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监测过程中多环节质量控制措施分析

2024-02-18 10:32税刘杨冉光芝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4年2期
关键词:监测数据仪器设备准确性

税刘杨,冉光芝,陈 亮

(谱尼测试集团四川有限公司,成都 611743)

1 生态环境监测过程中多环节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生态环境监测是保障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面对环境污染问题形势越发严重,以及愈加复杂的情形,需要通过监测工作及时向人们发出危险的预警信号,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污染物的增加及复合污染的形成,对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其质量控制是保证监测数据真实可靠的重要前提条件。生态环境监测过程包括样品采集、样品流转、样品制备、检测分析和数据处理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以保证数据的准确、真实及可靠。对于采样环节,应根据监测目的和样品特性选择合适的采样器和采样方法,并对现场环境进行评估和控制,避免外界因素的干扰。对于样品制备环节,应严格按照标准方法进行样品制备,避免样品的污染和损失,同时应对样品进行标识和记录,确保样品的可追溯性。对于样品分析环节,应遵守标准方法进行分析,并严格按照标准质控规范要求进行。对于数据处理环节,应保证监测数据的处理、统计、分析和评价的及时性,以满足监测数据及时、准确和合理的特性要求。通过对生态环境监测过程中各个环节质量控制措施的严格执行,可以保证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和可信度,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2 生态环境监测流程

生态环境监测流程是指为了获得对环境污染物或其他环境因素的定量或定性数据,而对环境系统进行的一系列规范化操作的过程。生态环境监测流程包括样品采集流转、样品处理、分析测试和数据处理等多个环节。在样品采集流转过程中,应选择适当的采样点和采样器具,避免受到外部污染物干扰,同时保证样品代表性。在样品处理过程中,应遵守标准的操作规程和样品处理方法,减小误差和样品污染。在分析测试过程中,应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精密度,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标准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以提高数据的可信度和可比性。在生态环境监测的全过程中通过多环节的质量控制措施,以达到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及时、准确和合理的特性要求。

3 监测方法和仪器设备

生态环境监测的方法和仪器设备对于生态环境监测起着重要的作用,常见的生态环境监测方法可分为现场监测方法、实验室监测方法2 种。现场监测方法主要是采用直读设备现场对大气、水体、土壤和噪声等环境要素进行直接分析测试,一般采用的仪器设备有气体分析仪、水质分析仪、土壤分析仪和噪声监测仪等。这些仪器设备可以有效地对环境污染的来源、浓度和分布等进行实时监测,从而保障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实验室监测方法一般包括滴定法、容量法、重量法、分光法、色谱法和光谱法等,一般采用的仪器设备有分光光度计、滴定管、电子天平、色谱仪和光谱仪等。但是,生态环境监测的方法和仪器设备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例如,传统的监测方法和仪器设备无法监测一些新型污染物,如微塑料等,这需要引入新的监测技术和设备;另外,监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精细度和完善度也可能影响监测数据的可信度,可以通过灵活多变的环境监测技术,对污染物的污染规律进行对应管理,主要包括各种污染物的程度、区位、浓度以及变化规律,以减少污染和环境管理工作对实际污染情况准确反映的影响[3]。因此,针对现有的问题,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生态环境监测方法和仪器设备,加强监测数据的质量控制和分析处理,以保障生态环境监测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4 质量控制

4.1 质量控制的目标和原则

质量控制的目标是保障环境质量,预防和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在生态环境监测的过程中,监测方法和仪器设备的选择、采样、样品流转、实验分析和数据处理等多个环节均需要进行质量控制,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质量控制的原则是全面性、规范性、科学性、有效性和可行性。全面性是指对所有的监测环节进行质量控制,确保数据的全面性和真实性。规范性是指要根据相关法规和规范要求进行监测工作,确保监测数据的合法有效性。科学性是指要采用先进的监测方法和技术手段,提高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和可比性。有效性是指通过适当的质量控制方式,改进过程中的方式方法来满足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合理性与可信度的要求。可行性是指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和监测目标,制定合理的质量控制措施和监测方案,确保质量控制工作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质量控制对于保障环境质量、预防和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4.2 质量控制的内容

