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之国际传播研究

2024-01-31 15:55毕研韬董庆文黄玲忆
对外传播 2024年1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

毕研韬 董庆文 黄玲忆

【内容提要】本文集中讨论海南自由贸易港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传播语境、原则与保障。本文认为国际社会不仅重视海南自贸港和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意义,而且将其置于地缘政治和资本政治双重框架下解读。海南自贸港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的重要任务是突破美西方对华认知屏障。在当今国际局势下,深化制度集成创新、促进区域治理现代化,既是与国际社会开展价值沟通的有效形态,也是开展自贸港和大湾区国际传播的必要条件和主要形式。

【关键词】海南自贸港 粤港澳大湾区 制度集成创新 价值沟通 战略传播

在国际观察者眼中,海南自贸港和粤港澳大湾区都具有浓郁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色彩,都是中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海南自贸港和粤港澳大湾区都面临世界地缘格局重组的机遇和挑战,都负有在新时代推动中国高水平开放的历史使命。因而,本文将这两个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置于同一框架下考察。

一、海南自贸港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传播语境

(一)涉华国际政治经济态势

后疫情时代,全球战略格局的变化对中国国际发展环境的形塑更为深刻和持久。2021年3月25日,美国总统拜登在上任后的首次记者会上明确将中美关系定性为“制度之战”。2022年5月26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阐述美国对华政策时说,中国构成对国际秩序最严峻的长期挑战。2019年3月12日,欧盟委员会发布《欧盟—中国:战略展望》,宣称欧中之间要在利益、经济竞争者(追求技术领导权)和“制度性对手”(推行不同治理模式)之间维持平衡。2021年北约峰会公报称,中国对国际秩序构成“系统性挑战”。2022年11月28日,英国新任首相里希·苏纳克在其首次外交政策演讲中说,已经认知到中国对其价值观和利益构成了“系统性的挑战”,并预言今后这一挑战将变得更加严峻。

就中美关系而言,传统上双方学者大都认为,利益与价值观是塑造双边关系的两大因素。双方都有学者相信,经贸关系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李侃如提出有两种战略选项:“价值观压倒利益”和“利益压倒价值观”。他曾乐观地相信,“经济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中美关系的稳定器”;价值观差异“并不妨碍双方发展实质性的双边关系”。①美国战略专家哈尔·布兰兹教授认为,价值观对美中紧张关系和竞争关系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我们的认知。我国学者宋莹莹提出,意识形态冲突与体制疑虑等冷战思维残余,是中美双边关系无法近距离接触的认知障碍;只有开辟深层次的共同理念,实现“利益与价值”双引擎,中美才能实现长期战略稳定。②美国著名地缘政治学家布热津斯基认为,在决定未来方面,价值观念与信仰、技术、经济一样重要。美国历史学家罗伯特·卡根认为,意识形态差异使得中美之间不太可能建立真正持久的、相互信任的双边关系。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甚至认为,价值观的差异使得中美更容易滑向“修昔底德陷阱”。③

美国皮尤调查中心2022年6月29日发布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在19个被调查国家中,民众对美国的观感整体优于中国,但多数人认为中国的影响力增长快于美国。这种公众认知表面看是由传播形塑的,但归根结底是由价值观差异及结构性矛盾决定的。根据美国2010年《国家安全战略》,“安全、繁荣、普世价值观、美国主导建立的国际秩序”,是美国永恒的四大国家利益。在负面认知的驱动下,美国智库专家们认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目标一是稀释美国的全球作用, ④二是让国际体系更适应中国偏好。 ⑤

2022年2月24日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价值观成了美西方进行国际动员的重要工具,也成为美国重塑全球供应链乃至全球贸易体系的动员令。2021年6月,白宫发布评估报告,首次使用了“友岸外包”(friend shoring)概念。2022年4月13日,美国财长耶伦阐述了“友岸外包”的内涵:在国际贸易和全球经济行为方面拥护共同价值观的国家进行贸易并获得贸易的益处。耶伦的倡议得到了诸多盟友国家的积极响应。2022年10月,加拿大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克里斯蒂娅·弗里兰公开表达了认同。这也证实了李侃如在2014年的一个判断,即国家间对于特定價值观和规则的认同有助于相互信任的培育。

