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乾:京派学者的豁达之路【君子至交】

2024-02-21 05:29史鹏钊
美文 2024年3期
关键词:萧乾

史鹏钊

萧乾是中国现当代优秀的小说家、杰出的记者和著名的翻译家。1910年1月27日生于北京一个汉化了的蒙族贫民家庭,原名萧炳乾。

1910年11月4日,清政府宣布縮短预备立宪期限,局定于宣统五年即1913年开设议院。这一年,茅盾14岁。

1915年3月,鸳鸯蝴蝶派杂志《小说新报》在上海创刊。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狂人日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1921年8月,郭沫若《女神》由上海泰东书局出版,在五四时期影响巨大。10月,郁达夫小说集《沉沦》出版,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集。

1924年4月12日,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受邀来华讲学,抵达上海。作为蜚声世界的文豪,同时他又主张东方精神文明高于西方物质文明、平等反抗,自然也得到了中国一众文人墨客的热烈欢迎。徐志摩、林徽因为翻译。

1926年左右,萧乾在北新书局工作。曾校对过鲁迅的《呐喊》、冰心《寄小读者》及刘半农等人的早期著作,给鲁迅、冰心等人送过稿费。

1929年11月,我国第一个无产阶级戏剧团体上海艺术剧社成立,首次提出了“普罗列塔利亚戏剧”口号。

1930年,萧乾考入辅仁大学英文系,半工半读。同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

1933年,转入该校新闻系三年级,结识斯诺。同年完成自己第一个短篇小说《蚕》的写作。

1935年,萧乾从燕京大学毕业,经沈从文推荐,接替他编辑《大公报》副刊。1939 年9 月1 日,萧乾离开香港奔赴欧洲,开始了7 年的海外生涯。

1943 年,萧乾领取了随军记者证,正式成为了《大公报》的驻外记者,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战场上为数不多的中国记者,直到1949 年初回国。

1949 年冬天,萧乾与荒芜相识于国际新闻局。之后,曾在《人民中国》英文版工作。他们两家曾同住在北京羊市大街的宿舍大院中。

1953 年初,萧乾调到人民文学出版社,任《译文》编委兼编辑部副主任。当时,文洁若整理一部由英文转译的苏联小说《百万富翁》,经萧乾校订润色后,甩掉了翻译腔,更接近文学创作,使文洁若深受启发。加之萧乾讲话诙谐,深深感动了她。

1954 年4 月30 日,一辆三轮车把文洁若的衣服和书拉到萧乾的家,没有婚礼,没有誓词,也没有通知任何人,但他们两个人都像找到了生命的归宿。文字是他们的媒人,新婚之夜,文洁若还在灯下看了份等着下厂的校样。新婚不久,在文洁若带动下,萧乾接连翻译了三本书:《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与《好兵帅克》。其中,《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印刷80 万部,1980 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英汉对照本。

1957 年春,萧乾被打成“右派”,前往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唐山市管辖的柏各庄农场进行劳动改造。同去的还有人民日报社的资深记者季音,电影评论家、《文艺报》副主编钟惦棐,作家陈企霞等人。

1958 年9 月至10 月,全国各地报刊纷纷刊文,对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展开热烈讨论。

1959 年4 月至7 月,周扬、刘白羽、何其芳等人在北戴河召开会议,提出改进文艺工作中的十个问题。

荒芜和萧乾是老友。萧乾曾在《饮食的记忆》一文里写道:我有过一些喜欢吃并懂得吃的朋友,如已故的荒芜。五十年代我们同住在羊市大街(外文出版社宿舍)时,一天他老远把我拽到鼓楼附近一家小饭馆,请我吃了一顿炸肥肠——真是肥得满嘴流油。他边自己品味边殷切地问我:“咋样?”我的回答倒也还老实。我说:“好吃是好吃。可要我为它跑半个北京城,我划不来。”

2022 年底,我通过出版人屈炳耀先生拿到了萧乾写给荒芜的信,顿时热泪盈眶,八十年代的文学荣光再次展现在我面前。在信中,他和老友荒芜无话不叙,讨论作品,告诉近况,对人生的总结等等。这些信件,是萧乾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时期创作、思想和社会活动的真实反映,也会成为萧乾研究者的重要资料。萧乾写信时有个习惯,就是不注明年份,拿到这些信件,结合有关史料,我是花了一些工夫进行了年代考证和场景的还原。