生态环境监测中的质量控制是保障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准确、可靠、全面的重要环节。质量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质量控制计划、样品采集、样品流转、样品前处理、实验分析和数据处理等多个环节。

在质量计划阶段,应编制详细的质量控制计划书,包括样品采集计划、样品检测方法、质量控制标准、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等,明确监测目的、内容、方法和要求,确保监测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

样品采集是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保证样品采集的准确性,应严格按照采样计划进行采样,并在采样现场进行现场质量控制,避免因采样不当引起的误差和偏差。

马克思对黑格尔唯心主义法学观的批判,解释了法的本质和内涵。 他跳到“私人利益决定法”的命题之外,把握市民社会决定法的深刻含义,得出了财产关系决定法的基本结论,为历史唯物主义法学观奠定了基础。 后来,葛兰西、哈贝马斯等人分别从文化视角和社会公共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并赋予其新的内容。

样品流转环节是确保样品完整性和溯源性的重要保障,应采取相应的运输保护措施,保证样品的安全和完整性,避免运输过程中对样品产生影响。

样品前处理环节是通过对样品的预处理工作来减少样品基质对分析结果的干扰,降低误差,以满足监测数据准确性的要求。常见的前处理方式包括样品消解、萃取以及浓缩富集等。

实验分析是生态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实验室应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确保实验设备和仪器的正常运行,对实验过程进行现场监督和管理,减少实验误差。

数据处理环节是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和评价的过程,应建立相应的数据管理和质量控制体系,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靠性。

5 多环节质量控制措施分析

5.1 采样质量控制措施

生态环境监测的关键在于采样,采样的质量控制措施至关重要。采样前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和实施,以确保采集到的样品能够准确地反映环境的实际情况。采样前需进行充分地准备工作,首先需要根据要求,明确采样目的、点位、时间和频次等。同时,还需要对采样点位进行充分地调查和勘测,确保采样点位符合监测技术规范要求,以及具有准确性和代表性。同时,应该避免采集过程受到干扰,使得采集到的样品缺少代表性。采样前还需要对采样器具采取质量控制措施。采样器具应该干净,无杂质,无残留污染物等,应该进行充分地清洗和干燥,避免因交叉污染而影响样品的准确性。另外,还需要控制采样器具的使用数量和类别,不同样品需要根据采样技术规范,采用不同的采样器具,为了避免交叉污染,并及时更换和清洗。

采样人员应该熟悉采样相关技术规范,并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执行采样工作。采集人员应及时准确地在采样记录上填写必要的采样过程信息,特别是现场的异常信息要完整及准确无误的记录。采样后,应该立即进行样品保存和流转,避免因时间延误和不当保存而影响样品的代表性。为了进一步提高采样前质量控制的效果,还可以使用一些先进的仪器和技术,例如使用超净台对采样器具进行洁净化处理,使用分析仪器对样品进行快速分析和检测等[4]。

在采样过程中,也需要通过采样质控样品的加入对采样样品质量进行检测,对于不同批次的样品检测人员需要根据方案,将样品一同送往实验室分析[5]。常见的质量控制样品包括采样空白、全程序空白、运输空白、采样平行等,且这些质量控制样品的采集比例应按照相应的技术规范要求执行。另外,也可以采用采样现场质量监督的方式进行现场监督,当然,质量监督员的专业能力和责任心是决定质量监督效果的重要因素[6]。

5.2 样品流转质量控制措施

样品采集完成后,由采样现场负责人组织采样人员根据采样计划及相应的技术规范要求,对样品进行逐一核对无误后按照样品标准的保存规范分包装入相应容器中等待运送流转[7],特别注意需要冷藏或者冷冻运输的样品,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对水质检测的样品,应该根据标准规范要求添加保存剂,并保证保存剂的加入量是否达到标准要求。在运输过程中严防样品破损、混淆和玷污。样品应由专人运送到分析实验室,样品流转交接双方(一般是送样人员和样品管理人员),应共同清点及核实样品实物和清单信息,双方在样品交接单上签字确认以备查。样品流转中除要重视样品实物本身的交接准确无误外,还应注重交接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包括但不限于采样的过程记录信息(包括采样现场异常情况记录信息)、样品标签信息和样品保存信息记录等。

