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启新春辞旧年

2024-02-06 14:38柳三更
东方企业家 2024年2期
关键词:舞龙

柳三更

甲辰龙年在古史中颇有些神秘的意蕴,据说汉高祖刘邦是刘媪与蛟龙感孕而生,而这一年正是甲辰龙年,可见古人尤其古代帝王是多么喜爱与龙攀亲论戚。在民间,人们则更喜爱与龙共舞,与龙同乐。

如今,全国各地都有着丰富而各有特色的春节舞龙活动,那么這一习俗是缘何而来呢?

事实上,中国早期对龙的崇拜是与水神崇拜杂糅在一起的。作为农牧大国,祭祀的过程中尤其重视能对风调雨顺起到作用的神灵,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应龙”,《山海经》中记载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可见应龙是司雨的神灵,而所谓它去往南方导致南方多雨,应该是早期先民在不能科学解释南北方气候不同的情况下对南方雨水较多的理解,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上古先人对世界的认知。

甲骨文中已不乏向龙祈雨或者占卜问雨的记录,到了汉代又记有了舞龙求雨的习俗,《春秋繁露》中详述当时为了求雨而施行的祭祀仪式。春旱求雨对应青龙,则令小童服青衣舞之,而到了夏秋冬,则分别对应赤、白、黑三色的龙。

而到了唐宋时期,舞龙活动渐渐开始与节庆活动相融合。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就曾记载元宵节时,时人“各以草把缚成戏龙之状,用青布遮笼草上,密置灯烛数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又为龙象积百千灯,以绛纱笼之”,可以说与今日的舞龙活动已经十分相似了。梅尧臣亦有诗云:“ 阊阖前临万岁山,烛龙衔火夜珠还。”足见当时舞龙的热闹景象。

到了明代,舞龙活动已颇具规模。根据明代县志记载,每年正月十五,人们都会举行燃灯舞龙的活动,“有龙灯之戏,联百千灯笼为身,滚球灯为珠,亘街穿巷,导以旌旄,夹以鼓吹,以迎神而祈水泽”。是以,今天舞龙又有“闹龙灯”“玩龙灯”之称,除了此种以灯笼连接而称的“灯龙”以外,中国还有着各式各样的舞龙方式。

浙江宁波,奉化布龙闹新春时为舞龙点睛 图/ 视觉中国

除了“灯龙”以外,中国民间还有“布龙”“人龙”“草龙”“板凳龙”等诸多形式。

“布龙”是一种以竹为骨,以布为面的舞龙形制,节节之间以绳索相系,舞动起来矫健灵活,其中最有名的还要数奉化布龙,早在明朝正德年间,《奉化县志》中就已经有了“新年龙灯游万家”的记载。奉化布龙材质上以绸布、纱布为主,颜色以青黄二色为代表,当地流传着“青龙盘(满)水缸,黄龙盘(满)谷仓”,充满着对来年丰收的期待与祝福。舞动间讲究“人紧龙也圆,龙飞人亦舞”“形变龙不停,龙走套路生”,以变化多而快闻名。

“人龙”则以人为舞动的主体,常见大人与小孩的搭配,如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的五彩童子舞龙图瓷盘,可以看到瓷盘中几个小童舞动长龙,嬉戏玩闹的场面。大人和小孩的搭配也是为了发挥扛人上肩的动作,“人龙”在广东佛山一带颇为闻名,其以南派武术为基础,兼之吸收了民间舞蹈,突破了道具上的限制,充分体现了人身体的矫健与灵活,舞蹈队形多变,起伏流畅。至今广东依然有不少舞狮队伍,每逢春节和其他节庆便会上演一出出精彩的表演。

清,五彩童子舞龙图瓷盘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图/ 视觉中国

“草龙”又名“香火龙”“草把龙”,以稻草扎成,寓意祈求来年五谷丰登。“草龙”的习俗各地有异,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湖南汝城的草龙和广西阳朔草龙。湖南汝城县是“香火龙”的发源地,起初是为了祭祀止雨,后来每逢正月元宵前后的夜间会进行舞龙活动,流程齐备完整,有祭祖、设案、焚香、作揖、扣礼、舞龙、接龙、烧龙以送龙归天等一整套程序。广西阳朔的兴坪镇每年只在正月十三到十五间的夜里才舞草龙,在每节草龙上都插有点着的香火,舞动间似流星闪闪,别具美感,它也有一整套的规制,舞龙过程分为祷告、行云、求雨、滚龙、翻尾、取水、返宫(在河边烧毁)等几个环节,是当地人一场盛大的节庆活动。