1973 年,萧乾因在湖北咸宁的“五七干校”劳累过度而患冠心病,1 月时返回北京探亲并医治。7 月,文洁若正式调回人民文学出版社。直到1976 年,粉碎“四人帮”后,萧乾才正式调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2 月平反,69 岁的萧乾被任命为人民文学出版社顾问,他和文洁若的生活才算安稳了下来。见信如下。荒芜兄:

别后次日,因洁若回京(已正式调回出版社矣),所以又与她同去了一次永玉处。永玉告诉我,许多友人都怂恿他接受“李闯王”这个任务,他自己也跃跃欲试,甚至已向一位研究明末清初的历史学家借来一些书籍,总之是十分起劲。他要我问您:

①请先征得姚的同意,如果姚同意由黄来插画,是不是介绍他们直接通讯?

②希望尽早把姚已出版及未出版的部分给他一读——为了做到后一点,是否请姚通知青年出版社一下,征得同意?

我对此事本不乐观,没料到这个媒至少这一方做得很好。你离黄处颇近。以便你和他们进一步的面洽。

洁若现暂住黄亭子,日内我如病好(生了场病),当携她趋家访晤。

匆问近好

弟乾上 7.9

黄永玉后来撰文回忆说:“多少年之后的某一天,好友李荒芜来找我,说姚雪垠要请我为《李自成》作插图,我告诉荒芜实际情况不可能。一是我在为北京饭店搞美术设计,工作很忙;二是为《李自成》一书去认真研究史料太费力,不值得。荒芜还是多次过问。我们在北京饭店几个画画的为了搜集创作资料旅行到汉口时,姚还有信追到汉口,我没有回信。”

时过久日之后,萧乾与潘际坰等几位老友在康乐酒家吃饭,一进门又碰见热心而诚笃到家的荒芜,说要和黄永玉谈件事。黄永玉在文中说:

“我说:‘你甭谈,我先谈,我从没考虑过为姚雪垠作插图,请他放心。你还有别的事要谈吗?’荒芜说:‘就这事。’我说:‘好,就这样?’荒芜也说:‘好,就这样!’”

就这样,姚雪垠长篇小说插图之事,就没有了音讯。1981年6月,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印数量大,蔚为大观,插图为王绪阳、贲庆余。王绪阳生于1932年3月,擅长中国画。1952年毕业于东北鲁艺美术系,后留校任教。后任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等。贲庆余生于1929年,为王绪阳大学时的师兄和工作上的同事,两人共同创作了《童工》等优秀的连环画作品堪称经典作品。

1981年8月,由荒芜译、美国诗人保罗·安格尔著的《中国印象》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印数3500册,定价0.60元。萧乾12月17日在开作协理事会期间,与来京参会的上海诗人王辛笛见面,话语间谈起了诗人荒芜,回来萧乾便写信如下:

荒芜兄:

您好!我今天去开作协理事会了,二十一日可结束,昨晚老友王辛笛造访,谈起吾兄,他对兄之古体诗十分钦佩,只苦于买不到。又闻兄译的安格尔诗出版,问我代他索求,不知兄可否见赠?如可以,请直寄:

上海南京西路1173弄三号25室 王辛笛(其夫人名文绮)

回来后,好好聊聊。

匆问近安

弟乾上 12.17

王辛笛生于1912年,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1936年至1939年,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英国语文系进修。回国后,历任中国作协理事、上海作协副主席、市政协常委等职;1981年因与9位诗友出版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创作的诗歌选集《九叶集》,被称为“九叶诗派”,代表作为《手掌集》等。王辛笛对荒芜的古体诗喜爱有加,更是对荒芜刚出版的《中国印象》颇有喜欢,萧乾便写信代向荒芜索赠。王辛笛的妻子名徐文绮,两人患难相依逾五十载,被传为佳话。徐文绮本是才貌双全的名门闺秀,与辛笛结合后,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成为辛笛身后的女人,洗尽铅华,尽敛锋芒。也成就了自己“ 才子佳人、柴米夫妻”的一生。

1980 年10 月,71 岁的萧乾因肾结石生病住院,达3 个月之久。1981 年,萧乾在病床上继续翻译易卜生话剧《培尔·金特》。12 月,《外国戏剧》发表《培尔·金特》全译本,香港文学研究社出版《萧乾选集》。