5.3 实验室质量控制措施

实验室质量控制作为生态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中最重要的环节,采取必要的控制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其主要通过人、机、料、法、环、测等多维度来实现质量控制。

实验室应配备专业素质高、技能过硬、责任心强的人员,他们应熟悉实验操作规程,熟练使用相的分析仪器设备,能够正确处理各类问题,做好实验记录,及时报告异常情况和结果,并能够保证实验室的正常运转。通常也采用内外部能力验证、人员比对、实验室间比对等方式来保持实验人员的能力水平。

仪器设备的质量控制是实验室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实验室需要保证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精确度,以确保测量结果能溯源到国际单位制(SI),因此需要在仪器设备的选择、采购和维护方面应根据分析测试的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采购适当的仪器设备,并进行检定、校准或核查。实验室内部检测环境整洁卫生对仪器设备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有较大的影响,要制定完善的设备维护与管理制度,同时需要根据各个仪器的性能要求差别,制定完善合理的维护保养和检定校准计划。安排专人根据计划对仪器设备进行定期保养和检定校准,在仪器设备的使用中,应注意校准不确定度的正确引入和使用,针对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应及时正确处理,以确保其精确度,对仪器设备的所有操作均应该做好相应的台账记录,以保证其溯源性[8]。一般情况下,应采用相应的措施确保仪器设备未被意外调整而导致结果数据的无效。

实验中使用的各种物料均应满足分析标准要求,如各类药品的纯化级别和浓度、耗材的规格及材质均要符合要求,物料还要具有溯源性,特别是实验中使用的标准物质、关键试剂等,一般都购买取得相关主管部门认可单位售卖的标准物质,并要求供应商提供相应的证书,这些都是影响数据准确性的关键因素。

实验室应采用科学合理的分析方法,并在使用前要对方法进行相应的验证和确认,方法验证一般情况参考HJ 168—2020《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制订技术导则》执行,必要时也要包括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及使用统计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实验室应制定严格的样品质量控制标准和程序,同时在样品的质量控制中,应注重环境温度、湿度、干扰物质等因素的影响,并在样品处理过程中采用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实验方法的质量控制是实验室质量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应根据实验的目的和对象,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并根据方法要求进行各项质量控制措施。在实验过程中,应认真执行实验步骤,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操作。同时,实验室应建立实验记录和报告制度,做好实验数据的记录和保存工作,以备审核和复查使用。实验室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也是实验室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

实验室环境条件的稳定性和合规性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环境条件包括但不限于温度、湿度、声音、振动和灰尘等,并要求实验人员在检测的过程中要对环境条件进行相应的记录,以便溯源。

实验室质量控制措施对于生态环境监测过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实验室应严格执行实验操作[9]。

5.4 数据处理质量控制措施

数据处理质量控制是生态环境监测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环,直接影响到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在监测过程中,必须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避免人为操作导致数据异常,同时需要建立完整的数据管理系统,对监测数据进行规范化管理和存储。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必须采用可靠的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避免出现错误或不准确的结果。同时,需要根据每个项目具体监测要求的变化,运用和本项目相适应的工具和方法来进行数据处理,以确保相应监测数据质量要求变化,满足准确性和可靠性的要求[10]。

在监测数据处理完成后,需要对数据进行质量评估,包括数据的精度、准确性、可靠性等方面,以确保数据的质量符合要求。数据处理质量控制措施是生态环境监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确保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以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支撑。

6 结束语

本文系统介绍了生态环境监测过程中多环节的质量控制措施,包括采样质量控制、样品流转质量控制、检测分析质量控制以及数据处理质量控制等方面。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保障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文章还对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加强人员培训和考核、制定标准化监测流程和管理制度、加强监管力度等建议。这些措施和建议的实施可以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监测质量,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监测数据仪器设备准确性
高校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工作探讨
浅谈如何提高建筑安装工程预算的准确性
上海航征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GSM-R接口监测数据精确地理化方法及应用
美剧翻译中的“神翻译”:准确性和趣味性的平衡
论股票价格准确性的社会效益
GPS异常监测数据的关联负选择分步识别算法
基于小波函数对GNSS监测数据降噪的应用研究
变电站监测数据采集系统
超声引导在肾组织活检中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