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竞争、组织冗余与企业创新能力

2024-02-06 11:51郑中和胡旭微
生产力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调节创新能力变量

郑中和,胡旭微

(浙江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一、引言

当前,国际形势波诡云谲,国与国之间的科技竞争日趋白热化,而我国在关键技术上仍面临着“卡脖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同时,科技部和财政部也联合制定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2—2023年)》,提出要聚焦企业创新能力关键环节,引导支持各类企业将技术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

目前,针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研究的已有文献,大多围绕研发投入或研发产出这两个方面展开,仅以单一指标来衡量企业创新能力的强弱,如研发投入强度、专利申请数量等[1-6],鲜少有从研发效率的角度,结合多个投入和产出指标对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衡量。通常来说,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源于企业外部和内部双重因素的驱动。在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诸多外部因素中,市场竞争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7],为了扩大已有的市场份额,开辟高盈利空间的创新产品市场,赢得市场优势主导地位,企业会选择持续提升创新能力[8]。在内部影响因素方面,组织冗余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因素。技术创新具有投资风险高、回报周期长等特征[9-10],企业需要大量资源储备以支撑对创新能力的提升。而对企业来说,相比于外部融资资源,内部组织冗余的获取门槛和利用成本更低,Hambrick 等(1977)[11]也曾提出,组织冗余能够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有力支持,企业可以通过合理配置组织冗余资源,实现对技术创新活动的及时调整,以适应外部竞争市场的变化[12-13]。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检验市场竞争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以及组织冗余对二者关系的调节效应。为此,本文以2015—2020 年我国非金融保险类的A 股非ST 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并基于DEA 模型,从研发效率的角度计算了创新能力,对研究目的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1)市场竞争越激烈,企业的创新能力越弱;(2)组织冗余在市场竞争和企业创新能力之间起调节效应,具体表现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未吸收冗余可以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但已吸收冗余却会抑制创新能力的提升。基于企业规模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虽然市场竞争对不同规模企业的创新能力都起抑制作用,但是组织冗余的调节效应只在大规模企业中才具有显著性效果。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市场竞争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

经典的熊彼特创新理论曾提出,市场竞争越弱,企业规模越大,企业创新能力越强[14]。新熊彼特创新理论进一步指出,企业的规模大小和市场地位决定了研发资源的多少和抗风险能力的高低,从而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强弱[15]。本文认为,作为重要的外部治理机制,市场竞争从以下方面影响着企业的创新能力。

首先,在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时,企业管理者可能存在短视行为,主观上不愿提升创新能力。根据委托代理理论,企业管理者与企业股东都想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彼此之间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甚至可能存在冲突[16]。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技术创新的研发周期太长,无法迅速转换为市场竞争力,即使实现了迅速转换,技术创新也可能由于研发投入太多和市场竞争太大而入不敷出。因此,为维持任期内的优良业绩,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企业管理者缺乏提升创新能力的意愿,更偏爱短期速盈爆品,而忽视长期持续发展[17]。

其次,企业在争取市场份额时,可能会产生副作用,反而会间接削弱创新能力。在市场竞争程度较高的行业中,往往存在较为严重的产品同质化现象。为了争取更多市场份额,企业可能会采取打价格战或降低品控等手段[18-19],前者是种“削肉”举措,虽然效果立竿见影,但降低了利润率,加剧了研发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后者是种“断骨”行为,虽然降低了生产成本,能把更多资源用于抢占市场,但可能被消费者“用脚投票”逐出市场,即使创新能力再强也于事无补。

最后,创新活动具有外部性,企业很难阻止竞争对手模仿其创新成果,客观上不利于提升创新能力[20]。在缺乏足够的制度保护的情况下,市场竞争会对企业的创新产生负面影响[21]。目前,我国对企业创新的制度保护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时,对创造型和运用型政策工具的应用较少,常用的管理型政策工具也存在失灵的问题[22]。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创新成果容易被模仿甚至代替[23],导致企业无法获得创新带来的最大收益,不仅会使后续创新资金缩水,还会让创新动力大受挫败,不利于企业提升创新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1:

H1:市场竞争会抑制企业的创新能力,即市场竞争越激烈,企业的创新能力越弱。

(二)组织冗余对市场竞争和企业创新能力关系的影响

组织冗余是企业满足正常经营需求后的一种储备资源[24],可用于支持企业开展持续性的创新活动[25]。组织理论认为,组织冗余能够缓解企业在开展创新活动时受到的融资约束,为企业提供较为稳定便捷的研发资源,减少企业的创新活动受市场竞争环境的影响,从而鼓励企业大胆地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26]。但是代理理论认为,组织冗余可能会让企业安于现状,做出不符合市场竞争环境的战略决策,导致组织冗余资源被浪费,进而降低了研发效率,提高了创新风险[27-28],不利于企业管理者获得权力、财富、声誉等自身利益,因此在投机主义行为的诱惑下,企业管理者更倾向于将组织冗余配置于低风险活动中[29]。根据Sharfman 等(1988)[29]的研究,组织冗余可按照资产流动性高低和使用灵活性强弱划分为未吸收冗余和已吸收冗余。Justin 和Mike(2003)[30]研究发现,组织理论更侧重于诠释未吸收冗余的作用,而代理理论更适用于分析已吸收冗余的作用。在这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蒋卫平和刘黛蒂(2016)[31]、李健等(2016)[32]展开了进一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未吸收冗余的高流动性和强灵活性有助于企业及时对市场竞争环境作出反应,确实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研发效率,但已吸收冗余的转换成本高昂,并且很难迅速转化为创新活动所需要的资源,所以不利于企业的研发创新。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2:

H2:组织冗余在市场竞争和创新能力之间起调节效应;

H2a:未吸收冗余在市场竞争和创新能力之间起负向调节效应,即未吸收冗余越多,市场竞争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抑制效果越差;

H2b:已吸收冗余在市场竞争和创新能力之间起正向调节效应,即已吸收冗余越多,市场竞争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抑制效果越好。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5—2020 年我国A 股上市公司作为初始研究样本,并按照以下条件进行了筛选:(1)剔除与金融保险类相关的研究样本;(2)剔除被标记为ST 的研究样本;(3)由于DEA 模型要求研发投入指标和研发产出指标均为正数,故剔除不满足模型测算条件的研究样本。经过筛选,本文得到1 116 家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获得有效样本6 696 个。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包括市场竞争指数以及A股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数据、研发产出数据、公司财务数据、公司治理数据。其中,研发产出指标中的专利研发能力数据来自CNRDS,内部控制指数来自迪博数据库,其余数据来自CSMAR。同时,为避免极端数据会对实证检验产生影响,对回归模型中的所有连续变量进行了上下1%水平的缩尾处理。此外,本文运用Dearun 软件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了测算,并通过PyCharm 软件对各部分原始数据进行了清洗整合,得到了平衡面板数据,最后使用Stata 17 软件对平衡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分析。

(二)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本文的被解释变量是企业创新能力,选用研发效率作为衡量指标。在研究研发效率的已有文献中,大多数学者使用SFA 随机前沿法或DEA 数据包络法对它进行测算[33-36]。相比SFA 随机前沿法,DEA 数据包络法既不需要投入与产出之间的生产函数,也不规定各指标的权重及量纲,而且还适用于多投入、多产出的复杂结构,可以更好地规避生产函数估计错误所导致的结果偏差,减少人为因素对结果的干扰,更全面细致地对研发效率进行测算。因此,本文选择使用DEA 模型来测算研发效率。在选择具体的DEA 模型时,考虑到传统模型CCR模型和BCC 模型都是径向模型,存在忽略松弛变量信息的偏误,故本文选择SBM 超效率模型,以最大化体现出研发效率的改善空间。同时,考虑到组织冗余的调节效应体现在对投入而非产出进行调节,且技术创新的规模报酬是不固定的,故本文进一步设置了投入导向型和可变规模收益这两个模型条件,以使测算结果更符合本文的研究内容。此外,本文借鉴顾群等(2012)[37]、霍江林和刘素荣(2018)[38]的做法,将研发效率分为研发投入指标和研发产出指标这两类,前者包含研发投入强度和研发人员强度,后者包含专利研发能力和技术转化能力。考虑到研发投入的效果具有滞后性,为避免内生性问题,本文选取的研发投入指标是2015—2020 年的数据,研发产出指标是2016—2021 年的数据。关于四个细分指标的具体定义如表1 所示。

表1 创新能力指标

2.解释变量。本文的解释变量是市场竞争。市场竞争的衡量指标主要包括行业集中率、赫芬达尔指数、勒纳指数等。Bain(1951)[39]认为,合理的市场竞争衡量指标不能只体现出市场集中程度,还应体现出企业相对利润的提升。因此,本文借鉴孙菁和李琳(2018)[40]的研究成果,选择以营业收入为基础计算的赫芬达尔指数(HHI)来衡量市场竞争程度,HHI越大,市场竞争程度越小。为方便分析,本文采取毛新述和于娜(2023)[41]的做法,取HHI的负数作为市场竞争程度的代理变量。