友人间常以书信来往,见面机会颇少。直到1984 年,萧乾家中有了电话,便写信告知老友,以便随时联系。告知其住在姚雪垠家对面,并告知了自己近况;。见信如下。

荒兄:

很久没见了,近况如何?如在复兴门,请来一叙。家中电话为86-7653,在姚公对面。我一切尚好,只是会多,外事活动多。

祝好。

下周较空些。

弟乾上 1.17

1984 年1 月27 日,在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诞辰91 周年时,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务会和国务院在上海宋庆龄陵园举行了宋庆龄雕像揭幕典礼。乌兰夫副主席在典礼上讲话,方毅、陈丕显、康克清等党和国家领导出席了揭幕典礼。160 名少先队员手持花束,站在雕像两侧,700 多名各界人士和宋庆龄同志的生前好友出席了活动。

宋庆龄生前最信任的朋友和同志爱泼斯坦也参加此次活动,现场写诗一首,当人民日报要发表时,未能找到合适的人选翻译成中文。爱泼斯坦1915 年出生于波兰华沙,两岁时随着母亲到了日本,后辗转来到中国。1934 年时进入天津的《京津泰晤士报》成为一名记者,在抗日战争期间曾采访过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新中国的第一代领导人,撰写了一系列产生了重大国际影响的新闻著作。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爱泼斯坦在上海一家英文版爱国杂志《中国呼声》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引起了保卫中国同盟创始人宋庆龄的注意,由此开始了他们之间长达四十余年的深厚友谊。在香港参加保卫中国同盟工作时,他们是亲密的战友;爱泼斯坦在美国居留期间遭受政治迫害时,宋庆龄向他发出了热情的邀请,回到新中国参加正在筹建中的《中国建设》(后改名为《今日中国》)的工作,成了她的同事。1957 年,由周恩来总理特批加入了中国籍,成为了一名长着洋面孔的中国人。他撰写的传记《宋庆龄》一书,以亲切生动的笔调记述了宋庆龄一生非凡的经历及她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被视为迄今为止最权威的宋庆龄传记。曾担任过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福利会副主席、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务,于2005年去世。

爱泼斯坦写的诗由谁翻译呢?萧乾和王伟商量,只有自己的老朋友荒芜才能完成,且完成得好,便写信如下:

荒芜兄:

你好!

爱泼斯坦代为宋庆龄基金会揭像典礼写了一首诗,人民日报要找人把它译出发表。爱泼斯坦谦虚说,写得不好,没有位能手给润色(指译时)。我同王伟商量,这任务只有兄能完成之,并相信你不至见拒。他们春节后来奉访,嘱我即日奉函解恳,务致玉成。

即颂

春安

并祝春节快乐

弟乾上 2.1

2月1日写完了信,萧乾于2月6日又给荒芜写信一封,并欢迎荒芜随时来他家喝茶叙旧。在1983年,萧乾一家搬迁到了北京复外大街一幢条件较好的高层住宅,他們夫妇各自有了自己的书房。他的新居条件改善了不少,但是按照他的职级和社会地位,可以住得更好一些,领导曾三次安排他换个更大的地方,都被他婉言拒绝了。

萧乾还给自己的老友荒芜提到坐公交车的方式,真是心细至极,无微不至。具体见信如下。

荒芜兄:

示悉。希望你的咳疾早早痊愈。爱泼斯坦之诗,当由宋庆龄基金会派人面恳,节后即造访。我处晚间楼梯无灯,十分暗。我又有早眠习惯,以后下午来饮茶,且望顺便而不是专程来。还是友人颇有几位也。来前如能赐一电话(86-7653)更好。节后二月十日上午肯定有全国政协文化组的会,其他尚不知。将台洼搭114,五站即可达外文局。出访亦重讲点运筹各。一笑。家钦兄可能是多年积劳闷郁所致。便请告知其病房和探视时间。他家人则几次来电嘱勿去看。