(二)全球传播生态重大变化

在后现代社会,传播学是人类探索世界亟需的一种重要分析工具。从传播学“2.0”视角,我们应在传播实践中深刻理解全球传播生态的重大变化。

1. 事实和真相的多向度。在传统社会中,事实和真相都是客观的、唯一的,但在后现代社会中,事实和真相都是多向度的。“认知即现实”是说在很多情况下,你愿意相信的就是“事实”“真相”,否则就是“错觉”“假相”。这是后真相社会的一大特征。

2. 选择性机制复杂化。通常情况下,人们更愿意接触和接受与自己“三观”、利益、认知、情绪相吻合的信息,公众群体往往主动寻找“同类”而远离“异类”。“同温层”在变小、变厚,边界更清晰,导致某些观念更容易走向极端,共识更难达成,社会日趋对立和分裂。在现阶段国际接触中,集中表现为“认知循环论证”更加明显。

3. 意义建构需平等合作。在非战争场景中,认知主体不应利诱、欺骗、威胁或强制受众接受某种观点,不可通过刻意营造的信息不对称来制造共识或真相。诚实是上策,应以真诚的态度和恰当的方式提供全面真实的信息,以尊重的态度及时回应质疑,唯此才有望达成理解和共识。这是哈贝马斯“普遍语用学原理”的基本内容。为此,必须厘清战时传播与平时传播的界限,应避免制造“伪草根”舆论。

4.信息供应的质比量重要。同一个符号和文本,在不同受众眼中、不同场景中,意义不尽相同,甚至会截然相反。这取决于传受双方的关系,以及受者的既有认知、利益、立场、信仰、情绪等若干因素。有时,你说得越多,彼此的隔阂反而越大,是谓“不可沟通性”。所以在传播实践中,建立关系和信任,比传达观点和立场重要得多。

5.操纵与反操纵的斗争更加激烈。全球范围内,信息与传播技术的发展为认知操纵提供了便利,信息强势主体进行思维干预的新手段层出不穷。对信息素养偏低的受众群体而言,接触此类信息越多,可能离事实与真相越远。当更多人清醒过来,就会更不信任传统信源,但为了理解环境变化,尤其是当社会失稳时,人们将被迫转向替代性的非传统信源。当海量信息奔涌而来时,识别和打击虚假信息就需要调动广泛的社会资源,建立专业的合作网络。

6.传播介质的多样化。传递意义不只靠语文、图像,有时行动、场景、制度、时机、沉默等非语言符号更重要。汉语中“听其言而观其行”,英语谚语“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行动胜于雄辩)都表达了相同的观点。在舆论场中,谁在说,谁在沉默;谁可以说,谁不可以说;说了什么,没说什么,都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符号,因此传播学研究者们在某种程度上达成这样的共识:传播不是指你说什么,而是你怎么说。

7.认知安全观大行其道。在认知科学领域,“认知观”是指关于知识性质和认知过程的观念和信念。英国阿兰?图灵研究所在其专题报告中,将认知安全社会定义为可靠信息的产生、分发、获取和评估过程不受威胁的社会。换言之,就是“确保社区能强劲有力地应对知识生产、获取、分配和协调过程中敌对(或意外)的干预”。认知领域的深度分歧是指关于基本认知原则的分歧,而认知原则指导人们如何形成正确的信仰,这涉及什么是可靠的证据,什么是关于某一领域的正当信念。