3.调节变量。本文的调节变量是组织冗余,具体可细分为未吸收冗余和已吸收冗余两个变量。本文参考解维敏和魏化倩(2016)[42]的度量方式,前者用企业的速动比率减去该指标行业均值来度量,后者用企业的销售和管理费用与营业收入的比值减去该指标行业均值来度量。

4.控制变量。根据国内外已有文献和本文研究目的,本文选取企业年龄、经营活动现金流、内部控制质量、资本结构、股权集中度、年度及行业作为控制变量。各变量的具体定义如表2 所示。

表2 变量定义

(三)模型构建

为检验市场竞争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并控制二者之间的内生性,本文构建模型(1):

为检验组织冗余对市场竞争和企业创新能力关系的调节效应,本文构建模型(2)和模型(3):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3 是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由表3可知,企业创新能力的均值是0.049 4,最小值与最大值分别是0.00 和6.62,说明企业整体的研发效率偏低,且不同企业之间的研发效率差距极大。市场竞争的均值是-0.076 0,最小值与最大值分别是-1.00 和-0.02,可推断大多数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但也有部分企业在市场中处于优势主导地位。未吸收冗余的均值是1.663 6,最小值与最大值分别是0.23 和8.55,标准差为1.441,表明企业的未吸收冗余普遍超过行业平均水平,且不同企业在未吸收冗余方面存在非常大的差异性。已吸收冗余的均值是-0.496 0,最小值与最大值分别是-0.65和-0.03,可见大部分企业的已吸收冗余不及行业平均水平,只有部分企业的已吸收冗余能勉强和行业平均水平持平。

表3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二)相关性分析

表4 是主要变量的Pearson 相关性分析结果。由表4 可知,企业创新能力与市场竞争的在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可见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化,企业的创新能力会不断下降,初步验证了H1。同时,未吸收冗余和已吸收冗余这两个组织冗余的细分变量也均和企业创新能力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组织冗余和企业创新能力存在关联,初步验证了H2。具体来看,未吸收冗余和企业创新能力呈显著正相关,已吸收冗余和企业创新能力呈显著负相关,由此可知,企业的未吸收冗余越多,已吸收冗余越少,其创新能力越强,初步验证了H2a 和H2b。

表4 主要变量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三)回归分析

1.回归结果分析。通过查看表5 列(1)可知,市场竞争与企业创新能力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进一步验证了H1。创新是种高风险的活动,它对投入的需求很大,但在经历漫长的研发周期后,却不能保证一定有产出,即使获得了产出,也可能很快被竞争对手模仿甚至超越,使得创新成果被同质化,创新效果大打折扣。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仅无法实现创新收益最大化,甚至还可能面临巨额投入所引发的亏损。因此,市场竞争越激烈,企业越可能倾向于营销推广等成本低、风险小、见效快的方式,亦或是价格战、低品控等大伤元气的方式,而不愿致力于提升创新能力。

表5 市场竞争、组织冗余与企业创新能力的回归分析

通过查看表5 列(2)可知,市场竞争和未吸收冗余的交互项与企业创新能力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表明未吸收冗余确实在市场竞争与企业创新能力之间具备负向的调节效应,进一步验证了H2a。未吸收冗余尚未被整合到企业的各类业务活动中,短期内处于闲置状态,具有高度流动性和较强可利用性,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由灵活地配置未吸收冗余,以更好地满足市场竞争环境对研发创新的需求,从而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

通过查看表5 列(3)可知,市场竞争和已吸收冗余的交互项与企业创新能力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表明已吸收冗余确实在市场竞争与企业创新能力之间具备正向的调节效应,进一步验证了H2b。已吸收冗余已经深深嵌入企业的日常经营过程中,企业很难对这部分资源进行识别、转化和利用,即使能够对它加以利用,也很可能产生高昂的变现成本和转换成本,不仅不利于企业管理者获得更多个人利益,还可能降低已吸收冗余的利用率,甚至挤占原有的研发资源,反而不利于创新能力的提升。