匆面,春安。

弟乾上 2.6

荒芜和萧乾的老朋友符家钦生病住院,也使萧乾的心牵挂着,他多次欲前往医院看望,均被家属来电婉拒。符家钦生于1919年,1943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历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英文组组长,知识出版社副主任,《人民画报》主任、编审。自1950年起,符家钦和萧乾同为国际新闻局同事,在工作和生活中,他们俩亦师亦友,萧乾对符家钦提携帮助甚多。美国汉学家金介甫于1972年开始研究中国作家沈从文,1977年以《沈从文笔下的中国》一文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这本书奠定了他撰写《沈从文传》的基础。1980年夏天,金介甫为了更好地研究沈从文,就来到了中国。除了和沈从文多次见面外,他还和沈从文的老朋友萧乾多次见面,后来还将萧乾的自传《未带地图的旅人》翻译成英文。1987年,金介甫的《沈从文传》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出版后,金介甫将书寄给了沈从文,荒芜等人在沈从文的家里看到此书后,建议朋友符家钦翻译成中文版,作为老朋友的萧乾,对此更是热心不已,多次写信给予鼓励,这也是我们看到的国内最权威的版本,1990年10月由时事出版社出版的(﹝美﹞金介甫著,符家钦译)的版本。该书由汪曾祺于1989年9月18日作序,黄苗子题写书名。

我收藏的这本《沈从文傳》,是符家钦于1991年2月28日敬赠给他人的,扉页上写着“效琦小姐教正 符家钦敬赠 91.2.28 京中”。这本书我于2016年淘于某旧书摊,对于一个文学爱好者来说,真是爱不释手。看到这本书时,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老一辈作家的写作精神和为人处世,尤其是再翻开这本书时,符家钦译文的精准流畅,且又得沈从文笔墨趣味,真是令人受益匪浅。

1984年2月10日,中国国际文化出版公司经国家文化部批准在北京成立。秦川任董事长,丁玲、贝时璋、戈宝权、冯亦代、司徒慧敏、许力以、刘尊棋、李慎之、吴仲华、邵宇、萧乾、周而复、赵寻、钟沛璋、宦乡、高梁、钱三强、康岱沙受任副董事长,为中国唯一专为世界各国的各个领域、各种专业的作者提供出版服务的机构。

3月,萧乾被民盟中央常务委员会任命为文教委员会副主任,又受聘《报告文学选刊》顾问。荒芜翻译完爱泼斯坦的《宋庆龄颂》后,得到了宋庆龄基金会的肯定,并送到了人民日报。在这封信中,萧乾建议荒芜多翻译国外的剧本,见信如下。

荒芜兄:

两次大示,遵译及书均收到,致谢。兄在生病,我在大忙。希望兄找点汤药。王伟说,宋基金会对兄的大译十分满意,说又快(两天后即交稿)又好,他们已立即送人民日报了。随后可见报。希望兄译点便于上演之戏,剧团很缺外国剧本。

匆问春安。

弟乾上 2.14

为了找到萧乾推荐荒芜翻译的这首诗,我买回来了1984 年《人民日报》合订本。这本已经发黄的报纸里,1984 年2 月24 日星期五第八版刊登了爱泼斯坦作、荒芜译的诗,题为《宋庆龄颂》,全文辑录如下:

怀念您啊,已经三易星霜,

你以美、勇敢、坚贞,

为我们的时代增光。

艰难险阻中的一盏明灯,

胜利中的一部欢快乐章。

上海姑娘,

热情、沉静、闪闪发光,

你的成长多么不寻常。

受的是外国教育,却终身

为的是祖国家乡,

选择的是斗争道路,

尽管在安乐中生长。

跟前线的战士们

打成了一片,

共患难的则是

地下的共产党,

你的一切都为了人民、革命、

儿童、未来的希望,

当空是启明星的曙光。

谦虚,却受到全世界的景仰,

优美,却永远不屈不挠,

温和,却像钢铁一样坚强。

比你的汉白玉雕像

还要持久,

你那压制不住的

精神力量,

纯洁、不知疲倦、

无畏、始终一样,

点燃起新的、年轻的心,

为新的世纪增色生光。

1984.1.27

在上海参加宋庆龄同志雕像揭幕典礼时作

此诗译文发表后,反响甚好。爱泼斯坦本人读后十分高兴。他说:“比我的原诗改进了。”他要同事代他向老邻居荒芜表达谢意。

1983 年12 月,《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三卷)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封面题签为叶圣陶。本卷是选收朱光潜先生建国以来写作的单篇论文,按照写作时间分为三辑。第一辑写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多数为参加全国范围的美学讨论的论战文章。第二辑写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第三辑为作者八十岁以后的新作,写于七十年代后期至一九八二年间。朱光潜是著名的美学家、文艺评论家和教育家,生于1897 年,笔名孟实。曾在英国法国留学8 年,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他熟练掌握英、法、德语,几十年来编著有《 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诗论》《谈文学》《克罗齐哲学述评》《西方美学史》《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 美学拾穗集》等,并翻译了《歌德谈话录》、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G.E.莱辛的《拉奥孔》、G.W.F.黑格尔的《美学》、B.克罗齐的《美学》、G.B.维柯的《新科学》等。1986年3月6日去世。