8.认知不公正概念引起重视。美国纽约大学哲学系教授米兰达·弗里克率先使用了“认知不公正”概念,指认知主体受到不公正对待。她区分了两种认知不公正:歧视性认知不公正和分配性认知不公正,前者指由于身份等社会偏见而导致认知主体不能平等地参与社会意义的生产,而后者指由于认知主体被不公正地置于某种境地而无法获取所需信息或错误地认知了本可以正确认知的事情。如今,认知安全、认知不公正、认知压迫、认知剥削、认知操纵等概念正在引导人们从新的视角审视信息系统的运行。

9. “信息韧性”引发广泛关注。俄罗斯政治活动家、国际象棋大师加里·卡斯帕罗夫认为,现代宣传的要点不仅是误传信息或设置议程,而是耗盡你的批判性思维,消灭真相。为了保护公共领域,有专家倡导建设“数字韧性”。牛津大学教授科尔内留?波乔拉等主张,公共领域需要增强数字韧性,使其能够基于准确信息和理性参与验证信息,遏制情绪升级的不良影响,防止不守规矩的反公众激进化,加强公共利益概念的完整性。

10.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空前风险。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对全球传播生态可能造成的威胁不可忽视;一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能力可能会降低虚假信息流动的成本;二是语言模型能自动创建有说服力和误导性的文本;三是人类可能会被一些语言模型生成的文本所欺骗,人类检测会越来越困难。事实表明,生成式人工智能具有意识形态性,大规模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会扩大“信息茧房”,被武器化也就不可避免。

二、海南自贸港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的基本原则

(一)投资于国内以提高国际魅力。美国品牌专家西蒙·安浩认为国际声誉既不能靠传播打造,也不能靠传播改变,因为国家形象的提升80%靠创造性工作,15%靠系统性协作,传播的贡献率只有5%。换言之,内容是第一位的,传播是第二位的。2022年5月26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阐述对华战略时说,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可概括为三个词:投资、结盟和竞争。所谓投资,就是在美国国内投资于其实力的基础——其竞争力、创新、民主;而中国正在积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二)改善关系以提升传播效果。国际传播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关系和信任,塑造利我传播语境,而非直接表达观点和立场。在很多场景下,中国传递的信息有可能被负面解读,所以要着力改善信息供给的质,而非盲目扩大信息供给量。突破美西方对华认知屏障,这是中国对外传播的首要任务。何以突围?首先要在传播实践中深刻理解政治正确与技术正确的关系,避免在传播效果上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

(三)全面准确理解作业环境。传播作业环境主要由人文地形和人类动力系统两部分构成。人文地形是指一个群体的社会、政治、经济组织、信仰和价值观,以及人们互动的规则;人类动力系统主要包括决策系统、影响系统等。中国对外传播的一大挑战是如何准确系统地理解国际传播生态,为此中央相关部门、研究机构、海南广东两省及相关地区应合作建立国际传播数据库,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四)调动和支持民间传播主体。美国2010年《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把“美国人民和私营机构”列为国家实力的八大支柱之一。如今美西方社会已构建基于民主价值观的“认知网络”,所以在当下中美战略僵持阶段,增加全民信息韧性,提升个人和私营机构自发和自觉参与国际传播的意愿和能力,是中国进入西方认知网络的最佳路径,也是尊重传播学规律的试金石。

(五)设计短期、中期、长期传播策略。传播策略要因时、因事、因人、因地而异。从宏观看,海南自贸港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传播,要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制订短期、中期和长期策略(如表1)。

(六)细分目标区域和受众。首先要根据形势和需要确定首要目标区域、其他利益相关区域、潜在目标

区域,再根据其立场、态度等指标进行细分(如分为坚定支持者、一般支持者、中立者、一般反对者、坚定反对者五类)。对不同区域乃至同一区域的不同群体,要采取不同的接触策略。在此基础上,要对目标区域内的信息、意见和影响的生产过程与交互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基于此统筹制订接触精英和大众的方略。

(七)关注国家间的相互影响机制。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会受到境外影响,所以要重塑一个国家的认知,就要识别这个国家受到的主要境外影响,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干预(对冲、中和、稀释、强化、重述、利用、打击等)。对此,心理学上的“生活空间”理论和“叙事治疗”理论都具有宝贵的指导意义。在实践中,针对一个国际集团内的核心国家和非核心国家的传播策略应有所不同。

