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沉迷于手机游戏怎么解?

2024-02-19 05:54
新班主任 2024年2期
关键词:小泽手机游戏玩游戏

夏光清

南京市夏光清德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江苏省家庭教育名师,被评为“南京市首届德育工作带头人”“南京市第六届十佳家长”,获得“南京市行知教学奖”。出版家庭教育专著3部,发表文章一百余篇,开展家庭教育、班级管理讲座二百余场,百余集“家庭教育义诊”微视频被誉为“云宣讲的一面旗帜”。现为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江浦实验小学班主任。

小泽读初二,跟父母到亲戚家做客。吃晚饭时,小泽妈妈喊:“别玩游戏了,快来吃饭吧!”

这时,从屋角传来小泽不耐烦的声音:“烦死了!我自己不会吃呀!”一屋子人朝屋角看去,只见小泽坐在地上,两眼紧盯着手机屏幕,双手不停地来回按动,嘴巴还念叨着什么。

小泽妈妈走到小泽跟前,苦口婆心地劝道:“跟你说了多少次,少玩游戏多看书,为什么总是不听?”

“都说几百遍了,耳朵都听出老茧了!”小泽手上的动作并未停止。

在这么多客人面前,小泽妈妈的面子有点挂不住,她一把夺下儿子的手机。小泽一惊,猛地站起来,脸涨得通红:“你,你干什么!把手机还我!”

小泽妈妈不依不饶:“你整天魂儿都飞到游戏里去了,什么时候想想你的学业呀!”

“我的作业都写完了,凭什么不能玩游戏?”小泽一边说,一边想动手抢回手机。

小泽妈妈也红了眼,母子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

当小泽妈妈求助于我的时候,我问了3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谁把手机交到孩子手上的?

小泽妈妈回忆:“小泽刚读初一,班上几个同学有手机,小泽就天天缠着我要手机,还说自己与同学都没有共同语言了。我也担心孩子不能合群,何况家庭条件也不差,就买了一部手机给他。”

“您就不怕孩子沉迷于手机游戏?”

“孩子向我保证过,他对手机拿得起放得下。如今,孩子一拿起手机就玩几个小时,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我才发现,什么样的保证在手机游戏面前都是苍白无力的。”

第二个问题:父母是否陪伴孩子太少了?

“我和孩子他爸平时都比较忙,没什么时间照顾他。放假时想陪陪他吧,却发现很难和孩子有共同话题。我们实在不知道怎么陪孩子,便想用手机补偿他,这样就不需要费心思去陪伴了。谁知……”

“家里有没有喜欢玩手机游戏的人?”我刨根问底。

“孩子他爸回家喜欢躺在沙发上玩一会儿手机,不过时间不长。”

第三个问题:发现孩子沉迷于游戏,你们是怎么教育的?

“孩子一开始玩手机并没有耽误学业,等孩子整天手机不离手,对父母的态度也不再像以前一样和颜悦色,教育就难了。”

我追问一句:“现在孩子对学业还上心吗?”

“孩子还蛮听老师的话,就是对游戏太痴迷,回家至少玩40分钟游戏再写作业,有时还会熬夜补作业。我们非常担心孩子的身体吃不消。”

“你们就没想着把孩子的手机收起来?”

小泽妈妈长叹一口气,说:“有一次,孩子玩游戏正投入,我把手机收走,儿子对我拳打脚踢,这件事让一家人很震惊。我们只好请老师介入,手机暂时由我们保管。第二天,孩子上学挺正常的,可一回到家就反锁房门,作业也不写,情绪极不稳定。他觉得父母跟老师联合跟他作对,很反感,也很排斥。这一下,轮到我们慌神了。”

“你们是不是又把手机还给孩子了?”

小泽妈妈越说越难过:“我们一开始尝试给孩子写信,可他看也不看一眼,一个人待在屋子里,我们又看不到他的人,真怕他做出什么极端的事。为了哄他上学,只好把手机还给他。我的儿子是不是游戏上瘾了?他还有救吗?”

小泽是否真正沉迷于手机游戏,我给出4个标准供小泽妈妈参照:

作息不再规律。如,晚上迟迟不肯入睡,早晨起不来;饭要么迟迟不吃,要么匆匆忙忙扒拉几口,像是应付差事。这些行为都跟玩游戏有关。

性情突变。本来外向的人变得沉默寡言,精神恍惚;本来温柔的孩子也变得急躁、易怒、不耐烦……

社会功能受损。长时间玩游戏,导致视力下降、不写作业、成绩下滑,甚至不想上学,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不会也不愿意与真实世界的人和物相处。

人际关系受到影响。沉迷于游戏的孩子,与现实世界脱节,在虚拟世界中左右逢源,在现实世界中把自己“包裹”起来,不愿与周围的人打交道。

显然,小泽经常睡眠不足,父母不让玩游戏就烦躁不安,这已经处于沉迷状态了。然而,小泽对老师布置的作业还不敢怠慢,有挽救的希望。

如何解決小泽沉迷于手机游戏的问题呢?