《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三卷)出版后,朱光潜先生给朋友们进行了签赠,并委托朋友张俊卿送给了萧乾。没想到的是,老朋友荒芜也送了自己一本,便在信中商议转赠书一事。在信中说,决定送给诗人绿原。绿原生于1922年11月8日,曾用译名刘半九,是诗人、作家、翻译家和编辑家,精通英语、德语,又学会法语、俄语、拉丁文等,为“七月诗派”后期的重要代表之一。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编辑室副主任、副总编辑等职务。

在信中,萧乾又告诉荒芜关于自己出访国外准备讲稿和美籍华人聂华苓和其丈夫美国中西部著名本土诗人保罗·恩格尔等有关事情。见信如下。

荒芜兄:

今天偶尔翻读孟实先生的第三卷,才发现兄于五月十六日西安归来之信,甚感。书朱老先生送重了,我处已有一册,且还是他题赠的,是春节托张俊卿女士带下的。这一卷内容十分重要。我赠何人?兄有想法否?(再退给老夫子们嫌不敬)如兄无人,我即赠绿原兄,因我在社美学友人矣。

我近来仍是颇忙,政协开了五十六天,回来不久。八月又赴(西德、挪威、美国)访问,所以又在冒暑赶讲稿,颇以为苦。兄多来这一带,欢迎来一聚。我们可空前往来频繁了。如能来一电话,更好,以免扑空。

至于美国那个翻译奖金事,华苓说已向兄说明。原来通知她时即晚了。但她要求把推荐文件保留至下一届。另外,Paul Engle的回忆录明年将出版,这是他前几年写的。不知兄有意翻译否?

我已请他出后赠兄一册。

匆问

夏安

弟乾上 6.7

聂华苓生于1925年1月11日,是世界著名美籍华人作家,生于武汉,1949年前往台湾,1964年受聘于爱荷华大学,因创办国际作家写作室,被称为“世界文学组织的建筑師”等称号,代表作有《一朵小白花》《千山外、水长流》《桑青与桃红》《三生三世》等长短篇小说。聂华苓的丈夫保罗·安格尔,生于1908年,是世界著名的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的创办人。1972年,聂华苓与美国著名作家、学者保罗·安格尔合作翻译出版了《毛泽东诗词选》,轰动西方文化界,尤其是美国汉学界。因为聂华苓夫妇,作家艾青、萧乾、汪曾祺、吴祖光、王蒙、丁玲、冯骥才、张贤亮、阿城、王安忆等作家的身影都出现在爱荷华大学,成为中国作家走向国外的一扇窗口。

另外,萧乾在信中提及的《安格尔童年回忆录》,由孙予翻译,直到1999年3月时,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发行。

萧乾一直忙着准备去国外讲学一事。值得庆祝的是,由亨利·菲尔丁著,萧乾、李从弼翻译的《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共两册)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4年4月出版发行,定价4.80元。责任编辑为黄爱和萧乾的夫人文洁若。书出版后不久,萧乾便委托朋友给荒芜送上。

1984年8月,应德国政府邀请前往访问。随后又应挪威奥斯陆大学东亚研究中心邀请访问挪威,作题为《<培尔·金特>在中国》的演讲,并受挪威国王接见。9月,应英国汉学家学会邀请,前往英国参加年会,并作演讲。访问欧洲期间,曾寄回《北欧来鸿》等特写,在《北京晚报》及香港《文汇报》发表。10 月1 日,自欧洲回国,18 日参加中美作家会见。见信如下。

荒芜兄:

兹托友人带上弟刚译TOM Jones 一册,祈指正。弟八月四日飞西德(十六天),然后去挪威(14 天),英国(二十一天),国庆前可返京,匆问近好。

弟乾上 7.3

对于我这个热爱读书的后辈来说,淘书是一大乐趣。在某年的旧书摊上,竟然看到了萧乾的签名题赠本,突然担心被人抢了去,就花400 元买了来。坐在公交车上,突然觉得自己有了一笔精神财富。书的扉页上写着:“佩敏·达飞同志指正萧乾于八四年”。