(八)促动优势资源时空迁移。近代以来,广东屡开风气之先,以开放、务实、包容而闻名于世,深圳特区更是以改革开放而迅速崛起,这些优势认知资源能否迁移到大湾区国际传播上来?广东的经济优势如何才能进一步转化为政治、文化和社会优势?海南又有哪些优势资源可以迁移到自贸港建设上来?这些问题,应从更广阔历史视角加以深入研究。

三、以发展与创新保障自贸港与大湾区国际传播

1.社会发展。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3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人类发展水平可用三个基本指标加以评价:寿命、教育程度和对体面生活所需资源的控制权。该报告指出,“成功国家的快速增长靠的是逐渐消除发展的制约因素”。物质决定意识,只有进一步提升自贸港与大湾区人民的发展水平,这两个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才能展示对人类的吸引力,海南自贸港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传播才有说服力。

2.理论创新。在中美全面战略竞争持续升级的历史关口,如何才能突破美西方对中国的认知封锁?我们亟需打破传播学“1.0”的窠臼,跳出以语言、文字、图像、视频、行动传递信息的层次,主动接受传播学“2.0”与战略传播理论的指导,从更高维度上寻求中国对外传播的突破,以价值沟通来改善中国国家政策、倡议、项目、行动的国际运行环境,进而调节中国符号的意义。

3.价值沟通。在现代传播中,语文和图像可以传达表层意义与一般观念,而国家制度、意识形态、國家治理方式、非政府主体的存续空间与状态、国际接触方式等,则能从价值观维度传递深层次意义。笔者所谓的价值沟通,并非指语言层面的对话。波纹效果理论认为,大众传播效果体现在社会、各系统、组织、人际网络和个人五个层次上,一个层次的变化可以引发其他层次的变化。从传播效果分析,宏观(国家、社会)信息是中观和微观传播的重要语境要素和效果制约因素,反之亦然。只有理解个中互动机理,才能正确开展国际传播。

4.实践创新。中国亟需更新信息传播理念和模式,否则就难以支撑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譬如“讲好中国故事”,故事的“好”与“坏”不是由讲述者单方面决定的,在很大程度上也要取决于听众。要确保对 “好”“坏”的理解一致,双方必须使用同一个“密码本”,而深层次的价值沟通就是试图就“密码本”的使用达成基本共识。

在后真相时代,除了传统的以语言和图像为介质的、以政府和官方媒体为主体的国际传播之外,还需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激发更充足能量来支撑中国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为此,应持续推动基于法治的社会治理现代化,进一步释放社会潜能,增加自发和自觉的民间传播能量,从而逐步突破美西方的认知压制。在目前的国际政治形势下,全面发展与制度创新是海南自贸港和粤港澳大湾区提高国际传播力的必要条件与核心内容。

毕研韬系海南大学国际传播学院教授;董庆文系美国太平洋大学传播系研究生院主任、终身教授;黄玲忆系台北国际公关协会荣誉理事长

「注释」

①闫健:《价值观分歧与中美关系的战略稳定性: 对话李侃如》,《国外理论动态》2014年第 9期,第1-3页。

②宋莹莹:《试论中美关系中的价值观问题》,《现代国际关系》2012年第8期,第54页。

③节大磊:《意识形态与中美战略竞争》,《国际政治科学》2020年第5期,第86页。

④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China’s Approach to Global Governance , https://www.cfr.org/china-global-governance/.2020-06.

⑤Tarun Chhabra et al: Global China: Global governance and norms, https:// www.brookings.edu/research/global-china-global-governance-and-norms/. 2020-10.

责编:霍瑶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区
以自贸区法治创新推进深港深度合作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深化深港合作创新
关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设计圈的建议
以“双转型”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从设想走向实践
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生态系统
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的几点思考
湾区经济:国际步伐与中国格调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