责任倒置,共同制订玩手机规则

父母强行没收孩子的手机,孩子的内心会启动防御机制,反而会跟家长死磕,倒不如直接告诉孩子:“你整天玩手机,妈妈很焦虑,不知道怎么帮你。你能不能告诉妈妈一个妥善处理的办法?”这在心理学上叫“责任倒置”,即不给孩子发指令,不去指责或否定孩子,而是向孩子请教该怎么办。

当孩子承诺每天只玩40分钟游戏的时候,教育的机会就有了。父母不妨给足45分钟的游戏时间,孩子会觉得不可思议,从没见过父母多给自己时间玩游戏的,心情顿时大好。孩子的心情愉快了,父母就可以提条件:“我要给你设置一下闹钟,用来倒计时,提醒你,可以吗?”“可以,不就是一个闹钟嘛。”父母明确告诉孩子,10分钟倒计时、5分钟倒计时,一共两次。

孩子玩游戏时间一长,大脑便处于混沌状态,实际上他“出神”了。如果父母提醒孩子或把手机强行收走,孩子往往是不理智的,他会把所有的愤怒转嫁给父母。怎么打破这种沉迷的状态呢?闹钟成了最好的“唤醒者”。当闹钟第一次响起时,会把孩子从游戏里唤醒,相当于从虚拟世界回到现实生活,孩子想发脾气,但面对的是闹钟,并不会影响亲子关系。

当人的理智脑与本能脑、情绪脑对抗时,败下阵来的总是理智脑,孩子只有回归理性,才能听得进道理。

“有笑”陪伴比唠叨限制更有效

一个幸福有趣的家一定离不开3种声音:谈话声、读书声和笑声。孩子玩游戏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孤独,没有交流和倾诉对象,其问题行为恰恰是他自救的路,是他在努力弥补内心缺失的爱。如果家长忽视、缺失甚至放弃了在孩子成长关键期中的“生命在场”,自然会在对孩子心性呵护与指引方面缺位。换言之,亲子关系一旦出问题,手机自然会成为孩子的“心灵避难所”。

可见,父母想方设法改变孩子,其实,最需要改变的恰恰是家长自己。

小泽喜欢玩游戏,影响睡眠。小泽父母决定不再说教,而是与孩子沟通,但小泽还是觉得自己受到了父母的控制,说明要改变方法。

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立马解决,遵从孩子的意愿或许是最好的陪伴。当小泽玩游戏,导致作业来不及写,甚至缺觉时,父母不去试图改变孩子,只在一旁陪着孩子,不妨说一句:“是哟,每天游戏要闯关,作业也要写,好辛苦哟!”仅此而已。这是高级的陪伴方式——情绪陪伴。时间一长,孩子就明白,除了伤害自己和他人的事不能做之外,玩游戏是被允许的,烦躁、焦虑等也是可以的,无论出现什么情绪,父母都会陪着自己、爱着自己,所以,爱就在身边,何必从游戏中寻找呢。

小泽妈妈也渐渐懂得,自己没有能力帮助到孩子的学业,还总是不停地告诫孩子:不能玩游戏!要好好读书!结果适得其反。她接受了我的建议:少说话,多做饭,在孩子的身后默默地陪伴。

小泽与父母相处有了松弛感,他就愿意听父母的建议了。家里的笑声多了,亲子关系和谐了,教育就有了商量的余地。

即时奖励,提升孩子存在获得感

精神卫生学对“沉迷”的定义为,一种强烈的渴求,并反复应用某物(如手机游戏)以取得满足感。可见,小泽沉迷于游戏,就是因为他在寻求一种满足感,这恰恰是“存在获得感”缺失引起的。存在感,即被他人关注与认同而产生的感觉,是一种精神上的需求;获得感,即获取某种利益后所产生的物质或精神满足感。小泽沉迷于游戏,想标本兼治,就要从孩子的内心发展需求出发,提升他的“存在获得感”。

我们发现,小泽对老师布置的作业虽然尽力完成,但学业上始终缺乏成就感,难得在老师面前得到一句肯定。小泽在虚拟世界里收获了意外的“成功”,这让他欲罢不能。小泽爸爸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决定花更多时间陪伴儿子。

一天,小泽和爸爸研究一道数学难题,二人时而眉头紧锁,时而舒眉展目,当父子俩都有了各自的解法时,都开心得跳起来。这一晚,小泽兴奋得忘了玩游戏,这让妈妈很意外。

后来,小泽经常被老师请上臺讲题,他从付出和努力中看到自己的价值,找回了自信和成就感。渐渐地,小泽和爸爸妈妈有说不完的话,爸爸周六抽出半天时间带小泽去葵花园赏花,到采摘园采草莓,小泽回家后,学习的劲头更足了。由此可见,父母就是要即时奖励孩子,满足他的心理需要。

此后,小泽每一次主动学习、每一点进步,父母就即时奖励,甚至陪孩子去图书馆、博物馆,带孩子烧菜、护理盆花,甚至到奶奶的菜园干半天活,体会生活中细小的、无处不在的美好,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的存在感和获得感。

学业的进步、家庭的温暖、父母的信任,提升了小泽的“存在获得感”,他开始制订学习计划,合理分配读书、做题、玩游戏的时间。父母做好示范,耐心陪伴,拥有教育智慧,就会让孩子对学习产生信心和兴趣。

猜你喜欢
小泽手机游戏玩游戏
哈哈大笑玩游戏
许愿树
回到古代玩游戏
让手机游戏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新渠道
手机游戏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对策分析
疼不疼
浅谈手机游戏业务发展策略
鸠山力挺小泽继续担任干事长
玩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