北京天桥始建于元代,因为这座桥是皇上每年往天坛祭天必经之桥,故名“天桥”。元代天桥的东面,河沟纵横,种植有荷花,岸边有桃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此地仍产桃。萧乾便让王师傅给老友荒芜送去,可见老友之间情谊深厚。见信如下。

荒芜兄:

王师傅给你送来点天桥自产的桃子尝尝。那天去看到了胡(他住在铁狮子胡同人大里面),一切顺利,请释念。我忙于准备工作,紧张极了。

即问早安。

弟乾上 8.8

1982 年,著名报人、作家李辉在《北京晚报》工作时结识了萧乾先生。作为新闻界、文学界的老前辈,编辑副刊的高手,萧乾在多方面指点他,帮助他,自己获益匪浅。李辉曾撰文说,他既是我的采访对象,又是我的作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他的几个重要的系列文章,如《北京城杂忆》《文革杂忆》《欧战杂忆》,都是交给我在《北京晚报》发表连载的,当时他的这些文章曾产生很大反响。1985 年,李辉还在主持《北京晚报》副刊版工作,有次他和萧乾闲聊时,说想写一组关于老北京的文章,还得写出味儿来,后来这组散文就是在北京晚报连载的《北京城杂忆》。在给荒芜的信中,萧乾给老友说了这个信息。见信如下。

荒芜兄:

示悉。写了三封信,望兄试试。最好一家家地试。我意先试三联(希望较小,但条件较好),文联次之。最后再试钟处。

匆问近好。

弟乾上 11.6

(十一月十日起,北京晚报将有我的连载,望指正)

1985 年4 月27 日至5 月11 日,武汉市作家协会为配合黄鹤楼的重建和对外开放,在武汉市委的努力下,与光明日报、长江日报、青年论坛和武汉作协等联合发起,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黄鹤楼征文”,并主办了长达半月之久的“黄鹤楼笔会”,邀请了全国各地著名老一辈文学艺术家参加,期望以诗文记盛。荒芜将去武汉的信息告知萧乾后,萧乾委托了秦兆阳为自己办理了车票。见信如下。

荒芜兄:

示悉。我知秦兆阳去武汉,所以车票托他办了(原托绿原办,后悉绿原要提前走,去看他姐姐,所以改托秦了)。咱们只好在晴川旅馆见了。看来兄先到,我已去信李蕤,表示愿与兄同室(假若非二人一室不可),倘若每人一室,自我便不必了,那也仍望安排门住近一些了。兄先到武汉,望审度优势,预先安排吧。船上舱位也望与兄同一舱(若是二人一舱)。因我们二人一向谈得来,近一些住比远一些好。所以希望那十几天多与兄聚一聚。望兄到后代我再说一声。

听说,胡风也去,还有新华社李普。我们是26日中午上车,27日晨抵武汉,余面叙。

祝好!

弟乾上 4.17

在信中,萧乾向荒芜说了两人要同住一室进行交流的意愿。为此,萧乾还提前向文学家李蕤写信说明。李蕤是河南荥阳人,生于1911年9月20日。1953年奉调到武汉任中南文联、中南作协第一副主席,《长江文艺》副主编,负责本次活动的落地執行等工作。

4月27日,萧乾、苏金伞、罗工柳、公木、阮章竞、邹荻帆、宗璞、秦兆阳、端木蕻良夫妇、严辰、荒芜、李普等20多人齐聚武汉,与湖北省文艺界的代表交流。在三峡游轮上,萧乾还同宗璞、绿原、端木蕻良等十几位一道在船上演唱了《老黑奴》,由曾卓用口哨来伴奏,博得了船上外国游客们的热烈掌声。

活动结束后,出版有由长江日报、中国作协武汉分会编的《黄鹤归来——黄鹤楼征文选》(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2月出版)和黄鹤楼笔会办公室编的《黄鹤归来——黄鹤楼笔会专辑》等,收录作家作品多篇。其中秦兆阳散文《黄鹤楼记》、端木蕻良《戚氏 呈黄鹤楼笔会用柳永原韵》、宗璞《黄鹤楼四绝句》、荒芜《黄鹤楼杂咏》、李普《黄鹤楼》等。

