消灭了绝对贫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奇迹,也是不曾有社会实现的一个奇迹。同样的,进一步实现共同富裕,使城乡、地区、行业之间的差距尽可能地缩小,最终实现协调发展,也必须借助新型举国体制。

(三)高质量发展要求绿色成为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需要有新型举国体制助力实现

高质量发展坚持新发展理念,要使绿色成为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色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是彻底改变人类发展方式的发展。自从人与自然分离以来,人类的生产活动一直都在追求从自然获得更多满足自己需求的东西。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力逐步增强。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生产力的巨大进步,极大地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当这种能力被资本控制,成为追求剩余价值的手段,人与自然的矛盾变得更加尖锐,人的地位不断提高,自然的地位不断下降,处于完全被掠夺的地位。这种状态最终难以为继,可持续发展、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呼声,表明过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犯了严重错误,必须扭转这种局面,使人与自然达成和谐共生的状态,也就是实现绿色发展。

如何使绿色成为发展的常态?从生产力的角度看,必须改变过去的生产力发展逻辑,采用更多不对自然产生不利影响的技术,在自然环境承载范围内生产人们所需要的产品。然而,这样的友好发展方式,会受到人类选择和制度属性的影响。如资本主义制度,资本家最大限度地追求剩余价值,很难有动力去用绿色生产力代替传统生产力。因为绿色生产力不仅成本高,而且存在着严重的“搭便车”问题。当然,我们现在也可以看到一些发达国家,为发展绿色生产力做了一些努力,但必须通过国家的力量去实现。与资本主义制度不同,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虽然在生产力比较低的阶段,也有过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经历,但在生产力水平达到较高水平时,也需要重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我国的制度优势就会显现出来,可以从整体上系统地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在具体实现这一目标时,运用的便是新型举国体制。在新型举国体制下,可以集中意志,达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也可以集中力量去推进绿色技术的应用,协调好各方利益,达成统一的行动。只要这一新型举国体制能够取向于推動绿色发展,就会达到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无法企及的效果。

(四)高质量发展坚持开放是国家繁荣的必由之路,需要新型举国体制助推开拓

高质量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坚持扩大开放和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开放是现代国家发展的基本遵循。当今时代,任何关起门来搞建设的想法,任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做法,都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世界各国对外开放形成了近代以来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也即经济全球化。在这一趋势下,那些主动顺应的国家因获得巨大全球化红利而变成发达国家。由此产生另外的一种趋势,即发达国家成为全球化的引领者。然而,随着世界格局和各国情况的变化,在当下世界出现了一种不同的趋势,一些曾经是经济全球化最大受益者的国家却举起了反全球化的大旗,大搞贸易保护、单边主义,构筑“小院高墙”。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国要继续推动经济全球化,能够靠什么?

我国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且赶上了新一轮全球化浪潮,经济迅速地融入世界,取得了对外开放的巨大成功。这也成为我国达到如今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原因。面对新的反全球化浪潮,我国坚定地坚持扩大开放,努力开辟全球化的新路径。如何达成此目的?新型举国体制同样会发挥积极的作用。首先,对外开放本身就是建立在国家这个主体之上的,而面对逆全球化的新潮流,要继续推进全球化,必须发挥国家的力量,尤其是像我国这样的大国,能够在推进全球化进程中发挥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在逆全球化的潮流下推进全球化,需要发挥像我国这样的大国作用,更需要把我国的潜力发挥出来,不仅向世界贡献生产能力,而且为世界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为此,必须发挥我国具有的举国体制优势,保障产业链安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用实力引领全球化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最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推动世界格局转变,新科技推动的世界格局会更加依赖国家间的协调以维护新的世界秩序。如此突显出来的国家功能必须有一种体制保障,而举国体制可能是应对这种变化的最有效安排。

(五)高质量发展体现共享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需要新型举国体制推动促成

高质量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把发展的落脚点放在共享上,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突出“人民优先”的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使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让富裕体现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之初就确立了这一宗旨,并为此不断奋斗。然而,由于我国发展起步很低,想一步达到共同富裕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必须循序渐进地去推进。就此,我们有过探索中的曲折经历,但最终还是找到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现在又向强起来迈进。我国在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基础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又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家化的新征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我国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但依然存在相对贫困和收入差距较大问题。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终要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靠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运用的就是举国体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而实现共同富裕,还需依赖国家的力量,进一步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

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必须有新型举国体制的支持。因为我国要使超过14亿人整体达到共同富裕,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工程,必须有一种创新性的制度来支持这一工程的实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无此功能,传统的计划经济也力不从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展现了光明的前景。但是,要达此目标,必须升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有效结合市场和政府功能的基础上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作用,是最有前途的一种选择。

当然,高质量发展需要新型举国体制的支持,并不是其体制基础的全部内容。高质量发展需要不同市场主体的支持,主要是国有经济主体和民营经济主体的支持;高质量发展需要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支持;高质量发展还需要健全的宏观治理体系的支持。但这里重点突出新型举国体制这一内含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机制所发挥的作用。

四、主要结论

高质量发展是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下实现的一种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需要有更加契合的制度体制基础。历史经验和现实实践都表明,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作用,主要体现在它内含的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由此得到以下几个结论:

第一,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升级,是适应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经济发展任务调整而实现的升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超越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一种新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找到了市场与政府有效结合的新途径。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打破了市场经济只能与资本主义结合的逻辑,实现了制度属性与经济运行方式相结合的重大創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是在中国改革实践不断探索中才找到的有效契合点,其背后的重要支撑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因为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为探索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提供广阔空间和充分韧性。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升级,一方面是进一步夯实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基础,另一方面形成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机制。具体地讲,在激活市场主体方面,要真正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在统一市场体系建设方面,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在宏观调控方面,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第二,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举国体制或新型举国体制。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这种有效性的根据在于找到了一个运行中的支撑点,即举国体制或新型举国体制。新型举国体制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充分体现国家动员能力的经济运行方式。之所以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效结合的支撑,是因为它可以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各自具有的优势较好地结合起来。过去认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能结合的一个难题便是找不到可以使二者结合的具体运行方式。新型举国体制既可以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找到平衡点,也可以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冲突时提供缓冲区。当然,举国体制或新型举国体制必须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或者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为举国体制或新型举国体制提供最重要的保障。

第三,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体制基础。高质量发展是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的发展。“五大理念”代表了未来发展方向,但也极具挑战。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要体现这“五大理念”,都会遇到许多困难。我国提出要贯彻这五大新发展理念,不仅是因为贯彻这些理念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还是因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必需的高质量发展要以此为遵循。贯彻并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理念,必须有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支撑,特别是需要其内含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作用。新型举国体制是我国寻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取得突破最为有效的机制。

[责任编辑 李宏弢]

猜你喜欢
经济体制高水平市场经济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市场经济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