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及物性系统的 《刺杀骑士团长》中译本研究

2024-02-04 13:40
今古文创 2024年4期
关键词:林少华村上春树

徐 畅

【摘要】《刺杀骑士团长》是村上春树继《1Q84》之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村上春树的代表作”。参照村上春树《刺杀骑士团长》第一部中的部分原文,基于及物性系统对林少华的译本和赖明珠的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本文发现林译和赖译的及物性过程使用基本与原作相一致,且两位译者根据不同的翻译观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译本。林少华的翻译观是“审美忠实观”,赖明珠的翻译观是“传统忠实观”。

【关键词】及物性系统;林少华;赖明珠;村上春树;《刺杀骑士团长》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4-009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4.031

作为日本当代作家,村上春树不仅在日本很受欢迎,在海外也很受欢迎。村上春树作品的特点是文章语言通俗易懂,故事情节深刻晦涩。他的创作因受到了美国作家Protigan和Bonegat的影响,日本风不是很浓厚。近年来,村上春树及其文学作品在中国以也广泛传播开来,最终引起了“村上热”。其中,村上春树作品中描绘的“孤独感”“丧失感”“无力感”“治愈感”等意象,引起当下年轻人的强烈共鸣。除此之外,村上春树作品的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特征就是对战争和历史的深刻反省,《刺杀骑士团长》就是在这个特征下成长的作品。

《刺杀骑士团长》是村上春树第十四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新潮出版社于2017年2月出版,首次印刷量达到138万册。这本书有一千多页厚,共六十四章。2018年2月5日,《刺杀骑士团长》中译本开始预售。作品引起了中国读者的反响,第一批印量达到70万册。《刺杀骑士团长》保持了村上春树一贯的风格,其有两个中文译本,林少华译本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赖明珠译本由台湾时报文化出版社出版。两位译者在翻译这部作品时,对村上春树风格的整体理解和使用的翻译策略不同,因此不同的翻译版本也有各自的特点。

一、先行研究

(一)村上春树林译和赖译的先行研究

关于村上春树中文译本的研究,几乎都是以林少华的译文和赖明珠的译文为对象的。读者们针对林译和赖译在网络上展开了激烈的论争。有人评价林译很棒,但也有人认为他既不是古典文也不是现代文,读起来很辛苦。有人评价赖译容易读,易于理解,但也有人认为这是机械译文。对于林译与赖译的比较与此同时也引起了学界的瞩目。

通过研读先行研究发现,有很多关于林少华与赖明珠中文译本的比较研究论述。宋英英(2011)根据村上春树作品《海边的卡夫卡》的语言特点,分析了林译本和赖译本的风格,并得出译本背后的文化背景是影响其翻译风格的最主要的因素。[1]崔博(2014)以林、赖翻译的《挪威的森林》为中心,分析了译者对译本的影响。并得出译者能忠于原作发挥其主体性,则译本风格成立的结论。[2]李琳(2016)对《且听风吟》的林译本与赖译本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各自文体特色、翻译方法的异同,以及影响翻译策略的社会和文化要因。[3]张曼等(2001)在《二十世纪中国的日本翻译文学史》一书中,对林译本从译者自身的文学素质、原文风格的再现、原作传播的影响三个方面给予高度评价。文章中说道:“林少华的译文,体现了其在汉语上的良好修养及译者的文学悟性,准确到位地再现了原文獨特的风格。可以说,村上春树在我国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林少华译文的精彩”。[4]

但其中也不乏一些负面声音的出现,孙军悦(2004)通过对林翻译中误译现象的分析和阐释,将文学翻译与意识形态结合起来,认为译者推崇的翻译和翻译中典型的误译阻碍了其在中国的传播。[5]也有学者认为:林的译文是一种“浓妆”,其美化了村上的作品。它摒弃了原文背后的历史、社会因素,创造了一个只强调情感和审美氛围的新语境。林译对原作的文体和人物形象再现不够充分,自己的个人创造过多。而赖译是“不化妆”,直译后完美地保留了村上文学本来的样子,是“素颜的村上文学”。对于村上的作品赖选择忠实地翻译,她用中文重塑了村上所描绘的世界。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学者认为林少华的译文过于美化,缺乏对原作的忠实,而赖明珠译文使用的口头语言更接近原作,对赖译持肯定态度。不过可以看出,在国内对于林译还是持正面态度的学者居多。

(二)及物性系统

系统功能学认为,语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作为人类交际的工具,它承担着各种各样的功能。Halliday把语言的纯理功能概括为三种,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由多个语义系统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及物性系统,旨在将人类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种过程。Halliday认为,及物性系统可把人类的经验分为六大过程,即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6]本文在及物性视域下,选取《刺杀骑士团长》典型词句与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究不同译本特色。

二、《刺杀骑士团长》译文特色比较

译文的语言、特色、形式都是译者下深功夫,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的。在追求忠实原作的道路上,译者通过不同的翻译手段,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想要研究译文,首先需要了解原作。本章以村上春树《刺杀骑士团长》第一部为研究文本,根据日语原文,基于及物系统对林译和赖译的翻译特色进行比较分析。