1985年11月,《诗书画》刊物的何去何从成为了编辑部最为头疼的事情。对于一群有共同爱好和建树的人来说,这属于自己的职业。萧乾写信给荒芜,鼓励他们将刊物继续办下去,并介绍了李庚和钟叔河两人。李庚是出版家,诗人,曾参与发动和领导南京“一·二九”学生运动,创办了《生活文学》《青年生活》等杂志,筹建了中国青年出版社、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等。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80年代创办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任党组负责人兼总编辑,于1997年病逝,时年81岁。钟叔河生于1931年,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后调任湖南人民文学社工作,1984年任岳麓书社总编辑。萧乾与钟叔河多有交往,曾称钟叔河为“出版湘军”的“长沙四骑士之首”。见信如下。

荒芜兄:

信好!建议你们一定要把《诗书画》坚持下去。能在北京最好——何不找找李庚(原中国青年出版社长,打成过右派,后为文联秘书长,再后为中国文联出版公司负责人,很有魅力)。如需我找湖南岳麓书屋(负责人钟叔河)我可代为介绍。

匆问近好

弟乾上 11.1

1985年1月,由黄苗子、曹辛之、郁风、荒芜、李平主编,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诗书画》创刊。这是一种新型的诗、书、画三者组合的文学艺术小报,每半月出版一期。主要介绍海内外各个时期,多种风格流派的著名艺术家的精品,特别着重介绍反映现实生活、新艺术技巧的当代中青年诗人、书法家、画家的作品,设有名家墨迹、艺坛新秀、诗情画意、港台集锦等栏目。1985年12月停刊,共出版24期。每期刊名均出自名家之手。分别是李可染、吴作人、李一氓、费新我、陈佩秋、刘海粟、启功、黄永玉、钱钟书、吴祖光、钱君匋、周而复、楚图南、董寿平、赵朴初、俞平伯、谢稚柳、张仃、黎雄才、吴世昌、王学仲、宗白华、夏承焘、罗工柳。

我收藏的这本《诗书画》(1985 年合订本)弥足珍贵,令我爱不释手。在这合订本的1985 年第24 期第一版右下方,刊登有一则《致读者》。全文如下:

《诗书画》创办一年来,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了一些微薄的贡献。如果能给大家留下美好的印象,我们将感到十分欣慰。

但是,由于编辑出版等工作分处两地有诸多不便,因此,本社决定从一九八六年一月起,《诗书画》暂停出版。在工作将要结束的时候,我们——

谨向为编辑工作做出贡献的著名专家黄苗子、曹辛之、郁风、荒芜等同志及有关编辑人员致谢;

谨向热情关注,支持我们工作的各级领导、国内外报刊、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以及书法家、作家和广大作者致谢;

谨向为《诗书画》的印刷、发行付出辛勤劳动的同志们致谢;

谨向关怀、爱护、支持《诗书画》的广大读者致谢!

山西人民出版社

一九八五年十二

1986 年初,荒芜翻译的《麦凯自传》(原名麦凯著《远离家乡》)作为外国作家传记丛书之一,由浙江文艺出版社于1986 年1月出版,印数2000 册,定价1.80 元。《麦凯自传》出版后,荒芜将书赠给了萧乾,萧乾读后,意见中肯。见信如下。

荒芜兄:

大作拜读了。一个印象是:写得渊博,有感情。有见地,不落一般论文窠臼;另一个印象是,内容比题目大得多,涉及整个黑人文艺复兴问题,后边甚至涉及评论问题。对麦凯和他的诗歌部分,我没有踌躇,应当尽早发表,你真是回到外国文学届的第一炮;反之说,如果我是此文作者,我不想那么写,至少此刻还不那么写。另外还有个感觉,兄有所似乎以麦凯的辩护师身份出现,这样评论的客观性会不会受影响?这些,都请考虑。好在还有爱人朋友读兄此文。我对美国文学——尤其黑人文学一无所知,对诗歌也是一窍不通,只是一个普通读者意见,而且我头脑中“四人帮”的东西也不少,没有兄解放。不过既是知友,我就毫无保留,对不?

