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系统生态式”模型构建与实施

2024-01-31 15:11林静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3年12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模型

林静

【摘 要】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呈现出一定的风险特征,如高冲突性、隐匿性和复杂性等。构建“系统生态式”心理健康促进模型,能够对其进行有效应对和及时干预,从而有效凸显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价值。

【关键词】心理健康促进;“系统生态式”模型;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51-0007-04

心理健康是中小学生学习、成长与发展的前提。2023年初,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明确“把健康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育学生热爱生活、珍视生命、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和不懈奋斗、荣辱不惊、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因此,培育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升,无疑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一定风险特征

(一)部分中小学生家庭环境具有高冲突性

家庭教养矛盾凸显心理健康安全隐患。根据2023年某市“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专线”的數百条来电情况,我们发现来访家长普遍存在养育焦虑,交流话题主要集中在亲子矛盾、厌学休学、手机成瘾、注意力缺陷、抑郁焦虑情绪障碍、自伤自残等内容上。其中,部分家庭曾出现过较为激烈的家庭冲突,甚至伴有严重的应激行为,如打斗、离家出走、实施高风险行为等。学业问题与手机成瘾是家长与孩子冲突比较多的方面。

(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具有一定隐匿性

当前,中小学校普遍开展了学生心理健康监测和筛查建档等工作。筛查出的部分心理冲突水平高、心理健康风险倾向明显的学生会得到及时干预。少数学生虽然心理筛查结果并无异常,但会被偶然生活事件诱发出较为激烈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出现心理危机。此类学生的心理风险行为呈现出隐匿性与冲动性并存的特点。相比其他学段,初中生处于生长发育快速变化的阶段,心理健康风险程度相对较高,容易实施冲动性高风险行为。

(三)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存在复杂性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风险的诱发因素复杂,包含个性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心态因素等。一是个性因素。部分中小学生个体本身存在某些风险或易感因素,如:身心素质较弱、个性敏感内向、不善于人际沟通以及自我封闭且孤独感较强等。二是环境因素。长期处于不良生活环境中的学生容易产生情绪困扰。这些环境因素包括家庭风险因素,如家庭关系复杂、父母忽略或过于苛刻、家庭暴力、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降低、家庭结构的剧烈变动、父母有精神疾病史等;也包括在校的风险因素,如:学业困难、遭遇霸凌、升学转学等;此外,还包括如接触不适宜的网络信息、阅读不良书籍等。三是心态因素。部分中小学生有一些心态上的偏差,特别是一些实施高风险行为的学生,存有报复家长、觉得受到侮辱、内心有羞耻感或经常不被重视等心态;又或因心理上长期的痛苦挣扎,觉得求助无望而选择放弃。

鉴于上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风险特征,需要建立一套精准识别与及时响应的全链条心理风险防控机制,形成心理健康促进的完整体系,才能有效应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

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系统生态式”模型构建与实施要点

为提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效预防和及时干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本研究初步探索建立心理健康促进“系统生态式”模型(以下简称“模型”),启动一套行之有效的协同运行机制来应对心理健康风险。

(一)模型构建

模型从时间上,贯穿“家校双线预防—危机多点预警—多方协同干预”的“三预”行动路径;从空间上,覆盖学校内部干预、校外合作系统与资源平台支持三类子系统,纵横交织,形成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的立体架构,具体见图1。

模型的目标是促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障中小学生的心理安全,激活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协同、有效运作的工作系统与保障系统。模型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分级防控措施的执行,促进中小学生个体身心自组织系统的良好运作。

(二)实施要点

1.明确主体责任,建立全员关爱、分工协作机制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的“系统生态式”模型,是一个具有基础性和全局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制度上的保障、人力资源的配置以及多方联动的工作机制。其重点在于:一是确保全员参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工作,明确工作层次和职能;二是强调家长是孩子心理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即家长在孩子心理健康维护中负有主体责任,而学校则为主导,需给家长提供心理健康科普宣传与指导服务;三是学校应加大对一线教师心理健康意识的培训力度,让教师意识到自身情绪及言行对学生的影响,避免师源性危机。