(一)林译文的特色

林少华具有高超的母语运用能力,喜欢中国古典文学,能很好把握中国文化的精髓。受此影响,他非常重视译文的韵律,在翻译中尽量发挥汉语的优势,使原文变成有味道的汉语文学。因此,阅读林译文,既能感受到语言的华丽韵律,又能从文言体的表现中向读者传达中国文学美的感受,试举几例如下。

1.原文:まるで真夏の雨のようだった。風に乗った大粒の雨が音を立てて窓ガラスを叩き、雲も少しばかり鳴ったと思う。分厚い黒雲の群れが谷間を通り過ぎ、雨がさっと降り止むと、山の色がすっかり濃くなっていた。どこかで雨宿りをしていた小鳥たちが一斉に姿を現し、賑やかにさえずりながら、懸命に虫を探し回っていた。

林译:简直像盛夏的雨。乘风而来的大粒雨珠出声地叩击窗玻璃,雷也多少打了,我想。厚墩墩的乌云前仆后继通过山谷上空。雨戛然而止之后,山色整个变浓。不知在哪里避雨的小鸟们一齐飞了出来,叽叽喳喳撒欢儿叫着到处找虫子。

2.原文:その鮮やかな混合が、免色氏の屋敷のコンクリートの白さをいっそう鮮やかに際だたせていた。それはほとんど潔癖に近い白で、これから先どんなものにも——雨風にも土埃にも、たとえ時間そのものにも――汚されることがないように、既められることがないように見えた。

林译:那种鲜艳的组合使得免色氏公馆混凝土的白色更加鲜艳夺目。那是近乎洁癖的白,仿佛往后不会受到任何污染、任何贬损——风雨也好尘埃也好甚至时间也好。

3.原文:白さも色のうちなんだ、と私は意味もなく思った。決して色が失われているわけではない。我々はデッキチェアの上で長いあいだ口を閉ざしていた。沈黙はごく自然なものとしてそこにあった。[7]

林译:白色也是颜色的一种,我无谓地思忖。颜色绝不会失去。我们在躺椅上久久缄口不语。沉默作为极为自然之物存在于此。[8]

首先,与原作对比可以发现,上述译文忠实于原作的同时,基本使用与原作相同的及物性过程。其次林译的语言优美,自然流畅,从林译的文字中可以感受到语言的力量。因为林少华自身研究中文,所以在翻译时喜欢使用华丽的语言、文言体和四字结构。因此,读林译文能感到像是读着中国风味的小说。林译受欢迎有两个原因,一是林少华与村上春树在精神上的共通性。二是林少华自身热爱汉语,能注意到汉语微妙语感的表达方式。客观地说,林少华现在是全世界村上春树的最大译者,村上文学在中国形成热潮说是林少华的功劳也不为过。

(二)赖译文的特色

2008年赖明珠在香港书展上说:“读了林老师的译文后,我感觉到我们翻译的差异。一部分可能是简体字的原因,再加上林老师喜欢唐诗,翻译出的感觉和我翻译、体验过的村上春树不同。”从这段话可以清楚地看出,林译和赖译的各自特色的差异。接下来,我们将林译和赖译试举几例进行比较分析。

1.林译:没想到,尽管我仍同新手无异,可任务还是一件件纷至沓来。报酬也算得上水涨船高。负责我的人对我的作品也表示欣赏。委托人里边甚至有人评价是“这里独辟蹊径”。

赖译:不过明明还算新人,我这边的工作却接二连三地进来,报酬也适度提升。负责人对我作品的成绩也感到佩服,委托人中还有人赞美“这画有特别的笔触”。

2.林译:尖尖大大的耳朵前端从修剪得整整齐齐的白发间约略探出一点点,让我从中感到类似鲜活生命力的元素。进而让我想起秋雨初霁的清晨树林中从一层层落叶间忽一下子冒出的活泼的蘑菇。嘴巴横宽,细唇好看地闭成一条直线,仿佛一切准备到位,以便随时可以现出微笑。

赖译:在尖尖的大耳朵前端,修剪整齐的白发之间露出小脸。耳朵让我感觉到新鲜的生命力般的东西。让我想起秋天雨后的清晨,从满地落叶之间忽然探出头来的,充满森林活泼朝气的菇类。嘴巴横向宽出,薄唇漂亮地笔直闭着,不怠惰地准备可能随时会立刻微笑似的。

3.林譯:那个时候,我同妻的婚姻生活一度归零。倒是在正式离婚协议书上也签名盖章了,但后来因种种缘由,归终又重新开始婚姻生活。

赖译:当时,我和妻子一度解除婚姻关系,虽然在正式离婚协议书上也签名盖章了,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结果决定重新复合再结一次婚。[9]

