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区白背飞虱为害发生与防治

2024-02-06 03:46祁春学李娇龙卢丽英
云南农业 2024年1期
关键词:勐海县虫源白背飞虱

祁春学,李娇龙,周 外,卢丽英*

(1.勐海县勐混镇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云南 勐海 666200;2.西双版纳州绿色食品与乡村产业发展中心,云南 景洪 666100)

勐混镇隶属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地处勐海县西南北纬21°1′56″、东经100°23′1″,镇内以河谷为主,地形狭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东部为高山,西北为低山和缓坡、丘陵,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雨量1 300~1 600 mm,年平均相对湿度84%,既是生物多样性的植物王国,也是许多病虫害滋生的地方,特别是白背飞虱已成为勐混镇水稻重要虫害。勐混镇有水稻面积3 786.6 hm2,其中早稻2 533.3 hm2,中稻1 253.3 hm2,2017年前水稻虫害以白背飞虱、褐飞虱、灰飞虱混合发生,2017年至今以白背飞虱为主,占稻飞虱发生虫种的97%以上,近五年来累计发生面积40 086.7 hm2。为掌握白背飞虱发生规律,及时有效控制其为害,于2017—2023年对勐混镇白背飞虱发生情况进行了监测。

1 为害特点与发生原因分析

1.1 为害特点

白背飞虱属同翅目,飞虱科。一是以刺吸式口器刺吸稻株营养,造成水稻发黄乃至严重枯死。二是产卵时刺伤水稻叶鞘组织,形成伤口,产卵点变褐色坏死,影响水稻生长。三是白背飞虱大量群集于稻株中下部,排泄物诱发烟煤病,造成稻株中下部茎秆霉烂坏死。

1.2 发生原因分析

(1)温湿度适宜。多年来白背飞虱一直是勐海县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发生面积为各种病虫害之首,白背飞虱之所以在勐混镇频繁发生,气候条件有利是首要原因。白背飞虱繁殖生长适温15~30℃,相对湿度80%~91%。据勐海县气象资料,其发生高峰期6—7月平均气温22.2~23.8 ℃,湿度79%~90%,正适合白背飞虱产卵孵化和生长。同时6—7月雨日较多,迁入虫源及本地虫源无法迁出而在本地继续繁殖为害,因此田间虫口密度较大,为害重。

(2)食料丰富。白背飞虱除为害水稻外,还能取食游草、玉米、甘蔗、稗草等多种植物,勐海境内常年生长着适合白背飞虱取食的寄主。白背飞虱具有趋绿性,杂交稻分蘖力强、生长繁茂,飞虱喜迁入取食。史料记载勐海县于1984年开始引入杂交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20世纪90年代种植面积占全县水稻的50%,据勐海各乡(镇)调查研究,飞虱取食杂交稻比常规稻产卵量增加10%~12%,孵化率提高45%,繁殖率提高35%。如今优质稻滇屯502、滇陇201等大面积种植,都是白背飞虱很好的食料。

(3)虫源量广。除本地越冬虫源外,周边地区均有水稻种植,既有来自国内的虫源也有来自国外的虫源。

(4)栽培管理不当。栽培管理不当加速白背飞虱繁殖生长,勐混镇地处边疆,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参差不齐,水肥管理不当,偏施迟施氮肥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水稻贪青旺长,田间荫蔽、湿度大,有利于吸引白背飞虱产卵、繁殖和生长。

2 发生为害情况监测

2.1 发生规律

白背飞虱在勐混镇每年发生6~7代,有世代重叠现象。3月至4月中旬第1代,4月下旬至5月中旬第2代,5月下旬至6月中旬第3代,6月下旬至7月中旬第4代,7月下旬至8月中旬第5代,8月下旬至9月中旬第6代,9月中旬至10月第7代,11月至次年2月进入越冬期,对水稻造成严重为害的有4代,即2~5代。

(1)育秧期。勐混镇早稻在12中旬至翌年2月育秧期没有为害。中稻3—4月育秧,期间3月下旬出现第1次虫峰38头/m2。随秧苗长大虫口密度增加,为害加重。秧苗3叶期虫口密度5~34头/m2,5~6叶期15~225头/m2,是3叶期的7.5~15.5倍。

(2)移栽后返青分蘖初期虫口密度较低9~344头/百丛,为害轻,随分蘖增多,水稻生长繁茂为害加重。6月上中旬出现第2次虫峰,650~1 442头/百丛,7月上中旬孕穗期出现第3次虫峰260~2 435头/百丛,6月至7月上中旬是田间虫口密度最大的时期(见表1)。7月下旬至8月水稻进入孕穗抽穗期,经防治后虫口密度下降至3~524头/百丛,9月乳熟期虫量极少,已不能构成为害。

表1 2017—2022年勐混镇白背飞虱虫口密度调查

2.2 灯光诱测

于每年3月1日开灯至11月结束。每日20:00开灯,次日8:00关灯数虫。2017—2022年灯光诱测虫情资料表明,3月可见成虫虫量1~13头/百丛,最早3月3日,最迟3月30日。4月上中旬出现第1次虫峰,虫量129~1 697头/百丛,5月中下旬出现第2次虫峰,虫量358~1 890头/百丛,6月中下旬出现第3次虫峰,虫量567~2 651头/百丛,进入8月灯下虫量渐减,11月终见。

3 防治对策

3.1 加强虫情监测

密切掌握发生动态,为做好防治提供指导依据。消灭越冬虫源,减少虫源量,冬季犁板田,清除田间埂边沟边杂草是消灭越冬虫源的有效方法。

3.2 实行保健栽培

科学施肥灌水创造水稻良好的生长条件,水稻各生育期长势长相能达到健壮标准,提高抵御白背飞虱能力。做到基肥足,追肥早,实行氮磷钾配施,避免偏施迟施氮肥,防止水稻贪青旺长,合理管水,适时晒田,控制无效分蘖,降低白背飞虱为害程度。

3.3 保护利用天敌

为达到以虫治虫目的,要保护利用勐海地区白背飞虱的主要天敌蜘蛛、缨小蜂、黑肩绿盲蝽等优势种群。如2017—2022年每年6月调查,蜘蛛平均69头/百丛,稻飞虱557头/百丛,当田间天敌数量与稻飞虱数量比达到1∶8,白背飞虱1 000头/百丛以下时可不必施药防治。

3.4 化学防治

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采用长效药剂与速效药剂相结合的防治方法。根据国家农业部安排的重大病虫害——稻飞虱综合防治示范及高毒农药替代试验示范项目在勐海县勐混镇曼扫村委会茶山农田的实施,对白背飞虱防治效果好的药剂有吡虫啉和噻嗪酮,药后3 d防效较好的是10%的吡虫啉,每公顷用150 g、300 g、450 g,防效分别是62.7%、84%和73.5%;药后15 d防效较好是25%的噻嗪酮,每公顷用450 g、600 g、750 g,防效分别是82%、82.8%和84.5%。当虫口密度特别高时每公顷可用10%吡虫啉150~300 g 或毒死蜱防治,可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在93%以上。

猜你喜欢
勐海县虫源白背飞虱
广西野生稻Y11抗白背飞虱QTL定位
南安市白背飞虱发生的气象条件及虫源地分析*
平铺镇近20年来白背飞虱发生特点、成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血吸虫来源的miRNA通过靶向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Ⅲ促进宿主肝纤维化
贵阳市烟仓烟草粉螟消长动态及虫源分析
不同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取食和产卵选择性的影响
勐海县乡镇动物检疫工作现状与对策
食用菌虫害抑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