2.进一步检验。根据前文提及的熊彼特假说和新熊彼特创新理论[14-15],相比小规模企业,大规模企业拥有的资源更丰富,更有条件从事技术创新活动,因此具备更强的创新能力;陈泽聪和徐钟秀(2006)[43]也通过计算超效率DEA 发现,企业规模与研发效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为了进一步检验企业规模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本文将企业规模定义为Ln(期末总资产),并以其中值为标准,将样本分为大规模企业和小规模企业两组,利用前文构建的三个模型对两组样本分别进一步作了检验,结果如表6 所示。

由表6 可知,不管企业的规模是大还是小,市场竞争和企业创新能力都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这表明假设1 在两组样本中均适用,不过,大规模企业的相关系数更小,这表明市场竞争对大规模企业创新能力的抑制作用更强,因此大规模企业往往更需要争取市场主导优势,以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同时通过表6 还可以发现,前文研究的组织冗余对市场竞争与企业创新能力的调节效应仍然存在,但只在大规模企业这组样本中才显著。结合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可知,大规模企业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内部控制质量和股权集中度这三个变量具备1%水平的显著正向影响,而小规模企业的这三个变量则不具备显著性,因此大规模企业可能在经营活动现金流、内部控制质量和股权集中度这三个方面做得更加合理到位,所以能够更好地对未吸收冗余和已吸收冗余进行调控和配置,从而更有效地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综上,对于大规模企业来说,虽然其创新能力受市场竞争的抑制作用更大一些,但是它却可以更好地通过组织冗余来调节这种抑制作用,并由此获得更强的创新能力。

3.稳健性检验。为保证研究结果的稳健性,本文对市场竞争和组织冗余重新进行了度量,用二者的替代变量执行了稳健性检验。对于市场竞争,本文将HHI中的Xi换成总资产,并将重新计算得到的HHI取负作为替代变量;对于组织冗余,本文借鉴解维敏和魏化倩(2016)[42]的做法,分别用“企业的速动比率-行业中值”和“企业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营业收入-行业均值”来替代原本的未吸收冗余和已吸收冗余。回归结果如表7 所示,稳健性分析结论与前文保持一致。

表7 稳健性回归结果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本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了市场竞争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以及组织冗余对市场竞争与企业创新能力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

一是,市场竞争和企业创新能力成负相关关系,组织冗余能在二者之间起调节效应。市场竞争越激烈,企业创新能力越弱,未吸收冗余可以缓解这种关系,已吸收冗余则会加剧这种关系。这一研究结果说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创新能力未必会得到加强,反而会惨遭削弱,而想要改变这一局面,企业可以通过合理配置未吸收冗余和已吸收冗余这两类冗余资源,来降低市场竞争的抑制作用,提升自身创新能力。

二是,大规模企业更适合用组织冗余来调节市场竞争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将企业按照规模大小分组后,可以发现,不管企业规模是大还是小,市场竞争都对企业的创新能力起抑制作用,但是未吸收冗余和已吸收冗余的调节效应只在大规模企业中才具有显著性效果。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大规模企业可以通过充分利用组织冗余这一内部治理机制,降低市场竞争的抑制作用,强化自己的创新能力。

(二)启示

鉴于上述结论,本文获得以下启示:

一是,企业需要重视代理问题,加强企业管理层的创新意愿。企业可以通过实施股权激励等方式,将企业管理者的利益与企业股东的利益绑定在一起,鼓励企业管理者从长远利益的角度出发进行决策,提升他们的创新意愿。

二是,国内企业,特别是大规模企业,可以通过合理配置组织冗余来应对市场竞争环境波动所带来的冲击,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在具体的配置过程中,一方面,企业需要保持充足的未吸收冗余,以减少融资约束对创新活动的影响,为持续性地开展创新活动提供资源支撑;另一方面,企业需要在不妨碍日常经营生产活动的前提下,缓解代理矛盾,加强预算管理,尽可能地降低已吸收冗余的负面影响,以获取最佳绩效。

三是,政府需要在市场秩序和产权保护方面起更多的引导和规范作用。一方面,政府需要强化对市场秩序的管理,对以不正当价格或以次充好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及时加以控制;另一方面,政府也应加快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的法律体系建设,进一步营造更好的企业创新制度环境,让企业能够更好地从自己的创新成果中受益。

猜你喜欢
调节创新能力变量
方便调节的课桌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抓住不变量解题
2016年奔驰E260L主驾驶座椅不能调节
也谈分离变量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可调节、可替换的takumi钢笔
SL(3,3n)和SU(3,3n)的第一Cartan不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