从上述林译赖译比较中可以看出,直译原作是赖译的最大特色。与原作相比,赖同样忠实于使用原作所采取的及物性系统过程。赖明珠译文极为“透明”,保留了原作的风貌,从译文中可以看到原文的通俗。同时使用了与民众口语相近的语言,易于阅读的同时也完美地再现了原文的意思。赖明珠评价村上作品的语序和语感都是英文式的,看不见作品的精巧之处,而是用极其简单的表达方式,把想说的话和真诚的心好好地传达给读者。因此,赖明珠为了重现原作,让读者看到作品的真实面貌,舍弃自我,忠实地翻译村上作品的每一句话,使村上作品的特色成为自己的特色,从而形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译文。

(三)林译和赖译的特色比较

译者特色在文学翻译中是译者身份的标志,由译文的语言特色和总体流程构成。林少华和赖明珠自身的文化背景、翻译观和审美不同,因此从译文中表现出来的村上作品特色也不同。另外,译者按照自己的方式分别解读原作,在保持各自独特特色的同时发挥扎实的语言能力,从而形成具有独特魅力的译文。林译使用华丽的语言,借用汉语的长处,把文字的力量传达给了读者。赖译用简单朴素的语言直译,给读者呈现了原作的世界。通过例句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林译文还是赖译对于及物性过程的使用基本都是与原作相一致的,这也是二者译文全部忠实于原作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在词汇的选择上,二者却呈现了较大的差别。

通过上述分析,了解到林译在修饰语言、重视韵律、巧用四字结构、发挥汉语特色、忠实原作的基础上做出了类似中国文学的译文。赖译在不修饰语言的情况下,比起韵律和节奏感更重视原作的风格。关于两译文的特色,有学者认为林少华美化并翻译村上作品的态度与村上春树的翻译观不同。村上春树使用“口语”,林少华使用“文言体”。他认为林译是远离村上的语体,林少华的译文为“厚妆”,称赞赖明珠的译文为“完美直译”。比起林少华,赖明珠更尊重原作,不加入个人感情,不化妆保留原作本来的特色,是一篇完美的译文。

三、结语

本文将村上春树《杀死骑士团长》第一部中的部分原文作为参照,基于及物性系统对林少华的译本和赖明珠的译本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二者的译本对于及物性过程的使用基本与原作相一致,这是其译文忠实于原作的重要原因之一。且两译者根据自己的翻译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译文。林少华的翻译观是“审美忠实观”。即在忠实原作的基础上,使读者容易理解,将原作的意思更好地传达给读者,提高译文的审美效果。林少华主张发挥译者主观能动性,不拘泥于原作的形式来表现自己的风格。林译文节奏感强且文学性强,更易于读者接受。不拘泥于原文的“形”,注重意义、氛围的传递,选择华丽生动的词汇,展现了中国文学的特色。关于西方文化的专用语,林译全部翻译成中文,必要时追加了注释。赖明珠的翻译观是“传统忠实观”。也就是说,赖明珠保持原作风格,追求译文形式与原作一致,尽量不改变原文语序,主张译者自身风格不应过于突出。舍弃自我,一词一词地翻译,选择极为普通、简单的词汇,将原作内容直观地传达给读者。译文保持原作风貌,将作品原有特色传递给读者,符合中国台湾读者的接受心理。关于西方文化的专用语,赖译几乎恢复为英语。本研究认为两者译文均忠实于原作,正确表达了原作的思想和形式,遵守忠实原则是译者在法律上和道德上的义务。也就是说,忠实再现原作是翻译工作的第一位。无论是华丽的语言,还是朴素的语言,译者都必须在忠实、尊重原作的基础上进行翻译。当然,在忠实于原作这一点上,林译和赖译都做到了。林译和赖译基于各自的翻译观,以具有自身语言特色的译文,创作了对读者来说易于接受的译本。因此,村上的作品在中国读者面前表现出了各种各样的姿态。

参考文献:

[1]宋英英.林少华与赖明珠译作语言风格的比较[D].长春理工大学,2011.

[2]崔博.试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以《挪威的森林》的两个译本为例[D].吉林大学,2014.

[3]李琳.从《且听风吟》的两个译本看文体的翻译[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6.

[4]张曼 .王向远: 《二十世纪中国的日本翻译文学史》[J].中国比较文学,2001,(3):147-148.

[5]孫軍悦.翻訳研究理論に関する一研究——中國語『ノルウェーの森』の分析を通して[J].言語情報科学,2006,

(4):193-209.

[6]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74-84.

[7]村上春樹.騎士団長殺し[M].東京:新潮杜,2017.

[8]村上春树.刺杀骑士团长 第1部 显形理念篇[M].林少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

[9]村上春树.刺杀骑士团长 第1部 意念显现篇[M].赖明珠译.台北:时报文化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林少华村上春树
长大的瞬间
村上春树和他的阳子
Activated persulfate by DBD plasma and activated carbon for the degradation of acid orange II
拔草的翻译家
拔草的翻译家
翻译家林少华:我与村上春树“绑定”30年
幽默的翻译家与孤独的文体家
村上春树文学翻译论争背后的译论之辨
村上春树和他的猫
村上春树和他的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