“板凳龙”听名知意,是以板凳构成龙形的方式,龙头以竹扎形,以纸装饰,龙身由装裱过的板凳构成,或单人独舞,或多人共舞,晚上出场时,还会点上蜡烛。

广东江门村民“点龙香”烧火龙祛病求福 图/ 视觉中国

2022-2023 赛季中国女子篮球联赛常规赛(WCBA)福州赛区比赛上,当地特色的“板凳龙”在开幕式上表演 图/ 视觉中国

中国的舞龙文化丰富多彩,在热闹的新春给人们带来了不少欢乐,既充满了人们对来年的期待,又是对自己一年来辛劳的酬谢,既是娱神也是娱己。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这首诗出自白居易的《二月二日》,描绘了二月二这天新雨初晴,万物生长,少年人欢快地出游的场面。二月二又叫“龙抬头”,也就是民间俗称的“春龙节”。历来诗人都对此有不少描写,宋代诗人戴栩便有一首《次韵卢直院题秀邸所赠春龙出蛰图》:“中兴断鳌四极立,黄河不动银河湿。群龙作御翊天飞,岂有泥蟠初破蛰。”诗中生动地描绘了群龙奔涌而出的景象。实际上诗中所提到的春龙出蛰图已经是一种节庆的绘画范式,据《宣和画谱》记载,东晋时期顾恺之就曾绘制了一幅《春龙出蛰图》,后代的画家们也不乏这个主题的作品。北宋画家燕肃所画的《春雷起蛰图》、明代画家尤求的《风云起蛰图》、明代位列吴门四家仇英的《春龙起蛰图》都是这一主题的代表性画作。

仇英(明)《春龙起蛰图》

诗人画家都不吝笔墨描绘春龙出蛰的场景,盖因这一节庆对于处于农耕社会中的人们有着重要的意义。二月二龙抬头,实际是古人对天象观察的总结。

天上二十八星宿的说法由来已久,人们又将二十八星宿所处的位置分为四个区域,也就是“四象”,即东方苍龙、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和南方朱雀。其中东方苍龙是由角,亢,氐,房,心,尾,箕这七宿组成,人们把角宿視为龙角,亢宿视为龙喉,氐宿视为龙爪,房宿视为龙腹、心宿视为龙心,尾箕二宿则为龙尾。

古人凭借自己的观察发现每当二月二时,代表龙角的角宿就会由地面伸出,这一天又在惊蛰附近,人们便将此视为神龙抬头行云布雨的神迹。民间还流传着各式各样的俗语,如有“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还有地方传唱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这些俗语中无不透露着对播种耕耘的喜悦与对秋日收获的期待,又是新一年的农耕,也即将有新一年的成果。

玉兽形玦,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 图/ 故宫博物院网站

为了表达对春龙节的欣喜,民间发展出了不少庆祝的方式,常见的有撒灰引龙、照虫熏虫、剃龙头、吃龙食等。引龙即用草木灰撒线引龙,也有地区从家门口撒草木灰到河边,再用谷糠撒回家,意为一送一迎。这一天人们也会用蜡烛或者香熏走家中的毒虫。民间一向有正月剃头不利舅舅的俗语,所以到了二月二这天,人们都会让孩子们剃个“喜头”。春龙节人们还有吃各种“龙”食的传统,即将今天所食用的各色食物都冠上龙名,吃面是龙须面,吃饺子是“吃龙耳”,吃猪头肉是“食龙头”,吃春饼是“食龙鳞”……

龙年对于中国人而言是有着特殊的意义的,我们都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而龙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更是高贵吉祥的象征,会给人们带来丰收、财运、前途……所以人们在新春伊始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欢迎龙的来到,庆祝龙的驾临,充满了对新一年的期待与祝福。

早在新石器文化时期,龙就与中国的农业文化息息相关,红山文化中的玉猪龙是猪首龙身的玉器,对龙的想象与家畜的饲养紧密地联合在了一起,今日中华大地上百业兴腾,岁稔年丰,千百年前对龙的期许仍在这片土地上不断赓续。

猜你喜欢
舞龙
“神笔”舞龙
舞龙
舞龙
舞龙
舞龙
中秋舞龙
舞龙舞狮进校园
我校举办2018年全国舞龙舞狮教练员培训班
舞龙
舞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