匆问安。

弟乾上 5.1

《诗书画》停刊已经半年,萧乾还记着给老友争取继续出刊的事情。到人民日报社开会,遇到了姜德明,还给其说起此事来。姜德明是著名作家,藏书家。著有《书叶集》《清泉集》《雨声集》《与巴金闲谈》《姜德明序跋》等。姜德明第一次见到萧乾,早在1951 年,姜德明还是北京新闻学校的学生。1956 年夏,姜德明已从人民日报读者来信部调动至文艺部,萧乾时任人民日报文艺版的顾问,两人交情颇深。萧乾曾为姜德明的一本散文集写序说,他是一位同时从事着写作的编辑。萧乾视他为同行、为知音。见信如下。

荒芜兄:

你好!今天上午人民日报开会知,姜德明(原负责八版)已改负责人民日报出版社了。我当问他建议由他们来出“诗书画”,他听了颇感兴趣。倘兄也感兴趣,何不去一谈?

我为小嫩找一批对她有用的刊物(光明日报业务学习刊物)数十册,有人更请她来一册,曾写信至环卫局,她不出。希望她早日走上新岗位。

祝好!

弟乾上 5.14

荒芜的女儿林玉在“文革”期间,一直在外地当制药工人,后来通过对换工作才回到了北京。就在这时,萧乾还一直关心着她的工作落实问题。并向荒芜介绍了天津的刘柏丽。见信如下。

荒兄:

信好。小嫩真是个谜。她还在旅游?工作如何安排了?时在念中。

近有天津刘柏丽君来信,并附了在“诗书画”上的译文,觉得是位能手,不知兄对他(她)有何了解。

我秋间将去纽约大学一个月,明年一月去港。如来这一带。即过我一叙。

即颂

夏安

弟乾上 7.14

刘柏丽生于1928年,著作有《柏丽诗词稿》《怒湃译草》等,尤擅以诗词曲翻译外文诗歌。1985年9月5日,《诗与画》第17期第4版发表了柏丽翻译的英国诗人雪莱的作品《西风颂》。在该诗发表后,刘柏丽给萧乾写信同时,将该期样刊寄送,其翻译的质量受到了萧乾的称赞后,双方多有通信。文洁若曾在《万叶集精选》中译本序中提到:“1990年,承蒙天津刘柏丽同志寄赠她译的英汉对照插圖本《怒湃译草》(﹝波斯﹞莪默·海涌原著,爱德华·菲茨杰拉德英译)。拜读之后,我深受启发。她这部译作,每首诗都有‘七绝’和‘语体’两种译文。我就参照该译文的格式,把同一首诗歌的几种译文一道编进去。从文洁若的文中可以看出,刘柏丽与萧乾、文洁若夫妇交往颇深。”

在信中,萧乾向荒芜说自己即将要去纽约讲学之事,这时萧乾已76岁高龄。1986年8月19日,萧乾和文洁若夫妇应邀前往英国伦敦。10月,从伦敦赴美国纽约大学讲学,并应邀赴华盛顿,在约翰霍普金斯学院讲演,于11月上旬回国。12月22日,萧乾和文洁若夫妇应邀前往香港中文大学讲学,任1986至1987年度“黄林秀莲访问学人”。直至1987年1月,还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大学讲学。

1990年8月,应时任译林出版社社长的李景端邀约,萧乾文洁若开始接手翻译有着“天书”之称的(现代派)意识流扛鼎之作《尤利西斯》。历时四年,历尽寒苦,终于完成了首部中文全译本《尤利西斯》的翻译工作。于1994年4月由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著,萧乾、文洁若译的《尤利西斯》三卷本由译林出版社出版,印数30000册,定价12.00元。时年萧乾已84岁,文洁若67岁。

1999年2月11日,著名记者、作家、翻译家萧乾在北京去世,享年89岁。

2005年,萧乾95岁诞辰之际,文洁若主编的《萧乾全集》问世。文洁若一生专注翻译,是我国个人翻译日文作品字数最多的翻译家。曾主编《日本文学》丛书十九卷,翻译十四部长篇小说,十八部中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如《高野圣僧——泉镜花小说选》《芥川龙之介小说选》《海市蜃楼·橘子》《天人五衰》《东京人》等。井上靖、川端康成、水上勉、三岛由纪夫等人的作品,经过她的翻译,才得以被中国人所熟知。

(责任编辑:马倩)

猜你喜欢
萧乾
文洁若的习惯
文洁若的习惯
“直肠子”萧乾
萧乾初见林徽因
萧乾的“畏友”巴金
自知
自知
人贵在自知
我坦诚相待,你随意
我坦诚相待,你随意