2.全面掌握信息,精准评估中小学生心理风险

学校与家庭应全面掌握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生活环境信息,对学生进行全面而准确的 “心理画像”。以学校为主体,排查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高风险人群,及时发现,迅速跟进。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普遍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筛查与档案建设;二是帮助全体教师和朋辈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观察与评估方法,及时掌握身边人的心理信息,做到三个“关注”,即关注学生重要生活事件(如升学、考试、人际关系冲突等)、关注学生日常生活表达(阅读书目、作业、网络言论等)、关注学生环境变化适应情况(入学适应、季节交替等);三是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和养育环境,及时掌握家庭变动情况与可能存在的风险(如离婚、失亲、家暴、父母心理与精神状况等)。

3.关注群体变化,了解学生群体心理发展动态

学校教师还要关注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发展变化,保持对青少年亚文化的敏感。其重点在于:一是通过课程教学和活动实施,深入了解中小学生自发形成的亚文化小团体以及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事件,及时加以引导;二是理解和把握中小学生群体的日常话语方式和流行文化,特别要重视网络信息给青少年带来的思想影响,掌握他们的心理诉求和动态变化,便于及时有效地进行前置性干预;三是塑造心理健康科普观念,破除中小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误区以及心理健康问题的“病耻感”,鼓励学生勇于求助,善于为自己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三、基于“系统生态式”模型的校家社协同育人创新路径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重点在于系统建构、全员介入、整合力量、创新路径,在学校、家庭、社会之间建起“系统生态式”联动协同纽带。

(一)学校内部协同,创设基于“成长支持”的校园心理关爱环境

学校是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根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风险特点及学校的教育职能,需要强化“三预”(预防、预警、干预)工作,在家庭和学校中双线预防,对危机进行多点预警,多方协同干预学生心理健康問题。其中,重点开展两项行动:一是开展全体学生“综合普测”精准筛查行动,完善中小学生心理综合普测系统,建立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动态数据库;二是开展全体教师“全员育心”夯实基础行动;完善全体教师齐抓共促学生身心健康的工作体系,逐步构建“学生人人有导师、教师人人会关爱”的“全员关爱导师制”,健全网格化管理制度,让每个学生都享有教育关爱。

(二)家校双向交流,建设基于“成长指导”的家庭教育指导体系

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体,家长需要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专业、全面、公益、便捷的家庭教育指导资源和服务,学习必要的心理健康科普知识,协同学校做好育人工作。学校则要提升全体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以学校为主导推进家庭教育指导工作,鼓励班主任开好家长会,将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关爱工作作为家长会的必讲内容。有资质的部门、社会组织与机构,需要重点培育优质家庭教育指导师资队伍,在教师、社工等人群中组织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同时鼓励社会上有专业资质的人员进入家庭教育指导队伍,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为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三)整合社会资源,架设基于“联合行动”的齐抓共管绿色通道

针对中小学生面临的多样化问题,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联合行动”。一是探索实施“联合家访”。针对摸排出的存在家庭困境的学生(如重大家庭变故等),学校、街道及相关部门搭建工作小组,及时互通信息,开展“联合家访”,实施多样化的关爱帮扶措施。二是探索实施“医教联动”。针对确诊心理疾病的学生,学校与专业医疗机构建立沟通联络机制和转诊“绿色通道”,共同做好干预服务。三是探索实施“吹哨报到”,针对存在严重威胁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因素(如家暴、犯罪等)的家庭,学校、社区及相关部门建立“一方吹哨,多方报到,包干援助”的联动模式,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联合援助干预。四是探索“警教一体”。针对处在危机边缘的求助学生,中小学生心理援助热线(如南京陶老师工作站“96111”24小时热线电话)与110警方联合开展实时紧急救助工作,及时干预青少年的高风险行为,保障中小学生的生命安全。

综上所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系统生态式”模型的建构与实施,有助于完善三级联动的市、区、校一体化心理健康协同工作机制,构建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安全的社会协作机制,为中小学生织就一张心理健康与幸福成长的“保护网”。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模型
适用于BDS-3 PPP的随机模型
p150Glued在帕金森病模型中的表达及分布
重要模型『一线三等角』
重尾非线性自回归模型自加权M-估计的渐近分布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3D打印中的模型分割与打包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FLUKA几何模型到CAD几何模型转换方法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