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篆刻发展初期的探索实践

2024-02-19 06:15冯宝麟
老年教育 2024年1期
关键词:匠人印章篆刻

□冯宝麟

一个不容忽视的艺术史实是,文人篆刻的发展和篆刻形式内涵的确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漫长而曲折的探索过程。

被奉为文人篆刻鼻祖的文彭,有着身份和学习环境的优势。他是文徵明的儿子,从小的耳濡目染对其艺术观念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扎实的书画基础也为其日后参与印章创作提供了技术保证。他出身名门,在那个时代是极具优势的,在业界的影响力也是别人难以企及的。但从传世作品分析,其创作尚未彻底脱离匠人印章制作的窠臼,对篆刻个性化风格语言的探索也尚属初级。我们不妨以其名作“琴罢倚松玩鹤”一印为例略作分析。

不难看出,在复古思潮的影响下,刻印用篆已经基本摆脱了宋代以来兴盛至极的“九叠篆”模式,开始用相对朴素的秦小篆书体入印。不过,这方印的结篆方式仍有依印面“填篆”之嫌,字形僵化、线条刻板,缺乏对篆字书写意韵的表现。

《琴罢倚松玩鹤》明·文彭

《七十二峰深处》明·文彭

通过观察该印的实体印面可知,其刻制方法与牙印的刻制方法相类。从文彭的成长经历和长期假工匠之手制作牙印的经历分析,他在刻印时很可能借鉴了牙印的刻制方法,工艺属性很强,不但线条缺少变化,而且线条壁立,与印底呈九十度。这反映出当时的制印观念、审美追求以及对印章语言的把握程度。首先,这时的印章仍然是服务于书画创作和鉴藏的,还没有对其本体语言进行深度开掘,这与宋代米芾在《画史》论述中所表达的意向高度一致。其次,人们还不能将个性化的篆书用于刻印,或者说当时能够将篆书写出个性的艺术家本就很少,更谈不上能将之应用于印章制作并利用其实现风格化。再次,刀法的运用尚处在工匠剞劂成字的状态,制作的过程便成为“刻字”的过程。也就是说,独特刀法的缺失,直接影响到文人篆刻发展初期独立语言体系的建立,更遑论艺术家个人风格的建立。最后,从该印的边款也不难看出,彼时的印章创作,全面而系统地借鉴或模仿其他艺术门类的创作手法,边款的刻制也采用了刻帖的方法,先书丹再以双刀法剔刻而成,刻字面貌反映了作者的书法面貌。

而更重要的一个指标是,这一时期的所谓文人篆刻,在艺术性、技术性和作品所表现出的风格上,没有明显超越当时所谓匠人的印作,也没能实现当时印学著作所崇尚的创作理想。而从技法的层面讲,文人艺术家们的印章创作或曰制作,是在模仿匠人,因为他们缺乏技术层面的积累,反映到作品上是技法的粗糙和笨拙,这甚至成为后世学者鉴定他们作品的依据。

正因如此,在文人艺术的独特精神尚未贯彻到印章制作中的情况下,文人的印章制作手段并没有实现匠人制作基础上的“脱胎换骨”,也未在实质上超越匠人之作,甚至还要模仿。文彭有一方“七十二峰深处”,是较为典型的细朱文风格,因是牙质印章,经岁月剥蚀而印面字迹残损,被称为“印中的维纳斯”。但这种残损效果并非文彭主观追求的效果,而是用“自然之手”进行了再加工的结果。不难判断,这方印在刚刚刻成时,应是四边俱在、印文完整、刻工精细的。

与此印相关的趣事是,年龄远大于文彭的文坛名家李东阳,曾有一方“七十一峰深处”的印章,无论是字法还是结构,都与文彭的“七十二峰深处”极为相似。而李东阳去世时,文彭才十八岁,显然这方印不可能出自文彭之手。那么就有了另一种可能,即文彭在刻制“七十二峰深处”时,借鉴或者抄袭了前辈之作。因为没有李东阳刻印的记载,所以,李东阳的印章应是他人所刻。因彼时的印章大多为印工所为,故文人篆刻鼻祖文彭之前的作者必然会被定为匠人。可否如此推论:文彭当年深入学习借鉴了工匠之作,从而创作了传世名作“七十二峰深处”呢?

其实,如果翻检宋、元、明三朝的印章资料,我们便会发现很多被湮灭在岁月深处而少为人知的作品,其水平并不弱于那些名人名作。这其实是我们文化传统中的一个症结,就是对作者身份的重视远超对作品本身的关注。文彭之所以被奉为文人篆刻的鼻祖,大概也与此有关,毕竟他是文氏后裔。

《笑谈间气吐霓虹》明·何震

印章制作,除了用篆便是用刀。我们从文人篆刻早期代表何震的印作中,能够体会到他对用刀的重视。他在用刀塑造字形的同时,也把“刀感”表现出来。与文彭的刻印手法不同,何震用刻刀来强化篆字线条的“金石感”,能让人明确地感觉到这字是“刻”出来的,而非雕琢出来的。而“并笔”等手法在印面上的运用,也让作品有了与古印的锈蚀斑驳相类似的效果。

当然,直到何震的时代,人们还是没有找到石质印材最具特性的那一部分。因为用刀刻石留下的痕迹,受刀的一侧是光洁的,如果只利用光洁的刀痕塑造线条,利用其他工具在其他材质上也能完成。正因如此,线条这一印章最核心的构成元素,就不能具有特质,这门艺术的独特美感就不能实现。解决这一问题,只能从材料的特性着手。石质印材的特有属性,是印章艺术语言的培养基础,也是艺术风格的决定性因素。而以刀刻石,人们往往只注意刀与石相契产生的线条效果,却忽略了因受力而崩残的一侧。然而恰恰是自然形成的效果,才最“自然”,也最玄妙,是人们难以琢磨、难以控制的,也是在其他材料上用其他创作手法无法形成的效果。正是这样的效果,为篆刻摆脱“刻字”的束缚、丰富篆刻线条的表现力、丰富这一艺术形式的美感提供了绝佳的机缘。

当然,真正认识石质印材对形成印章风格语言具有重要性。充分利用印材特性进行创作实践,并实现刀与石的高度融合、刀法与线条的虚实转换、多种线条质感的配合并以之形成个性风格、流派风格,是历经很多代文人艺术家努力才实现的。

猜你喜欢
匠人印章篆刻
我终于有了自己的印章
我们有印章咯
篆刻
青年匠人
瑩波篆刻
旗袍匠人:坚守与传承
自制橡皮印章
汽车匠人
印章
“神级”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